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所述底座部的上方相对地延伸 ; 上轴, 其配置在缝纫机的臂部内, 可与缝纫机电动机联动 而进行旋转, 使针棒上下移动 ; 压脚棒, 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所述臂部的前端, 配置在所 述针棒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 ; 布料压脚, 其保持在所述压脚棒的下端部上 ; 以及压脚提 升机构, 其具有螺线管作为驱动源, 螺线管和压脚棒连结, 以使所述布料压脚上升至其退避 位置, 并且该压脚提升机构配置在所述上轴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位于所述臂部的基端侧, 配置在所述臂部内。 技术方案 2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1 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 并 且具有压脚弹簧, 其经由所述压脚棒将所述布料压脚向下方按压, 所述压脚提升机构, 在从 所述螺线管至所述压脚棒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 具有由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两个连 杆体构成的连杆对, 该连杆对的一个连杆体相对于所述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轴支撑, 在所 述压脚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 所述两个连杆体之间成为弯曲状态, 被组装为在通过所述 螺线管使所述布料压脚从按压被缝制物的下方位置上升至所述退避位置的情况下, 所述连 杆对从弯曲状态向伸长状态产生姿态变化。
技术方案 3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1 或 2 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 构, 并且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 缝纫机具有 : 支撑壁, 其至 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 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 ; 切口部, 其形成于所 述支撑壁上, 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 以可以收容所述螺线管 ; 开口部, 其与所述切口 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上, 以可以使所述螺线管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 / 脱离 ; 以 及罩体, 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架上, 包覆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 4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1 或 2 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 构, 并且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 缝纫机具有 : 支撑壁, 其至 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 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 ; 托架, 其保持所述螺 线管, 可以固定在所述臂部上 ; 切口部, 其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上, 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 口, 以可以收容保持所述螺线管的托架 ; 开口部, 其与所述切口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 上, 以可以使所述托架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 / 脱离 ; 以及罩体, 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 架上, 包覆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 5 及技术方案 6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3 或 4 记载的 发明相同的结构, 所述切口部形成可以将所述螺线管的一部分收容在臂部内的形状, 所述 罩体形成可以收容且包覆所述螺线管的剩余部分的凹形状。
技术方案 7 及技术方案 8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3 或 4 记载的 发明相同的结构, 并且具有风扇, 其固定在所述上轴的后端, 向所述臂部内送风, 在所述风 扇的送风路径上, 配置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及切口部。
技术方案 9 及技术方案 10 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技术方案 7 或 8 记载的 发明相同的结构, 并且具有带轮, 其配置在所述缝纫机架的外侧, 固定在所述上轴上而可以 旋转操作, 所述风扇形成在所述带轮的缝纫机架侧端面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 1 记载的发明, 由于压脚提升机构的螺线管位于臂部的基端侧, 配 置在所述臂部内, 所以仅通过向配置在臂部前端侧的压脚棒沿水平方向的传递路径, 就可 以传递上升动作, 可以减少用于变换动作传递方向的部件。
另外, 可以缩短从螺线管至压脚棒的距离, 可以实现动力的传递损耗的降低以及 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 2 记载的发明, 在利用螺线管将布料压脚从下方位置提升至退避位 置时, 连杆对一边以从弯曲状态至接近伸长状态的方式位移, 一边进行螺线管的动力传递。 另外, 如果将布料压脚提升至退避位置, 则在布料压脚的上下移动动作的范围内, 对布料压 脚施加向下方的按压力的弹簧发生最大的弹性变化, 弹性力最大。 与其相对, 连杆对从弯曲 状态向伸长状态变化, 并且使各连杆体返回弯曲状态的力矩的总和减小, 因此, 可以使螺线 管用于将布料压脚维持在退避位置的输出降低。
其结果, 可以使螺线管为输出较小的小型螺线管, 易于确保缝纫机臂部内的设置 空间, 并且, 易于确保有利于动力传递部件减少及动力传递路径缩短的设置空间, 此外, 可 以实现动力传递部件的减少、 动力传递损耗的降低及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 3 至 6 记载的发明, 可以根据螺线管的大小及缝纫机架的大小, 与不 同的臂部内的空间对应而将螺线管配置在缝纫机架内, 使其不露出于臂部外, 可以解决伴 随着螺线管的发热而使被缝制物或缝线等产生的各问题。
根据技术方案 7、 8 记载的发明, 可以使由设置于上轴的风扇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吹 在支撑壁或螺线管上, 可以冷却易于发热的螺线管, 并且, 可以通过形成于支撑壁上的切口 部而使臂部内整体冷却。此外, 根据技术方案 9、 10 记载的发明, 由于由带轮形成风扇, 所以 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 1 是缝纫机 10 的缝纫机架的一部分切去后的后视图。
图 2 是压脚提升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 3 是沿图 1 中 W-W 线的沿着缝纫机架内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支撑壁的剖面图。
图 4 是带轮的斜视图。
图 5 是用于说明螺线管连杆体、 中继连杆体、 压脚提升连杆体及叉形连杆体的连 结构造及其作用的动作说明图, 图 5(A) 表示螺线管没有产生驱动力的状态, 图 5(B) 表示由 螺线管产生驱动力的状态。
图 6 是以对比试验表示连杆对的效果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 缝纫机的概要 )
参照附图,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 10。
在图 1 中, 上述缝纫机 10 是所谓的平缝单针缝纫机, 具有 : 缝纫机架 20 ; 缝纫机电 动机 11, 其成为缝制的驱动源 ; 布料压脚 12, 其从上方按压缝制时的被缝制物即布料 ; 压脚 棒 13, 其下端部保持布料压脚 12 ; 压脚弹簧 14, 其向布料压脚 12 施加按压力 ; 压脚提升机 构 30, 其抵抗压脚弹簧 14 而使布料压脚 12 上升 ; 上轴 15, 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 11 旋转驱 动; 以及下轴 ( 未图示 ), 其与上轴 15 联动而进行旋转。
另外, 虽然未图示, 但缝纫机 10 具有使针棒 ( 缝针 ) 上下移动的针棒上下移动机 构、 天秤机构、 釜机构、 进给机构、 缝线调节装置等公知结构。( 缝纫机架 )
缝纫机架 20 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 底座部 21, 其沿所述上轴 15 的轴线方向延伸 ; 纵向机体部 22, 其从底座部 21 的一端部直立设置 ; 以及臂部 23, 其从纵向机体部 22 的上端 部开始, 与底座部 21 的上方相对地延伸。
在下述说明中, 将水平且沿上述底座部 21 及臂部 23 的延长方向 ( 上轴的轴线方 向 ) 的方向作为 Y 轴方向, 将与 Y 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作为 X 轴方向, 将垂直方向作为 Z 轴方向。
臂部 23 在远离纵向机体部 22 的前端部上, 分别可上下移动地支撑下端固定有缝 针的针棒 ( 省略图示 )、 和保持布料压脚 12 的压脚棒 13。针棒相对于压脚棒 13 配置在布 料进给方向前方侧 ( 上游侧 )。
另外, 缝纫机电动机 1 位于臂部 23 的纵向机体部 22 侧端部, 固定配置在支撑臂 50 上, 其输出轴在臂部 23 的内部经由联轴器与上轴 15 连结。所述支撑臂 50 垂直地配置在臂 部 23 内, 固定在臂部 23 上。
上轴 15 沿 Y 轴方向在臂部 23 内延伸, 可旋转地被支撑。另外, 上轴 15 在臂部的 前端部与所述针棒上下移动机构连结, 传递针棒上下移动的动力。 另外, 配置在臂部 23 的基端部侧外侧的带轮 16, 固定在缝纫机电动机 11 的输出轴 的端部上, 可以通过手动进行旋转操作。
在纵向机体部 22 的内部, 从上轴 15 至下轴沿上下方向架设有未图示的同步带, 其 进行扭矩传递。
在图 1 中, 纵向机体部 22 和臂部 23 的边界线 M 简单地以点划线示出。边界线 M 位于从底座部 21 至臂部 23 上表面为止的上下方向长度 N 的大致一半处。
( 压脚提升机构 )
根据图 1 及图 2 说明压脚提升机构 30。
作为压脚提升机构 30, 在臂部 23 的前端侧设有 : 抱持部件 17, 其固定在压脚棒 13 上; 钩部件 31, 其形成钩部, 从下方与抱持部件 17 卡合 ; 以及杠杆 33, 其保持钩部件 31, 由 轴肩螺钉 32(shoulderscrew) 可转动地轴支撑。
另外, 作为压脚提升机构 30, 在所述臂部 23 的基端侧设有 : 螺线管 34, 其成为使柱 塞 35 进退而提升所述布料压脚 12( 压脚提升动作 ) 的驱动源 ; 螺线管连杆体 36, 其一端部 与所述柱塞 35 的前端部连结 ; 中继连杆体 38, 其上端被固定在所述臂部 23 上的轴肩螺钉 37 可转动地支撑, 下端与所述螺线管连杆体 36 的前端部连结 ; 叉形连杆体 41, 其形成使输 入腕部 41a 和输出腕部 41b 向下方平行地延伸的两叉状, 利用贯穿所述两腕部 41a、 41b 的 上端的轴肩螺钉 40 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臂部 23 上 ; 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其一端部与所述 中继连杆体 38 的下端部连结, 另一端部经由销 41c 与所述输入腕部 41a 的下端连结 ; 以及 托架 43, 其固定支撑螺线管 34, 固定在臂部 23 上。
另外, 在臂部 23 的基端侧机构和前端侧机构之间, 沿臂部 23 的长度方向延伸配置 有棒状的传动棒 42, 该传动棒 42 支撑在所述输出腕部 41b 下端和所述杠杆 33 上。
该压脚提升机构 30 相对于上轴 15 配置在缝纫机作业者的相反侧即后方侧, 即布 料进给方向下游侧。
进一步详细说明压脚提升机构 30。
所述钩部件 31 的上端部可绕 X 轴转动, 且以下垂状态支撑在杠杆 33 上, 下端的钩 部形成 L 字状。另外, 钩部件 31 可以通过提升钩部所卡合的抱持部件 17 而使布料压脚 12 及压脚棒 13 上升。
杠杆 33 为所谓的钟形曲柄构造, 具有以所述轴肩螺钉 32 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的 输入部 33b、 和施加转动动作的输出部 33a。即, 输入部 33b 可绕 X 轴转动地与传动棒 42 的 端部连结, 从该传动棒 42 施加图 1 中的逆时针的转动动作。另外, 输出部 33a 与所述钩部 件 31 的上端部连结。另外, 由于压脚棒 13 中设置有将布料压脚 12 向下方按压的压脚弹簧 14, 所以始终经由钩部件 31 对杠杆 33 施加以图 1 中的顺时针进行旋转的扭矩。
螺线管 34 配置在所述边界线 M 上侧的臂部侧, 配置为使柱塞 35 的进退移动方向 沿上轴 15 的轴线方向 (Y 轴方向 )。
如图 3 所示, 托架 ( 安装部件 )43, 使中央部朝向前方侧 ( 作业者侧 ) 而形成凸部, 以在其凹部内配置螺线管 34 的状态固定在臂部 23 上。
所述支撑壁 50 如图 3 所示, 朝向作业者侧以大致矩形形状切除而形成切口部 50A, 以容许柱塞 35 为中心的螺线管 34 的大致一半配置在臂部 23 内。通过设置该切口部 50A, 可以使柱塞 35 的中心接近上轴 15, 可以使所述压脚提升机构 30 更加接近上轴 15 的轴线方 向且与其平行地配置, 并且有助于减少框架重量。另外, 在支撑壁 50 上形成有直径大于上 轴 15 的通孔 50B, 以与上轴 15 相通。 另外, 在臂部 23 及纵向机体部 22 的后方侧面上, 与所述切口部 50A 相对地形成以 虚线 ( 图 1) 示出的开口部 OP, 其使得固定螺线管 34 的托架 43 可以从后方侧插入、 脱离, 由 此, 可以从开口部 OP 外侧进行将托架 43 固定在臂部 23 内的作业。
根据图 3 可知, 在将固定螺线管 34 的托架 43 固定在臂部 23 上时, 托架 43 位于所 述支撑壁 50 的切口部 50A 内, 所述螺线管 34 配置为, 以柱塞 35 为中心而一半 ( 一部分 ) 配置在臂部 23 内, 剩余的一半 ( 剩余部分 ) 从臂部 23 向后方凸出配置。即, 切口部 50A 具 有可以将螺线管 34 的大致一半收容在臂部 23 内的形状 ( 侧向长度 )。
另外, 包覆所述开口部 OP 的罩体 44 固定在臂部 23 及纵向机体部 22( 缝纫机架 ) 上。罩体 44 为中央部具有可以收容螺线管 34 的一半 ( 剩余部分 ) 的深度的凹形状 ( 凹 部 ), 在周围的平板部处利用螺钉固定在臂部上。
设置有带轮 16 的臂部 23 的基端侧, 形成大致与带轮 16 的直径一致的圆筒形状, 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带轮 16 上, 如图 4 所示, 在与臂部 23 的相对面侧, 以均匀的角度间隔设置 多个以放射状延伸的风扇的叶片 6a, 通过带轮 16 进行旋转, 利用叶片 16a 从圆筒状开口部 向臂部 23 内侧送风。该送风可以在冷却缝纫机电动机 11 的同时冷却臂部 23 内部。特别 地, 使送风容易吹在与上轴 15 接近的螺线管 34 上, 冷却效果提高。此外, 由于在所述支撑 壁 50 上形成有切口部 50A, 所以来自带轮 16 的送风不会被支撑壁 50 阻挡, 而可以在臂部 23 内遍布送风, 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由此, 由于螺线管 34 配置在臂部 23 内, 所以可以将从螺线管 34 至压脚棒 13 为止 的压脚提升机构 30 配置成为在大致一条直线的空间内进行动作传递的结构。即, 可以在实 现进行传递的结构简化、 部件减少的同时, 缩短传递路径, 可以减少动作延迟及动作的机械 损耗。
上述中继连杆体 38 配置为大致沿 Z 轴方向, 另外, 上侧端部以轴肩螺钉 37 为轴而 可绕 X 轴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 20 上。
另外, 中继连杆体 38 的下侧端部经由螺线管连杆体 36 与螺线管 34 的柱塞 35 连 结。
螺线管连杆体 36 配置为, 其两端部可绕 X 轴转动, 并且其长度方向大致沿 Y 轴方 向, 由此, 通过螺线管 34 的柱塞 35 的进退动作, 可以使中继连杆体 38 绕轴肩螺钉 37 转动。 即, 该中继连杆体 38 伴随着布料压脚 12 的下降移动而以图 5 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伴随着 布料压脚 12 的上升移动而以图 5 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叉形连杆体 41 以轴肩螺钉 40 为轴而可绕 X 轴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 20 上, 具有 以轴肩螺钉 40 为中心而向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延伸的输入腕 41a 和输出腕 41b。即, 该叉 形连杆体 41 也形成钟形曲柄构造。
并且, 该输出腕 41b 可绕 X 轴转动地与所述传动棒 42 的另一端部连结, 输入腕 41a 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与中继连杆体 38 的转动端部侧连结。该叉形连杆体 41 伴随着布 料压脚 12 的下降移动而以图 5 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伴随着布料压脚 12 的上升移动而以 图 5 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为了传递螺线管 34 产生的用于提升布料压脚 12 的驱动力, 连 结中继连杆体 38 的转动端部和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入腕 41a。
即, 该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的一端部可绕 X 轴转动地与中继连杆体 38 的转动端部 连结, 另一端部可绕 X 轴转动地与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入腕 41a 连结。此外, 在压脚提升连 杆体 39 的另一端部形成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孔 39a, 经由固定安装的圆棒状销 41c 与叉形连 杆体 41 的输入腕 41a 相互连结。这是为了使得无论螺线管 34 是否驱动, 都可以使布料压 脚 12 进行向上方的退避动作。 此外, 通常利用压脚弹簧 14 的弹性力, 使得无论布料压脚 12 位于上方退避位置还是位于按压布料的下方位置时, 都可以维持销 41c 位于长孔 39a 的一 侧。
上述中继连杆体 38 和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构成彼此的一端部可绕 X 轴转动地连结 的连杆对。并且, 它们被组装为, 在螺线管 34 没有驱动时、 即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的 状态下, 构成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 38 及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之间成为弯曲状态 ( 大致直角 ) ( 图 5(A)), 在螺线管 34 驱动时、 即柱塞 35 前进至最前方而使布料压脚 12 位于最上方位置 即退避位置的状态下, 构成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 38 及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之间接近伸长状 态 (180° )( 图 5(B))。
作为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 38 及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如上述所示, 通过在布料压脚 12 向退避位置提升时两者之间接近伸长状态, 从而由压脚弹簧 14 的弹性力产生的要使中 继连杆体 38 绕轴肩螺钉 37 恢复弯曲状态的扭矩 ( 在图 5 中为逆时针扭矩 )、 和要使压脚提 升连杆体 39 恢复至围绕销 41c 弯曲状态的扭矩 ( 在图 5 中为顺时针扭矩 ) 的总和, 与假设 组装为在布料压脚 12 位于退避位置时两者之间成为弯曲状态的情况相比减少。
基于图 5 说明原理, 首先, 在连杆对为弯曲状态的情况下 ( 图 5(A)), 由压脚弹簧 14 经由传动棒 42, 向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出腕 41b 作用沿与叉形连杆体 41 的转动半径正交 的方向的力 f1。
由此, 在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入腕 41a 的与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上, 作用与输出腕长度和输入腕长度之比成反比且为相同旋转方向的力 f2。
其结果, 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向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和中继连杆体 38 之间的连 结部作用力 f3, 该力 f3 是 f2 沿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的长度方向 T( 将销 41c 的中心、 和压脚 提升连杆体 39 与中继连杆体 38 之间的连结中心连结的直线 ) 的分力。在该力 f3 的作用 点处, 如果 f3 沿与中继连杆体 38 的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的分力即 f3x 减小, 则可以使基于 压脚弹簧 14 产生的螺线管 34 的负载降低。
另一方面, 如果上述连杆对成为大致伸长状态, 则由压脚弹簧 14 向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出腕 41b 作用与叉形连杆体 41 的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的力 f1’ ( 由于叉形连杆体 41、 传动棒 42、 杠杆 33 等角度变动, 所以与所述 f1 为不同的值, 但在这里, 由于仅对通过连杆对 的角度而降低负载的效果进行说明, 所以省略对 f1’ 的值的详细说明 )。
其结果, 在叉形连杆体 41 的输入腕 41a 上, 作用与输出腕长度和输入腕长度之比 成反比且为相同旋转方向的力 f2’ 。 另外, 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向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和 中继连杆体 38 之间的连结部作用力 f3’ , 该力 f3’ 是力 f2’ 沿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的长度方 向 T 的分力。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和中继连杆体 38 成为大致伸长状态。如果它们之间形成 的角度 θ 接近 180°, 则力 f3’ 和其分力 f3x’ 形成的角度接近 90°, f3x’ 变小。 由此, 螺线管 34 的负载降低, 可以降低螺线管 34 的用于使布料压脚 12 位于退避 位置的提升动作及维持提升状态所需的驱动力 ( 柱塞吸引力 )。
此外, 由于在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时由压脚弹簧 14 向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沿 长度方向施加的力 f3, 至布料压脚 12 位于退避位置时向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沿长度方向施 加的力 f3’ 的值的变动, 是与叉形连杆体 41、 传动棒 42、 杠杆 33 等的角度对应而变动的, 所 以, 虽然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和中继连杆体 38 的角度变化与这些值无关, 但至少通过使压脚 提升连杆体 39 和中继连杆体 38 从弯曲状态向大致伸长状态变化, 可以使螺线管 34 侧的负 载相对于作用在上述连杆体连结点处的力 f3’ 的传递比例降低。
图 6 示出在柱塞 35 的移动方向的各个位置 ( 横轴 ) 上, 螺线管 34 所需的吸引力 ( 纵轴 ), 折线 L1 表示如上述所示连杆对被组装为在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时为弯曲状 态、 在位于退避位置时为大致伸长状态的情况, 折线 L2 表示连杆对被组装为在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时角度小于弯曲状态、 在位于退避位置时成为弯曲状态的情况。
横轴的 “0” 表示柱塞 35 后退至最后的状态, 即布料压脚 12 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 横轴的 “14” 表示柱塞 35 前进至最前的状态, 即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的情况。由此, 可知在 L2 的例子中, 随着提升布料压脚 12, 所需的吸引力增加, 但在 L1 的例子中, 所需的吸 引力最终是降低的。
可知虽然随着布料压脚 12 的提升而压脚弹簧 14 被压缩, 弹性力增加, 但如 L1 所 示, 在连杆对被组装为向伸长状态转换的情况下, 螺线管 34 所需的吸引力降低的效果超过 由于压脚弹簧 14 压缩而产生的增加。
( 缝纫机的压脚提升动作 )
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缝纫机 10 的压脚提升动作。
在螺线管 34 没有驱动时, 布料压脚 12 通过压脚弹簧 14 而位于下方位置, 从上方 按压保持例如针板上的布料。
然后, 如果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指令而对螺线管 34 发出进行吸引动作的
指令, 则螺线管 34 开始柱塞 35 的吸引动作。由此, 经由螺线管连杆体 36 使中继连杆体 38 以图 5 中的顺时针进行转动。与此相伴, 经由传动棒 42 使杠杆 33 以图 1 中的逆时针方向 进行转动, 钩部件 31 卡止抱持部件 17, 将压脚棒 13 及布料压脚 12 向上方提升。
其间, 在布料压脚 12 位于下方位置时成为弯曲状态的连杆对, 通过布料压脚 12 被 提升至退避位置而向大致伸长状态变化。
(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
如上述所示, 由于将压脚提升机构 30 的螺线管 34 配置在臂部 23 内, 所以从螺线 管 34 至压脚棒 13 的提升动作的传递路径, 可以配置在笔直的空间内而不会弯曲, 可以减少 用于变换动作传递方向的部件。
另外, 可以缩短从螺线管 34 至压脚棒 13 的距离, 可以实现动力的传递损耗的降低 及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此外, 由于将螺线管 34 收容在臂部 23 内, 相对于外部进行遮蔽, 所以即使螺线管 34 在驱动时发热, 也可以避免与外部物体直接接触。
另外, 螺线管 34 及其动作传递部件的动作音不会向外部泄漏, 实现静音化, 并且 螺线管不会妨碍操作员的作业。 此外, 缝纫机 10 利用所述连杆对, 可以使螺线管的用于将布料压脚 12 向退避位置 提升及维持在退避位置的输出减少。其结果, 可以使螺线管 34 为输出较小的小型螺线管, 易于确保臂部 23 内的设置空间, 并且易于确保有利于减少动力传递部件及缩短动力传递 路径的设置空间, 可以实现动力传递部件的进一步减少、 动力传递损耗降低及动作响应性 提高。
另外, 利用螺线管 34 和带轮 16 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可以在缝制中使通过带轮 16 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吹在螺线管 34 上, 可以冷却易于发热的螺线管。
( 其他 )
此外, 将所述中继连杆体 38 及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调整为, 两个连杆体 38、 39 形成 的角度上限为 180°, 在螺线管 34 以最大限度提升布料压脚 12 时, 不会超过 180°。如果 超过 180°, 则螺线管 34 的吸引力和压脚弹簧 14 的弹性力两者均作用为使连杆对向相反侧 弯曲, 该作用使得布料压脚 12 下降, 因此, 必须使得角度无法超过 180°。因此, 也可以设 置止动器, 其使得连杆对的任意一个相对于连杆体 38、 39、 或连杆体彼此之间无法转动超过 180°。
另外, 使中继连杆体 38 的与螺线管连杆体 36 之间的连结位置、 和中继连杆体 38 的与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之间的连结位置位于中继连杆体 38 的转动端部侧, 且彼此偏移地 配置, 但也可以将中继连杆体 38 和螺线管连杆体 36 和压脚提升连杆体 39 同轴连结。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了在上轴 15 上直接连结缝纫机电动机的例子, 但也 可以将缝纫机电动机配置在缝纫机头部外, 利用带轮和传动带进行连结, 在该缝纫机中, 将 压脚提升用的螺线管 34 相对于臂部 23 如上述实施例所示进行配置。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了螺线管 34 的一半配置在臂部 23 内的结构, 但也可 以使所述切口部 50A 及托架 43、 罩体 44 形成为, 使得只要空间上可能, 就将尽可能多的螺线 管部分配置在臂部 23 内。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了螺线管 34 支撑在托架 43 上的结构, 但也可以不使
用托架 43, 而是将螺线管直接固定支撑在臂部 23 上。在此情况下, 使所述切口部 50A 及开 口部 OP、 罩体 44 的形状分别成为相应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