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pdf

  • 上传人:1520****312
  • 文档编号:397073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61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14771.1

    申请日:

    2015.10.29

    公开号:

    CN105239531A

    公开日:

    2016.01.13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E02B3/06; E02D27/12; A01G9/02

    主分类号:

    E02B3/06

    申请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袁昊; 邬显晨; 张琳琳

    地址:

    200092上海市杨浦区中山北二路9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49

    代理人:

    徐雯琼; 徐茂泰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包含:桩基结构,位于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底部;底板,水平设置在所述的桩基结构的顶部;若干防汛墙墙身,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每个防汛墙墙身均呈拱形,且临水侧为凹面;若干支墩,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每个支墩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之间,使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通过支墩连接;若干层植生袋,其堆放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水侧,在所述的植生袋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本发明既能承受更大的墙后土体水平方向的土压力;并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使得拱形墙身更薄以减少工程用料;还具有美化防汛墙外观的功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包含:
    桩基结构,位于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底部;
    底板(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设置在所述的桩基结构的顶部;
    若干防汛墙墙身(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每个防汛墙墙身(1)均呈拱形,且临水侧为凹面;
    若干支墩(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每个支墩(2)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1)之间,使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1)通过支墩(2)连接;
    若干层植生袋(6),其堆放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水侧,在所述的植生袋(6)上种植有水生植物(7)。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汛墙墙身(1)的拱冠向背水侧倾斜,各层拱圈自拱冠向拱端逐渐变厚。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汛墙墙身(1)的临水侧表面采用勾凸缝以形成仿浆砌块石外观形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墩(2)由其顶端至底端外径逐渐增大,即支墩(2)呈上窄下宽的形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3)呈矩形结构,长度为2000mm~4000mm,厚度为500mm~600mm。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桩基结构包含:
    前排临水侧桩基(4),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桩密排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固定连接;
    后排临土侧桩基(5),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方桩间隔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设置间距。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尺寸,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尺寸,以及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的间距是根据桩基结构的承载力以及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结构稳定性确定的。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若干层所述的植生袋(6)呈阶梯状堆放设置在底板(3)上;其中,位于最底层的植生袋通过锚钉与底板(3)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植生袋之间通过钉板固定连接。

    9.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生袋(6)采用以聚丙烯为原料的高分子聚合物制成。

    说明书

    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防汛墙,具体是指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结构。
    背景技术
    滨江临海城市经常会受到台风、暴雨、高潮位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因此防汛墙是防洪挡潮的主要工程设施。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防汛墙多为桩基承台式结构,墙身为直立式,这种结构导致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墙身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使得外观单调生硬,景观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既能承受更大的墙后土体水平方向的土压力;并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使得拱形墙身更薄以减少工程用料;还具有美化防汛墙外观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包含:桩基结构,位于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底部;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设置在所述的桩基结构的顶部;若干防汛墙墙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每个防汛墙墙身均呈拱形,且临水侧为凹面;若干支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每个支墩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之间,使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通过支墩连接;若干层植生袋,其堆放设置在所述的底板的临水侧,在所述的植生袋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所述的防汛墙墙身的拱冠向背水侧倾斜,各层拱圈自拱冠向拱端逐渐变厚。
    所述的防汛墙墙身的临水侧表面采用勾凸缝以形成仿浆砌块石外观形状。
    所述支墩由其顶端至底端外径逐渐增大,即支墩呈上窄下宽的形状。
    所述的底板呈矩形结构,长度为2000mm~4000mm,厚度为500mm~600mm。
    所述的桩基结构包含:前排临水侧桩基,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桩密排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固定连接;后排临土侧桩基,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方桩间隔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设置间距。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尺寸,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尺寸,以及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的间距是根据桩基结构的承载力以及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结构稳定性确定的。
    若干层所述的植生袋呈阶梯状堆放设置在底板上,其中,位于最底层的植生袋通过锚钉与底板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植生袋之间通过钉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植生袋采用以聚丙烯为原料的高分子聚合物制成。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呈拱形的防汛墙墙身能够承受来自墙后土体水平方向的土压力,由于拱形结构受压性能高,从而使得墙后土体的土压力能在拱形结构的墙身上通过自身平衡抵消部分,因此其比现有技术中的直立式墙身能承载更大的水平土压力;
    2、本发明中的墙后土体的土压力依次通过拱形防汛墙墙身的拱圈以及支墩传递至底板下方的桩基上,因此防汛墙墙身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从而使得拱形墙身可以做得比直立式墙身更薄,有效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及工程费用;
    3、本发明中的防汛墙墙身临水侧的墙面勾凸缝,以及种植在植生袋上的水生植物都具有美化防汛墙外观的功能,并营造生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立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3,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3所示,为本发明中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包含:桩基结构,位于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底部;底板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设置在所述的桩基结构的顶部;若干防汛墙墙身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每个防汛墙墙身1均呈拱形,且临水侧为凹面;若干支墩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土侧,且底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每个支墩2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1之间,使相邻两个防汛墙墙身1通过支墩2连接;若干层植生袋6,其堆放设置在所述的底板3的临水侧,在所述的植生袋6上种植有水生植物7。
    如图2所示,所述的防汛墙墙身1的截面呈矩形或方形。
    所述的防汛墙墙身1的拱冠向背水侧倾斜,各层拱圈自拱冠向拱端逐渐变厚。
    所述的防汛墙墙身的拱圈尺寸,包括支墩间距、敦厚、拱中心角和拱厚通过计算得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两个支墩之间的间距为4000mm,支墩敦厚为300~600mm,拱中心角为85°,拱厚为300mm。
    所述的防汛墙墙身1的临水侧表面采用勾凸缝形成仿浆砌块石外观形状,以显示古朴、厚重感。拌合砂浆所用水泥应采用矿渣水泥,砂浆需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拌和,砂浆应饱满密实且凸出防汛墙墙身表面4~5mm,形成5~7cm宽的缝带。
    由于防汛墙墙身1的墙后土体的水平压力均通过防汛墙墙身1传递至支墩2上,使得支墩2与底板3连接处所承受的应力较大,极易发生断裂。因此本发明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支墩2由其顶端至底端外径逐渐增大,即支墩2呈上窄下宽的形状,以此增加防汛墙墙身1的刚度。
    所述的底板3呈矩形结构,长度为2000mm~4000mm,厚度为500mm~60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板3的长度为3600mm,厚度为500mm。
    所述的桩基结构包含:前排临水侧桩基4,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桩密排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板桩之间固定连接;后排临土侧桩基5,由多个钢筋混凝土方桩间隔设置构成,即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设置间距。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尺寸,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尺寸,以及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的间距是根据桩基结构的承载力以及整个连拱型景观防汛墙的结构稳定性确定的。
    本实施例中,每个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宽度为500mm,厚度为250mm,长度为1200mm;每个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宽度为250mm,厚度为250mm,长度为1200mm,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方桩之间的间距为1500mm。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底板3上堆放设置有4~5层植生袋6,并在所述的植生袋6上种植具有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7。
    若干层所述的植生袋6呈阶梯状堆放设置在底板3上,其中,位于最底层的植生袋通过锚钉与底板3固定连接,相邻两层植生袋之间通过钉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植生袋6采用以进口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聚合物制成,具有抗紫外线辐射、抗酸碱盐、抗微生物侵蚀等功能,对水生植物友善,透水但不透土。
    所述的植生袋6内填充有混合料,其为适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清洁颗粒混合料,以砂砾为主,且最小粒径不小于2mm,并掺入有机肥以利水生植物生长,所述的有机肥用量为0.5~0.7Kg/袋(15~20kg/m3)。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拱型景观防汛墙,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呈拱形的防汛墙墙身能够承受来自墙后土体水平方向的土压力,由于拱形结构受压性能高,从而使得墙后土体的土压力能在拱形结构的墙身上通过自身平衡抵消部分,因此其比现有技术中的直立式墙身能承载更大的水平土压力;
    2、本发明中的墙后土体的土压力依次通过拱形防汛墙墙身的拱圈以及支墩传递至底板下方的桩基上,因此防汛墙墙身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从而使得拱形墙身可以做得比直立式墙身更薄,有效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及工程费用;
    3、本发明中的防汛墙墙身临水侧的墙面勾凸缝,以及种植在植生袋上的水生植物都具有美化防汛墙外观的功能,并营造生态效果。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关 键  词:
    一种 连拱型 景观 防汛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连拱型景观防汛墙.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39707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