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4056334
  • 上传时间:2018-08-13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870.0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169201.5

    申请日:

    2012.05.29

    公开号:

    CN102661642A

    公开日:

    2012.09.1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25B 49/00申请公布日:2012091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49/00申请日:20120529|||公开

    IPC分类号:

    F25B49/00; F25B30/06

    主分类号:

    F25B49/00

    申请人:

    吉林大学

    发明人:

    高青; 周学志; 江彦

    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抽水井、第二抽水井、第三抽水井、第四抽水井、过滤器、抽水井流量计、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集水器、抽水干管、抽水泵、换热器、回灌水干管、回灌水泵、分水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回灌井、第二回灌井、第三回灌井、第四回灌井、回灌井流量计、目标含水层。本发明基于地下水的天然偏流,采用主动控制抽灌各井流量负荷的方法,人为控制回灌水的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减缓回灌水对抽水温度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避免热贯通现象,为地下水源热泵提供高效运行的冷热源,提高热泵机组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系统工作性能的稳定。

    权利要求书

    1.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开启抽水泵(9)和回灌水泵(12),此时目标含水
    层(19)中的地下水经由第一抽水井(1)、第二抽水井(2)、第三抽水井(3)、第四抽水井(4)
    和过滤器(5)、抽水井流量计(6)流向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和第四阀
    门(4a),各阀门对抽水各井流量负荷调节之后进入集水器(7),在抽水泵(9)的作用下,抽取的
    地下水通过抽水干管(8)到达换热器(10),在回灌水泵(12)的作用下,经换热后的地下水通过
    回灌水干管(11)进入分水器(13),然后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16a)和
    第八阀门(17a)对回灌各井水流量负荷进行调配,最后回灌水经由第一回灌井(14)、第二回灌井
    (15)、第三回灌井(16)、第四回灌井(17)和回灌井流量计(18)回灌入目标含水层(19)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器(7)进
    水口处安装有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和第四阀门(4a),可分别对各抽水
    井流量进行可变负荷实时调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水器(13)出
    水口处安装有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16a)和第八阀门(17a),可分别对各
    回灌井流量进行可变负荷实时调配。
    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抽灌流量可变负荷实时调配,其控制特性在于可适度控制第一阀门(1a)、
    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和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
    (16a)、第八阀门(17a)。

    说明书

    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源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水源热泵是一种低温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由于具有能源利用密度大,能量输运快,工程成
    本低等优越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布置抽水、回灌井群,而受建筑场地面积限制,抽灌井之间的
    间距有限,在地下水集中抽水、回灌地区,水位场、温度场将相互叠加干扰,导致抽水井出水温度随回灌
    水温度变化而变化,即出现“热贯通”现象。“热贯通”的产生,必然影响地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或制冷效率,
    长此以往,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严重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通常,合理布置抽/灌井群位置有利于减轻井间热贯通,但避免热贯通的发生比较困难。首先,在热扩
    散和地下水渗流的联合作用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回灌水热流场的影响半径会越来越大,单纯增加井
    距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井间热贯通。其次,考虑工程初投资和建筑物场地条件等制约因素,实际工程中井
    群间距不会任意远,所以抽灌井区比较集中,其附近的热湿运移和水动力循环也相当活跃。

    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只要合理布置井群便可避免热贯通,而实际中产生的问题和后果远不止于此,
    合理的布置方案亦具有局限性和相对适应性。因此,在井(群)间距和抽灌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改
    变抽灌系统运行模式,寻求最优的抽灌控制方法,实现含水层渗流场和温度场的主动控制,将有助于地下
    水源热泵系统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该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应用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基于地下水的天然偏
    流,采用主动调配抽灌各井的流量负荷,以削弱大然偏流对回灌水波及范围和程度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
    轻或避免热贯通现象,实现抽灌井群布置的相对“紧凑”。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抽水井、第二抽水井、第三抽水井、
    第四抽水井、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
    集水器、抽水干管、过滤器、抽水泵、换热器、回灌水干管、回灌水泵、分水器、第一回灌井、第二回灌
    井、第三回灌井、第四回灌井、抽水井流量计、回灌井流量计、目标含水层。所述第一抽水井、第二抽水
    井、第三抽水井和第四抽水井为竖直成列设置,一端插入目标含水层中,另一端通过过滤器和抽水井流量
    计分别对应的与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相通,所述集水器进水口处与第一抽水井、第
    二抽水井、第三抽水井和第四抽水井相连,出水口处与抽水干管相连,所述抽水泵置于抽水干管上,一侧
    与集水器相通,另一侧与换热器相通,所述回灌水干管一端与换热器相通,另一端与分水器相通,所述回
    灌水泵置于回灌水干管上,所述分水器进水口处与回灌水干管相连,出水口处分别通过第五阀门、第六阀
    门、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与第一回灌井、第二回灌井、第三回灌井和第四回灌井相连,所述第一回灌井、
    第二回灌井、第三回灌井和第四回灌井为竖直成列设置,一端插入目标含水层中,另一端通过回灌井流量
    计分别对应的与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抽灌各井流量负荷的主动调配,人为改变抽灌井群区域回灌水温度的波
    及范围和程度,减缓了回灌水对抽水温度的影响,避免了热贯通现象的发生,为地下水源热泵提供高效运
    行的冷热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抽灌井群上侧区域地下水偏流示意图

    图3为抽灌井群下侧区域地下水偏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系统包括第一抽水井1、第二抽水井2、第三抽水井3、
    第四抽水井4、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过滤器5、抽水井流量计6、集水
    器7、抽水干管8、抽水泵9、换热器10、回灌水干管11、回灌水泵12、分水器13、第一回灌井14、第
    二回灌井15、第三回灌井16、第四回灌井17、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16a、第八阀门17a、
    回灌井流量计18、目标含水层19。其特征在于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和第四阀门4a分
    别安装在第一抽水井1、第二抽水井2、第三抽水井3和第四抽水井4上,对抽水各井流量进行实时主动
    调配,所述过滤器5安装在各抽水井上,对含水层中多孔介质砂粒进行过滤,防止出现堵塞,所述抽水井
    流量计6置于各抽水井上,对各井水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所述换热器10的功能是从抽取的地下水中提取
    热量或冷量,然后将提取的热量或冷量输入到热泵机组,从而为建筑物等供暖或制冷,所述抽水泵9安装
    在抽水干管8上,所述回灌水泵12安装在回灌管11上,所述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16a
    和第八阀门17a分别安装在第一回灌井14、第二回灌井15、第三回灌井16和第四回灌井17上,对回灌
    各井流量进行实时主动调配,所述回灌井流量计18置于各回灌井上,对各井水流量进行实时监测。

    本发明工作原理:结合图1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开启抽水泵9和回灌水泵12,此时目标含水层
    19中的地下水经由第一抽水井1、第二抽水井2、第三抽水井3、第四抽水井4和过滤器5、抽水井流量计
    6流向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三阀门3a和第四阀门4a,各阀门对抽水各井流量负荷调节之后进入
    集水器7,在抽水泵9的作用下,抽取的地下水继续向前流动,通过抽水干管8和抽水泵9后到达换热器
    10,在回灌水泵12的作用下,经换热后的地下水通过回灌水干管11和回灌水泵12进入分水器13,然后
    第五阀门14a、第六阀门15a、第七阀门16a和第八阀门17a对回灌各井水流量负荷进行调配,最后回灌水
    经由第一回灌井14、第二回灌井15、第三回灌井16、第四回灌井17和回灌井流量计18回灌入目标含水
    层19中。

    结合图1和图2,当形成抽灌井群右上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0时,减小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
    五阀门14a和第六阀门15a开度,同时增大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第七阀门16a和第八阀门17a开度,
    此时第一抽水井1、第二抽水井2抽水量和第一回灌井14、第二回灌井15回灌水量将减小。虽然右上侧
    区域地下水偏流20将加速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然而由于抽灌井群上半区域22抽灌量比正常大抽灌
    量时相应减小,导致该区域地下水渗流速度相应减小,回灌水温度影响程度变弱,有效减轻和延迟了回灌
    水对第一抽水井1和第二抽水井2的影响;对于抽灌井群下半区域23,虽然抽灌量相对增大,但由于右上
    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0的存在,使得部分地下水渗流偏出抽灌井群作用区域(偏向抽灌井群区域下侧),
    减缓了回灌水温度对第三抽水井3和第四抽水井4的影响。

    当形成抽灌井群左上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1时,减小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五阀门14a和第六
    阀门15a开度,增大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第七阀门16a和第八阀门17a开度,此时抽灌井群上半区
    域22的抽灌量较小,同时左上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1的存在更加有效的阻碍了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
    对于抽灌井群下半区域23,左上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1同样可以阻碍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减缓对第
    三抽水井3和第四抽水井4的影响。

    结合图1和图3,当形成抽灌井群右下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4时,减小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第
    七阀门16a和第八阀门17a开度,同时增大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五阀门14a和第六阀门15a开度,
    此时第三抽水井3、第四抽水井4抽水量和第三回灌井16、第四回灌井17回灌水量将减小。虽然右下侧
    区域地下水偏流24将加速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然而由于抽灌井群下半区域27抽灌量比正常大抽灌
    量时相应减小,导致该区域地下水渗流速度相应减小,回灌水温度影响程度变弱,有效减轻和延迟了回灌
    水对第三抽水井3和第四抽水井4的影响;对于抽灌井群上半区域26,虽然抽灌量相对增大,但由于右下
    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4的存在,使得部分地下水渗流偏出抽灌井群作用区域(偏向抽灌井群区域上侧),
    减缓了回灌水温度对第一抽水井1和第二抽水井2的影响。

    当形成抽灌井群左下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5时,减小第三阀门3a、第四阀门4a、第七阀门16a和第八
    阀门17a开度,增大第一阀门1a、第二阀门2a、第五阀门14a和第六阀门15a开度,此时抽灌井群下半区
    域27的抽灌量较小,同时左下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5的存在更加有效的阻碍了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
    对于抽灌井群上半区域26,左下侧区域地下水偏流25同样可以阻碍回灌水向抽水井区域移动,减缓对第
    一抽水井1和第二抽水井2的影响。

    采取本发明的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可根据地下水的天然偏流,主动调配抽灌各井流量
    负荷,从而改变由抽灌引起的地下含水层渗流场和温度场变化幅度和范围,减轻和避免热贯通现象,为地
    下水源热泵提供高效运行的冷热源,提高热泵系统的工作效率。

    关 键  词:
    偏流 地下 水源 热泵抽灌 控制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偏流态地下水源热泵抽灌控制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05633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