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袜类针织机的、 将针织组织从针自身转移至相邻针的 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袜类针织机的针, 该针将针织组织从所述针转移至相邻针。背景技术 在袜类针织机领域, 已知针设置成允许将针织组织或针织环从一个针转移至设置 在同一针床中的相邻针。
例如在 WO-02/070799 中示出了这些针中的一种针。
同一申请人的 WO2007/057041( 假设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包括在申请中 ) 示出了一 种能够根据要求将针织组织转移至设置在必须释放针织组织的针的一侧的针、 或另一侧的 针。
基本上, 根据 WO2007/057041 的针包括 : 针杆、 头部和针舌, 头部设置在针杆的纵 向端或上端, 针舌在靠近头部处绕基本上垂直于针杆纵向轴线的枢转轴线铰接至针杆, 且 可绕所述枢转轴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头部。针包括至少一个可弹性弯曲的薄片, 该薄片与 针杆相关联, 并在针杆的相反两侧上且在针舌下方限定两个容座, 在针杆的每侧各有一个 容座。可以将相邻针的头部插入这些各个容座, 从而将由针杆携带且设置在容座中的针织 环从所述针转移至相邻针。 更具体地说, 薄片在针的两侧上具有可弹性弯曲部分, 该部分可 从不工作位置弹性弯曲至工作位置, 在不工作位置, 该部分展平抵靠在针杆的对应侧面上, 在工作位置, 该部分与针杆的对应侧面隔开, 从而限定使设计成接纳针织组织或针织环的 针必须插入其中的容座。
在这种类型的针中, 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的转移简单 地通过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的弹性反作用力来获得, 该可弹性弯曲部分在没有作用于其 上的力时成形为处在工作位置。基本上, 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至工作位置的转移由于可 弹性弯曲部分的弹性反作用力而在针处于如下位置时发生 : 针筒的容纳针或沉降片的槽的 侧面不阻碍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自由转移至工作位置。 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从工作位 置到不工作位置的转移由于针沿其纵向轴线相对于针织机的所述槽移动而发生, 槽的侧面 通过配合可弹性弯曲部分而引起该可弹性弯曲部分朝向针杆的对应侧面弯曲。
在测试期间, 该针已被证明有改进, 这些改进主要针对在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 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或反之的转移方面来增大致动可能性, 以及减少薄片和被转移针 织环的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宗旨是提供一种用于袜类针织机的针, 该针将针织组织从所述针转移至 相邻针, 其中, 可根据要求致动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或反之的 转移, 而独立于针织机的相邻元件。
在这一宗旨之内,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 该针可减少在针织组织或针织
环上或在转移针织组织或针织环的针部分上的应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 该针确保在转移针织组织或针织环时的高度可 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 该针在使用时高度灵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 该针能够具有减小的厚度, 从而允许其在高精 度针织机上使用, 尤其是在每英寸 12 针以上的针织机上使用。
这一宗旨以及这些和其它目的将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它们通过一种用于 袜类针织机的针来实现, 该针用于将针织组织从所述针转移至相邻针, 所述针包括针杆、 头 部和针舌, 所述头部设置在所述针杆的纵向端或上端且构型为类似朝向所述针杆的前侧敞 开的钩子, 所述针舌在靠近所述头部处、 绕基本上垂直于所述针杆的纵向轴线的枢转轴线 铰接至所述针杆, 且可绕所述枢转轴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头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包 括至少一个薄片, 所述薄片连接至所述针杆且在所述针杆的相反两侧面中的每一侧面上、 在所述针舌下方具有部分, 所述部分可从不工作位置弹性弯曲至工作位置, 在所述不工作 位置, 所述部分接近所述针杆的对应侧面, 在所述工作位置, 所述部分与所述针杆的对应侧 面隔开 ; 在所述工作位置, 所述薄片的所述可弹性弯曲部分对装配在所述针杆上、 所述薄片 的所述可弹性弯曲部分处的针织环进行加宽, 并且相邻针的头部可插入在处于所述工作位 置的所述薄片的所述可弹性弯曲部分与所述针杆的对应侧面之间所包含的空间中, 以借助 所述相邻针拾取所述针织环 ; 所述薄片具有至少一个致动区域, 所述致动区域可被致动装 置配合以将所述薄片的所述可弹性弯曲部分转移至或保持在所述不工作位置, 或者将所述 薄片的所述可弹性弯曲部分转移至或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 附图说明 从本发明的针的一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 借助附图中的非限制性 例子来示例,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在附图中 :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的立体图, 其中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处于工作位置 ;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的立体图, 其中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处于不工作位置 ;
图 3 是圆型针织机的针筒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该针筒展平且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 针;
图 4 是针织环从一个针到相邻针的释放过程的立体图 ;
图 5 是针织环从一个针到相邻针的释放过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根据本发明的针总地用附图标记 1 标示, 该针包括 : 针杆 2、 头部 3 和针 舌 4, 针杆 2 具有细长的形状。
头部 3 设置在针杆 2 的纵向端或上端, 且成形为类似朝向针杆 2 的前侧敞开的钩 子, 其方式类似于已知类型的针。
针舌 4 在靠近头部 3 处、 绕基本上垂直于针杆 2 纵向轴线的枢转轴线 4a 铰接至针 杆 2, 并且绕该枢转轴线 4a 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头部 3, 就如已知类型的针那样。
针杆 2 沿其延伸范围在其前侧上且靠近其定位成与头部 3 相反的纵向端或下端处具有至少一个踵部 5, 该踵部从其前侧突出, 且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配合针致动凸轮, 该针 致动凸轮设置在装配针 1 的袜类针织机中。
根据本发明的针包括至少一个薄片 6a、 6b, 该薄片连接至针杆 2 且在针杆 2 的相反 两侧面 7a、 7b 中的每一侧面上、 在针舌 4 下方具有部分 8a、 8b, 该部分可从不工作位置弹性 弯曲至工作位置, 在不工作位置, 该部分接近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或 7b, 如图 2 具体所示, 在工作位置, 该部分与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或 7b 隔开, 如图 1 具体所示。在工作位置, 所 述部分 8a、 8b 对装配在针杆 2 上、 薄片 6a、 6b 的所述部分 8a、 8b 处的针织环 9 进行加宽, 并 且在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与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之间所包含的空间中, 当部分 8a、 8b 处于工作位置时, 可以插入相邻针 1b 的头部 3 以借助所述相邻针 1b 拾取针织环 9, 这将 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薄片 6a、 6b 具有至少一个致动区域 31a、 31b, 该致动区域可被致动装置配合以将 薄片 6a、 6b 的可弹性弯曲部分 8a、 8b 转移至或保持在不工作位置, 或者将薄片 6a、 6b 的可 弹性弯曲部分 8a、 8b 转移至或保持在工作位置。
更具体地说, 薄片 6a、 6b 较佳地借助其设置在可弹性弯曲部分 8a、 8b 之外的部分 固定至针杆 2, 致动区域 31a、 31b 可相对于针杆 2 移动以致动或允许薄片 6a、 6b 的可弹性弯 曲部分 8a、 8b 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 较佳的是, 薄片 6a、 6b 在其指向头部 3 的纵向端固定至针杆 2, 致动区域 31a、 31b 可沿着平行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的方向相对于针杆 2 移动, 以致动薄片 6a、 6b 的可弹性弯 曲部分 8a、 8b 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
适宜的是, 薄片 6a、 6b 的指向头部 3 的纵向端在位于头部 3 前方的区域固定至针 杆 2。基本上, 薄片 6a、 6b 的上端在相对于头部 3 的位置向前偏移的区域固定至针杆 2。
致动区域 31a、 31b 包括至少一个踵部 32a、 32b, 该踵部靠近薄片 6a、 6b 的与固定至 针杆 2 的一端相反的纵向端, 并从针杆 2 的前侧突出。
致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凸轮 33, 该凸轮面向针织机的必须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针 的针筒 40。所述凸轮 33 限定可被踵部 32a、 32b 配合的路径, 并且构型为使踵部 32a、 32b 沿 着平行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的方向相对于针杆 2 移动。
薄片 6a、 6b 可由单个薄片构成, 该薄片在其指向头部 3 的上端固定至针杆 2, 且在 针杆 2 的两个侧面上一分为二, 从而形成两个可弹性弯曲部分 8a、 8b。
较佳的是, 代替单个薄片, 有两个并排设置的单独薄片 6a、 6b, 这些薄片在针杆 2 的各侧 7a、 7b 上具有可朝向或远离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弹性弯曲的对应部分 8a、 8b。 两个薄片 6a、 6b 中的每个薄片在其上端 12a、 12b 固定至针杆 2, 并且在靠近其相反纵向端或 下端处具有对应踵部 32a、 32b, 该踵部从针杆 2 的前侧突出并可配合凸轮 33。
每个部分 8a、 8b 可抵抗其弹性反作用而朝向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弹性弯曲, 从而在其上未作用力时移动至工作位置。
更具体地说, 每个薄片 6a、 6b 包括 : 下部区域 20a、 20b, 该下部区域位于平行于针 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的平面上 ; 中间区域, 该中间区域构成部分 8a、 8b ; 以及上部区域, 该 上部区域构成薄片 6a、 6b 的上端 12a、 12b, 并且固定至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薄片 6a、 6b 的下部区域 20a、 20b 被改适成可沿着平行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的方向 在纵向槽 34 中滑动, 该纵向槽形成在针杆 2 中并在前面敞开以允许踵部 32a、 32b 退出。
薄片 6a 的下部区域 20a 的踵部 32a 与另一薄片 6b 的下部区域 20b 的踵部 32b 沿 着平行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的方向隔开。
中间区域构成可朝向或远离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弹性弯曲的部分 8a、 8b, 该 中间区域较佳地在没有作用在其上的力时从其连接至对应薄片 6a、 6b 的下部区域 20a、 20b 的下端开始由以下构成 : 第一段 13a、 13b, 该第一段折离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 第二段 14a、 14b, 该第二段基本上平行于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 以及第三段 15a、 15b, 该第三段 折向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并且连接至薄片 6a、 6b 的上部区域或上端 12a、 12b。
每个部分 8a、 8b 在其前侧具有前突部 16a、 16b, 该前突部以其上部轮廓限定用于 针织环 9 的支承台肩 17a、 17b。较佳的是, 所述前突部 16a、 16b 设置于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的第二段 14a、 14b 的前侧, 靠近第三段 15a、 15b。
有利的是, 在相对于针杆 2 对应侧面 7a、 7b 的相反侧面上, 薄片 6a、 6b 的每个部分 8a、 8b 具有可侧向叠置在相邻针 1a、 1b 的头部 3 上的区域, 该相邻针插入在处于工作位置 的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与针杆 2 的对应侧面 7a、 7b 之间所包含的空间中。较佳的是, 由后突部 18a、 18b 构成的所述区域从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的第二段 14a、 14b 的后侧延 伸。所述后突部 18a、 18b 可通过搁置抵靠在相邻针 1a、 1b 的头部 3 上来配合该头部 3。 适宜的是, 至少在靠近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的第二段 14a、 14b 处, 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的第一段 13a、 13b 位于头部 3 的前方, 从而在针织环 9 转移过程中限定用于 相邻针的针舌的支座, 这将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第三段 15a、 15b 在至少靠近对应薄片 6a、 6b 的上端 12a、 12b 处固定至针杆 2 的对 应侧面, 该第三段位于头部 3 的前方。
针 1 的被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占据的区域沿前后方向具有相对于针杆 2 的毗 邻区域朝向针前侧的增大占据空间。
有利的是, 在针舌 4 与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6b 的指向头部 3 的端部之间, 针杆 2 具有用于将针杆 2 与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结合起来的结合区域 10。
结合区域 10 成形为类似朝向头部 3 减缩的楔子。
结合区域 10 具有前表面 10c, 该前表面相对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倾斜, 从而将由薄 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占据的区域与设置在上方的针杆 2 的段结合起来。
结合区域 10 的所述前表面 10c 具有将其与底侧结合起来的弧形下段。
而且, 结合区域 10 在侧向由侧面 10a、 10b 来界限, 至少对于从其上端开始的一段, 这些侧面成形为类似于相对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倾斜且朝向头部 3 相互逐渐移近的平面。
适宜的是, 结合区域 10 的下端比针杆 2 的在毗邻于结合区域 10 的区域中的相反 两侧面 7a、 7b 之间的距离宽。
每个薄片 6a、 6b 的上端 12a、 12b、 即指向头部 3 的端部在靠近结合区域 10 的基部 处固定至结合区域 10。
较佳的是, 凸轮 33 有选择地配合踵部 32a 或踵部 32b, 从而引起薄片 6a 或 6b 的部 分 8a 或部分 8b 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 该部分 8a 或部分 8b 位于针杆 2 的与指向 释放针织环的相邻针的侧面相反的侧面 7a 或 7b 上, 独立于另一薄片 6a 或 6a 的部分 8b 或 8a 的位置。
这可通过提供两个单独凸轮 33 来实现, 这两个凸轮设置成一个仅配合踵部 32a 而
另一个仅配合踵部 32b, 并且位于针织机的两个不同区域中, 可根据人们希望将针织环转移 至设置在携带所述针织环的针的一侧上的针还是转移至设置在相反侧上的针, 来使用这两 个凸轮。
作为替代, 如图所示, 可以提供单个凸轮 33, 该凸轮面向针织机的针筒 40 的踵部 32a、 32b 从中突出的侧面, 并且可以根据命令沿平行于针杆 2 的纵向轴线的方向相对于针 1 移动, 从而配合踵部 32a 或踵部 32b。在图 3 中, 凸轮 33 用实线显示在可配合踵部 32a 的位 置, 用虚线显示在可配合踵部 32b 的位置。
也作为替代, 可以提供两个凸轮 33, 这两个凸轮设置在可由如上所述的单个凸轮 占据的两个位置上, 并且可以根据命令移向或移离针筒 40 以相应地配合或不配合踵部 32a 或踵部 32b, 从而只用该凸轮就能将面向不得接受针织环的相邻针的、 薄片 6a 或薄片 6b 的 部分 8a 或 8b 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
凸轮 33 的型面构型成与配合针的踵部 5 的针致动凸轮的型面有关, 从而在将针 1 从针织环释放到相邻针的过程中, 引起踵部 32a 或 32b 移向针杆 2 的与头部 3 相反的纵向 端。当针 1 是静止的时和当针 1 相对于针筒 40 纵向移动时, 均可发生这种情况。
通过为袜类针织机配备本发明的针并通过如下文所述那样致动这些针, 可以将针 织组织或针织环 9 从一个针 1 直接转移至相对于针 1 设置在侧向任一侧且相邻的针 1a 或 1b, 而无需拾取针织组织或针织环 9 的附加元件。
为了更加清楚起见, 必须释放针织组织或针织环 9 的、 与针 1 相邻的针已用附图标 记 1a、 1b 来标示, 但是可以像前述针 1 那样来提供。
给定了将针织环 9 从针 1 转移至相邻针 1b 的描述, 为了更加清楚起见, 参照圆型 袜类针织机, 假设在其间转移针织环 9 的针位于针织机的构成针保持器的针筒 40 中, 则不 改变以下事实 : 根据本发明的针也可用在带有针筒和针盘的圆盘针织机中, 或者更一般地 用在单床或双床的直线和圆型针织机中。
在下面的描述中, 将参照图 3、 4 和 5, 假设设置在针 1b、 1a 之间的针 1 是携带针织 环 9 且必须将其释放至相邻针 1b 的针, 而相对于针 1 设置在针 1b 的相反侧上的另一针 1a 不受针织环 9 释放的影响。针 1 在下文也称作 “释放针” , 针 1b 也称作 “接受针” , 针 1a 也 称作 “不工作针” 。
为了将针织环 9 从一个针 1 转移至相邻针 1b, 在形成针织环 9 之后且在对先前形 成的针织环进行脱圈之后, 借助配合踵部 5 的针致动凸轮来提升针 1, 从而在针织形成平面 21 上方突出一段, 该针织形成平面众所周知如图所示由沉降片 ( 为了简化起见未示出 ) 来 形成, 沉降片保持刚刚形成的针织环 9。 必须释放针织环 9 的针 1 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将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带到针织形成平面 21 处, 并将部分 8a、 8b 从由所谓 “条带” 占据的区域 完全抽出, 条带侧向限定针在其中滑动的座部, 座部由针筒 40 侧面的轴向槽来构成。这样, 首先由于条带的存在而压靠在释放针 1 上的薄片 6a、 6b 可借助弹性反作用力以其部分 8a、 8b 移离针杆 2。薄片 6a( 即指向不工作针 1a 的薄片 ) 的踵部 32a 配合凸轮 33, 通过引起所 述踵部 32a 移向针杆 2 的与头部 3 相反的端部, 来引起薄片 6a 的部分 8a 从工作位置转移 至不工作位置 ( 假如部分 8a 先前已经移入工作位置 ), 或者防止薄片 6a 的部分 8a 到达工 作位置。
这样, 当释放针 1 自身设置成使其支承台肩 17a、 17b 靠近针织形成平面 21 时, 只有部分 8b 处于工作位置。随着释放针 1 的提升, 针 1 的针杆 2 在针织环 9 内向上滑动到支 承台肩 17a、 17b, 该针织环 9 首先被结合区域 10 穿过, 然后被薄片 6a、 6b 的部分 8a、 8b 穿 过, 该针织环 9 逐渐加宽从而适于被接受针 1b 穿过。在该步骤中, 结合区域 10 的存在确保 针织环 9 的逐渐加宽, 从而避免针织环和薄片 6a、 6b 的过大应力。
而且, 借助只有薄片 6b 的部分 8b 转移至工作位置的事实, 将针织环 9 的加宽减小 到允许其被接受针 1b 穿过的最小必要程度, 因此进一步减小针织环和薄片 6a、 6b 的过度应 力。
此时, 针织环 9 所要转移至的接受针 1b 相对于释放针 1 向上移动, 从而将其敞开 头部 3 插入释放针 1 的部分 8b 与针杆 2 之间所包含的空间中。应能注意到, 接受针 1b 在 其提升时将其头部设置在释放针 1 的后突部 18b 与针杆 2 的侧面 7b 之间。由于这个事实, 接受针 1b 防止薄片 6b 的部分 8b 被抵靠在释放针 1 的针杆 2 的侧面 7b 上的针织环 9 完全 展平, 第一段 13b 限定前支座, 该前支座防止接受针 1b 的针舌 4 绕轴线 4a 转动, 确保接受 针 1b 的针舌 4 打开。
接着, 在完成了接受针 1b 的提升直到其头部 3 位于针织形成平面 21 上方且因此 位于要配合的针织环 9 的上方之后, 释放针 1 下降且接受针 1b 较佳地上升到与针织组织保 持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释放针 1 的下降可使接受针 1b 移动, 从而接受针 1b 以其头部从薄片 6b 的部分 8b 向上突出。而且, 针 1 的下降引起围绕薄片 6a、 6b 设置的针织环 9 沿着部分 8b 的第三段 15b 滑动, 使针织环 9 移向针杆 2, 并将针织环 9 带到接受针 1b 的头部。
应能注意到, 因为薄片 6b 的上端 12b 在位于头部 3 前面的区域固定至释放针 1 的 针杆 2, 所以接受针 1b 的头部 3 实际上从薄片 6b 的部分 8b 向上突出, 而不会干涉释放针 1 的薄片 6b 的上端 12b。这样, 还可显著减少对接受针 1b 的头部 3 和释放针 1 的薄片 6b 的 磨损。
当释放针 1 在下降中以其针舌 4 移过位于接受针 1b 的头部 3 中的针织环 9 并引 起释放针 1 的头部 3 被针舌 4 关闭时, 两个针 1 和 1b 可以一起下降到针织形成平面 21 下 方。在该下降过程中, 薄片 6b 的部分 8b 通过与针筒 40 的容纳针 1 的槽的侧面配合, 而回 到不工作位置。
图 3 示出了成组的两个针 1、 1b 的致动次序, 其沿箭头 30 所示的方向。在该图中, 为了简化起见, 所有的针显示成使对应的针舌 4 打开, 而不会改变以下事实 : 针舌 4 可根据 针的工作条件在针 3 的头部上打开或关闭。
应能注意到, 支承台肩 17a、 17b 的存在允许将针织环 9 也转移到针织形成平面 21 上方, 这是因为所述支承台肩 17a、 17b 通过其自身实现被转移的针织环 9 的正确定位, 避免 其沿着释放针 1 的针杆 2 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在针织环 9 转移之后、 薄片 6b 的部分 8b 从工作位置到不工作位置 的转移可随着释放针 1 相对于接受针 1b 下降而实现, 这是因为薄片 6b 的部分 8b 的第一段 13b 配合接受针 1b 的结合区域 10 的侧面 10a。
为了不将针织环 9 转移至设在针 1 右边的相邻针 1b 而转移至设在图中左边的相 邻针, 如同以上参照接受针 1b 所述致动设置在左边的所述针并借助凸轮 33 的动作使薄片 6a、 6b 的致动反向就足矣。
当然, 假如根据本发明的针用在带有针筒和针盘的盘式针织机中, 则针径向向外 移动来代替上升, 径向向内移动来代替下降。
基于参照单针床圆型针织机所给出的上述说明,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参照根据本发 明的针所安装至的针织机而直接得出赋予针的运动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针的具体结构允许给所述针提供减小的厚度, 从而允许其用在高精 度 ( 每英寸 18 针以上 ) 的针织机中。
而且,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针能转移来自针织机的可用交替运动致动的针的任一侧 的针织组织, 允许所产生的针织品的针织区域具有任何增多或减少针织组织的形状, 从而 提高其质量和光洁度。
在实践中已经发现, 根据本发明的针完全实线了预期的宗旨, 这是因为通过根据 要求致动而将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 可使其致动更 加灵活。
具体地说, 单独致动而将薄片的可弹性弯曲部分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的 可能性允许限制对被转移针织环的加宽, 允许减小针织环和针的致动针织环转移的部分上 的应力。 因此设想的针可经受多种修改和变型, 所有这些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 内; 所有的细节可进一步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件来替换。
实际上, 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可以根据要求和现有技术状态而为任意的。
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 MI2008A000123 的优先权, 其内容以参见的方式纳 入本文。
在任一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术特征后都跟有附图标记, 包含这些附图标记仅仅 是为了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 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于借助这些附图标记识别的每个 元件的解释并没有任何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