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腿部保护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员腿部保护装置.pdf(1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转动而乘员腿部接触到的某个折翼上时的冲击很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外罩部(11)被撕裂线(1217)分为8个区域。外罩部(11)在气囊膨胀时沿着撕裂线(1217)断裂,从而该外罩部(11)被分为共8个折翼(1825)。折翼(1821)从各个上端侧的折页部(26)弯曲而向上方打开,而折翼(2225)从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27)弯曲而向下方打开。 。
CN200410045973.3
2004.05.26
CN1590166A
2005.03.09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R 21/205申请日:20040526授权公告日:20080402终止日期:201405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B60R21/16
高田株式会社;
安部和宏
日本东京都
2003.08.26 JP 301608/2003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樊卫民;郭国清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转动而乘员腿部接触到的某个折翼上时的冲击很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外罩部(11)被撕裂线(12~17)分为8个区域。外罩部(11)在气囊膨胀时沿着撕裂线(12~17)断裂,从而该外罩部(11)被分为共8个折翼(18~25)。折翼(18~21)从各个上端侧的折页部(26)弯曲而向上方打开,而折翼(22~25)从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27)弯曲而向下方打开。
1. 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具有:设置于座席前方部件内部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以及覆盖该气囊,并在该气囊膨胀时打开的外罩,且在该外罩上设置断裂预定部,从而在气囊膨胀时该气囊沿着该断裂预定部断裂而形成折翼,其特征在于,该断裂预定部形成多个左右并列的折翼。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断裂预定部形成左右并列的4个以上的折翼。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断裂预定部形成向上方打开的折翼和向下方打开的折翼。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用于在汽车等发生冲突时,乘员下肢接触座席前方的内装板等进行保护。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在汽车等高速移动体的冲突时,对乘员下肢接触座席前方的内装板而进行保护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主要由设置于该内装板的内部(该内装板里侧空间)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以及平时(该汽车等高速移动体未发生冲突的状况时)覆盖该气囊的外罩构成。 这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平时该气囊以折叠的状态配置于该内装板内部,并安装了该外罩,以便能够覆盖该气囊的折叠体。 并且,在冲突时,该气体发生器喷出气体,从而该喷出气体供给到气囊中而该气囊迅速膨胀。此时,随着该气囊的膨胀而打开该外罩,由此,允许该气囊向内装板外部膨出而在该内装板和乘员下肢之间膨胀展开,从而对该乘员下肢接触该内装板进行保护。 在特开2003-40069号公报中记载了沿着外罩左右的侧边和上边设置向下的コ状的断裂预定部,同时沿着该外罩的下边设置折页部的方法。在气囊膨胀时,该外罩沿着断裂预定部断裂而形成折翼。该折翼以该折页部为旋转中心而向下方转动并打开,从而气囊向乘员腿部前方展开。 [专利文献1]特开2003-40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特开2003-40069号公报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由于折翼很大,所以转动时折翼的动量很大。因此,乘员腿部接触在转动的折翼上时的冲击渐渐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腿部接触在转动的折翼上时的冲击很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具有设置于座席前方部件内部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以及覆盖该气囊,并在该气囊膨胀时打开的外罩,且在该外罩上设置断裂预定部,从而在气囊膨胀时该外罩沿着该断裂预定部断裂而形成折翼,其特征在于,该断裂预定部形成多个左右并列的折翼。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左右形成4个以上折翼。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折翼和向下方打开的折翼。 本发明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在气囊膨胀时形成多个左右并列的折翼,因此各折翼的重量很小。从而各个折翼的动量很小,所以乘员腿部接触在转动的折翼上时的冲击很小。 在左右侧形成4个以上折翼时,该冲击会更小。且当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折翼和向下方打开的折翼时,冲击也会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方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为表示外罩部的内装板里侧的俯视图。 图3为外罩部打开时的内装板的透视图。 图4为表示外罩部的另一个例的内状板里侧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外罩部的又一例的内装板里侧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外罩部的另一个例的内状板里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纵剖视图(沿着图2的I-I线的剖视图),(a)图表示气囊非膨胀时,(b)图表示气囊膨胀时。且图2为表示外罩部的内装板里侧的俯视图,图3为外罩部打开时的内装板的透视图。 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1具备:前面(乘员侧的面)具有开口的容器状的保持器2、被折叠而配置在该保持器2内的气囊4、以及用于使该气囊4膨胀的气体发生器6,且保持器2的该前面开口被设置于助手席8前方地内装板10覆盖着。标号2a表示把保持器2固定在车体部分(省略图示)的托架。内装板10中覆盖了该保持器2的前面开口的部分成为气囊4膨胀时打开的外罩的区域(以下,称作“外罩部”)11。 如图2所示,该外罩部11上作为断裂预定部设置了沿着该外罩部1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的左右方向(车辆宽方向)延伸的中央撕裂线12、分别沿着该外罩部11的左边和右边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撕裂线13和第2纵撕裂线14、在该第1和2第撕裂线13、14相互之间并列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纵撕裂线15、第4纵撕裂线16以及第5纵撕裂线17。该第1和第2撕裂线13、14的各个中间附近分别连接在中央撕裂线12的左端和右端上。且第3~第5纵撕裂线15~17的各个中间附近分别交叉于中央撕裂线12的中间部分。 这些撕裂线12~17分别由形成于外罩部11里面的凹槽构成,且沿着这些撕裂线12~17而形成了板厚很小的脆弱的部分。因此,在气囊4膨胀时,外罩部11借助于来自该气囊4的挤压力而沿着这些撕裂线12~17断裂,从而以折翼状向乘员侧打开。 如图2所示,在该方式中外罩部11被这些撕裂线12~17划分为上侧4个、下侧4个共8个区域。因此,如图3所示,当外罩部11在气囊膨胀时沿着撕裂线12~17断裂时,形成共8个折翼18、19、20、21、22、23、24、25。 再者,在该方式中,在各折翼18~25的底端侧设置了折页部(弯曲引导部)26或27。该折页部26、27分别为使各纵撕裂线13~17的上端部之间和下端部之间分别连接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由比各撕裂线12~17浅的沟槽构成的线状的脆弱部。各折翼18~25被要向内装板10表侧膨出的气囊4挤压而从各个底端侧的折页部26或27弯曲而向乘员侧打开。此时,折翼18、19、20、21以各个上端侧的折页部26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折翼22、23、24、25以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27为转动中心向下方转动。 如此构成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1中,在车辆冲突时气体发生器6喷出气体,从而由该气体使气囊4开始膨胀而挤开内装板10的外罩11,向该内装板10的表侧膨出。并且,如图1(b)所示,该膨胀的气囊4承受乘员腿部而防止乘员腿部接触内装板10。 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1的外罩部11如图3所示,在气囊4膨胀时,断裂成从该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向上方打开的4个折翼18~21和向下方打开的4个折翼22~25等共8个折翼。因此,这些折翼18~25各自的重量变得很小,且各个打开时的动量也变得很小。因此,例如当乘员浅坐在助手席8上,或乘员在把助手席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状态下入座而乘员腿部位于靠近内装板10的位置时,即使折翼18~25中的某一个打开途中接触到乘员腿部时,附加到乘员腿部的冲击也很小。 再者,本发明的外罩部的形状、气囊膨胀时由于外罩部断裂而形成的折翼的个数及形状、以及打开方向等构成不限于图1~3的构成,而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各种构成。 例如在图4的外罩部11A中,作为断裂预定部设置了沿着该外罩部11A的上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撕裂线30、分别沿着该外罩部11A的左边和右边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撕裂线31和第2纵撕裂线32、在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31、32之间并列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纵撕裂线33、第4纵撕裂线34以及第5纵撕裂线35。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31、32的各个上端分别连接横撕裂线30的左端和右端上,第3~第5纵撕裂线33~35的各个上端分别连接在横撕裂线30的中间部分。且由浅于这些的沟槽构成的折页部36沿着外罩部11A的下边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以便各纵撕裂线33~35的下端部相互之间连接。 即如图所示,该外罩部11A被这些撕裂线30~35和折页部36划分为共4个区域。因此,在气囊4(图4中未图示)膨胀时,借助于来自该气囊4的挤压力,该外罩部11A沿着各撕裂线30~35断裂而形成共4个折翼37、38、39、40。这些折翼37~40从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36弯曲而向下方打开。 该外罩部11A也由于外罩部11A被分为4个折翼37~40,因而各折翼37~40重量很小,且各个打开时的动量也变得很小。因此,即使这些折翼37~40中的任一个打开途中接触到乘员腿部,给乘员腿部带来的冲击也会很小。 图5的外罩部11B中,作为断裂预定部设置了在该外罩部11B上下方向中间附近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撕裂线50、沿着该中央撕裂线50左右两侧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撕裂线51和第2纵撕裂线52、在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51、52之间并列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纵撕裂线53、第4纵撕裂线54以及第5纵撕裂线55。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51、52各个的中间附近分别连接在中央撕裂线50的左端和右端上,第3~第5纵撕裂线53~55各个的中间附近分别与中央撕裂线50的中间部分交叉。 在该方式中,如图所示,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51、52上半侧和下半侧从各个中间附近分别向与中央撕裂线50的交叉方向延伸,且相对各个中央撕裂线50的交叉角θ都成为钝角。且其余的第3~第5纵撕裂线53~55分别与中央撕裂线50正交地以上下方向延伸为一直线状。但第3~第5纵撕裂线53~55也与中央撕裂线50交叉方向延伸设置也是可以的。 由浅于这些纵撕裂线的沟槽构成的折页部56、57分别沿着外罩部11B的上边和下边以左右方向延设,以便分别连接该纵撕裂线51~55的上端部之间和下端部之间。且由与该折页部56、57相同的浅沟槽构成的折页部58、58分别沿着外罩部11B的左边和右边以上下方向延设,以便分别连接第1纵撕裂线51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第2纵撕裂线52的上端和下端。 即,在该方式中,外罩部11B如图所示被这些撕裂线50~55以及折页部56~58划分为共10个区域。因此,在气囊4(图5中未图示)膨胀时,借助于来自该气囊4的挤压力,该外罩部11B沿着各撕裂线50~55断裂而形成共10个折翼59、60、61、62、63、64、65、66、67、68。而且折翼59~62从各个上端侧的折页部56弯曲而向上方打开,而折翼63~66从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57弯曲而向下方打开。且折翼67、68从各个左端侧或右端侧的折页部58弯曲而分别向侧方打开。 该外罩部11B也由于外罩部11B被分为10个折翼59~68,因而各折翼59~68重量很小,且各个打开时的动量也变得很小。因此,即使这些折翼59~68中的任一个打开途中接触到乘员腿部,给乘员腿部带来的冲击也会很小。 图6的外罩部11C中,作为断裂预定部设置了在该外罩部11C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撕裂线70、在该中央撕裂线70左右两侧分别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撕裂线71和第2纵撕裂线72、在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71、72之间并列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纵撕裂线73、第4纵撕裂线74以及第5纵撕裂线75。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71、72的各个中间附近分别连接中央撕裂线70的左端和右端,第3~第5纵撕裂线73~75的各个中间附近分别与中央撕裂线70的中间部分交叉。 在该方式中,如图所示,该第1和第2纵撕裂线71、72上半侧和下半侧从各个中间附近分别向与中央撕裂线70的交叉方向延伸,且相对各个中央撕裂线70的交叉角θ都成为锐角。且其余的第3~第5纵撕裂线73~75分别与中央撕裂线70正交地以上下方向延伸为一直线状。但第3~第5纵撕裂线73~75也与中央撕裂线70交叉方向延设也是可以的。 由浅于这些纵撕裂线的沟槽构成的折页部76、77分别沿着外罩部11C的上边和下边以左右方向延设,以便分别连接该纵撕裂线71~75的上端部之间和下端部之间。 即在该方式中,外罩部11C如图所示被这些撕裂线70~75以及折页部76、77划分为共8个区域。因此,在气囊4(图6中未图示)膨胀时,借助于来自该气囊4的挤压力,该外罩部11C沿着各撕裂线70~75断裂而形成共8个折翼78、79、80、81、82、83、84、85。而且折翼78~81从各个上端侧的折页部76弯曲而向上方打开,而折翼82~85从各个下端侧的折页部77弯曲而向下方打开。 该外罩部11C也由于外罩部11C被分为8个折翼78~85,因而各折翼78~85重量很小,且各个打开时的动量也变得很小。因此,即使这些折翼78~85中的任一个打开途中接触到乘员腿部,给乘员腿部带来的冲击也会很小。 上述的各方式都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例,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各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各方式中,把覆盖保持器前面开口的外罩部与内装板一体形成,但也可以与内装板分开设置外罩。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0 金币 0人已下载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