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pdf

  • 上传人:111****112
  • 文档编号:366066
  • 上传时间:2018-02-12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360.8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69848.3

    申请日:

    2011.06.15

    公开号:

    CN102362984A

    公开日:

    2012.02.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K 36/899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王莲芬变更后权利人:如东科技中心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11号烟台市牛皮癣研究所变更后权利人:226400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友谊西路66路登记生效日:2013112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9申请日:20110615|||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9; A61P17/00; A61P9/14

    主分类号:

    A61K36/899

    申请人:

    王莲芬

    发明人:

    王莲芬; 渠淑敏; 董娜; 吴国敏

    地址: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11号烟台市牛皮癣研究所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属皮肤类疾病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其特殊之处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药物制备而成:鲜生地、鲜芦根、大青叶、板蓝根、白藓皮、赤芍、夏枯草、连翘、紫草、白术、甘草、生桅仁、茜草、苦参、桑叶、浮萍。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消除患者的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患者服药方便、疗效快、无副作用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药物制备而成 : 鲜生地 20 一 30 份, 鲜芦根 20 一 30 份, 大青叶 20 一 30 份, 板蓝根 10 一 20 份, 白藓皮 15 一 25 份, 赤 芍 9 一 15 份, 夏枯草 9 一 16 份, 连翘 12 一 20 份, 紫草 9 一 16 份, 白术 9 一 16 份, 甘草 5 一 10 份, 生桅仁 6 一 12 份, 茜草 9 一 16 份, 苦参 10 一 15 份, 桑叶 6 一 12 份, 浮萍 10 一 20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药物制 备而成 : 鲜生地 22 一 28 份, 鲜芦根 22 一 28 份, 大青叶 22 一 28 份, 板蓝根 12 一 18 份, 白 藓皮 18 一 22 份, 赤芍 11 一 13 份, 夏枯草 11 一 14 份, 连翘 14 一 18 份, 紫草 11 一 14 份, 白术 11 一 14 份, 甘草 6 一 9 份, 生桅仁 8 一 10 份, 茜草 11 一 14 份, 苦参 12 一 13 份, 桑叶 8 一 10 份, 浮萍 12 一 18 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药物制 备而成 : 鲜生地 25 份, 鲜芦根 25 份, 大青叶 25 份, 板蓝根 15 份, 白藓皮 20 份, 赤芍 12 份, 夏枯草 13 份, 连翘 16 份, 紫草 13 份, 白术 12 份, 甘草 8 份, 生桅仁 9 份, 茜草 12 份, 苦参 13 份, 桑叶 9 份, 浮萍 15 份。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其特征是所述 的中成药按照中药常规制备技术制成丸剂、 丹剂、 散剂、 片剂、 膏剂、 汤剂及胶囊装粉剂不同 的内服药剂型。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成药还含有药 物赋形剂。

    说明书


    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肤类疾病治疗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 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毒性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由于血管炎所引起的皮肤病, 发病较急, 以面部、 胸部、 上臂和股部显著, 呈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 压之褪色。 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 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痒、 刺痛或灼热感, 严重者可波及全身黏膜亦可 受累, 可有发热, 头痛和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目前, 根据中毒性红斑的发病病症、 病理变化, 经多方调研、 反复考证、 科学验证得 知, 造成中毒性红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过敏, 药物过敏和某些细菌病毒侵入。中医认为 : 本 病是因饮食不洁, 毒伤脾胃, 发肌肤或由于外感风温热毒所致。 而治疗中毒性红斑的药物有 中药、 西药, 但疗效均不令患者满意 ; 且有些药物毒性较大, 治疗过程伤及身体, 给患者带来 了许多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消除患者的疾患, 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 具有患者服药方便、 疗效快、 无副作用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的 : 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 成药, 其特殊之处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药物制备而成 : 鲜生地 20 一 30 份, 鲜芦根 20 一 30 份, 大青叶 20 一 30 份, 板蓝根 10 一 20 份, 白藓皮 15 一 25 份, 赤芍 9 一 15 份, 夏枯草 9 一 16 份, 连翘 12 一 20 份, 紫草 9 一 16 份, 白术 9 一 16 份, 甘草 5 一 10 份, 生桅仁 6 一 12 份, 茜 草 9 一 16 份, 苦参 10 一 15 份, 桑叶 6 一 12 份, 浮萍 10 一 20 份。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优选重量份的药物制备而成 : 鲜 生地 22 一 28 份, 鲜芦根 22 一 28 份, 大青叶 22 一 28 份, 板蓝根 12 一 18 份, 白藓皮 18 一 22 份, 赤芍 11 一 13 份, 夏枯草 11 一 14 份, 连翘 14 一 18 份, 紫草 11 一 14 份, 白术 11 一 14 份, 甘草 6 一 9 份, 生桅仁 8 一 10 份, 茜草 11 一 14 份, 苦参 12 一 13 份, 桑叶 8 一 10 份, 浮萍 12 一 18 份。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最佳重量份的药物制备而成 : 鲜 生地 25 份, 鲜芦根 25 份, 大青叶 25 份, 板蓝根 15 份, 白藓皮 20 份, 赤芍 12 份, 夏枯草 13 份, 连翘 16 份, 紫草 13 份, 白术 12 份, 甘草 8 份, 生桅仁 9 份, 茜草 12 份, 苦参 13 份, 桑叶 9 份, 浮萍 15 份。
         上述所述的中成药按照中药常规制备技术制成丸剂、 丹剂、 散剂、 片剂、 膏剂、 汤剂 及胶囊装粉剂不同的内服药剂型。
         上述所述的中成药还含有药物赋形剂。
         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的组方原则是 : 以调节血流循环, 清心火、 祛风利湿、 益肾解
         毒、 镇疼止痒、 凉血化斑、 增进毛细血管扩张,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中毒性红斑 疾病的目的。本发明具有药物配伍得当、 组方合理, 其所述各味药物的功效为 :
         鲜生地 : 别名 : 地黄、 地髓、 阳精、 苄根, 为玄参科植物。性平、 味苦, 中医学上以茎 藤入药, 功能清热解毒、 活血通经, 主治关节疼痛等症。
         鲜芦根 : 味甘, 性寒, 入肺, 胃經。功效 : 清热生津, 润肺和胃, 除烦止呕。治疗胃热 口臭、 胃热烦渴、 呕吐等。功效 : 清热生津, 润肺和胃, 除烦止呕。治疗胃热口臭、 胃热烦渴、 呕吐等。
         大青叶 : 味苦, 性寒。归心、 胃经。功能作用 : 热病高热烦渴, 神昏, 斑疹, 吐血, 衄 血, 黄疸, 泻痢, 丹毒, 喉痹, 口疮痄腮。
         板蓝根 : 味苦, 性寒, 无毒。归肝, 胃经。功效 : 清热, 解毒, 凉血, 利咽。主治 : 温毒 发斑, 高热头痛, 大头瘟疫, 舌绛紫暗, 烂喉丹痧, 丹毒, 痄腮, 喉痹, 疮肿、 痈肿, 水痘, 麻疹, 肝炎, 流行性感冒, 流脑, 乙脑, 肺炎, 神昏吐衄, 咽肿, 火眼, 疮疹, 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急慢性肝炎、 流行性腮腺炎、 骨髓炎。
         白藓皮 : 味苦, 性寒, 无毒。入脾、 胃经。入足太阴、 阳明经, 兼入肺、 小肠经。功用 主治 : 祛风, 燥湿, 清热, 解毒。治风热疮毒, 疥癣, 皮肤痒疹, 风湿痹痛, 黄疸。 赤芍 : 味酸、 苦, 性凉。入肝、 脾经。功效 : 行瘀, 止痛, 凉血, 消肿。主治 : 治瘀滞经 闭, 疝瘕积聚, 腹痛, 胁痛, 衄血, 血痢, 肠风下血, 目赤, 痈肿。
         夏枯草 : 味苦辛, 性寒。无毒。入肝、 胆经。功用主治 : 清肝, 散结。治瘰疬, 瘿瘤, 乳痈, 乳癌, 目珠夜痛, 羞明流泪, 头目眩晕, 口眼歪斜, 筋骨疼痛, 肺结核, 急性黄疸型传染 性肝炎, 血崩, 带下。
         连翘 : 味苦, 性微寒。 归肝经。 功能 : 清热解毒, 散结消肿。 主治 : 中药治热病初起, 风热感冒, 发热, 心烦, 咽喉肿痛, 斑疹, 丹毒, 瘰疬, 痈疮肿毒, 急性肾炎, 热淋。
         紫草 : 味甘、 咸。 性寒。 功能主治 : 凉血, 活血, 解毒透疹。 用于血热毒盛、 斑疹紫黑、 麻疹不透、 疮疡、 湿疹、 水火烫伤。 清热凉血, 用于麻疹, 热病癍疹, 湿疹, 尿血, 血淋, 血痢, 疮 疡, 丹毒, 烧伤, 热结便秘
         白术 : 味苦甘, 性温。入脾、 胃经。功能主治 : 补脾, 益胃, 燥湿, 和中。治脾胃气弱, 不思饮食, 倦怠少气, 虚胀, 泄泻, 痰饮, 水肿, 黄疸, 湿痹, 小便不利, 头晕, 自汗, 胎气不安。
         甘草 : 味甘, 性平 ; 归十二经。功效 : 有解毒、 祛痰、 止痛、 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 用。在中医上, 甘草补脾益气, 滋咳润肺, 缓急解毒, 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 “生用” 与 “蜜 炙” 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 痛疽疮疡, 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 食物中毒等 ; 蜜炙主治脾 胃功能减退, 大便溏薄, 乏力发热以及咳嗽、 心悸等。
         生桅仁 : 味甘、 性寒。归肝、 心经。功能主治 : 养肝明目, 疏风散热。用于目赤肿痛, 睑弦赤烂, 目暗羞明, 鼻衄等病症。
         茜草 : 味苦, 性寒。归肝经。功能主治 : 凉血, 止血, 祛瘀, 通经。用于吐血、 衄血、 崩 漏、 外伤出血, 经闭瘀阻, 关节痹痛, 跌扑肿痛。
         苦参 : 味苦 ; 性寒归肝, 肾,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经。功能主治 : 清热燥湿, 祛风杀 虫。湿热泻痢, 肠风便血, 黄疸, 小便不利, 水肿, 带下, 阴痒, 疥癣, 麻风, 皮肤瘙痒, 湿毒疮 疡。
         桑叶 : 味甘、 苦, 性寒。归肺, 肝经。功效 :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 清肝明
         目、 凉血止血。
         浮萍 : 味辛, 性寒。无毒。入肺、 肝、 脾经。功效 : 发汗, 祛风, 行水, 清热, 解毒。主 治: 治时行热痈, 斑疹不透, 风热痛疹, 皮肤瘙痒, 水肿, 经闭, 疮癣, 丹毒, 烫伤。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饮食不洁, 毒伤脾胃, 发肌肤或由于外感风温热毒所致、 因内蕴 湿热, 饮食失节, 使湿热结毒入于营血, 毒邪外透发于肌肤而致病。为此,
         本发明遵循中医 “君臣佐使” 的组方原则, 全部成分来自于中国 《药典》 第五版收 载的药物, 诸药相和共具有温补肝脾, 散风除湿、 利湿凉血、 清热解毒、 调和气血, 通经活络、 活血化瘀、 扶正驱邪, 调节免疫功能, 改善皮肤微循环, 达到治疗和预防中毒性红斑病症、 疗 效确切, 无毒副作用, 各种中药制剂服用方便。
         本发明中成药临床使用结果表明, 具有如下优点 :
         1、 本发明选用的中药各组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之规定, 利用各味中 药的综合作用治疗和预防中毒性红斑疾病, 对人体无毒无害。经小白鼠和大白鼠的急性毒 性试验和蓄积性毒性试验表明被试验的动物未见任何毒性反应, 经解剖观察血象、 肝功能、 各脏器组织形态学所见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证明其药物安全可靠。
         2、 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制剂无须煎煮、 无苦涩感, 药品中富含蛋白质、 葡萄糖、 葡 萄糖醛酸、 挥发油、 果胶、 果糖、 有机酸、 卵磷脂、 维生素、 氨基酸, 还含皂甙、 植物甾醇、 钙等 多种微量元素, 有利于人体吸收, 增强体质, 且服用方便。
         3、 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制剂不仅可有效的治疗中毒性红斑疾病, 而且对该疾病的 预防作用也非常明显, 特别是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协同, 增强药物各自治疗特性, 通过通经 活络和调节免疫功能, 提高了患者身体内在的正气和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 较好的达到治 愈康复效果。
         下面通过临床应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中成药对治疗中毒性红斑疾病的效果。
         一 . 临床诊断标准
         外部症状 : 全身泛发鲜红斑或伴有风团、 丘疹, 自觉瘙痒, 同时伴有发热, 头痛、 关 节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饮食不洁, 毒伤脾胃, 发肌肤或由于外感风温热毒 所致。以面部、 胸部、 上臂和股部显著, 呈麻疹样红斑, 压之褪色。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 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痒、 刺痛或灼热感, 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黏膜亦可受累, 可有发热, 头痛和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检查依据 : 中医辩证认为 : 多因内蕴湿热, 饮食失节, 使湿热结毒入于营血, 毒邪 外透发于肌肤而致病。 中医辨证分型 : 主证 : 急性发作, 皮损潮红肿胀, 有时有点状出血。 有 发热, 头疼, 胸闷, 腹疼, 小便赤短舌质红绛, 舌苔白腻, 脉弦滑而数。
         鉴别诊断 : 需与猩红热样红斑和麻疹样红斑鉴别。辨证 : 湿热结毒, 灼煎营血。典 型病例
         刘玉绅, 男, 56 岁, 家住龙口市海岱镇, 农民。症状 : 胸部、 上臂和股部显著, 呈麻疹 样红斑, 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痒、 刺痛或灼热感。多次到医院就诊, 均无效果, 造成精神压力和肢体痛苦。
         董玉霞, 女, 23 岁, 篷莱市刘沟镇, 学生。症状 : 腿部呈麻疹样红斑, 初起为孤立性 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经多方治 疗, 均无明显效果, 造成患者的肢体痛苦。二 . 病例的选择
         中毒性红斑疾病的发病率随地区、 人种肤色而异, 我国人群中患病率较多, 据有关 资料记载 : 发病年龄在 20-40 岁内的女性患者居多, 约占总数的 80%, 为此, 病例的选择以 门疹就诊患者为全部病例共 28 例, 按照 《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 : 均为中毒性红斑疾病。
         三 .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 : 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能正常工作及活动, 无任何后遗症 状;
         2. 显效 : 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 实验室检查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 能参加工 作, 恢复一般活动。
         3. 好转 :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4. 无效 :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改善不明显。
         四、 临床用药方法和治疗结果
         1、 临床用药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观察病状体征的基础上, 进行确诊。 当确诊为中毒性红斑疾病后, 通 常采用口服本发明实施例的中成药, 达到温补肝脾、 养阴补血, 疏风散热, 除湿通络 ; 清热利 湿, 活血通络 ; 凉血解毒, 化瘀通络。 对于特殊患者也可采用内服加外用相结合的用药方法, 其中用本发明所述的中成药进行熏蒸、 浸洗患部, 能通过皮肤表层组织, 进入患病部位, 直 接作用于血液, 具有袪风湿、 止痒痛, 调节血液循环, 抑制病症发展的功效。其用药方法是 : 内服 : 服用实施例 4 的片剂, 每次 5-9 克, 每日 3-4 次, 温开水送服, 饭前半小时服 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连续服用三个疗程观察疗效。
         外用 : 将实施例 2 的袋装散剂药物, 放入容器内进行加热至沸 30 分钟, 将患部置容 器上方熏蒸或浸洗患部, 每日一次, 每次 30 分钟。
         2. 临床治疗效果
         本发明人从近四年内共收治中毒性红斑疾病患者 28 例, 男性 12 例, 女性 16 例, 年 龄为 16-50 岁。28 例患者中治愈 20 例占 71.4%, 显效 6 例占 21.4%, 有效 2 例占 7.2%, 总有效率达 100%。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功能大部恢复, 且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 三大常规化 验及肝肾功能及脏腑损害症状检测未发现任何异常。经患者痊愈回访统计, 至今未见一例 复发, 也未发现有任何的后遗症。
         典型病例
         1、 彭启红, 女, 30 岁, 家住龙口市石良镇, 个体业主, 后背及胸部、 上臂和股部呈麻 疹样红斑, 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 痒、 刺痛或灼热感, 多次利用偏方或到医院就诊, 均无效果, 使用本药物配方 ( 内服、 外用 ) 一个疗程后, 皮肤皮肤苞珍、 红肿、 疼痛、 肢节酸痛减轻, 三个疗程后, 后背及胸部皮肤红斑、 疼痛, 发热肢节酸痛症状消失, 九个疗程后, 患部皮肤恢复正常。
         2 张惠生, 男, 65 岁, 家住芝罘区, 退休干部, 双腿内侧及胸部呈麻疹样红斑, 初起 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痒、 刺痛或灼热 感。多次到医院就诊, 均无显著效果, 使用本药物配方 ( 内服、 外用 ) 一疗程后, 皮肤红斑, 灼热疼痛、 发热减轻, 三个疗程后, 结斑、 灼热疼痛、 发热, 关节肿痛消失, 九个疗程后, 患部 皮肤恢复正常。
         3 许继红, 女, 46 岁, 家住栖霞市桃村镇, 商场店员, 上臂和股部呈麻疹样红斑, 初 起为孤立性小红斑, 迅速扩展, 融合成片, 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 有瘙痒、 刺痛或灼热 感。多次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给肌体带来痛苦, 使用本药物配方 ( 内服、 外用 ) 一疗程后, 皮 肤红斑、 关节疼痛症状减轻, 三个疗程后, 皮肤结斑、 红肿、 痒痛症状消失, 九个疗程后, 患部 皮肤恢复正常。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中药材 : 鲜生地 20 份, 鲜芦根 20 份, 大青叶 20 份, 板蓝根 10 份, 白藓皮 15 份, 赤芍 9 份, 夏枯草 9 份, 连翘 12 份, 紫草 9 份, 白术 9 份, 甘草 5 份, 生桅仁 6 份, 茜草 9 份, 苦参 10 份, 桑叶 6 份, 浮萍 10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丹剂的制药方法制成丹 剂。
         实施例 2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药材 : 鲜生地 30 份, 鲜芦根 30 份, 大青叶 30 份, 板蓝根 20 份, 白藓皮 25 份, 赤芍 15 份, 夏枯草 16 份, 连翘 20 份, 紫草 16 份, 白术 16 份, 甘草 10 份, 生桅 仁 12 份, 茜草 16 份, 苦参 15 份, 桑叶 12 份, 浮萍 20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散剂的制药方法制成袋装散剂。 实施例 3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药材 : 鲜生地 22 份, 鲜芦根 22 份, 大青叶 22 份, 板蓝根 12 份, 白藓皮 18 份, 赤芍 11 份, 夏枯草 11 份, 连翘 14 份, 紫草 11 份, 白术 11 份, 甘草 6 份, 生桅 仁 8 份, 茜草 11 份, 苦参 12 份, 桑叶 8 份, 浮萍 12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胶囊剂的制药方法制成 胶囊剂。
         实施例 4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药材 : 鲜生地 28 份, 鲜芦根 28 份, 大青叶 28 份, 板蓝根 18 份, 白藓皮 22 份, 赤芍 13 份, 夏枯草 14 份, 连翘 18 份, 紫草 14 份, 白术 14 份, 甘草 9 份, 生桅 仁 10 份, 茜草 14 份, 苦参 13 份, 桑叶 10 份, 浮萍 18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片剂的制药方法制成片 剂, ( 如普通片剂、 糖衣片剂、 薄膜衣片剂等 ), 并赋予常规的药物赋形剂 ( 如淀粉、 蔗糖、 乳 糖、 硬脂酸钙、 硬脂酸镁等 )。
         实施例 5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药材 : 鲜生地 25 份, 鲜芦根 25 份, 大青叶 25 份, 板蓝根 15 份, 白藓皮 20 份, 赤芍 12 份, 夏枯草 13 份, 连翘 16 份, 紫草 13 份, 白术 12 份, 甘草 8 份, 生桅 仁 9 份, 茜草 12 份, 苦参 13 份, 桑叶 9 伤, 浮萍 15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丸剂的制药方法制成丸 剂, 并赋予常规的药物赋形剂。
         实施例 6
         按下列重量份称取各药材 : 鲜生地 23 份, 鲜芦根 23 份, 大青叶 23 份, 板蓝根 15 份, 白藓皮 18 份, 赤芍 12 份, 夏枯草 13 份, 连翘 15 份, 紫草 13 份, 白术 12 份, 甘草 8 份, 生桅 仁 9 份, 茜草 12 份, 苦参 13 份, 桑叶 9 伤, 浮萍 15 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为 : 将上述各药材原料按照常规制备颗粒剂的制药方法制成 颗粒剂。8

    关 键  词:
    一种 治疗 毒性 红斑 中成药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治疗中毒性红斑的中成药.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36606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