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温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在印刷机械的墨辊、润版辊等印刷用加热或冷却辊以及塑料薄膜加工机械、造纸机械和纤维机械等机械的辊上使用的辊温调节系统,特别是适宜于对用来冷却或加热辊的冷却或加温介质(热传递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对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进行调节并使之保持为目标温度的辊温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用于上述各种机械的辊,有辊与辊相接触地进行旋转地和用来对与辊相接触的加工物进行冷却的辊等。例如,印刷机械的墨辊是在贮墨箱至版体之间配置多根而靠旋转接触将墨顺序转移给邻接的辊的表面,从而涂布到版体上去的。这种辊在边接触边旋转时产生滚动摩擦,其摩擦热将使辊上墨的温度升高。
墨的规格中对其最佳工作温度和温度范围作了规定,而辊温的升高将使墨的规格参数不能得到满足,成为印刷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例如,进行无水胶印的场合,一般将墨的最佳温度规定在30℃左右。因此,当上述滚动摩擦导致墨辊表面温度超出墨的工作环境条件时,将成为印刷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润版辊的场合,则要对润版辊本身进行加热、冷却,控制在适合的温度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发出抑制辊表面温度的升高使之保持恰当温度的辊的冷却技术。辊的冷却方式有诸如使地下水之类的水在辊内循环的水冷式、向辊表面吹冷风的方式以及热管方式等各种方式。
作为这类冷却装置的例子,有例如已在日本特开昭63-5944号公报中公开的印刷机械的辊冷却装置。而热管结构的墨辊,在例如日本特开昭63-4714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73952号公报等中公开。
然而,使用热传递介质的冷却辊存在下述缺点,即需要将水通入旋转辊内部中去的通水手段以及水等介质的循环设备和冷冻设备等,使装置的体积很大,再者,系统赖以高效率运行的调整系统较复杂,需要进行繁琐的维护工作。
而通过改变冷却(或加热)介质的温度调节冷却(或加热)辊温度的方式,因冷却(或加热)介质的热容量大,故对冷却(或加热)辊温度变化的跟随性较差。虽说为了改变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输液量,可采用比例控制型阀对输液量准确地进行微调,但该类型的阀价格非常高,从经济性考虑不适于工业上采用。
再有,采用热管的冷却(或加热)辊,因其结构的工作原理是靠填充于密封空间内的工作介质蒸发及冷凝及的热传递进行工作的,故与以冷却介质直接冷却辊的方式相比热惰性大。因此,当以改变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输液量调节辊温的方式进行冷却(或加热)时,对辊温的调节稍滞后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控制方式不恰当而对输液量的控制较粗糙时,辊温调节的滞后量将增大。
以往的热管方式在辊高速旋转时,密封在辊内的冷却介质因离心力的作用,以均匀的膜状态贴在辊的内表面上。由于这种冷却介质的膜的存在,会出现因热阻增大及产生蓄热效应而引起热循环效率降低及辊表面温度升高等现象。即存在着当辊高速旋转时,热管工作介质在辊内周表面上形成均匀的液膜、热循环的热损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对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变化具有良好跟随性、可准确微调辊外周部分温度的辊温调节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通过提高辊旋转时的热管工作介质的热循环效率而能够将辊表面温度调节到适当值的用于辊温调节系统的辊。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辊温调节系统,即具有形成于辊本体内部的、由热传递介质进行热的传递的吸热·加热部,使热传递介质流出流入该吸热·加热部而将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调节到目标值的辊温调节系统,其特征是:制成在吸热·加热部与辊外周部分二者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有热管工作介质的一种热管结构;并具有:将热传递介质调节维持在既定温度上的热传递介质温度调节手段;用来将以该热传递介质温度调节手段调节后的热传递介质提供给吸热·加热部的管状部件;设在该管状部件上的阀;根据对辊外周部分的温度直接或间接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产生阀驱动信号的温控手段;以及根据该温控手段所输出的阀驱动信号对阀进行通断控制、使阀在包括全开或全闭在内的既定的两种开度之间进行开闭动作的流量控制手段。
而另一发明提供具有形成于辊本体内部的、由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传递的吸热·加热部,使该热传递介质流出流入该吸热·加热部而将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调节到目标值的辊温调节系统,其特征是:制成在吸热·加热部与辊外周部分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热管工作介质的热管结构;并具有:配设有主阀的、将热传递介质送向吸热·加热部的主管路;给该主管路的主阀形成旁路的、至少为1个的旁路管路;配设在该旁路管路中的旁路阀;还具有:根据对辊外周部分温度直接或间接测得的温度信息,产生驱动旁路阀的阀驱动信号的温控手段;根据该温控手段所输出的阀驱动信号使阀进行开闭动作的流量控制手段。
再有,另一发明提供这样一种辊,即具有形成于辊本体内部的、由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传递的吸热·加热部,使上述热传递介质向该吸热·加热部流出的辊,其特征是:是一种圆筒状辊本体的敞开端以法兰盘封闭而将其内部所形成的圆筒形空间作为热管结构的、用于辊温调节系统的辊,在该辊的辊本体内部设有可产生波的波产生手段,该波可使随辊本体的旋转而在辊内周面上所形成的、密封于内部的液相介质的膜紊乱。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展示热管结构的辊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之温调节系统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构成图。
图3是具有独立的冷却装置和加温装置的辊温调节系统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构成图。
图4是具有直接加温辊表面的辅助加热手段的辊温调节系统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构成图。
图5是其他实施形式的辊温调节系统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构成图。
图6是其他实施形式的辊的剖视图。
图7是辊静止时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8是辊旋转时膜形成之前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9是辊旋转时形成膜时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10是辊表面热传递的模式图。
图11是展示本发明辊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展示波产生手段实施例的局剖图。
图13是说明波产生手段之作用的图。
图14是以凹部构成波产生手段的辊的局剖图。
图15是将凸部配置于辊内周面上而作为波产生手段的辊的剖视图。
图16是将波产生手段设在法兰盘面上的辊的局剖图。
图17是将波产生手段设在法兰盘内壁上的辊的局剖图。
图18是以法兰盘面的连续曲面构成波产生手段的辊的局剖图。
图19是以设在法兰盘内壁上的肋状波产生部件构成波产生手段的辊的局剖图。
图20是展示肋状波产生部件的变形例的局剖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为详述本发明,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图1示出热管结构的辊的基本构成。本发明中的吸热·发热部是用来进行下述热交换的功能性部分,即针对辊外周部分的热量,或经过热管工作介质以热传递介质进行吸热,或以热传递介质进行加热。
辊1由辊本体2和中空轴3构成,辊本体2与中空辊3经法兰盘4而结合,在其内部所形成的空间5中填充有热管工作介质(以下称工作介质),从而使辊1成热管结构。其中,所说辊本体2包括了作为调温对象的辊外周部分,而中空辊3形成于辊本体2的内部,构成以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传递的吸热·加热部。
中空辊3成为供用来冷却或加热热管工作介质的冷却或加温介质(热传递介质)流通的通路6。热传递介质可采用通常所采用的冷却或加热用介质,例如油、水、防冻液、加湿空气、气液混合物(雾状物)和低沸点介质(氟利昂,氨)等。最好能通过采用用于对组装有本发明的辊的机械中的机构部分冷却和润滑等的机油或润滑油,或是它们的等同品,从而能够使其通用化而实现设备结构的简化,且能避免因不同种类油的混合造成的危害。
上述辊结构中,在进行辊的冷却时,是当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超过目标值时,由内部的工作介质吸热而进行冷却的。而进行辊的加热时,是当辊外周部分的温度低于目标值时,由工作介质供热而进行加热的。这样,用冷却介质或加温介质作热传递介质,即可将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微调到目标值上。即,虽然工作介质是与中空轴3的通路6中所流动的热传递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但可通过控制此时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使得对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调节以良好的响应特性进行。
其次,对具有热管结构的辊温调节系统进行说明。图2示出辊温调节系统的基本构成。其中,辊温调节系统是以多个辊群为控制对象的,当然也可以以一个辊为对象。冷却和/或加温装置10构成了调节热传递介质温度的手段,具有将辊1的中空轴3中所流动的热传递介质的温度调节到进行辊外周部分的调温所必需的温度上这样一种功能。在这里,经过调节的热传递介质以泵压送,并经阀管状部件11流向各辊的中空轴中。阀管状部件11分别与配置在冷却和/或加温装置10一侧的上游管路连接部12和配置在辊1一侧的下游管路连接部13相连接。冷却和/或加温装置10与辊的中空轴3之间是通过这些管路连接部而相连接的。
阀管状部件11是将管状部件14与阀15组成组(单元)而构成,而阀管状部件组可配设有多个。本例中,用3个阀管状部件组将冷却和/或加温装置之间连接起来。对以多个阀管状部件组构成的场合,对阀15的控制是通过控制各个阀管状部件组的阀在预定条件下通断来实现的。即,热传递介质的流量是靠通过所有阀(阀群)的通断(开闭)而实现的阀群控制进行调节的。通过改变各个阀的通断比使得一个阀管状部件组的流量得到控制。
阀的开度控制这样进行,即全开或全闭的全开闭动作、在指定的两种开度例如80%开度与20%开度之间的开闭动作、或者上述全开闭与指定开度相结合而进行的开闭动作。阀可以采用廉价而小型的通断控制型阀,例如电磁阀。而阀的种类、个数根据下述参数决定,即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热传递介质的温度与辊调温目标温度二者之差、以及辊调温目标温度与当时辊外周部分温度之差。
参照图2对辊温调节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本例中,是对多个辊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辊的外周部分温度进行测量并将该检测温度作为辊温信息向温度控制单元21输入。流量控制单元20根据温度控制单元21所输出的每个辊各自的温度控制信号,将各个阀管状部件组的阀群的通断控制信号输出给阀驱动单元22。温度控制单元21根据由辊表面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辊外周部分的温度信息,或者辊外周部分的温度信息和来自冷却加温装置的热传递介质的温度信息、设定温度,将针对各阀管状部件组的阀的阀驱动信号向流量控制单元20输出。
在这里,由室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室温可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作为该场合下的温度信息,为辊外周部分的温度与室温或者为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室温与热介质温度。阀驱动单元22根据来自流量控制单元20的阀驱动信号对阀管状部件组的每个阀各自独立地进行通断控制。图2所示虽为2个辊的控制体系,但也可同样适用于由1个辊或多于2个的辊所构成的辊群。
本实施形式是通过分析来自冷却和/或加温装置的热传递介质的温度信息而对要供给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的,从而能够提高辊外周部分温度调节的可控性。
按照本实施形式,是通过控制阀的通断而使供给辊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发生瞬时变化的,故改善了相对于辊外周部分温度变化的响应特性,能够高精度地调节辊温。
本实施形式所说明的是通过管路连接部将阀管状部件间接地连接于冷却和/或加温装置与辊之间这样一种实施形式,但也可以不使用一侧或两侧的管路连接部而将一侧或将两侧均直接连接于冷却和/或加温装置与辊二者之间。另外,也可以构成下述的闭环系统,即将与各辊的工作介质之间完成了热交换之后从各辊流出的热传递介质回送到冷却和/或加温装置中以再行利用这样一种系统。
下面对其他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图3示出其他实施形式的系统构成。图中所示虽为由1个辊组成的辊温调节系统,但即使是由多个辊组成的辊温调节系统也能够以同样的构成实现。本实施例是应用于下述控制系统中的,该控制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冷却或加热辊而将辊外周部分的温度调节到目标值,其特征是具有独立的冷却装置和加温装置,它们各自通过专用阀管状部件组供给冷却介质和加温介质。
图3中,冷却装置10A以阀管状部件11A、加温装置10B以阀管状部件11B向辊送入各自的热传递介质。冷却用阀管状部件11A由管状部件14A与阀15A组成组而构成。而加温而阀管状部件11B是将管状部件14B与阀15B组成组而构成。对阀15A、15B的控制同图2的实施例同样,采用通断控制。按照这样的结构,使得冷却或加热的转换变得容易,并可使该转换后所需流量的热传递介质迅速流向辊,因此,相对于辊温变化的跟随性得以提高。
构成冷却用和加热用阀管状部件组的各自的阀管状部件的数量可如下选择,即或冷却用和加热用均为1组,或某一种为1组而另一种为多组,或二者均为多组等。
作为辅助性加温手段采用下述加热装置,即用来向辊外周部分吹暖风进行加热的暖风风扇加热装置或以红外线加热器进行加热的红外线加热器加热装置等。图4所示例为,将红外线加热器16与辊外周部分向相地配置,对该红外线加热器16的通电控制由加热装置23进行。由于根据温控单元21发出的指令控制红外线加热器的通电,从而辊表面温度的上升很快,因此,在开始工作时使用加热装置,可使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很快达到目标值,缩短试运行的时间。再有,在进行试运行时,加之可通过供给来自冷却和/或加温装置的加温介质而从辊的内部外进行加温,因此可使辊外周部分的温度更快地达到目标值。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式,图5所示辊温调节系统如下构成,在用来使热传递介质流入辊本体的主管路上配设有将热传递介质的流量调节为一定量的主阀,设有对该主阀进行分流的旁路管路,该旁路管路上配设有可进行通断动作的旁路阀。为简化说明,在此对一个旁路管路和阀进行说明,然而由多个旁路管路和阀所构成者当然也包含在内。旁路管路的个数可以与图1之实施例所说明的阀管状部件个数同样地进行确定。
流量控制单元30对按照温控单元40输出的阀驱动信号而供给辊的、被冷却循环装置35调节为既定温度的冷却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为此,流量控制单元30连接在辊1的中空轴3上,它由主阀31、旁路管路32、旁路阀33及阀驱动电机34构成;该主阀31装在向设在所说辊内的通路供给冷却介质(热传递介质)的主管路7上,给所说主阀31形成旁路的旁路管路32的数量为一个及一个以上,所说旁路阀33装在该旁路管路中,所说阀驱动电机34用来驱动旁路阀33开闭。主阀31的开度设定(固定)为使之能够相对于调节辊温所需的冷却循环装置35的能力承担一定的流量。而旁路阀33则在包括全开或全闭在内的既定的两种开度之间进行开闭动作,靠其单位时间内开动作的次数来改变旁路管路的流量,从而对主管路7的流量进行控制。
冷却循环装置35除具有将送给辊的热传递介质的温度调温至既定值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对自辊返回的热传递介质进行处理以再行利用的功能。作为冷却介质当使用例如油时,在贮油槽36中贮存有油37。该油37靠泵38送出,通过冷却器39后送向流量控制单元30。冷却器39将泵38送来的油冷却,调温至一定的既定温度。
温控单元40根据由辊表面温度检测传感器41、油温检测传感器42检测出的各自的温度信息和设定温度,运算出辊温调节所需要的流量,运算出与所求得的流量相应的旁路阀的控制量,并根据该控制量向流量控制单元30输出阀驱动信号。特别是在运算旁路阀的通断控制量时,通过运用从冷却循环装置的贮油槽37内的油温检测传感器42获得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可实现辊温的高精度调节。另外,作为辊温调节所需的温度信息,若再加上室温检测传感器43送来的室温信息,可实现辊温的更高精度的调节。
该辊温调节系统中,通过使旁路管路的阀根据辊温、热传递介质的温度等温度信息进行相应的通断动作,从而对流向辊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将辊温调节到目标值。若将该旁路管路与阀组成组,根据辊的温度规格使用多个组,则可以更高的响应精度微调辊温,当应用于由多个辊构成的辊群中时,可根据各个辊的温度信息控制向每个辊供给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从而对每个辊进行调温。
特别是应用于印刷机的墨辊中的场合,由于辊温最高不超过常温+30℃左右,而润版辊最高不超过室温,所以温度的变化不太大。因此,以主阀及旁路阀进行的控制采取将主阀的开闭固定、对旁路阀的开闭以通断方式进行微调这样一种控制方式,其结果可获得与使用比例控制型阀的场合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形式是对通过对辊进行冷却来调节辊温的辊温调节系统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系统做成采用加温介质作热传递介质而通过加热来调节辊温的结构。另外,还可以将冷却用与加温用的热传递介质供给装置独立设置,对它们分别单独进行控制。
上述本发明各实施形式所说明的是应用于由辊本体与中空轴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有热管工作介质的、使中间热介质在中空轴内流动的热管结构的辊所构成的辊温调节系统中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这种辊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下述类型的热管,即在辊轴的外部设有风扇,通过该风扇进行热管工作介质与热传递介质二者之间的热交换。对于使用热管而设置风扇进行冷却的方式,为将风扇设置于辊轴的端部,可在能保证具有与周围的机械(部件)不接触或不相妨碍的空间的情况下采用。但是,在空间窄到2-3cm、风扇外径也不能太大等有局限性的场合,其结果是,风扇的表面积即热传导面积不能很大,即使增加冷却(或加热)介质的量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冷却能力不足,相对于辊温变化的跟随性不足。因此,可通过采用使热传递介质向中空轴流动的结构类型来解决上述问题。
而应用于印刷用墨辊和润版辊中的场合,例如对四色印刷虽然可以采用检测四个单元的辊温并以该检测结果对各个单元的热传递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结构,但由于辊温受到印刷速度和室温的很大的影响,而印刷颜色的影响较小,故即使以一色的辊温去控制所有四色的流量,也不会导致印刷质量降低。因此,可使控制装置简化,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另外,吸热·加热部为如图6所示的双层管结构,即由在辊本体2内部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其端部被封闭的外管50与设在外管内部的内管51构成的双层管结构;内管51的一端在外管另一端的附近敞开,内管51的另一端从向辊体2的外部延伸的外管50中伸出。为了热传递介质的流入与流出,延伸到辊本体2之外的外管50与内管51通过旋转接头(图中虚线部分)与热传递介质配管相连接。热传递介质通过旋转接头流入内管,从该内管前端部开口流向外管,穿过内管与外管之间而通过旋转接头流出。当热传递介质流经内管与外管之间时,与辊本体的热管工作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下面对适用于本发明的辊温调节系统的具有热管结构的辊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当辊1从非旋转状态(图7)开始旋转时,当作用于封闭在内部的热循环冷却介质(液相介质)6的重力与同辊内周面之间所产生的接触阻力大于离心力时,将呈图8所示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热循环冷却介质6自辊内周面7上脱离的点附近8处,热交换进行显著。
图9所示为当图1所示的辊1旋转时,作用于封闭在内部的热循环冷却介质6的离心力大于其他外力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热循环冷却介质在辊内周面7上成为均匀的膜状9,此时,由于辊壁自身热阻再加上热循环冷却介质的热阻,将导致热交换不能有效地进行。另外,关于热的传递,图10示出辊在旋转时辊壁4上形成的成为膜状的冷却介质6,负荷60示出在从辊壁的热阻61到蒸发(热交换)63之间,直接蒸发和再经过膜状冷却介质的热阻62而蒸发的两种情况。
为改善上述状态,可采用在产生离心力时促使液膜紊乱的结构。下文对本实施例的主要的辊部分的结构结合图11进行说明。辊由辊本体70与旋转轴71组成,将这两个部件以法兰盘72结合,其内部形成空间74。辊的空间74作为热管,与通过旋转轴内管路75的流体之间进行热循环。在辊本体70与法兰盘72二者相内接的边界部分76上,如图12所示地在圆周上设有高度为数毫米的1个或多个突起77。
突起77做成诸如三棱体等在辊旋转时对工作介质28产生高阻力的形状,借助于因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相对于旋转轴呈放射状的力)的作用,产生与辊的内周面相平行(平行于旋转轴)的分力。这样一来,将不断产生图13(1)所示的以突起77为起点呈螺旋状流动的条状波。如图13(2)所示,由于所产生的波79的作用使液膜紊乱,从而能够防止热量积蓄在液中而阻碍热管进行热交换的现象发生。
例如,设冷却目标为30℃,对于不具有突起的墨辊来说,在100转/分以上的旋转速度下立即上升到30℃,之后达到40~50℃,无法控制到目标温度上。而对于本发明,以与上述相同的条件进行实验的结果,在700转/分的旋转速度下可控制到30℃±数℃。
本实施例的突起77构成了产生使形成于辊内周面上的液膜紊乱的波的波产生手段。作为波产生手段,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作为向形成于辊本体内部的空间突出的凸部的突起77构成的,但也可以是相反的、如图14所示的凹部77a。该凹部77a可以由凹坑或凹槽形成。本例中相隔90°配置了4个突起77,但所说间隔也可以与本例不同。另外,突起77只要至少有一个即可,其数量应考虑辊旋转的平衡性适当地选择。另外,关于突起的设置位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边界部位,只要是能起到本发明作用和效果的部位,在边界部位的附近或距边界部位再远一些的辊本体的内壁面(参照图15)或者后述的法兰盘面上均可。
下面对波产生手段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6所示为第2实施例波产生手段的辊结构。本实施例的特征是具有起波部,该起波部所具有的与辊本体70相结合的法兰盘72的面80是与辊轴不垂直的面、即以既定角度倾斜的法兰盘面80。非垂直的法兰盘面80靠在辊旋转时与工作介质之间的接触阻力的变化和旋转力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对于旋转轴呈放射状的力)的作用而在辊内壁面上产生平行(与旋转轴相平行)的分力。因此,不断产生因接触阻力变化而引起的条状波。其结果是,能够使单一的旋转所产生的单一的液膜紊乱,避免热量积蓄在液膜中而阻碍热管进行热交换的现象发生。
图17示出第3实施例的辊结构。本实施例中,与辊本体70相结合的法兰盘72的法兰盘面做成非平面。具体地说就是,设有台阶81,形成表面不一致的不连续面82。另外,如图18所示地形成连续的曲面83。
当辊旋转时,不连续面82和连续曲面83在相对于工作介质接触的阻力及位置的变化和因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相对于旋转轴呈放射状的力)作用下,在辊的内周面上产生平行(与旋转轴相平行)的分力。故此,不断产生因接触阻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条状波,起到与第1及第2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第2及第3实施例中,若法兰盘面的变化过大,则将妨碍辊平稳旋转,故对于法兰盘面的倾斜角度和形成不连续面时的台阶的大小等,应通过试运行选择最佳值。
而作为波产生手段的其他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图19所示的结构,即在法兰盘面上设置具有处在相对于辊轴倾斜的不同方向上的表面的肋状波产生部件84;或采用图20所示的结构,即在法兰盘面上设置具有处在相对于辊轴的一个倾斜方向上的表面的肋状波产生部件85。
按照本实施例,可望获得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等优异的实施效果。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由于是对阀管状部件的阀和旁路管路的阀进行通断控制,而使其在包括全开或全闭在内的既定的两种开度之间进行开闭动作,从而可使热传递介质的流量相应于辊外周部分温度的变化迅速随之变化,改善与热管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响应特性。由此,能够将辊外周部分的温度微调至目标值。由于使用通断型阀,故能制造出价格低廉且体积小的装置。
另外,由于可根据辊温调节系统的诸条件,将阀管状部件的个数设为多个,而将旁路管路的个数选定为1个或多个,故能够实现适合于各种装置的辊温调节。对于热管结构的辊,当采用例如使热传递介质流出流入中空轴的结构时,可将轴内径做得大些,其结果将减小流动阻力而获得高的热交换效率。
热传递介质最好使用机油或润滑油,或是与上述油同等的油料,这可使其与主机油料通用,简化装置结构。
另外,在热管结构的辊的内周面上设置波产生手段,可使辊旋转时在辊内周面上形成的工作介质的膜紊乱,实现高效率的热交换,因而能够使辊表面温度均匀地保持在标准值上,提高例如印刷品等制品的成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