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亚健康口服剂和认识宇宙生命的方程模型理论 技术领域 一种用于改善人类亚健康的口服配方和探索认识处理宇宙生命、 自然社会的新方 程、 新模型、 新方法新理论。
背景技术 口服剂是正在实审阶段的本人发明申请 (申请号 2009101173223) 的一个补充配 方, 主要用于原配方使用过程中部分耐糖量异常不适应的亚健康者。
新方法理论新方程新模型是本人对几个经验配方和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总结升 华扩展 , 在为原案发明寻找建立新医学理论根据和改善心理亚健康新方法过程中不断追 根溯源的结晶, 全部属于原始首创。综合浓缩了现有哲学、 医学、 自然科学等基础理论思维 的精华, 并针对现有基础理论专业个性强晦涩庞杂, 适用范围狭窄, 彼此孤立等缺点, 进行 了综合创新统一, 适用范围更广, 更通俗简洁清晰具体, 可以包容现有中外重要基础理论。 其他各学科理论包括中西医理论、 相对论进化论从本质上说是专业个性理论、 适用范围较 窄, 比如相对论针对的是局部系统的相对运动过程, 对于绝对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整体混合 复杂的时空质能运动、 宇宙生命起源和高级心理活动机制没有解决。本理论是一种共性基 础理论, 包罗万象, 涵盖复杂系统整体混合态变化发展全过程, 可最大限度解释解决宇宙生 命起源、 自然科学、 人类社会各种复杂疑难现象问题, 可以更好地推动各学科领域理论和方 法的创新发展。自然宇宙生命既然存在无限可分的个性分支理论与方法, 同时也应该存在 共性综合统一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发明内容
A、 配方主要成分 : 蜂胶液、 肌苷、 山楂、 首乌、 甘草锌、 维生素 AD、 B、 B、 C。B、 新方程 (关于混合态整体) 1、 实体复杂混合运动生物质能关系式 : 任何有自主调温能力的物体都具有生物质能, 其质能可表达为 :注: E 为物体总能量 (千焦) , m 为物体质量 (千克) , T 为物体内层核心平均温度 (℃) ,或 人体内部温度。适用于混合活动的星系天体、 生物体质能变化计算。
2、 虚体 “时间 - 空间” 漩涡场能关系式 : 任何与外界发生物质空间互动交流的物体 都存在虚体时空漩涡场能。场能可表示为 : 注: E 为时空场能 (千焦) , V 为物体平均体积 (米 ) , P 为物体核心平均密度 ( ) 或正常人窦房结细胞在心脏内平均密度, C 为电磁波在物体内平均传播速度 () , t 为平均公转周期或正常人平均吸气周期范围值, t 为物体内部核心与外表层同步自 转周期或正常人平均心动周期范围值, 1.65(1.6-1.7 之间) 为纵向同步常数。t t 单位统一即可。用于同一天体或人体。
3、 生物场 “时空一质能” 互动关系式 : 生物场生成及其作用、 转化包括实体质能、 虚 体时空和虚实混合三部分, 物体质能活动与时空活动等效, 可相互转化, 其相互转化关系式 为: (综合 mT 方程) 即: P ) , 其余物理量同 方程注。 =1.2t注: P 为物体的平均密度 (
4、 物体内部核心与外表层同步自转周期关系式 : t注: t 为物体内外平均同步自转时间周期或正常人心动周期范围值, t 为星系天体外 层平均自转周期或人体平均血液循环周期范围值, 1.2 为横向同步常数, P 为物体内核平 均密度或人体窦房结细胞在心脏平均密度, P 为物体平均密度。
综合方程可得生物温度场效应关系式 : 1.98 t T可用于计算天体核心温度。
根据本理论和以上关系式可以推出以下观点 : 物体的密度、 温度、 速度、 时间周期可相互转化, 与物质材料无关。 物体内外物质与空 间出入互动变化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 当内外物质空间互动协调平衡, 则物体处于惯性状 态, 互动引起的温度密度变化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惯性状态及周期的原因。
星系天体或人体的运动变化决定于生物场核心内聚的能量, 此能量由生物场核心物质与空间的温度密度周期变化决定。质能活动与时空活动同时存在, 可相互转换且相 当。高密度辐射体内压缩的低密度高速旋涡空间具有强引力约束作用。
时空场能与质能相当或略大才能约束住物体的质能活动。 保持人体间隙腔道壁膜层周期伸缩有度, 物质升降出入协调平衡, 温度密度稳定, 才能更好维护健康。
不同速度空间漩涡奇点可以约束聚合不同密度质点, 可双向转化轻重粒子沿自转轴向分化喷出。可使直线与曲线作用力或引力与反引力相互转化。子午时段是双向作用 对立转化的临界区。生物信息互动极限范围 (公里) 大约是核心温度的平方值。 天体核心温度密度决定它在本星系轨道层次和状态。 生物场可以与实体、 虚体、 半虚半实的时空质能相互作用。
当天体平均密度 (克 / 立 方 厘 米)与 核 心 温 度 平 方 的 乘 积 等 于 临 界 值 约 , 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 引力与反引力协调互动, 乘积小于此临界值(1.12~1.25)时, 自转周期大于公转周期, 方向相反, 引力小于反引力, 乘积大于此临界值时, 则相反。核 心平均密度大于天体平均密度时, 有屏蔽效应。 四、 附图说明 : 图 1 是恒星系核心模拟截面图。图 2 是行星系核心模拟截面图。 模型如说明书附图。注释 : 1 为低密度混合气态 (纤维胶质? ) 漩涡空间。空间上部是 漩涡伞端, 中间是漩涡颈部, 底部是漩涡奇点动态园周旋转轨迹 (截面) , 可以是单个漩涡或 双漩涡茎颈部螺旋互绕旋转。2 为弹性调温壁层。3 为高密度液固态辐射物质。本模型图 是为了探索分析天体物体内部核心结构和宇宙模型及其物理场作用, 用于本理论阐述宇宙 生命起源和人体生命活动, 探索发展建立健康、 医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新方法理论。 也可作 为研制新能源循环动力或聚合分化培育生物种子的核心模型参考。
A、 关于生物场核心模型和理论的可信度验证 根据本理论和模型, 当地球核心 (图 2) 在太阳核心 (图 1) 的近日轨道和远日轨道 运行时, 地球分别处在太阳核心引力场和反引力场中, 地球物质物体受日心与地心引力与 反引力的双重极端作用, 当地球在远近日轨道自转加速或减速向最大值变化期间, 可以通 过以下几个效应来验证模型或理论的可信度 : 1、 落体时差效应 : 分别在远近日轨道背太阳地球面做落体试验, 相同质量体积的物体 在相同地点从相同高度落下存在时间差, 近日轨道下落时短, 远日轨道下落延时。
2、 钟摆变化效应 : 相同摆钟在远近日轨道背太阳面, 相同高度相同地点摆幅不同, 在近日轨道摆幅减小, 远日轨道摆幅增大。近日点自转轴两端应该有相似效应。
3、 近日轨道波动效应 : 由于太阳核心引力端自转中轴方向有动态低密度辐射喷流 出, 行星在近日点轨道线横向或纵向会有不同曲率轨道波动, 大致呈 W 波形, 调整转化行星 运动姿态。在此方向应该可以探测到增强的太阳辐射。
4、 电磁波变化效应 : 在近日点, 光谱线变化除了有正向红移外, 还存在负向红移。 在远近日轨道对太阳面, 天空彩虹的曲率宽度, 与地平线的角度也有区别。 星系外围年轻天 体发光颜色强弱明暗变化更明显。地震波在自转轴两极传播速度不同。
5、 在此期间地球发生重大极端气候、 地质活动和自然奇观频率更高, 强度更大。 人 类发生疾病次数更多, 范围大。
B、 新理论 (结合方程模型配方和现实) 。
对立发展论 a 、 关于物质、 空间、 非物质、 物体、 时间的概念内容 1、 物质 : 物质是独立于意识和空间之外, 可以观察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运动变化可以用能量来衡量表现。物质和空间相互依存, 绝对没有空间的物质是局部、 暂时和可逆的。物质 拥有有限的实体体积、 质量、 直线速度和分合特性, 物质具有被动性、 有限可分性、 选择性、 表象性、 非连续性。 当物质密度温度低于或高于某临界值时, 就会发生吸压聚合聚变或辐射 分化裂变相反作用, 某种物质聚合聚变, 就会有另外某种物质分化裂变。
2、 空间 : 空间是独立于物质之外, 可以察觉没有物质或物质消失时的临界密度状 态。 空间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空间漩涡场能来衡量表现, 空间与物质相互依存, 绝对没有物 质的空间是局部、 暂时、 可变可逆的, 空间拥有无限的虚体体积、 曲线速度和伸缩特性。 空间 体积形态因物质温度密度变化而改变, 空间是与物质功能相反的特殊 “溶剂” , 当空间密度 温度低于或高于某临界值时, 会产生收缩或膨胀作用, 制约调节传递转化物质的双向作用。 某处空间膨胀, 就会有另外某处空间收缩。空间具有无限可分性、 主动性、 连续性、 无选择 性。
3、 非物质 : 非物质是生命体用以区分辨别万事万物属性特征功能作用的虚拟信息 内涵或情智信息内容。 可以用意识思维精神反应, 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拟概念境界, 无体 积无质量, 与生物体相依存。 拥有无限虚拟空间和虚实时间, 可以通过生物场时空质能周期 互动产生获得、 反馈处理各种非物质信息内涵, 并可加载贮存于相关功能物质或空间。 非物 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有限可知性、 内涵本质性和无限变化性。 生命体是非物质产生升华和寄 存的场所, 物质物体空间是非物质表现传递使用的工具, 非物质是清晰或模糊、 理解或不理 解的时空活动变化所包含的生物信息, 可以感知表达不能看见的客观存在, 生命体的功能 活动是内聚生物信息释放分化裂变的外在具体表现和获取、 反馈非物质信息自我生存发展 的途径方式。自然万物不同的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累积经历, 产生不同层次价值的非物 质信息内涵或效应。没有非物质正确引导, 物质变化的不确定性更高。 4、 物体 : 物体是物质与空间简单或复杂的组织结构体, 有质量有形状客观存在的 有限实体。不同比例种类、 数量周期的物质空间形成不同密度质地和形态功能的生物体和 非生物体, 生物体一般有周期活动规律和繁殖能力, 并有不同程度非物质功能 ; 非生物以单 纯质能活动表现其存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物质可以在生物体中相互转化, 不同生命周期物 体也可以转化为不同生命周期的物质与空间。
5、 时间 : 时间是反映和维持物质物体或非物质的空间位置动静变化存在状态的发 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周期和即时刻度。 具有偶然性、 顺序性、 公平性、 周期性和绝对自主性。 与 物质空间活动不可分割, 某方位阶段时间周期减少或停止, 另外某方位周期则增多或开始。
b、 对立发展论的思维工具 1、 对立的概念内容 世界上任何人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互之间或内部每时每刻都存在正 反生灭两方面相互冲突的对立因素与对立作用, 对立双方可以是两个相互关联独立的人事 物整体或个体, 也可以是同一人事物内部局部。对立双方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非物质 的, 对立双方不断相互作用变化推动着人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束, 贯穿所有周期过程的始终。
对立的概念内容要点 :
对立双方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相互生化的对立关系, 是在事物生存发展过程 中动态立体的对立, 不是唯一对称对等单向平面的对立。对立双方在临界或零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绝对的对立是对立互动发展过程中局部、 暂时和周期可逆的, 不是不可逆、 孤 立静止的对立。 其中一方被限制静止确定的力度越大, 另一方失控不确定性, 不可逆程度越 高。如果对立不可逆转, 则事物的发展不安全不稳定直到灭亡。
对立双方相互之间和各自内部纵横方向具有无限可分不同层次的对立双方, 同时又具有连续统一完整性。既能连续分解分化独立, 又能连续聚合统一, 无限可分的对立 作用在临界边缘使对立双方的发展方向性质相互制约转化, 由此形成事物局部与整体的完 整性、 有限性、 连续性、 周期性和相对独立性, 从而使人事物既具有整体共性, 又具有局部个 性。既要看到整体的无限可分性和局部个性的变化无穷, 又要看到局部连续统一的内在共 性规律关系, 万变不离整体。
无限可分、 不同特性的对立双方相互或交互作用, 同时反馈互动 (互生、 互用、 互制、 互容、 互补、 互信、 互助、 互哺等) 有序更替, 协调统一在事物发展的整体中, 形成环环紧 扣、 连续完整、 纵横立体的对立功能周期互动发展链。对立发展链上的任何一方, 如果被过 度无序地制约、 废用、 缺失或放纵膨胀, 就会导致环环相扣的对立互动发展链失去协调平衡 或断裂, 进而引起周期循环发展链上各对立双方向极端失衡对立互动或互动停止的单极孤 立分离发展, 积重难返。一方因失去制约或寄生依赖放纵膨胀导致生化之源难以为继而不 择手段, 另一方因过度压制生化能力衰减导致生存无源、 力不从心无法发展甚至铤而走险, 最终反馈波及其它各方加入恶性对立互动, 对立各方由相互为用变为相互折磨损害, 直到 双方同归于零。强者因单向膨胀而亡, 弱者因单向收缩而亡。没有反制一方和其它各方的 协调配合, 事物整体与局部的存在将是低质低效病态和短暂的, 只有整体对立互动发展链 才能更健康长久, 更安全稳定。 协调完整、 连续统一,
对立发展中的和谐平衡是动态对立互动发展过程中暂时局部和可逆的, 不是永恒 不变的, 更多的时候是不同程度相对不平衡的周期对立发展状态。任何人事物的发展都是 动态的, 不是静止和可重复的, 变化发展的方向性质是多向可变的, 不是绝对唯一的。对立 之间有和平, 和平内外存相对, 互动制约共生存, 互生互用同发展。对立发展不是单纯两点 一线的平面对立发展关系, 而是纵横联通、 不同周期的立体对立发展关系。
世界是对立的, 也是相对和中性的, 相对与绝对, 对立统一。 相对和中性是对立互 动发展链上的中间状态, 是事物周期发展的过程经历, 两极对立状态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周 期的开始和结尾, 互为因果循环, 三种状态的人事物连续统一在同一个世界, 每种状态的人 事物都存在正反成败两方面, 这也是推动相互之间盛衰更替的动力。三种状态的人事物相 互依存制约, 相互周期循环转化统一在同一个整体中, 它们不会单一状态永远孤立静止存 在。事物生存发展的方向性质、 质量结果最终由这三种状态相互之间的连续协调统一完整 性共同决定, 不是由单一部分决定。
对立发展既是一种生存竞争、 生存选择、 逆势而为的个性主动发展, 也是一种生 存依赖、 生存无奈、 顺其自然的共性被动发展。只有两者协调互动, 才能避免极端对立冲突 发生。适者强者可以主动生存发展壮大, 也可以被动更替淘汰退变 ; 不适者弱者可以主动 更替退缩生存, 也可以被动发展壮大升华。 世间万物各有其生灭盛衰发展之道, 事物的发生 和结束有绝对唯一性和偶然性, 中间发展过程是相对的没有唯一, 各种可能都存在。 这一现象存在于宇宙生命、 自然科学、 人类社会、 各行各业、 万事万物。
探索处理生存发展问题, 实质是解决对立互动发展链的连续协调完整性问题, 解 决自然发展的无条件、 无选择、 无比较与规范发展的有条件、 有选择、 有比较的对立冲突问 题。 自然发展具有无限多样多向、 动态连续性和客观内涵本质共性 ; 规范发展具有有限僵硬 非连续性和主观装饰表象个性。内涵与表象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无限动态隐形的内涵本质 无法用外显有限静态的规范标志物 (法制、 证照、 标签符号、 财物等) 来全部保证落实体现, 外观外显标志不是同步表现隐形的安全、 人性、 品质核心价值标准。比如 : 写在纸上的法律 政策制度是否完善是表象, 内涵职责功能是否到位缺失、 空转扭曲畸变才是核心本质 ; 静态 的各类证照、 资质数字的真假有无高低是表象, 动态的内涵质量、 处事能力、 事实成果、 人性 道德的真假有无高低才是核心本质 ; 外显的言行表情和所忍受的是表象, 隐形的内心思考 感想的东西以及思想来源机制和怎么想的才是核心本质。 规范发展要标本兼顾, 相互协调, 但不能本末倒置, 因果颠倒或同化取代或双重标准, 核心本质不能因表象被合法合规放纵 膨胀, 或被违法违规打压怨恨。空虚退变的核心本质欺骗性、 危害性更大更广更深远。以表 象为轴心标准规范发展, 必然使人类卷入远离核心本质的表象漩涡, 舍本逐末, 乐此不疲、 欲罢不能, 导致外显表象泛滥失控膨胀, 核心本质被折腾压缩退变空洞。 由此滋生演变出各 种复杂惊心的乱象, 使发展走向崩溃对立的不归路。 若为浮云遮慧眼, 只因身陷表象中。规范发展应以不变的核心本质为轴心标准 来制约、 吸引、 调节万变的个性表象, 多样均衡, 协调发展, 用自然规律的物质与非物质方法 来规范引导、 识别转化更替内在核心内涵, 激发内在的自律性协调性, 指引还原在追逐表象 漩涡中迷失扭曲退变的良知理智, 让失衡失控分离的心理言行回归核心本质的轴心旋转轨 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疏导改善对立发展链上的各对立双方协调互动、 和谐共生、 健康发 展。
2、对立双方协调互动、 健康发展的具体要素内容
临界功能调控因素。对立发展各方相互之间存在着连续完善、 反馈互动、 相互容纳、 交流引导、 反制转化起综合协调平衡作用的临界功能因素。调控因素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 或物质因素, 也可以是可见的物质结构机构或非物质载体媒介, 不能是残缺单方虚设、 双重 标准、 表里分离违反自然规律的非功能因素。 只有是或否的绝对二分对立发展观, 没有融合 双方的双向调制临界功能因素, 只会使大多数相对中间状态的人事物向绝对对立两极分化 发展。
量变与质变。对立各方与临界功能因素自我调控或相互调控的能力与过程, 有一定时间周期和量与度的临界限制。 调控时间不能是无限无序的, 调控方向内容范围、 密度 比例、 种类数量、 规模速度不能是单向无关无限或与其功能不适合。超过临界范围或周期, 人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就会向期待和意料之外发展。 当调控时间与量变达到或积累到一 定程度, 就会出现相应的某种活动现象或质变结果, 可以据此判断调控的成败效果。 极端临 界位置是事物容易发生质变和发展方向反转的场所。
内因和外因。对立发展过程中各方都存在相互依存、 无限可分的内部连续因素(内因) 和外部非连续不确定个性偶然因素 (外因) , 连续不断的内因如同无形的线与一个个 偶然外因串联形成纵横互动的发展轨迹。内因是外因的驱动力, 外因是对立各方内因周期 量变积累与质变的外显表现, 同时相互反馈给内因, 互为因果。 物质与非物质或物体是内外 因使用表达工具, 对立双方内外因相互协调才能使对立互动良性发展。内因与外因是临界 因素调控的具体内容项目, 时间与量变是调控内外因的具体周期变化过程, 质变是周期调 控的目标或结果。 因此, 客观理性全面分析寻找各方的本质性内外因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调 控思维模式、 方法手段的选择定位是否准确有效和对立各方是否能接受认同而自觉遵守落 实到位。不能脱离自然规律随意片面、 无关扭曲、 单方主观表象分析。
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任何应变能力有限的局部个体与无 限变化的其他人事物和整体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 动态变化、 对立作用的内因和外因, 其中 影响重大的根本因素往往只有少数几个, 可以把对立各方各自纷繁复杂、 密切联系、 影响深 远、 不同特性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本质因素进行高度概括总结为少数共性连续因素和个性偶 然因素, 并统一在动态变化的整体中来阐述说明局部个体与整体及局部个体之间的发展关 系与变化规律, 用简洁科学化的方法来探索认识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从而达到执简驭繁的 目的。
探索认识问题宜繁简结合, 理性客观地把无限可分的微观局部个性方法与高度连 续统一的宏观整体共性方法相结合 ; 解决处理问题宜追求长远根本, 合理可行, 遵循自然规 律, 灵活使用两种方法, 共同维护改善对立发展的协调平衡。对非极端突出问题, 优先重点 常态使用合理疏导、 静观利用等共性方法来维护改善发挥纵横系统周期对立发展链的连续 协调完整性 ; 对极端失衡突出问题, 共性方法暂时无效时, 可短期针对性使用单向对抗、 除 邪补正、 更替代替、 有限满足等非连续个性方法调控局部的协调平衡, 使问题回归非极端状 态, 再结合使用共性方法, 促使对立由单向病态向健康协调互动发展, 从而减少改善不可逆 对立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反复。
综述 : 临界功能因素、 量变与质变、 时间周期、 内因与外因是对立发展三种状态连续变化的四大要素, 也是探索认识处理人事物对立发展的四大思维要素。四大要素恰似 动态三角金字塔的四个顶点, 相互双向互动, 不断旋转如同锥体漏斗把对立发展三种状态 的人事物混合搅拌, 推动着所有人事物在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下周期循环、 更替变化, 由此 形成丰富多彩、 纷繁复杂、 变化无穷的世界。 任何人事物在生存发展路上每时每刻都存在这 四大要素的对立作用动态调控人事物的生灭发展轨迹。
万事万物都在动态变化过程中, 都有生灭盛衰、 更替转化的临界范围发展周期, 各 行业各领域, 每个人的人生, 言行情智、 健康状况, 同样如此, 都在动态变化周期互动发展过 程中, 永不停息。
此思维工具包罗万象, 可用于宇宙生命、 自然科学, 人类社会、 万事万物。
c、 关于生物场的产生转化、 作用原理的推测与推广 物质、 物体、 空间是对立发展关系, 物质、 空间是对立双方, 物体是对立发展中间状态。 物体核心产生的生物场是共性综合临界功能因素, 空间漩涡场与物质辐射场是对立双方个 性功能因素, 互为内外因, 生物场由空间漩涡场和物质辐射场集成, 具有无限可分、 不同程 度的吸引压缩聚合聚变和反吸引膨胀分化裂变的双向互动效应和信息传递作用, 对立双方通过立体生物场 “时空—质能” 膨缩分和、 升降出入对立互动, 使物质物体在不同时空相互 转化其功能状态和生存状态, 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生灭循环连续发展 生物场核心结构的形成与空间相对温差对流效应和物质辐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气流 漩涡效应有关。由于物质空间因为温度密度的临界范围周期变化而显示出相反的功能作 用, 不均匀、 不稳定和均匀稳定的物质物体总在动态变化中, 在不同空间方位产生强弱不同 的电磁辐射和不同温度、 电荷的各种粒子、 它们因为温差、 电荷差等因素引起物质与空间混 合态对流或自由运动, 极性相反的星云相遇中和大爆炸或团块天体碰撞大爆炸冲击波产生 内部真空、 外部辐射、 内外温差较大的低密度空间, 并沿纵向产生向内的高速空间漩涡效 应, 或者因为各种辐射波相对运动产生横向空间多普勒效应, 使局部空间物质能量密度, 温 度改变, 局部 “时空 - 质能” 互动平衡被打破, 沿向内空间涡场纵向引力方向或波源横向运 动方向出现压缩凹陷且密度温度反差较大的辐射物质与旋涡空间, 星际物质分布运动方向 随之改变, 向内的空间旋涡巨大纵向引力不断把漩涡场范围空间物质吸压聚合转化为核心 结构的高密度物质区, 并沿旋涡奇点外层引力方向反向对流积累, 同时产生自身电磁场, 在 向内的空间涡场巨大引力和相对低温作用下, 空间曲率增大, 高密度物质不断沿自身电磁 场和引力端方向积累、 收缩、 弯曲, 如同花瓣包裹住低密度气态 (神经胶质? ) 高速漩涡空 间, 在漫长的岁月中, 逐渐坍缩形成不同密度温度周期伸缩旋转的生物场核心结构, 内部空 间与物质之间是弹性调温壁层, 类似模型图。以对流效应为主的核心 (图 ) 多为恒星系, 以 多普勒效应为主的核心 (图 ) 多为行星系。空间漩涡可以是双漩涡颈部螺旋互绕旋转。 核心结构向内的空间涡场纵向引力与物质辐射场向外反引力作用叠加可集成为 双向效应的类球状生物场, 外部生物场沿核心空间自转轴向两端凹陷, 生物场引力端以向 内收缩引力漩涡场为主, 反引力端以向外膨胀发散反引力漩涡场为主。生物场核心液固体 可随内部空间漩涡周期膨缩而非同步转动脉动, 内部空间温度密度速度不同变化区间, 空 间漩涡形态亮度不同, 沿自转轴向可表现为类球状、 锥体漏斗伞状、 束状等, 其外部功能效 应也随之变化。 内部空间漩涡底部奇点临界可以把向内运动物质转化分化为轻重粒子沿自 转轴两端分化喷出, 周期性地把压缩积累的高密度大质点通过奇点由内向外反引力漩涡释 放膨胀发散, 再沿不同层次螺旋轨道向引力端运动。早期喷出的大质点形成外围子系星系 或天体, 后期喷出的质点形成核心结构和天体的外层。生物场引力与反引力双向传递转化 调控作用, 可以约束吸积不同规模的星际物质和喷出的粒子流, 在生物场不同层次空间位 置与不同外观形态和不同周期轨道平面的子系星系天体相互作用。 核心结构空间与物质的 不同规模比例, 不同密度温度速度区间形成不同级别星系天体生物场, 决定了各种星系天 体不同质地结构、 外观形态、 光亮度和不同远近周期、 轨道平面方位等。子系生物场与本星 系中心生物场不同层次空间粒子层互容性形成各自螺旋形轨道, 生物场核心空间漩涡奇点 位置动态变化调节天体自转轴朝向和天体沿螺旋轨道公转方向。 生物场既有近距离连续层 次对立作用力, 也有远距离非连续层次对立作用力。
生物场核心物质与空间随温度密度速度周期膨缩分合变化, 可双向调控纵向 (自 转) 与横向 (公转) 运动相互转化以及物质空间在生物场中升降出入远近动态变化。在生物 场引力端, 以吸引聚合转化输入为主, 外部空间温度下降, 低密度空间气流向内向下引力漩 涡内聚压缩活动加剧, 空间物质收缩弯曲, 分化活动受抑制 ; 在反引力端, 以分化裂变辐射
输出为主, 外部空间温度上升, 相对高密度空间气流向外向上反引力扩散漩涡活动加剧, 物 体分化膨胀活动增强。 核心空间漩涡奇点把压缩聚合的高密度大质量质点周期性地向反引 力端排出, 并随外部反引力空间旋涡膨胀、 分化裂变、 发散。当生物场 “时空—质能” 输入与 输出互动达到动态平衡, 物体生长活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如果生物场膨缩分合、 升降出入 对立互动协调平衡被破坏, 超过一定临界范围, 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 引力与反引力协调互 动衰退或停止, 物体将向不稳定衰亡发展, 生物场核心结构就会向变异消失或分离孤立发 展, 核心将被分为二个或多个成为双星或多星, 或者发生爆炸坍塌为密度更大、 空间更小的 天体或黑洞, 公转与自转速度、 引力与反引力向两极分化发展, 当温度密度速度达到某种临 界值, 就会反转发展变为星际物质和空间消失。 当空间某处一个生物场核心消失时, 另外某 处就会有一个新核心诞生, 整体时空质能保持动态平衡。物体内外壁膜层表面纤维聚散摆 动可双向调节引力与反引力漩涡运动方向和强弱。
有质空间如同大地土壤, 不断孕育不同生物场核心诞生成长成熟、 “开花结果” 、 衰 老灭亡、 轮回循环。 不同时空质能环境与经历累积产生不同质地功能规模的生物场核心, 生 物场引力与反引力周期互动变化主要受自身核心、 本星系中心内核物质与空间温度密度速 度的双重调控, 同时受邻近天体核心的影响, 空间旋涡伸缩出入变化就好比人在呼吸。 核心 内部空间也是星系天体成年时收集孕育自身和本系不同生命周期物体信息场所, 并周期性 地与功能粒子喷流出去影响调控不同靶向位置本星系物体的活动, 就好比人与人通过言行 相互影响。 生物场强效应形成星系天体, 弱效应形成地球生物, 双向对立作用的生物场是宇 宙万物活动原始动力, 是万物相互联系作用的途径和自我保护屏障。也是一个物质与空间 能量循环转化系统。可利用地球场研制类似核心结构的动力运动系统或其它双向 作用系 统。 d、 关于宇宙的新思考 宇宙是一个在某空间临界密度区间周期膨缩变化的无限开放空间, 在这个外围各向 同性的空间中存在着相对有限的非均匀物质, 它们循环对立互动形成了宇宙局部中心生物 场, 中心生物场好似扁状苹果, 中轴两端向内涡陷, 生物场核心呈类球体, 截面似图 1, 生物 场上半部形态呈收缩状, 以稀疏物质空间为主 ; 下半部形态呈膨胀状, 以团块物质空间为主 (反引力端) 。
核心固体部分由极高密度辐射物质组成, 核心内部是周期伸缩极高速向内向下旋 转的低密度气态 (神经纤维胶质? ) 空间, 空间与物质之间有弹性调温层, 如图 1。中心生物 场引力端外部是扇形锥体凹陷漩涡空间, 周围环形轨道空间是相对低温收缩引力区和星际 物质或衰老天体聚集区, 物质物体动度光度下降, 引力区中轴是保持温差漩涡效应的低密 度辐射源。 在高密度物质端是中心生物场反引力辐射高温膨胀区, 物体动度光亮度上升, 核 心空间漩涡奇点聚合的超大质量恒星质点沿反引力旋涡向外喷出爆炸并随外部反引力旋 涡扩散膨胀分化裂变, 这里是 “原始火球” 诞生地和现实空间大恒星天体发源地, 它们从反 引力端出发沿中心生物场不同层次空间螺旋曲线轨道向引力端发散膨胀运动, 大小恒星与 行星或团块星际物质从无规律无组织不协调自由运动相互作用, 到有周期规律、 有组织集 团协调运动, 逐渐成长成熟发展壮大。 随着大星系之间空间距离增大, 空间温度亮度总体呈 下降趋势, 公转与自转速度向两极对立分化发展。大星系向中心生物场引力端运动过程是 循环失衡 - 协调 - 失衡逐渐衰竭过程, 直到化为衰老孤独天体或星际物质空间。
不同级别星系核心生物场可以约束吸积不同规模的星系天体物质, 层次远近轨道 平面各有不同。内部核心主动, 外部物质物体被动, 同时相互反馈互动。天体表面的天坑盆 地、 海洋高山等外貌特征与核心两端引力与反引力旋涡对立作用周期变化和内外层相对运 动有关。不同层次的星系天体核心生物场 “环” 纵横方向环环相扣, 形成连续统一的对立功 能周期互动循环发展链和信息链, 如果相互之间发生某种程度冲突失衡或断裂, 就会导致 某处异常活动或衰亡, 直到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因此, 天体内部某处剧烈地质活动与宇宙中 某处剧烈天文活动有关联性, 相互感应。
宇宙即有限, 也无限, 宇宙就是实体质能与虚体非物质时空在 “有” 和 “无” 之间对 立互动周期循环。 一个宇宙局部中心消失, 同时就会有另外一个中心诞生, 无限连续空间与 无穷非连续质点统一为宇宙。 没有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物质空间对立作用互动循环, 宇宙 要么变成没有物质静止孤立的空间, 或者变成没有空间静止孤立的质点, 而不会是现实动 态循环的宇宙。
银河系在中心生物场某个层次空间周期活动, 银河系核心、 太阳系核心、 行星核 心, 应该存在相应生物场核心结构, 只不过级别层次、 生命周期不同, 因为相互之间的引力 与反引力强弱比值范围不同, 吸积的空间物质物体围绕本系核心运动的轨道平面、 旋涡形 态、 远近层次周期各有不同, 受到的影响力也有区别。 太阳系围绕银心公转周期约 2.26 亿年, 每 2.26N 亿年, 地球主宰生物都会发生大 规模生灭更替, 这与太阳系进入近银心周围空间轨道有关, 这里是低温低能收缩空间环境, 星系天体由活跃兴奋期进入休眠抑制期, 星系天体彼此靠近, 处于本能梦游状态, 磁极大幅 度对立转换, 地球因磁场极弱, 地心引力衰减, 气候环境发生持久剧烈变化, 地球生物因此 遭遇重创。 在自身磁场引力极弱状态下, 地球很可能出现过由地球生物游离的纤维、 电磁粒 子和宇宙纤维混合形成的物质保护层。目前, 地球太阳系在反引力制约转化作用下早已脱 离此区域正向远银心膨胀区运行, 地球环境大趋势将向反差较大的冷热旱涝分化集中发展 变化。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近日点应该是太阳核心空间涡场动态引力方向和低温收缩区, 远日点则是太阳核心相对高密度空间物质动态反引力方向和高温膨胀区, 地球与太阳生物 场核心相互作用是地球四季周期变化, 气候地质活动的重要内因和外因。地球、 太阳、 月球 三者核心空间涡场自转轴两端方向和远近的周期混合运动变化对研究预测地球重大极端 气候、 地质自然活动现象及环境变化和其它天文活动有重大意义。
e、 关于地球生物和人类起源的新思考 地球上不同等级种类的生物生命是在地球自身漫长演变成长过程中, 由生物场效应周 期孕育诞生、 分化对立发展而来, 与地球、 太阳宇宙生物场无限弱效应息息相关。
在地球生物场核心诞生同时, 外围吸积的物质还处在不同温度密度混合的混浊状 态, 在生物场纵横方向不同空间层次产生多重复杂效应 : 温度差产生的对流涡场效应 ; 各 种电磁辐射波发生的多普勒效应 ; 地球核心空间自转轴方位产生强弱不同的引力与反引力 混合作用的漩涡效应 ; 正反电荷中和爆炸效应等。 在这些综合效应作用下, 地核周围不同层 次空间物质混合运动, 气态物质上升, 液固态物质下沉, 逐步形成不同密度、 温度速度的物 质层和各种空洞熔洞、 高山大海、 盆地河流等地质特征。
在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位置, 物质辐射多普勒效应、 空间温差对流效应产生不同
周期强弱的漏斗伞状空间涡场, 漩涡内层吸聚的高密度物质端向下, 自转轴与伞端平面垂 直或呈弯曲状, 自转轴下端输出各种液固态大分子物质, 伞端中轴输出低密度气态物质, 地 球大气层逐渐形成, 同时也形成各种微型生物场核心结构, 在生物场核心漩涡奇点合成与 分解对立作用无数次周期循环反复过程中, 不断产生各种无机有机大小分子, 逐渐形成早 期各种生命物质 : 水、 酶、 纤维胶原物质、 微生物、 无机有机分子等。不同空间方位不同周期 强度的漩涡效应激活并利用环境中基本生命物质和不同时空生物信息, 形成各种形态微型 微观生物场核心结构, 核心内部空间纤维胶质等物质聚合成不同硬度弹性壁膜层结构, 壁 膜层内是由其它生命物质和生物信息聚合成具有繁殖和自我复制功能, 不同生命周期的低 等动植物种子细胞或卵或蛋。它们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崩解孵化分化发育, 并利用环境物质 成长成熟, 再繁殖再进化与退化对立发展。不同比例纤维胶质壁膜层结构是调控生物信息 质能吸入、 释放传导双向转化的途径。
在地球环境动态变化过程中, 所有物种结构功能命运都在周期变化中, 有的在发 展壮大, 有的在淘汰灭亡。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量变到某个时间点, 就会发生质变, 就会产 生新物种或旧物种灭亡或者结构功能变异。 历经环境万千变化, 导致物种循环生灭演化。 总 之, 应该是先聚合成物种, 然后物种分化发育生长为物体。所有生物都是从无到有, 从小到 大,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不成熟到成熟, 然后再由强到弱, 由得到失, 从有到无 直到衰亡, 不断对立互动循环发展。 生命来自偶然和必然, 时空生物信息物质缘汇聚成不同 的地球生物。
就人类起源而言, 很可能是太阳系靠近银河系暗区周围轨道空间运行时, 由于低 温, 低能, 大幅度磁极转换等因素, 地球在引力磁场极弱环境中剧烈持久灾变, 导致大量生 物灭绝, 游离的动植物纤维、 电磁粒子、 宇宙纤维形成保护地球的物质层, 地球在脱离近银 心轨道过程中, 得到宇宙背景能量, 逐渐兴奋活跃, 温度上升, 水汽等气态物质上升, 各种纤 维物质、 电磁粒子下沉, 同时与地球太阳宇宙不同层次生物场相互作用, 在地球各地水陆空 纵横方位形成规模周期不等的温差对流效应与多普勒效应的微型生物场, 它们激活并利用 地球上不同环境中现存的各种生命物质和新环境生物信息, 在其中一部分生物场核心内囊 空间聚合生成原始水陆两栖哺乳类动物生殖细胞, 内囊壁膜层具有良好的胶质弹性伸缩功 能, 外面包裹着一定硬度的外壳。 以温度差纵向涡场效应形成的生物场核心内囊腔较大, 外 部伞端引力开口颈部粗而短, 较直, 属雌性 ; 以横向多普勒效应涡场形成的生物场核心内囊 较小, 伞端开口小, 颈茎部较长, 因内囊下沉而弯曲, 属雄性。 它们在不同或相同环境中崩解 分解外壳后, 内囊可以通过伸缩功能排射生殖细胞到体外授精繁殖, 也可以通过伞端相互 吸引颈茎部交配在雌性囊腔受孕繁殖, 并利用环境物质发育, 成熟后经伞端开口伸缩排出, 由此诞生原始水陆两栖哺乳类动物祖先新生命。它们在各自环境不断差异分化发展, 有的 向水中、 有的向陆地或继续水陆两栖发展, 同时随环境变化不断遗传变异, 有的在进化, 有 的在退变, 其中一部分在陆地生存发展的哺乳类动物逐渐进化到古人猿类。
每次地球环境发生极端变化, 都会产生飞跃进化与退化, 在漫长的岁月中, 在不同 生存环境、 生存选择、 生活劳动中, 不断经历自然适应与自然斗争, 脑容量适当的人类祖先 和猿类祖先终于从人猿祖先中分离, 开始了对立发展的进程。生存环境周期变化产生相应 质变突变, 各种人体功能潜能随之发生进化与退变对立发展。不同环境的劳动生活实践积 累创造不同的智慧文明, 不断改变和推动人类进步发展, 猿类则相对退化。地球宇宙无限可分的生物场弱效应与地球不同层次空间物质相互作用, 复杂演 化, 决定了生物种类和功能的多样差异性, 地球环境时空生物信息质能链构成了地球生物 链。流星雨的发生可能与地球不同冬眠周期的动植物进入或结束冬眠状态的时间有关联 性。
人类和其它地球生物一样, 只不过是天地生物场周期对立互动, 新陈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某种生物活性功能物质, 是地球生物发展的周期轮回过客, 当地球再次靠近银河系 核心周围空间时, 人类的命运很可能和恐龙一样。
f、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和高级心理活动机制的新思考 非物质心理与物质性生理是对立发展关系, 以生物电磁场和间隙腔道涡场组成的 人体生物场是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临界功能因素, 有无限可分的生化功能效应, 心理与生 理通过人体生物场伸缩分合、 升降出入对立作用双向互动产生了人体各种复杂生命活动。
人体受精卵类似一个微观生物场核心结构, 它能利用生命物质把压缩聚合的隐形 生物信息链通过反引力旋转释放分化发育成人体, 生物信息内涵用各种显形生命物质的动 态组织结构功能表达呈现。人体呼吸道、 食管消化道、 心血管道等间隙腔道如同生物场核 心空间漩涡场, 腔道空间密度温度变化引起的流体漩涡效应可产生伸缩呼吸动作, 正向调 控人体活动 ; 骨骼是产生生物磁场的结构, 细胞脏器组织壁膜层是生物电场结构, 呼吸和肢 体相对运动可产生各向异性的反引力生物电磁场, 反馈调控人体活动, 主要集中在人体几 何中轴。腹腔漩涡盘状肠道涡场引力中轴与人体生物电磁场中轴纵向交汇叠加于脐部, 是 激活生理活动的原始动力源, 腹腔自主伸缩活动开始标志着个性生理活动诞生 ; 心脏近似 一个锥底斜向上空间涡场, 随呼吸运动沿心电轴向会产生心脏生物电磁场, 与人体电磁场 几何中轴平面横向交汇叠加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处, 且强弱周期不同, 激活心脏窦房结细胞 周期伸缩脉动, 窦房结细胞成为人体各向同性生物电磁波发射源, 协调正反两方面人体活 动。心脏生物电磁场也是间隙腔道空间涡场与非物质信息内涵之间的临界功能因素, 它能 感知、 选择分析、 读取处理体内外不同密度、 温度速度的空间周期变化所包含的不同非物质 内涵, 与神经系统合作完成心理活动全过程。 心脏自主脉动开始标志着个性心理活动诞生。
头部两大脑半球、 头骨、 中枢神经胶质纤维等组成局部生物场核心结构, 大脑皮层 不同功能区和人体不同脏器部位可能与 DNA 链不同片段相对应, 生物信息 DNA 链不同硷基 对序列则与物质和空间对立功能互动链一一对应, 在人体生物场中动态旋转互动。卷曲的 中枢神经胶质海绵组织与纤维束是大脑内部的 “生物黑洞” 吸引场, 可以把人体内外各种动 态物理化学等心理生理信息质能, 吸压聚合、 分化对流双向转化生成个性化的神经激素、 生 物电等质能和穿越神经纤维组织间隙的信息波到大脑皮层相关功能区间隙空间活动, 它们 是人体各项功能兴奋与抑制对立互动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 动态个性化的神经激素通过下 丘脑等脑组织经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 - 内分泌靶腺系统调控人体局部垂直系统的生 命活动 ; 被个性非物质信息波激活的相关功能区大脑皮层间隙空间涡流波动引起神经膜层 的电信号变化并通过神经系统膜层传导到全身调控整体横向系统的同步活动, 引起各细胞 内遗传或积累的 DNA 生物信息链与动态信息质能同步内外互动。同时心脏生物电磁场可以 迅速读取综合选择分析信息内涵, 反馈调节纵横系统的协调平衡, 并可通过大脑皮层纵向 排列的颗粒层把处理后的信息贮存在大脑内相关功能区积累。
“树从根发, 人由心发” , 如果把人的心理灵魂比作一棵树, 那么, 心脏就是这棵树的根, 生理躯体就是大地, 神经组织间隙腔道就是这棵树的根系杆枝, 生物场就是这棵树的 阳光空气, 大脑各功能区就是这棵树开放的花朵, 心理信息内涵就是花朵结的果实。 生理躯 体是表象, 思想内涵是核心灵魂, 只有生活经历记忆属于个人。人类的健康和命运 ,1/3 与 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有关, 1/3 与地球活动有关, 1/3 与天体活动有关, 他们相互双向影响, 人类只有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把握健康和命运。
心理活动具有内显主动性和有限性, 过程是物质的, 内容范围是非物质和无限的 ; 生理活动具有外显本能性和有限性, 过程和内容都是物质的有限的。两者通过人体生物场 对立功能互动发展, 心理与生理在无数曲折循环互动中逐渐成长成熟进化。 没有 “非物质— 心理情智” 的升华转化, 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与本能的退变转化, 是没有人性灵魂的生物体。 生理以物质转化循环, 以基因方式代代遗传变异 ; 心理以非物质时空生物信息传播循环, 以 非物质遗产代代传承发展。
心理与生理在人体生物场动态对立互动中每一过程都是连续循环的, 人体生物场 伸缩分合、 升降出入作用是生长发育和时空生物信息质能活动的原始连续动力, 其双向功 能是否协调、 缺损、 退变是影响健康、 疾病、 衰老的内在原因。 衰老过程就是间隙道璧膜层伸 缩无度无规律到腔道空间过大过小、 质能进出失衡的过程。用进废退, 过用损伤, 偏用废用 误用都会破坏人体生物场 “时空一质能” 的互动平衡。 g、 关于生理活动与整体健康方法链 人体生理活动可看成是间隙腔道壁膜层外部动态非组织物质 (食物、 空气、 精血、 体液、 废产物等) 与内部相对静态脏器结构组织物质在人体生物场伸缩分合、 升降出入对立 作用 中循环互动, 体内外各种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都会通过二者互动表现。二 者是对立发展关系, 体内外所有壁膜层结构是临界功能连续调控因素, 人体生物场物质与 空间各种对立功能综合效应通过他们表现。
人体是由若干部位不同特性的间隙腔道和脏器组织构成, 其中呼吸道、 消化道、 心 血管道、 骨髓腔道、 泌尿生殖道等五大纵向系统把人体无限可分、 不同特性的各部位结构组 织物质与非组织移动物质统一为一个连续有序、 循环互动、 纵横联系的完整立体。 以此分析 思考有利于指导、 探索、 处理生命科学中的复杂性问题。
五大系统纵横方向不同部位脏器结构组织的物质和空间具有各种不同周期对立 功能作用 : 聚合与分化、 吸收与排泄、 收缩与舒张、 激活与灭活、 冷热润燥、 升降出入、 酸碱软 硬……等等。正是这些环环相扣的对立功能链双向互动, 把间隙腔道内各种移动物质循环 转化为人体所需不同生命周期的活性功能物质和废产物, 推动着内外移动物质链与组织功 能物质链循环互动更替, 维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壁膜层内外移动物质链的升降出入变化 同时又反馈影响脏器组织物质与空间伸缩分合对立功能的转化, 脏器组织物质与空间的双 向功能链与内外移动物质链出入变化一一对应, 临界壁膜层周期伸缩则双向协调这一过程 的动态平衡。 正常的生命活动, 既要各局部垂直系统物质与功能协调互动, 又要整体垂直系 统横向之间物质与功能互动连续协调完整统一, 而这一对立互动活动范围是有限的, 只有 在一定的生理临界范围内, 才能维持整体移动物质链与组织功能链的对立互动协调。
不同系统部位物质与功能互动范围与各部位移动物质和组织物质的密度、 温度周 期变化是否协调有关, 直接受移动物质的数量、 质量、 比例、 种类、 形态、 总量以及组织物质 与壁膜层的性质结构、 相容性、 弹性等共同影响。 移动物质宜适量多样均衡、 质量管用, 升降
出入循环有序, 不宜瘀塞紊乱缺损或过量单一无用 ; 组织物质结构功能宜连续完整、 周期规 律、 互容协调、 有序更替, 不宜变性缺损、 更替无序。细胞脏器组织壁膜层是否连续完整、 伸 缩有度, 结构是否变性缺损衰退决定其临界调控功能是否正常。由于体内外环境动态不确 定, 物质有盛衰生命周期, 因此所有向健康平衡方向的发展都是暂时局部和动态的。当体 内外物质或非物质因素不当刺激超出某处壁膜层功能与伸缩周期临界范围或损害其结构, 就会引起某处壁膜层内外空间物质生化互动转化失衡失常, 出现相关病症。单向膨胀或收 缩失衡发展的累积效应, 必然会反馈引起环环相扣的立体物质与功能互动链失衡衰退或断 裂, 从而损害整体健康。 因此, 人体移动物质链与组织功能链是否能保持连续协调互动是影 响整体健康的根本原因。
要维持和改善物质链与功能链的互动协调平衡, 就必须把局部个性方法与整体共 性方法有机结合。个性方法就是以垂直系统微观局部为主的单向对抗或补充的防治方法, 主要用于明显超出临界范围的疾病发作期, 注重整体无限可分的个性与非连续性 ; 共性方 法是以顺性导引调理、 促进利用等双向功能为主的方法来改善维护纵横系统之间的连续协 调 互动关系, 主要用于临界范围内的疾病前后期, 衰退慢性期, 注重整体的连续统一完整 性和共性基础关系规律。 如果单独长期过度使用个性方法, 片面孤立静止地注重整体的无限可分个性, 忽 视局部各系统同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中, 局部是整体物质与功能互动链上的一部分,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都会不同程度损害本系统内部和横向系统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 导 致整体向顾此失彼, 错综复杂或不可逆方向发展。 没有反制一方和其它各方的协调配合, 最 终不利于局部的康复。 任何单一单向作用的高纯度药品、 保健品、 食品或非物质信息等长期 大量使用都会改变局部系统空间物质的密度比例、 温度等周期活动的协调关系, 破坏壁膜 层内外移动物质链多样均衡发展的连续性, 反馈引起脏器组织对立功能链的失衡失控衰退 缺损、 损害对立功能的一方或双方。 某处组织物质功能或微生物受抑制损害, 就会有某处或 多处反方空间活性物质功能与微生物兴奋失控, 反之亦然。这种破坏体内生态平衡的个性 方法, 亚健康状态更不宜长期单独使用, 只能短期靶向用于超临界范围的突出病症。
同时, 因为整体的协调平衡是暂时动态可逆的, 物质链与功能链互动范围周期是 有限的, 会受到无限变化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确定不同程度的个性损害因素是客 观存在的, 各种微生物和病种症状也是与时俱进、 变化无穷的, 局部的有害量变积累或剧 变, 必然会引起局部不同程度失衡损害或衰退, 从而影响到整体健康。如果只使用共性方 法, 忽视整体是由无限可分的局部个性组成, 就会出现 “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 的质变结果。 因此, 单纯的共性方法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 不适合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但能减少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 缩短康复周期, 改善整体健康质量。
维护整体健康, 既要看到整体的无限可分性, 局部系统与个性表象的变化无穷, 又 要看到纵横系统的连续统一完整性与互生互制的共性关系, 万变不离其宗。要维护改善整 体长远健康, 没有一劳永逸, 单一万能的方法, 只有把个性与共性方法有机结合, 在千变万 化的个性表象中持之以恒地把握共性根本, 才能更有利于达到长远健康的目标。
对立关系的人体生物场 “时空 - 质能” 互动实质上贯穿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饮食、 心理、 生理、 运动、 生存环境五大因素是与整体健康有关的全部内因与外因, 包含所有 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 关系到生物场 “时空 - 质能” 是否能维持动态平衡, 也是探索处理
健康问题的立体方法链, 其中合理运动劳动是激发人体生物场活力和改善体质心理生理功 能的重要途径。 人体纵横系统的物质与功能的动态对立互动链决定了维护人体健康的方法 不能是单一单向片面静止的, 而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合理循环互动的连续方法链, 必 须持之以恒落实到位。从饮食、 心理、 生理、 运动、 生存环境五个方面个性化综合分析, 适量 适度综合维护防治, 从这五个方面用短期非连续个性方法防治局部系统的突出病症, 防止 极端不可逆现象发生 ; 用横向循环的连续共性方法长期顺性导引改善整体纵横系统之间的 协调互动, 制约调节万变的个性症状, 预防疾病发生, 促进疾病康复。这样标本兼顾就更易 达到或接近健康长寿的目标, 提高生存质量水平。
医生与患者、 个性与共性、 生理与心理是维护健康的互动双方, 不可偏废偏用误用 或取代, 否则都不利于整体健康, 也会误导人的思维言行习惯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导致 部分医生过度依赖单纯医疗手段, 部分患者过度依赖医生和单纯医疗方法或困惑茫然盲从 跟风, 甚至讳疾忌医自以为是, 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对立纠纷和烦恼。既不利于医学进步发 展, 也不利于从长远根本解决实际健康问题。
亚健康是疾病与健康对立发展的中间状态, 绝对的单纯单一单向大剂量补充或治 疗方法, 只会使均衡多样的物质链与功能链缺损压缩退变, 不适合相对亚健康状态, 必须有 一种整体协调兼容的中间共性方法。 本配方及发明专利申请号 2009101173223 配方是本 人长期医疗实践中摸索出的改善亚健康状态生理基础、 移动物质与组织功能双向结合、 “小 于促进” 的共性方法, 通过配方物质链的多样多效性与基础功能链连续完整性循序渐进引 导改善人体纵横系统移动物质链与组织功能链协调循环互动, 达到改善人类亚健康、 提高 健康质量的目标。
h、 关于心理活动与心理功能要素 心理活动内容以非物质情智信息内涵为主, 具有无限可分性。以下是人体将内外非物 质信息聚合成复杂个性心理信息的共性功能要素 :上图中横向的 1、 5 项是先天心理功能要素, 其余要素主要在先天功能基础上经后 天积累形成。纵横的 3、 5 项是推动或决定心理情智发展的根本要素。以上是人类复杂心理形成机制功能要素的抽象概括, 都具有正反对立双向作用。 某些方面表现为高级强势, 另外 某些则会表现为低级弱势, 兴奋与抑制, 进化与退变, 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依存、 互生互用, 相互制约, 交互影响。这些要素综合决定心理素质, 对健全的人生观、 价值认识观和人格人 性的培养形成有重大影响, 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和内涵质量。
个人选择性积累的有限静态心理信息与外界非选择性无限动态非物质信息是对 立发展关系, 以上要素是临界功能因素, 协调体内外情智信息互动。 当付出的现实生活实践 经历得到某种内聚感悟与被动积累的信息发生不同程度循环对立 “碰撞” , 达到某个临界时 间点, 就会发生质变, 产生不同新内涵价值层次的个性心理信息, 并可用相应外显的具体物 质或非物质价值形式释放表达出来。如果不发生这种现实与虚拟 “碰撞” 交流, 则不会产生 新价值内涵信息, 心理功能可能被他人选择积累的思维思想挤占同化奴化, 大多数与生俱 来的各种个性多样化优秀潜能将被压缩退变迷失, 人生轨迹可能随外物拥塞的心智被动不 停。适应被选择 “碰撞” 的某些心理功能发挥表现多很优秀, 不适应的则表现很平庸, 甚至 心理逆反过敏或弱智。
构建爱生活爱劳动、 自食其力、 虚心学习、 独立思考、 团结互动的思维言行连续协 调完整的个人与社会生活背景环境 (背景信息参照反馈系统) , 是 “非物质——心理信息” 情 感与智慧互动转化、 同步升华形成机制的源泉, 是引导人性思想道德价值心理健康快乐成 长成熟的根本途径。过量单方选择不劳而获的虚拟智力纸上谈兵, 缺少内涵与表象转化升 华的现实生活身体力行, 就不能形成具有内涵价值转化升华功能的背景生活信息源泉, 滋 生懦弱依赖、 不劳而获、 放纵贪婪霸道等极端思想, 误解物质与非物质生灭盛衰发展的规律 源头, 造成独立长远发展缺乏生活源泉导致情智升华无源后劲不足, 绽放的心理功能之花 因缺乏完善的个性与共性生活源泉滋养升华系统, 难以收获内涵与表象同步互动升值的果 实。在华而不实的光环中陶醉奋斗, 也在单方期盼中充满困惑焦虑无奈。现实生活实践付 出过少, 就会使相关功能抑制废退, 导致虚拟空洞言行功能兴奋过用, 循环上瘾, 并膨胀传 递蔓延, 得到难以落实兑现, 言行表里分离的浮华空转信息内涵或知识退化贬值变质。 情智 失衡停滞于临界或超临界状态, 甚至情智分离, 难以逆转。 劳动创造智慧, 智慧改变人类, 经 历产生情感, 情感生灭智慧。古今中外所有创造经典奇迹的正反中间三态的人物都有其经 典对应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经历背景。
人类的一切言行受各种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生活积累习惯预期调控, 先天与后天 要相互协调, 不能相互替代或因果颠倒。单纯的心理亚健康或病态, 是由于对欲望或预期 的用心过度, 单方单向强求或强压, 破坏了现实与虚拟、 物质与精神、 个性与共性、 生理与心 理、 情感与智慧不同层次的对立双方连续周期互动和协调平衡发展。
心理健康同时与生理、 饮食、 运动、 生存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培养正常心理、 防 治心理亚健康或疾病, 既要用以上要素的个性方法调控心理个性化与共性社会化的和谐发 展, 还要结合对症改善生理、 饮食、 运动、 生存环境的横向循环共性方法, 使心理情智信息内 容主动健康地新陈代谢, 让人类心理功能在自然规律中各显其才, 自由多样健康快乐地成 长成熟发挥。
附: 心灵感悟 世事茫茫难自料, 人算不算造化算。贫富贵贱空流转, 健康长寿真实善。是非善恶天 地知, 功过成败人我传。 欲望无边回头岸, 和谐平安金不换, 问心无愧真不易, 万事如意古今难。 悲欢离合人间情, 物是人非缘聚散。盛衰起伏世间路, 生来归去万物环。人生功名尘与 土, 时空轮换踪消散。 苦读奋斗追名利, 因果得失皆有缘, 脚踏实地勤本份, 知足常乐顺自然 。 E、 适用范围和主要用途 1、 配方适用范围 : 适用于申请号 2009101173223 配方部分耐糖异常不适者或其他亚健 康状态。配方主要用途 : 改善人类亚健康, 提高人类健康质量水平。
2、 方程模型理论适用范围 : 适用于宇宙星系天体人类或其他生物。
主要用途 : 主要用于促进人类医学与健康的方法理论创新发展, 新能源新动力研 发, 认识研究生命宇宙天体地球天文气候地质等活动规律, 发展建立生命科学和其它学科 领域的新方法、 新理论。
五、 具体实施方式 1、 配方主要成分含量及取值范围 (一次口服剂量) 蜂 胶 液 10ml、肌 苷 0.1g(0.05-0.3g) 、首 乌 浸 膏 0.4g(0.2-0.8g) 、山 楂 浸 膏 0.4g(0.2-0.8g) 、 维 生 素 C0.1g(0.1-0.3g)、 维 生 素 B1 10mg(5-20mg)、 维 生 素 A1000U (500-3000U) 、 维生素 D100U(100-300U) 、 维生素 B2 2mg(1-5mg) 、 甘草锌约 80mg(相当 于锌 4mg、 甘草酸 24mg) (40-120mg) 2、 制备方法 : 先把蜂胶与 95% 食用酒精按质量比 1 : 4 的比例浸泡 15 天左右, 然后把此 液体与蒸馏水按体积比 1 : 20 左右稀释制成 10ml 棕色瓶装蜂胶液 ; 再将以上其它成分均匀 混合制成固体剂一份约 1.095g, (一个配方两种制剂) 灭菌消毒备用。
3、 用法用量 : 一日两次, 症状改善后可一日一次或间断服用。每次先服 10ml 蜂胶 液, 同时服用小于 50 摄氏度温凉开水 100~200ml 和固体剂 1.095g。
4、 禁忌症 : 疾病急性发作期和对本品过敏者。
5、 不良反应 : 偶有胃部不适。
6、 注意事项 : 长期使用须配合改善饮食、 运动、 生存环境等其它方法。 本品有 儿童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如与其它药食同用可能发生性状改变或污染, 禁止使用。 的相互作用, 询药师或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