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光信号拾取器兼容性的光记录 媒体及用它检验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验光信号拾取器兼容性的光记录媒体以及用它检验光信拾取器的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以检验光信号拾取器是否能够重放多种不同标准光盘信号的光盘和检验方法。
提出过一种光盘,例如,CD-ROM(Compact Disk-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具有大约1.2mm厚度,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从它上面读出信号。要从这种光盘读出信号,用激光束照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信息坑线时,按聚焦和循迹伺服控制拾取头的物镜。
近来一直在提高密度,以记录长时间运动图像。例如,提出了一种DVD(Digital Video Disk数字视盘)标准,在与普通CD-ROM相同的12cm直径的光盘的一个表面上记录有大约5G字节的信号。DVD基底大致为0.6mm厚,把两片这种碟片粘合成一片,就可在一张DVD的两面记录大约10G字节的信号。
因而,未来会有0.6mm厚的薄型基底光盘和1.2mm厚的标准基底光盘一起并存。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5-303766揭示了一种光信号拾取器,它能够对0.6mm厚薄型基底的高密度光盘和1.2mm厚标准基底的标准密度光盘这样两种光盘进行重放。
在0.6mm和1.2mm厚光盘并存的场合,光信号拾取器能够重放CD(CompactDisk小型光盘)、CD-R(Compact Disk-Recordable可记录光盘)、DVD和MO(Magneto-Optical磁光)盘是至关重要的。故而开发出一种可兼容重放(1)CD和DVD,(2)CD-R和DVD,(3)MO盘和DVD,(4)CD、CD-R和DVD,以及(5)CD、MO盘和DVD的光信号拾取器。因而,在制造这类拾取器过程中需要迅速检验光信号拾取器是否具有所需的兼容性。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迅速检验光信号拾取器兼容性的光记录媒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该光记录媒体检验光信号拾取器兼容性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地一个方面,该光记录媒体包括透明基底、第一信号记录区、第一反射膜、第二信号记录区和第二反射膜。该透明基底具有一主面。所形成的第一信号记录区基本上与透明基底中的主面平行,并按第一标准格式化。第一反射膜形成在第一信号记录区透明基底主面的相对面上。透明基底中所形成的第二记录区基本上与基底的主面平行,并按第二标准格式化。第二反射膜形成在第二信号记录区透明基底主面的相对面上。
较好是,第一信号记录区与透明基底主面之间的距离比第二信号记录区与透明基底主面之间的距离。
更好是,第一信号记录区部分形成在透明基底中,第二信号记录区全部形成在透明基底中。
较好是,透明基底由玻璃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光记录媒体包括第一透明基底、第一信号记录区、第一反射膜、第二透明基底、第二信号记录区和第二反射膜。第一信号记录区形成在第一透明基底上,并按第一标准格式化。第一反射膜形成在第一信号记录区上,第二透明基底形成在第一透明膜上。第二信号记录区形成在第二透明区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前述光记录媒体的检验方法包括:以光信号拾取器的激光束照射第一信号记录区以判定该光信号拾取器是否能够重放第一信号记录区的信号的步骤;在该判定步骤之后将光信号拾取器从第一记录区移动至第二记录区;移动步骤之后以光信号拾取器的激光束照射第二信号记录区以判定该光信号拾取器是否能够重放第二信号记录区的信号。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同一个光记录媒体具有多不按互不相同标准格式化的信号记录区,因而可迅速对光信号拾取器进行兼容性检验。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由于透明基底由玻璃制成,因而光记录媒体具有高耐久性,可频繁用于检验。
本发明的优点还在于,由于几乎没有翘曲或表面振动,因而可以高精度调整光信号拾取器。
上述以及其他本发明目的、特征、形态和优点将会在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详细说明当中变得更清楚。
图1是示意包括DVD/CD兼容光信号拾取器在内的光盘重放装置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意图1所示光信号拾取器光学系统的框图。
图3是图2所示偏振选择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偏振选择单元的正视图。
图5是示意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盘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图5所示光盘的平面图。
图7是示意图5和图6所示光盘检验光信号拾取器兼容性方法的说明图。
图8至图15是示意本发明第二至第九实施例光盘结构的截面图。
图16是示意DVD/CD-R兼容光信号拾取器光学系统的框图。
图17是示意DVD/CD/CD-R兼容光信号拾取器光学系统的框图。
图18是示意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光盘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图18所示光盘的平面图。
图20至图26是示意本发明第十三至第十九实施例光盘结构的截面图。
图27是示意DVD/CD/MO兼容光信号拾取器光学系统的框图。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图中,相同或相应部分加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例)
表1示出重放DVD(Digital Video Disk数字视盘)和CD-DA(CompactDisk-Digital Audio小型数字唱片,此后简单记为“CD”)的标准与条件。
(表1) 种类 DVD CD 标准 基底 厚度 0.6mm (0.55-0.65mm) 1.2mm (1.1-1.3mm) 最小 坑长度 0.40μm (0.3-0.5μm) 0.90μm (0.80-1.0μm) 记录道 间距 0.74μm (0.73-0.75μm) 1.6μm (1.5-1.7μm) 反射率 至少 70%20-40% 至少70% 重放条件 光斑 直径 0.9μm (0.85-0.95μm) 1.5μm (1.4-1.6μm) 数值 孔径 0.60 (0.55-0.65) 0.42 (0.30-0.55) 波长 635nm (620-650nm)
由表1可知,按照DVD标准,基底厚度为0.6(公差±0.05)mm,最短坑长度为0.40(公差±0.1)μm,记录道间距为0.74(公差±0.01)μm。而按照CD标准,基底厚度为1.2(公差±0.1)mm,最短坑长度为0.9(公差±0.1)μm,记录道间距为1.6(公差±0.1)μm。
光说明包括能够进行DVD和CD兼容重放的光信号拾取器在内的光盘重放装置。参见图1,利用信号拾取器10检测光盘11得到的重放信号送给前置放大器12。由前置放大器12送给判定部13判定光盘所需信号,例如聚焦错误信号,在判定部13判定装在重放装置上的光盘11。判定部13的判定结果送给指令部14。指令部14控制NA切换部15,使得光信号拾取器10中物镜的有效数值孔径(NA)按照判定部13的判定结果切换。NA切换部15根据指令部13的指令切换物镜的有效数值孔径。切换有效数值孔径的方法将在下面说明。
指令切换部14还根据判定部13的判定结果控制电路切换部16。电路切换部16对RF(射频)解调电路17进行切换,以适合重放所安装的光盘11。来自前置放大器12的重放信号由RF解调电路17解调。来自前置放大器12的重放信号还送给伺服电路18,伺服电路18控制主轴电动机19等,使光盘11旋转。
参见图2,光拾取器10包括半导体激光器20、衍射光栅21、使激光束偏振面旋转的偏振面旋转单元22、半透过反射镜23、准直透镜24、上斜反射镜25、只截取在特定方向偏振的激光束的偏振选择单元26、使激光束会聚于光盘11的信号记录面27或28的物镜29、以及用于检测信号记录面28或28反射光的光电检测器。
偏振面旋转单元22包括扭曲向列液晶31和向液晶31加电压的透明电极32、32。物镜29设置成把激光束聚焦在DVD的信号记录面27上,并且具有0.6的数值孔径(公差±0.05)。
参见图3,偏振选择单元26包括:环形偏振膜33,中间夹有偏振膜33的两片透明玻璃板34,以及粘合在玻璃板34没有偏振膜33的中央部位的滤光片35。滤光片35会降低激光束透射率,并且没有任何偏振选择性。偏振膜33仅透射在特定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但其透射率大约为70%至90%。在玻璃板34上粘合滤光片35是为了将中央部位的透射率降低至与外围部分的相同。也可以采用具有优越光学特性的透明体,例如由诸如聚碳酸酯、PMMA等树脂制成的板,来替代透明玻璃板34。
图4中用箭头示出了偏振选择单元26的偏振特性。具体来说,在偏振选择单元26的外围部分36,仅仅有大约70%至90%经偏振膜33在特定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透射。同时,在中央部分37,以任意方向偏振的激光束也以与外围部分36相同的透射率(70-90%)透射。图4中,只有横向偏振的激光束透射过外围部分36。假定物镜29的数值孔径为0.6(公差±0.05),且其有效束径为4mm,中央部分37的直径设为2.3(公差±0.2)mm,则物镜29的有效数值孔径达到0.35(公差±0.05)。当有效束径并非4mm,则设定的中央部分37的直径使得物镜29的有效数值孔径达到0.35。
这里说明由图2所示光信号拾取器10重放DVD的工作原理。重放DVD时,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一电压。结果,半导体激光器20射出的在纸面平行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通过衍射光栅21进入偏振面旋转单元22,并且照原样透射,其偏振面未受到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旋转。透射的激光束由半透过反射镜23反射,由准直透镜24使之成为平行光,并由上斜反射镜25反射,使之相对于光盘11的信号记录面27或28正交。所反射的激光束进入偏振选择单元26,并且全部透射,未被偏振选择单元26截取,然后入射物镜29。所入射的激光束由特镜29会聚,并经DVD透明基底38到达信号记录面27。由信号记录面27反射的激光束经物镜29、偏振选择单元26、上斜反射镜25和准直透镜24返回半透过反射镜23。该返回激光束一半由半透过反射镜23反射,余下的一半则由光电检测器30检测,由此产生重放信号。这里,激光束在信号记录面27上的光斑直径为0.9(公差±0.1)μm。
同时,重放CD时不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电压。结果,半导体激光器20出射的在纸面平行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通过衍射光栅21进入偏振面旋转单元22,透射时其偏振面由偏振面旋转单元22旋转90°。因而,经偏振面旋转单元22透射的激光束在与纸面相正交的方向上偏振。所透射的激光束由半透过反射镜23反射,由准直透镜24使之成为平行光,并经上斜反射镜25入射偏振选择单元26。入射激光束的外围部分由偏振选择单元26截取,仅仅中央部分透射通过偏振选择单元26。透射通过偏振选择单元26的激光束(由图2中虚线表示)由物镜29会聚,并经CD透明基底39到达信号记录面28。此时,激光束外围部分被截取,使得物镜29的有效数值孔径达到0.35(公差±0.05)。激光束在CD上的光斑直径为1.5(公差±0.1)μm。除此以外的其他动作与前文所述相同,故不再重复。
以上说明了一例DVD/CD兼容的光信号拾取器,用以展现下面将要述及的第一实施例光盘的用途。不过,第一实施例的光盘并不限于上述光信号拾取器。它可以用来检验能够按其他方法重放DVD和CD的光信号拾取器。
现在需要检验如上所述结构的光信号拾取器10是否能够实际重放DVD和CD。但如果将DVD和CD轮流安放在重放装置上,并接着重放各个光盘来检验所制造的光信号拾取器的兼容性,就太费时间,而无法迅速检验。第一实施例允许用一张光盘检验DVD和CD的兼容性。
参见图5,按照第一实施例,光盘包括:由玻璃形成具有主视表面41的透明基底42,形成在透明基底42上具有信号的记录区43的光聚合物(此后简记为“2P”)紫外线硬化树脂44,由铝形成在信号记录区43上的反射膜45,形成在反射膜45和紫外线硬化树脂44上的粘性紫外线硬化树脂46,由玻璃形成在紫外线硬化树脂46上的透明基底47,形成在透明基底47上具有信号记录区的2P紫外线硬化树脂49,由铝形成在CD信号记录区48上的反射膜50,以及由紫外线硬化树脂形成在反射膜50上的保护膜51。除铝以外,反向膜45还可以由金属、金属氧化物或电介质形成。
所形成的信号记录区43基本上与主视表面41平行,并按表1所示的DVD标准格式化。下面把该区域称为DVD信号记录区。所形成的信号记录区48基本上与主视表面41平行,并按表1所示的CD标准格式化。下面把该区域称为CD信号记录区。DVD信号记录区43与主视表面41之间的距离为0.6(公差±0.05)mm。CD信号记录区48与主视表面41之间的距离为1.2(1.1-1.3)mm。
如图6所示,DVD信号记录区43形成在光盘40的外围。CD信号记录区48则形成在整个光盘40上。
反射膜45的厚度设定成其反射率为20%至40%。至于反射膜50,则设定成其反射率小于70%。
简言之,光盘40是由紫外线硬化树脂46粘合两张厚度均为0.6mm的光盘制得的,以便能够用主视表面41一侧照射的激光束从区域43和48重放信号。
接下来说明用如上所述结构的光盘40检验光信号拾取器10兼容性的方法。光盘40安放在重放装置上。参见图7,以光信号拾取器10的激光束照射DVD信号记录区43,并判定光信号拾取器10是否能正确重放DVD信号记录区43的信号。判定后光信号拾取器10便从DVD信号记录区43移至CD信号记录区48。移动后,以光信号拾取器10的激光束照射CD信号记录区48,并判定光信号拾取器10是否能正确重放CD信号记录区48的信号。是否得到正确的重放信号通过检测例如眼图(eyepattern)、跳动(jitter)等来判定。结果,当从信号记录区43和48均获得良好重放信号时,便判定光信号拾取器10能够进行DVD和CD兼容重放。这里,是先检验DVD信号记录区43重放信号再检验CD信号记录区48重放信号的,但也可以先检验CD信号记录区48重放信号,再检验DVD信号记录区43重放信号。
综上所述,按照第一实施例,由于光盘40具有按DVD标准格式式的信号记录区43和按CD标准格式化的信号记录区48,因而只用一张光盘40就可以检验光信号拾取器10的兼容性。而且,可以用同一方向激光照射重放信号记录区43和48两者的信号,因而检验期间不需要对光盘进行翻面。因此,检验所需时间可明显减少。
由于CD信号记录区48是形成在整个表面上的,因而,不需要作图案组合(patterning),所以制造步骤不至于很复杂。
此外,透明基底42由玻璃形成,因而即便光盘40被频繁用于检验也可将翘曲等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光盘40的耐久性得到改善。
(第二实施例)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光盘40的外围形成DVD信号记录区43,但按照第二实施例可以如图8所示形成在光盘52的内部。
(第三实施例)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DVD信号记录区43是部分形成的,但按第三实施例可以如图9所示形成在光盘53的整个表面。即便DVD信号记录区43形成在整个表面,由于DVD信号记录区其反射率为20%至40%,因而还是有部分激光束透射通过DVD信号记录区43,到达CD信号记录区48。所以,可以重放CD信号记录区48的信号。
按照第三实施例,信号记录区43和48不需要进行图案组合。所以,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比,可以简化制造步骤。
(第四实施例)
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CD信号记录区48是形成在光盘40、52和53整个表面上的,但按第四实施例可以如图10所示仅仅形成在光盘54的外围。在图8所示第二实施例中,CD信号记录区48在光盘52的内部与DVD信号记录区43重叠。但重叠区域非本来需要的。因而,通过对CD信号记录区48进行图案组合,可以如图10所示仅仅形成在54的外围。
反之,可以将DVD信号记录区43仅形成在光盘的外围,而将CD信号记录区48仅形成在光盘的内部。
(第五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由玻璃形成透明基底42和47以提高耐久性。但这些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按照第五实施例,光盘55包括: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在外围形成有DVD信号记录区43的透明基底56,形成在DVD信号记录区43上的保护膜45,形成在反射膜45和透明基底56上的粘性紫外线硬化树脂46,在树脂46上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在整个表面形成有CD信号记录区48的透明基底57,形成在CD信号记录区48上的反射膜50,以及形成在反射膜50上的保护膜51。
按照第五实施例,由于透明基底56和57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因而DVD信号记录区43和CD信号记录区48可以直接形成在透明基底56和57上。因而,按照第五实施例,光盘55可以比图5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40容易制造。
(第六实施例)
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针对的是检验单层DVD和CD兼容性的光盘,而第六实施例针对的是检验两层DVD和CD兼容性的光盘。
参见图12,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光盘58中,DVD信号记录区包括:第一信号记录层59,形成在第一信号记录层59上的透明中间层62,以及形成在透明中间层62上的第二信号记录层60。第一信号记录层59形成在2P紫外线硬化树脂44上。第一信号记录层59上形成有由金、碳化硅等形成的半透明膜61。透明中间层62是由2P紫外线硬化树脂形成在半透明膜61和紫外线硬化树脂44上的。透明中间层62其厚度为10-20μm。第二信号记录层60形成在透明中间层62上。在第二信号记录层60上形成有铝反射膜45。这里,可以用粘性紫外线硬化树脂来替代透明中间层62的2P紫外线硬化树脂,而用2P紫外线硬化树脂替代粘性紫外线硬化树脂46。
运用第六实施例的光盘58可以检验两层DVD和CD的兼容性。
(第七实施例)
上述第六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信号记录层56和60都形成在光盘58的外围。图13所示第七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信号记录层59和60形成在光盘63的内部。
(第八实施例)
上述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光盘58和63中,第一信号记录层59的外径等于第二信号记录层60的外径。图14所示的第八实施例的光盘64,其第一信号记录层59的外径小于第二信号记录层60的外径。这样,第一信号记录层59就可以部分而非全部与第二信号记录层60重叠。
(第九实施例)
图12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透明基底42和47由玻璃形成。不过,图15所示第九实施例的光盘65中,与图11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相似,透明基底56和57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
按照第九实施例,第一信号记录层59直接形成在透明基底56上,而第二信号记录层60和CD信号记录区48直接形成在透明基底57上。因此,光盘65可以比第六实施例的光盘58容易制造。
(第十实施例)
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信号记录区48是按CD标准格式化的。作为替代,也可以按CD-R(Compact Disk-Recordable可记录小型光盘)标准格式化。以下表2示出重放DVD和CD-R的标准和条件。
(表2) 种 类 DVD CD-R 标准 基底 厚度 0.6mm (0.55-0.65mm) 1.2mm (1.1-1.3mm) 最短 坑长度 0.40μm (0.3-0.5μm) 0.90μm (0.80-1.0μm) 记录道 间距 0.74μm (0.73-0.75μm) 1.6μm (1.5-1.7μm) 反射率 至少 70%20-40% 至少 60-70% 重放条件 光斑 直径 0.9μm (0.85-0.95μm) 1.5μm (1.4-1.6μm) 数值 孔径 0.60 (0.5 5-0.65) 0.45 (0.40-0.50) 波长 635nm (620-650nm) 780nm (765-795nm)
由上表可知,CD-R标准总体上与CD标准类似,只是反射率比60-70%高。而且,采用波长780(公差±15)nm的激光束重放。
以下说明一例能够重放DVD和CD-R两者的光信号拾取器。与图2所示DVD/CD兼容光信号拾取器10不同之处在于,图16所示DVD/CD-R兼容光信号拾取器66包括一半导体激光器69,它包括一产生波长635(公差±15)nm激光束的激光器单元67和一产生波长780(公差±15)nm激光束的激光器单元68。光信号拾取器66包括两个物镜70和71。物镜70专用于DVD,具有数值孔径0.6(公差±0.05)。物镜71专用于CD-R,具有数值孔径0.45(公差±0.45)。物镜70和71根据所要重放的光盘(DVD或CD-R)切换。
重放DVD时,激光器单元67受到激励,物镜70移至规定位置。因此,激光器单元67出射的波长635nm激光束通过物镜70,聚焦在DVD信号记录表面27。
而重放CD-R时,激光器单元68受到激励,物镜71移至规定位置。因此,激光器单元68出射的波长780nm的激光束通过物镜71,聚焦在CD-R信号记录表面28。因为CD-R允许写入一次,因而光信号拾取器66可以用波长780nm的激光束记录信号。除此之外,其工作与图2所示的光信号拾取器10的工作相同。因而,其说明不再重复。
(第十一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信号记录区48是按CD标准格式化的,在第十实施例中是按CD-R标准格式化的。作为替代,还可以按MO(Magneto-Optical磁光)盘标准格式化。下面表3示出DVD和MO盘标准和重放条件。
(表3) 种 类 DVD MO盘 标准 基底 厚度 0.6mm (0.55-0.65mm) 1.2mm (1.1-1.3mm) 最短 坑长度 0.40μm (0.3-0.5μm) 0.25μm (0.20-0.30μm) 记录道 间距 0.74μm (0.73-0.75μm) 0.7μm (0.5-0.8μm) 反射率 至少 70%20-40% 至少 15-25% 重放条件 光斑 直径 0.9μm (0.85-0.95μm) 1.1μm (0.8-1.2μm) 数值 孔径 0.60 (0.55-0.65) 0.55 (0.50-0.60) 波长 635nm (620-650nm) 680(665-695)nm或 780(765-795nm)
由上表可知,按照MO盘标准,最短坑长度为0.25(公差±)μm,记录道间距为0.7(0.5-0.8)μm,反射率比15-25%高。
按MO盘标准格式化的信号记录区包括在透明基底上形成的记录层和在记录层上形成的重放层。最好还包括形成在记录层和重放层之间的无磁性层。记录层由(1)TbFeCo;(2)从Fb、Gd、Dy、Nd和Ho这一组当中取出的某一元素同从Fe、Co和Ni这一组当中取出的某一元素形成的合金;或(3)多层膜形成。重放层由从GdFeCo、GdFe、GdCo和R3Fe5R12(R=Y或稀土元素)这一组当中取出的某一种所形成。无磁性层由包含从SiN、AlN、TiN、SiO2、Al2O3、SiC、TiC、ZnO、SiAlON、ITO、SnO2和Al这一组中取出的至少某一种在内的合金所形成。
DVD/MO盘兼容光信号拾取器的结构类似于图16所示的DVD/CD-R兼容光信号拾取器66。记录和/或重放MO盘时,由激光器单元68产生波长680或780(公差±15)nm的激光束。并将数值孔径0.55(公差±0.05)的物镜71移至规定位置。其他动作与上文所述相同,故省略说明。
(第十二实施例)
上述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针对的是检验两种不同光盘的兼容性所用的光盘。第十二实施例涉及检验三种不同光盘间兼容性所用的光盘。图17所示的光信号拾取器72能够重放DVD、CD和CD-R。除图2所示DVD/CD兼容性光信号拾取器10结构以外,光信号拾取器72还包括如同图16所示DVD/CD-R兼容性光信号拾取器66中的另一物镜71。
重放DVD时,激光器单元67受到激励产生波长635nm的激光束,将物镜70移至规定位置,并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电压。因此,与图2所示的DVD/CD兼容光信号拾取器10相类似,激光束聚焦在DVD信号记录表面27上。
重放CD时,与上面所述重放DVD相类似,激光器单元67受到激励产生波长635nm的激光束,并将物镜70移至规定位置。但不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电压。因此,与DVD/CD兼容光信号拾取器10相类似,激光束聚焦在CD信号记录表面28上。
重放CD-R时,激光器单元68受到激励,产生波长780nm的激光束,将物镜71移至规定位置,并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电压。因此激光器单元68出射的与纸面相平行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透射时其偏振面未经偏振面旋转单元22旋转。所以,与图16所示的DVD/CD-R兼容光信号拾取器66相类似,激光束聚焦在CD-R信号记录表面28上。
为了检验光信号拾取器72是否能够重放DVD、CD和CD-R,按照图18所示第十二实施例,光盘72除了DVD信号记录区43和CD信号记录区48以外,还包括按CD-R标准格式化的信号记录区74(此后称为“CD-R信号记录区”)。 CD-R信号记录区74形成在CD信号记录区48的同平面上。因而,CD-R信号记录区74与主视表面71之间的距离同CD信号记录区48与主视表面41之间的距离相同。CD-R信号记录区74包括一包含形成在紫外线硬化树脂49上的花青染料在内的记录膜75。CD-R信号记录区74的记录膜75允许记录一次信号。
如图19所示,DVD信号记录区43形成在光盘73的内缘上。所形成的CD信号记录区48与光盘73内的DVD信号记录区43重叠。CD-R信号记录区74形成在光盘73的外围。
为了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光盘73检验图17所示光信号拾取器72的兼容性,先用光信号拾取器72的激光束照射DVD信号记录区43,并判定是否可以由光信号拾取器72重放DVD信号记录区43的信号。此后,使光信号拾取器从DVD信号记录区43移至CD信号记录区48。然后用光信号拾取器72的激光束照射CD信号记录区48,并判定是否可以由光信号拾取器72重放CD信号记录区48的信号。此后,使光信号拾取器72从CD信号记录区48移至CD-R信号记录区74。最后用光信号拾取器72的激光束照射CD-R信号记录区74,并判定是否可以由光信号拾取器72重放CD-R信号记录区74的信号,虽然这里是按照DVD、CD和CD-R这种顺序检验时,但并不限于这种顺序。
按照第十二实施例,光盘73包括DVD信号记录区43、CD信号记录区48和CD-R信号记录区74。所以,通过只用一张光盘73就可以检验光信号拾取器72是否能够重放DVD、CD和CD-R。
这里,从内缘到外围依次形成DVD信号记录区43、CD信号记录区48和CD-R信号记录区74。但也可以按相反顺序形成。作为替代,可以在外围形成CD信号记录区48,将CD-R信号记录区74形成在内部,并重叠DVD信号记录区43。
(第十三实施例)
上述第十二实施例中所形成的CD信号记录区48是与DVD信号记录区43重叠的,但重叠区域并非必要。因而,如同图20所示第十三实施例的光盘,可以通过图案组合来消除重叠。
(第十四实施例)
在图18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中,DVD信号记录区43仅形成在内部。但可以按图21所示的第十四实施例形成在光盘78在整个表面上。这里,DVD信号记录区43形成在内部周边,CD-R信号记录区74形成在外围。但也可以将CD信号记录区48形成在外围,将CD-R信号记录区74形成在内部周边。
(第十五实施例)
在图18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中,透明基底42由玻璃形成以提高耐久性。但也可以如同图22所示第十五实施例中的光盘79,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
(第十六实施例)
上述第十二至十五实施例针对的是单层DVD光盘,但第十六实施例针对的是两层DVD的光盘。参见图23,第十六实施例的光盘80中,DVD信号记录区43包括第一信号记录区59、透明中间层62和第二信号记录层60。
(第十七实施例)
第十六实施例中,所形成的CD信号记录区48与DVD信号记录区的信号记录层59和60重叠。但可以如同图24所示第十七实施例中的光盘81,消除重叠区。
(第十八实施例)
第十六和第十七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记录层59的外径等于第二信号记录层60的外径。但也可以如同图25所示第十八实施例中的光盘82,第一信号记录层59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二信号记录层60的外径。
(第十九实施例)
在图23所示的第十六实施例中,透明基底42由玻璃形成。但也可以如同图26所示第十九实施例中的光盘83,透明基底56可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
(第二十实施例)
上述第十二至第十九实施例针对的是检验DVD/CD/CD-R兼容的光信号拾取器72所用的光盘。但本发明还可以针对一种检验图27所示的DVD/CD/MO盘兼容的光信号拾取器84的光盘。具体来说,第二十实施例的光盘(未图示)包括一按MO盘标准格式化的信号记录区,来替代第十二至第十九实施例的CD-R信号记录区74。
这里说明一例DVD/CD/MO盘兼容的光信号拾取器。光信号拾取器84包括产生波长680或780(公差±15)nm激光束的激光器单元85,以取代图17所示光信号拾取器72的激光器单元68,还包括专用于将激光束聚焦在MO盘的信号记录表面28上、并具有数值孔径0.55(公差±0.05)的物镜86,以取代光信号拾取器72的物镜71。
重放MO盘时,激光器单元85受到激励,物镜86移至规定位置,并向偏振面旋转单元22的透明电极32加电压。因而,与光信号拾取器72重放CD-R的方式相似,激光器单元85出射的在纸面相平行方向上偏振的激光束透射时,其偏振面未经偏振面旋转单元22旋转,并经物镜86聚焦在MO盘信号记录表面28上。其他动作与光信号拾取器72的动作相同,故而其说明不再重复。
(其他实施例)
下面表4示出按本发明可以在光盘上形成的种种信号记录区。
(表4) 1.2mm厚度 0.6mm厚度 CD(-DA) CD-ROM CD-R CD-RW MO盘 PC盘 单层DVD 两层DVD 单层DVD-ROM 两层DVD-ROM DVD-R DVD-RAM
如上表所示,具有1.2mm厚度的光盘包括CD(-DA)、CD-ROM、CD-RW(Compact Disk-Rewrite重写小型光盘)、MO盘和PC(Phase Change相变)盘(例如以PD盘为代表)。而具有0.6mm厚度的光盘包括单层DVD、两层DVD、单层DVD-ROM、两层DVD-ROM、DVD-R(Digital Video Disk-Recordable可记录数字视盘)和DVD-RAM(Digital Video Disk-Random Access Memory数字视盘随机存取存储器)。
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说明过CD同单层或两层DVD的组合。第十实施例说明的是CD-R同单层或两层DVD的组合。第十一实施例说明的是MO盘同单层或两层DVD的组合。第十二至第十九实施例说明的是CD、CD-R同单层或两层DVD的组合。第十二实施例说明的是CD、MO盘同单层或两层DVD的组合。但本发明适用于具有不同组合的光盘。按照表4中作为实例示出的光盘,具有两种不同信号记录区的光盘存在36(=6×6)种可能的组合。具有三种不同信号记录表面的光盘存在90(=C62×6)种组合。而且,表4中未示出的光盘组合也行。
本发明尽管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但应理解,这只是说明和示范,而不能视作为限定,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