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箱体 本发明涉及在内箱和外箱之间充填绝热材料而成的隔热箱体。
现有的隔热箱体,例如冰箱的隔热箱体由在外箱内容纳内箱且在两者之间注入泡沫聚氨酯等的隔热材料而构成。图12至图14是表示外箱的已有结构。该外箱的结构如图12及图13所示,是将左侧板2、右侧板3、后板4(参照图14)、前板5插到台板1(以下称为TB框)的槽部1a内,且靠顶板6将TB框1的开口部1b堵塞。
这种结构的场合,如图14所示、在各侧板2及3的前后端部上形成有纵向延伸的第1翻边部7(仅图示左侧板2的第1翻边部7),将后板4及前板5的各翻边部8(仅图示后板的翻边部8)嵌合在第1翻边部7中,各板2-5相互之间就被连接。
在上述现有的外箱中,由于第1翻边部7朝上方开口,所以在第1翻边部7的上端部塞入腻子9以防止聚氨酯地泄漏及吸湿。但是,由于腻子9的塞入工作很难进行,故在各侧板2及3的前后端部,防止聚氨酯的泄漏及吸湿的两性能存在着误差。
另外,在各侧板2及3的中央部(除前后端部的部分)形成有朝横向延伸的第2翻边部10(仅图示左侧板2的第2翻边部10),如图13所示,在各侧板2及3的中央部中,使第2翻边部10与TB框1的壁部1c接触来进行密封,防止了聚氨酯的泄漏。因此,虽然对于聚氨酯的泄漏是足够防止的,但在防止吸湿的这一点上留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箱体,该箱体的左侧板及右侧板的各部能获得稳定的防止聚氨酯泄漏的性能及防止吸湿的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隔热箱体在其外箱内容纳有内箱,并在外箱与内箱之间充填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具有:左侧板及右侧板、设置在所述各侧板的前后端部、朝纵向延伸且上端开口的第1翻边部,设置在所述各侧板的上端部且朝横向延伸的第2翻边部,从下面侧紧贴在所述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上的上板、被夹装在所述各上板的前后端部及所述第1翻边部之间的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被螺丝固定在所述各上板的顶板、被夹在所述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及所述顶板之间的片状的第2密封材料。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上板紧靠在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的下面;使第1密封材料夹在各上板的前后端部及第1翻边部之间;使第2密封材料夹在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及顶板之间,然后,将顶板用螺丝固定在各上板,那么,随着各上板及顶板之间被拉紧,各上板紧贴于第2翻边部的下侧面。与此同时,由于各上板将第2翻边部压向顶板侧,所以,在各第2翻边部及顶板之间第2密封材料被压缩,这时,由于除了进行上板与第2翻边部之间压紧接触、第2密封材料的压缩这样的双重密封外,还使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夹在各侧板的前后端部,因此,在各侧板的各部,能获得稳定的防止聚氨酯泄漏的性能及防止吸湿的性能。
本发明的隔热箱体,其进一步的特征在于,各上板的至少一侧的端部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中间夹着第1密封材料与所述第1翻边部嵌合的嵌合部设置在所述各上板的端部。
根据上述方案,若使上板紧贴在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的下面侧,并使各上板的嵌合部嵌合在第1翻边部内,则该第1翻边部的开口被上板覆盖,该第1翻边部和上板的嵌合部之间第1密封材料被压缩。因此,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地密封。
本发明的隔热箱体进一步的特征在于,各上板的至少一个端部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所述各上板的端部和所述第1翻边部的上端面之间夹有第1密封材料。
根据上述方案,一旦使上板从下面侧紧贴在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则各侧板的至少一侧的第1翻边部的开口被上板的端部覆盖,在第1翻边部的上端面和上板的端部之间第2密封材料被压缩。因此,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密封。
本发明隔热箱体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各上板的至少一端部让第1翻边部的开口开放,在所述上板的端部设有夹着第1密封材料与所述第1翻边部嵌合的嵌合部,第2密封材料设有被夹在所述第1翻边部的上端面和顶板之间的厚壁部。
根据上述方案,若使上板从下面侧紧贴各侧板的第2翻边部,并将各上板的嵌合部嵌合在第1翻边部内,则该第1翻边部和上板的嵌合部之间的第1密封材料被压缩,而且,一旦将顶板用螺丝固定在各上板上,则第1翻边部的上端面和顶板之间的第2密封材料的厚壁部被压缩,因此,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地密封。
本发明隔热箱体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各上板上设有与外箱接触、决定上板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上述方案,当各上板的定位部与外箱接触时,各上板就被定位。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隔热箱体第1实施例的图(外箱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左侧板及上部左板的前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左侧板及上部左板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4表示左侧板及上部左板的后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表示左侧板及上部左板的后端部的立体图。
图6表示外箱上部的立体图。
图7表示本发明隔热箱体第2实施例的图(表示上部左板的后端部及第2密封材料的分解立体图)。
图8表示上部左板的后端部及第1密封材料的分解立体图。
图9表示左侧板及上部左板的后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表示本发明隔热箱体第3实施例的图(表示左侧板和上部前板的连接部分的俯视图)
图11表示上部左板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12表示现有例子的隔热箱体的顶部的立体图。
图13表示左侧反与顶板连接状态的截面图。
图14表示左侧板及后板的顶部的立体图。
以下,就将本发明应用于冰箱的隔热箱体的第1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隔热箱体是由图6所示的在外箱11的内部容纳内箱(未图示)、在外箱11和内箱之间注入泡沫聚氨酯等的绝热材料(未图示)而形成的,外箱11的详细结构如下。
如图1所示、在左侧板12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朝纵向延伸的翻边部13。该翻边部13是位于除去左侧板12的上下端部的中央部,并朝外箱11的里侧折弯。另外,在左侧板12的前端部上位于上端部形成有第1翻边部14。该第1翻边部14是朝纵方向延伸且上端开口的,如图2所示,朝外箱11的里侧翻折,而且在第1翻边部14的内部形成了被嵌合部14a。
在左侧板12的上端部上形成有朝横向延伸的第2翻边部15。该第2翻边部15是朝外箱11的里侧折弯的,如图1所示,位于除去左侧板12前后端部的中央部。另外,如图3所示,在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上,由下面侧紧靠有上部左板16,第1翻边部14的开口由上部左板16的前端部来封住。另外,上部左板16等于上板。
如图2所示、在上部左板16的左端部上弯折形成有朝下方伸出的翻边部17,该翻边部17与左侧板12的内面全面接触。另外,在上部左板16的前端部上折弯形成有朝下方伸出的翻边部18,该翻边部18等于嵌合部,在翻边部17的前端部及翻边部18上贴有防止聚氨酯泄漏及吸湿的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19。
如图3所示、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18被压入左侧板12的被嵌合部14a内,而且,第1密封材料19在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14和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18之间被压缩。另外,如图1所示、在左侧板12的后端部上形成有朝纵向延伸的第1翻边部20,该第1翻边部20是双重折叠且上端开口的,如图5所示、第1翻边部20的开口由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来封住。另外,图4的符号21a及21b是表示形成于第1翻边部20中的被嵌合部。
如图5所示、在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上贴有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22,该第1密封材料22是防止聚氨酯泄漏及吸湿的、并在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与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之间被压缩。
图1的右侧板23与左侧板12形成相同结构、具有翻边部13、第1翻边部14及20、第2翻边部15。此外,如图6所示、在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上由下面侧紧贴着上部右板24。该上部右板24与上部左板16形成相同结构,如图1所示、具有贴有第1密封材料19的翻边部17及18。另外,上部右板24等于上板。
如图6所示、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18被压入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的嵌合部14a内,第1密封材料19在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18与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之间被压缩。另外,如图1所示、在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上贴有第1密封材料22,且第1密封材料22在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与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之间被压缩。
在后板25的上端部上装有L字状的上部后板26、并在左右端部上形成有翻边部27、27,而且在图6中、后板25的各翻边部27被嵌合在左侧板12的嵌合部21a及右侧板23的嵌合部21a内,则就连接了左侧板12与后板25、右侧板23与后板25。
在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20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20上,弯折形成有平面状的接触部21c,当后板25的各翻边部27被嵌合在左侧板12的被嵌合部21a及右侧板23的被嵌合部21a内时,这些各接触部21c与后板25的内面压紧接触。另外,图1所示的第1密封材料22从上面侧覆盖接触部21c和后板25的接触部分。
所述前板28是截面为L字状的构件,在上部前板28的左右端部上折弯形成有翻边部29,而且这些翻边部29被嵌合在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14的内面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的内面。
在上部左板16的前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端部一体形成有翻边部30。这两个翻边部30相对上部左板16的上面和上部右板24的上面是向下方凹的,并且如图6所示、当上部前板28被放置在两翻边部30上时,则上部前板28和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位于同一个平面。另外,如图1所示、在顶板31的下面贴有呈片状的4片第2密封材料32。这些第2密封材料32是防止聚氨酯泄漏及吸湿的、位于顶板31的周围部。
顶板31被螺丝固定在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上,于是,当上部左板16与顶板31之间、上部右板24与顶板31之间被连接时,上部左板16与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紧密接触、上部右板24与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紧密接触,而且,通过上部左板16,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被压向上方,同时在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及顶板31之间第2密封材料32被压缩;并通过上部右板24,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被压向上方,同时在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与天花板31之间第2密封材料32被压缩。
顶板31除了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之外,并也用螺丝固定在上部后板26及上部前板28上,于是,当上部后板26与顶板31之间、上部前板28及顶板31之间被连接时,在上部后板26与顶板31之间、上部前板28与顶板31之间第2密封材料32被压缩。此外,符号33表示固定顶板31的螺丝。另外,顶板31的上面由平板状的台板(未图示)覆盖。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装配外箱11时,使上部左板16紧贴在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使上部右板24紧贴在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并且使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18及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18嵌合在左侧板12的嵌合部14a及右侧板23的嵌合部14a内。
这样,在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18与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14之间及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18与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之间,第1密封材料19被压缩。与此同时,在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与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20之间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与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20之间,第1密封材料22被压缩。
其次,一旦将顶板31用螺丝固定在上部左板16、上部右板24、上部后板26、上部前板28上,则上部左板16与顶板31之间、上部右板24与顶板31之间被连接,那么,上部左板16就与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紧密接触,上部右板24就与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的下面紧密接触。与此同时,在上部左板16的第2翻边部15与顶板31之间及上部右板24的第2翻边部15与顶板31之间,第2密封材料32被压缩。
因此,对于左侧板12,除了有上部左板16与第2翻边部15之间的压紧接触、第2密封材料32这样双重的密封外,还在前后端部上装有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19及22。同样,对于右侧板23,除了有上部右板24与第2翻边部15之间的压紧接触、第2密封材料32这样双重的密封外,还在前后端部上装有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19及22。所以,在左侧板12及右侧板23的各部中,能获得稳定的防止聚氨酯泄漏的性能及防止吸湿的性能。
再次,当将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18及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18嵌合在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14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中时,则覆盖了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14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14、并且压缩了各第1密封材料19。所以,提高了左侧板12的前端部的密封性及右侧板23的前端部的密封性。
又,当将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紧贴于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及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时,则覆盖了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20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20、并且压缩了各第1密封材料22。所以,提高了左侧板12的后端部的密封性及右侧板23的后端部的密封性。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把用上板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且在第1翻边部和嵌合部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的结构应用在上部左板16的前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端部,但不限于此,即使应用于上部左板16的前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后端部上、或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上亦可。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把用上板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且在第1翻边部和上板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的结构应用在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上,但不限于此,即使应用于上部左板16的前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后端部上、或上部左板16的前端及上部右板24的前端部上亦可。
下面根据图7至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另外,关于和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部件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以下,仅就不同部件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上一体形成有嵌合部34(仅图示上部左板16的嵌合部34),这些嵌合部34是使翻边部17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并从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凸出。
如图9所示,在上部左板16的嵌合部34及上部右板的嵌合部34上贴有第1密封材料35(仅图示贴在上部左板16的嵌合部34上的第1密封材料35),于是,如图7所示,一旦将各嵌合部34压入第1翻边部20的嵌合部21b内,各第1密封材料35在嵌合部34与第1翻边部20之间就被压缩。此外,由于要露出第1翻边部20的开口,所以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被形成较短尺寸。
在顶板31的后角部,位于左右端部设有相当厚壁部的重叠部32a(仅图示左端部的重叠部32a)。这些重叠部32a是将第2密封材料32重叠而成的、一旦将顶板31用螺丝固定在上部左板16、上部右板24、上部后板26、上部前板28上,则各重叠部32a在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与顶板31之间被压缩。
根据上述实施例,若使上部左板16从下面侧紧贴于左侧板12的第2翻边部15、使上部右板24从下面侧紧贴于右侧板23的第2翻边部15、并使上部左板16的嵌合部34及上部右板23的嵌合部34嵌合在左侧板12的第1翻边部20及右侧板23的第1翻边部20,则在第1翻边部20和嵌合部34之间各第1密封材料35就分别被压缩,并且,一旦用螺丝将顶板31固定在上部左板16、上部右板24、上部后板26、上部前板28上,则第2密封材料32的各重叠部32a在第1翻边部20的上端面和顶板31之间就被压缩,因此,能简单、可靠地密封左侧板12的后端部及右侧板23的后端部。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把在第1翻边部和嵌合部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且用第2密封材料的厚壁部密封第1翻边部开口的结构应用在上部左板16的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后端部,但不限于此,即使应用在上部左板16的前后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后端部、或上部左板16的前端部及上部右板24的前端部亦可。
下面根据图10及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另外,关于和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部件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以下,仅就不同部件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1中,在上部左板16的翻边部30和上部右板24的翻边部上,一体形成有朝前方伸出的定位部30a(仅图示上部左板16的定位部30a)。
根据上述实施例,如图10所示、当定位部30a与上部前板28的内面接触时则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就被定位(仅图示上部左板16被定位的状态)。由此,限制了上部前板27的朝后方的移动,上部前板28的各翻边部就可靠地与左侧板12的前翻边部14及右侧板22的前翻边部14接触。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将与上部前板28接触的定位部30a形成在上部左板16及上部右板24上,但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形成与后板25接触的定位部亦可。
从如上说明得知,本发明的隔热箱体得到如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除了进行上板与第2翻边部之间的压紧接触及第2密封材料的压缩这样的双重密封外,还在各侧板的前后端部上装有片状的第1密封材料,所以,在各侧板的各部分能获得稳定的防止聚氨酯泄漏的性能及防止吸湿的性能。
若进一步,用上板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而且,在第1翻边部和嵌合部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则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地密封。
若进一步,用上板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且在第1翻边部和上板的端部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则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地密封。
若进一步,在第1翻边部和嵌合部之间压缩第1密封材料,而且用第2密封材料的厚壁部覆盖第1翻边部的开口,则各侧板的端部被可靠地密封。
若进一步,在各上板上设置与外箱接触而为上板定位的定位部,则当使各上板的定位部与外箱接触时,就能使各上板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