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及其制剂质控方法和应用.pdf

  • 上传人:t****
  • 文档编号:346564
  • 上传时间:2018-02-10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564.2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82805.4

    申请日:

    2010.05.26

    公开号:

    CN101850013A

    公开日:

    2010.10.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78公开日:2010100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78申请日:20100526|||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78; G01N30/90; G01N21/33; A61P11/00; A61P31/14; A61P31/16; A61P31/20

    主分类号:

    A61K36/78

    申请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发明人:

    符林春; 胡英杰; 李常青; 张奉学; 朱宇同

    地址:

    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大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代理人:

    刘媖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及其制剂质控方法和应用,该药物是以柴胡、鱼腥草、甘草为原料,各组合物原料质量比例为:柴胡∶鱼腥草∶甘草=50∶35∶15,根据每味中药药效成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醇提取、水煎煮等现代方法提取有效部位,与滴鼻剂剂型可接受的其它辅料混合,制成滴鼻剂剂型;同时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滴鼻剂的质控方法及应用,公开了滴鼻剂的定性鉴别方法和定量测定方法;本发明配方独到、制剂方法科学,保留了药物活性成分的天然特征,通过鼻腔给药治疗感冒,效果显著。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 以柴胡为君药、 鱼腥草为臣药、 甘草为佐使药, 三药组 合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 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中原料的质量比例为 : 柴胡∶ 鱼腥草∶甘草= 50 ∶ 35 ∶ 15。
    2: 一种用于制备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 下步骤 : 取鱼腥草加 80%乙醇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加 20 倍量的 80%乙醇, 每次回流时间为 30 分钟, 过滤, 合并滤液并减压蒸去乙醇后, 加适量含水乙醇调节乙醇含量为 18%, 并调节 溶液体积为药材的 8 倍, 搅拌均匀, 静置 2 日, 过滤, 滤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干燥, 即得鱼腥草浸膏 ; 取甘草粗粉, 加水煎煮 3 次, 每次加入 20 倍量的水, 煎煮 2h, 过滤, 合并滤 液, 15000rpm 离心 15min, 取上清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干燥, 即得甘草浸膏 ; 取柴胡 粗粉, 加入 20 倍量蒸馏水, 加热蒸馏, 收集 10 倍生药量的芳香水馏出液 ; 取纯水适量, 加入 甘草浸膏和鱼腥草浸膏, 加热、 搅拌溶解, 冷却至室温 ; 加入柴胡芳香水混合均匀, 加入滴鼻 剂剂型可接受的其它辅料, 混合均匀, 加水至 1000ml, 过滤, 滤液罐装, 封盖, 100℃流通蒸汽 灭菌, 放冷, 包装, 即得。
    3: 一种用于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滴鼻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性鉴别 方法和定量测定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 (1) 定性鉴别方法 : A. 取中药滴鼻剂 50ml 置分液漏斗中, 用正丁醇萃取两次, 正丁醇用量为每次 20ml, 放 置分层 ; 取萃取液减压蒸干, 残渣加甲醇 1ml 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 另取槲皮甙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5mg 的对照品溶液 ; 另取鱼腥草粉末 2.5g, 加甲醇 40ml 回流提取 30 分钟, 过滤, 将滤液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水 10ml 使溶解, 用正丁醇 10ml 萃取, 分液, 取正丁 醇萃取液减压蒸干, 蒸干后残渣加甲醇 1ml 溶解, 作为鱼腥草对照药材溶液 ; 取供试品溶液 5μl, 槲皮甙对照品和鱼腥草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块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将硅胶 GF254 薄层板晾干, 以醋酸乙脂∶冰醋酸= 30 ∶ 1 为展开剂展开, 展开后将硅胶 GF254 薄层板晾干, 置 254nm 紫外灯下检视, 再喷以 10%硫酸乙醇液, 105℃烘烤显色, 供试品色谱 中, 在与槲皮甙对照品的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B. 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2mg 的对照品溶液 ; 另取甘草对照药材 0.2g, 加甲醇 20ml 回流提取 1 小时, 过滤, 将滤液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水 10ml 溶解, 用正 丁醇 10ml 萃取, 分液, 取正丁醇萃取液减压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甲醇 1ml 溶解, 作为甘 草对照药材溶液, 按照薄层色谱法试验, 吸取 A 项所述的供试品溶液 5μl, 对照品和对照 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晾干, 以正丁醇∶ 95%乙醇∶氨水= 2 ∶ 1 ∶ 1 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硅胶 GF254 薄层板, 晾干, 置 254nm 紫外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 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喷以 10%硫酸 乙醇液, 105℃烘烤显色,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甘草对照药材的色谱相应 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C. 取中药滴鼻剂 30ml 置烧瓶中, 加热蒸馏, 收集馏出液约 20ml 作为供试品溶液, 用紫 外光谱仪在 200-400nm 范围检测, 供试品溶液在 276±2nm 处有最大吸收。 (2) 定量测定方法 : A.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 以甲醇∶ 5%醋 酸= 65 ∶ 35 为流动相, 柱温为 45℃, 检测波长为 254nm, 使用 0.3ml/min 流量测定槲皮甙 ; 2 使用 0.8ml/min 流量测定甘草酸, 理论板数按槲皮甙峰计算, 不低于 2000 ; 按甘草酸峰计 算, 不低于 2400 ; B.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5mg 和槲皮甙对照品 2mg, 各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置热水浴中振摇使溶解, 放冷至室温,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即得甘 草酸单铵对照品溶液, 每 1ml 中含甘草酸单铵 500μg ; 精密量取槲皮甙溶液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槲皮甙对照品溶液, 每 1ml 含槲皮甙 20μg ; C.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 精密量取本品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 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μl, 注入液相色谱 仪, 测定, 即得, 本品每 10ml 含鱼腥草以槲皮甙 C21H20O11 计, 不少于 60μg ; 含甘草以甘草酸 C42H62O16 计, 不少于 3.0mg。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滴鼻剂, 其特征在于中药滴鼻剂的临床疗效适合于治疗 不同性别、 年龄的人群所患的感冒。

    说明书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及其制剂质控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控方法及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以中药材 为原料制成的治疗感冒的中成药 - 中药滴鼻剂, 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鼻腔、 咽、 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 冒, 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和传染病之一。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和细 菌, 其中 70-80%由病毒感染引起, 包括鼻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冠 状病毒、 腺病毒等。以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为主,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 流涕、 打喷嚏、 咽 喉痛、 咳嗽兼有发热等, 症状可轻重不一, 严重者可继发病毒性肺炎、 心肌炎、 脑炎等严重疾 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流行性感冒, 可致周期性大流行, 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是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 主要有 : 利巴韦林、 金刚烷胺、 金刚乙胺、 奥司他韦、 干扰索 ; 中成药制剂主要有清热解毒作 用的双黄连、 板蓝根、 清开灵、 抗病毒口服液、 抗病毒胶囊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口服及注射 途径使用。
         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首先入侵鼻咽、 口咽、 喉部和扁桃体的局部粘膜和粘膜下组 织, 在这些部位复制并释放病毒颗粒和毒素而引起感冒症状。但目前市面上缺乏能够通过 鼻腔给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来抑制病毒, 迅速控制症状, 又能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感 冒和流行性感冒治疗药物。
         研究表明通过鼻腔给药途径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具有以下特点 : (1) 作用 迅速, 由于病毒侵袭和复制的主要部位是鼻粘膜及鼻咽部上皮细胞, 滴鼻治疗药液直达鼻、 鼻咽部粘膜表面, 而且浓度往往高于经过循环到达作用部位的给药方式, 使病毒核酸合成 受阻, 迅速持久地阻止了病毒的复制 ; (2) 鼻腔内给药, 药液经鼻腔上部粘膜的毛细血管吸 收也可以到达全身, 并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及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作用, 提高了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 ; (3) 方法简单方便, 患者易于接受, 尤其适用于儿童 ; (4) 用药量少、 费用 低; (5) 安全性好, 不良反应发生少。
         祖国医学应用中草药治疗感冒及流感有两千余年历史, 对鼻疗治疗感冒有大量的 记载, 创造了大蒜液滴鼻, 食醋滴鼻, 鞠苍滴鼻剂, 鹅不食草滴鼻剂等通过滴鼻起到防治感 冒作用的方法, 并且毒性小、 能综合缓解各种症状、 疗效稳定。但是目前还很少有用复方中 药滴鼻剂防治感冒, 以达到迅速缓解各种症状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复方中药滴鼻剂, 能够通过鼻 腔给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来抑制病毒, 迅速控制症状, 具有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 以柴胡为君药、 鱼腥草为臣药、 甘草为佐使药, 三药 组合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 该中药组合物的质量比例为 : 柴胡∶鱼腥草∶甘草= 50 ∶ 35 ∶ 1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上述的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取鱼腥草加 80%乙醇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加 20 倍量的 80%乙醇, 每次回流 时间为 30 分钟, 过滤, 合并滤液并减压蒸去乙醇后, 加适量含水乙醇调节乙醇含量为 18%, 并调节溶液体积为药材的 8 倍, 搅拌均匀, 静置 2 日, 过滤, 滤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 干燥, 即得鱼腥草浸膏 ; 取甘草粗粉, 加水煎煮 3 次, 每次加入 20 倍量的水, 煎煮 2h, 过滤, 合并滤液, 15000prm 离心 15min, 取上清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干燥, 即得甘草浸膏 ; 取柴胡粗粉, 加入 20 倍量蒸馏水, 加热蒸馏, 收集 10 倍生药量的芳香水馏出液 ; 取纯水适 量, 加入甘草浸膏和鱼腥草浸膏, 加热、 搅拌溶解, 冷却至室温 ; 加入柴胡芳香水混合均匀, 加水至 1000ml, 过滤, 滤液罐装, 封盖, 100℃流通蒸汽灭菌, 放冷, 包装, 即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中药滴鼻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该方法包括 定性鉴别方法和定量测定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
         (1) 定性鉴别方法 :
         A. 取中药滴鼻剂 50ml 置分液漏斗中, 用正丁醇萃取两次, 正丁醇用量为每次 20ml, 放置分层 ; 取萃取液减压蒸干, 残渣加甲醇 1ml 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 另取槲皮甙 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5mg 的对照品溶液 ; 另取鱼腥草粉末 2.5g, 加甲醇 40ml 回 流提取 30 分钟, 过滤, 将滤液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水 10ml 使溶解, 用正丁醇 10ml 萃取, 分 液, 取正丁醇萃取液减压蒸干, 蒸干后残渣加甲醇 1ml 溶解, 作为鱼腥草对照药材溶液 ; 取 供试品溶液 5μl, 槲皮甙对照品和鱼腥草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块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将硅胶 GF254 薄层板晾干, 以醋酸乙脂∶冰醋酸= 30 ∶ 1 为展开剂展开, 展开后 将硅胶 GF254 薄层板晾干, 置 254nm 紫外灯下检视, 再喷以 10%硫酸乙醇液, 105℃烘烤显色,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槲皮甙对照品的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B. 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2mg 的对照品溶液 ; 另取甘草对照 药材 0.2g, 加甲醇 20ml 回流提取 1 小时, 过滤, 将滤液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水 10ml 溶解, 用正丁醇 10ml 萃取, 分液, 取正丁醇萃取液减压蒸干, 蒸干后的残渣加甲醇 1ml 溶解, 作为 甘草对照药材溶液, 按照薄层色谱法试验, 吸取 A 项所述的供试品溶液 5μl, 对照品和对照 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晾干, 以正丁醇∶ 95%乙醇∶氨水= 2 ∶ 1 ∶ 1 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硅胶 GF254 薄层板, 晾干, 置 254nm 紫外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 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喷以 10%硫酸 乙醇液, 105℃烘烤显色,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甘草对照药材的色谱相应 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C. 取中药滴鼻剂 30ml 置烧瓶中, 加热蒸馏, 收集馏出液约 20ml 作为供试品溶液, 用紫外光谱仪在 200-400nm 范围检测, 供试品溶液在 276±2nm 处有最大吸收。
         (2) 定量测定方法 :
         A. 色 谱 条 件 与 系 统 适 用 性 试 验 : 用 十 八 烷 基 硅 烷 键 和 硅 胶 为 填 充 剂, 以甲 醇∶ 5%醋酸= 65 ∶ 35 为流动相, 柱温为 45℃, 检测波长为 254nm, 使用 0.3ml/min 流量测 定槲皮甙 ; 使用 0.8ml/min 流量测定甘草酸, 理论板数按槲皮甙峰计算, 不低于 2000 ; 按甘草酸峰计算, 不低于 2400 ;
         B.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5mg 和槲皮甙对照品 2mg, 各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置热水浴中振摇使溶解, 放冷至室温,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即得甘 草酸单铵对照品溶液, 每 1ml 中含甘草酸单铵 500μg ; 精密量取槲皮甙溶液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槲皮甙对照品溶液, 每 1ml 含槲皮甙 20μg ;
         C.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 精密量取本品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 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μl, 注入液相色 谱仪, 测定, 即得, 本品每 10ml 含鱼腥草以槲皮甙 C21H20O11 计, 不少于 60μg ; 含甘草以甘草 酸 C42H62O16 计, 不少于 3.0mg。
         该中药滴鼻剂的临床疗效适合于治疗不同性别、 年龄的人群所患的感冒。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
         该制剂由北柴胡、 鱼腥草和甘草三味中药组成,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 为君药, 具有 辛凉解毒、 升举阳气作用, 达到宣通肺窍、 透热外出功效。鱼腥草性味辛微寒, 为臣药, 具有 清热解毒、 辛散外邪之功, 既能解热毒、 又能祛暑热, 与柴胡配伍可增强发散表邪、 并起到清 热解毒作用, 尤善清肺热而止咳嗽。方中生甘草性味甘平偏凉为佐使药, 具有清热解毒、 祛 痰止咳、 调药和中等作用, 既助鱼腥草加强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之功, 又能益气和中, 以顾护 正气, 有助臣药祛除病邪。诸药合用, 具有辛凉解表, 宣肺通窍, 清热解毒作用, 用于风热感 冒所致发热、 恶寒、 头痛、 鼻塞、 流涕、 喷嚏表证的治疗。 现代研究也已证明, 北柴胡主要有效成份为挥发油和柴胡皂苷, 具有发表退热、 消 除炎症反应和体内诱生干扰素的作用 ;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 民间广泛用于治疗上 呼吸道感染, 主要成分为槲皮甙、 鱼腥草素、 甲基正壬酮等, 具有抗菌、 抗病毒作用 ; 甘草主 要含有甘草酸类三萜皂苷和甘草多糖, 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水溶性成分甘草酸具有广泛的抗 病毒谱和抗炎抗过敏作用。但本发明的实验研究证明, 由北柴胡、 鱼腥草、 甘草三味简单处 方组成的复方中药滴鼻剂, 具有机理明确、 有效成分明确、 抗病毒、 抗炎、 抗过敏、 退热作用 以及临床疗效明确的特点, 具有产业化的广阔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 并 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1
         中药滴鼻剂的制备工艺
         处方 : 北柴胡 50g、 鱼腥草 35g、 甘草 15 ;
         制法 : 取鱼腥草加 80%乙醇回流提取 3 次 ( 每次加入 20 倍量的乙醇, 回流时间 30 分钟 ), 过滤, 滤液减压蒸去乙醇, 加适量含水乙醇调节含乙醇量为 18% (v/v), 并调节溶液 体积为药材的 8 倍, 搅拌均匀, 静置 2 日, 过滤, 滤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干燥, 即得鱼 腥草浸膏 ; 取甘草粗粉, 加水煎煮 3 次 ( 每次加入 20 倍量的水, 煎煮 2h), 过滤, 合并滤液, 离心 (15000rpm, 15min), 取上清液浓缩至稠膏, 80℃以下真空干燥, 即得甘草浸膏 ; 取柴胡 粗粉, 加入 20 倍量蒸馏水, 加热蒸馏, 收集 10 倍生药量的芳香水馏出液 ; 取纯水适量, 加入 甘草浸膏和鱼腥草浸膏, 加热、 搅拌溶解, 冷却至室温 ; 加入柴胡芳香水混合均匀, 加入滴鼻剂剂型可接受的其它辅料, 混合均匀, 再加水至 1000ml, 过滤, 滤液罐装成 10ml/ 瓶, 封盖, 100℃流通蒸汽灭菌, 放冷, 包装, 即得。
         实施例 2
         中药滴鼻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1) 定性鉴别方法 :
         A. 取本品 50ml 置分液漏斗中, 用正丁醇萃取两次, 每次 20ml, 放置分层。取正丁 醇液减压蒸干, 残渣加甲醇 1ml 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 另取槲皮甙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 每 1ml 含 0.5mg 的对照品溶液 ; 另取鱼腥草粉末 2.5g, 加甲醇 40ml 回流提取 30 分钟, 滤过, 滤液蒸干, 残渣加水 10ml 使溶解, 用正丁醇 10ml 萃取, 分液 ; 取正丁醇液减压蒸干, 残渣加 甲醇 1ml 使溶解, 作为鱼腥草对照药材溶液。取供试品溶液 5μl, 槲皮甙对照品和鱼腥草 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块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晾干。以醋酸乙脂∶冰醋酸= 30 ∶ 1 为展开剂, 展开, 晾干。置紫外灯 (254nm) 下检视, 再喷以 10%硫酸乙醇液, 105℃烘 烤显色,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槲皮甙对照品的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B. 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2mg 的对照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 药材 0.2g, 加甲醇 20ml 回流提取 1 小时, 滤过。滤液蒸干, 残渣加水 10ml 使溶解, 用正丁醇 10ml 萃取, 分液。取正丁醇液减压蒸干, 残渣加甲醇 1ml 使溶解, 作为甘草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 吸取 A. 项下供试品溶液 5μl, 对照品和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 于同一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 晾干。以正丁醇∶ 95%乙醇∶氨水= 2 ∶ 1 ∶ 1 为展开剂, 展 开。取出, 晾干。置紫外灯 (254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色谱相 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喷以 10%硫酸乙醇液, 105℃烘烤显色, 供试品色 谱中, 在与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甘草对照药材的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应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C. 取本品 30ml 置烧瓶中, 加热蒸馏。收集馏出液约 20ml 作为供试品溶液。用紫 外光谱仪在 200-400nm 范围检测, 供试品溶液应在 276±2nm 处有最大吸收。
         (2) 定量测定方法 :
         A. 色 谱 条 件 与 系 统 适 用 性 试 验 用 十 八 烷 基 硅 烷 键 和 硅 胶 为 填 充 剂, 以甲 醇∶ 5% (v/v) 醋酸= 65 ∶ 35 为流动相, 柱温为 45℃, 检测波长为 254nm, 使用 0.3ml/min 流量测定槲皮甙 ; 使用 0.8ml/min 流量测定甘草酸。理论板数按槲皮甙峰计算, 应不低于 2000 ; 按甘草酸峰计算, 应不低于 2400。
         B.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5mg 和槲皮甙对照品 2mg, 各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置热水浴中振摇使溶解, 放冷至室温,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即得 甘草酸单铵对照品溶液 ( 每 1ml 中含甘草酸单铵 500μg) ; 精密量取槲皮甙溶液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槲皮甙对照品溶液 ( 每 1ml 含槲皮甙 20μg)。
         C.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本品 1.0ml, 置 10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 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μl, 注入液相色 谱仪, 测定, 即得。本品每 10ml 含鱼腥草以槲皮甙 (C21H20O11) 计, 应不少于 60μg ; 含甘草以 甘草酸 (C42H62O16) 计, 应不少于 3.0mg。
         实施例 3
         通过临床试验与阳性药物对照证实对感冒风热证的疗效
         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为临床研究负责单位, 联合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以抗病毒口服液 ( 批号 : 20050608) 为阳性对照药物, 进行中药滴鼻剂治疗感冒风热证 ( 上呼吸道感染 ) 的 双模拟双盲法 II a 期临床试验观察, 受试患者年龄在 18-45 岁之间, 疗程 3 天, 结果如下 :
         (1) 病例分布及可比性分析
         试验共入组患者 240 例, 其中抗病毒口服液组完成 116 例, 脱落 3 例, 剔除 1 例 ; 中 药滴鼻剂组完成 115 例, 脱落 2 例, 剔除 3 例。
         两组人口学资料年龄、 性别、 生命体征、 身高、 体重、 合并用药等比较, 差异无显著 性意义 (P > 0.05)。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 体温、 白细胞等基线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
         (2) 疗效分析
         中医证候综合疗效 :
         全分析集人群结果 : 中药滴鼻剂组痊愈、 显效率 69.23%, 有效率 94.87% ; 抗病毒 口服液组痊愈、 显效率 59.66%, 有效率 94.12%, 两组痊愈、 显效率、 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 显著性意义 (P > 0.05)。
         符合方案集人群与全分析集人群结果相似。 临床疗效 :
         全分析集人群结果 : 中药滴鼻剂组痊愈、 显效率 71.30%, 有效率 94.78%, 抗病毒 口服液组痊愈、 显效率 60.68%, 有效率 94.02%, 两组痊愈、 显效率、 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 显著性意义 (P > 0.05)。
         符合方案集人群与全分析集结果相似。
         体温疗效 :
         全分析集人群结果 : 中药滴鼻剂组痊愈、 显效率 50.00%, 有效率 75.51%, 抗病毒 口服液组痊愈、 显效率 34.02%、 有效率 63.92%, 两组痊愈、 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中药滴鼻剂组对体温的疗效优于抗病毒口服液组。
         (3) 安全性分析
         抗病毒口服液组 2 例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 1.68%, 中药滴鼻剂组无不 良事件。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实施例 4
         通过临床试验与安慰剂对照证实对感冒风热证的疗效
         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为临床研究负责单位, 联合了广 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以不含任何中药 提取物的颜色外观相似的安慰剂为阴性对照药物, 进行中药滴鼻剂治疗感冒风热证 ( 上呼 吸道感染 ) 的随机、 双盲、 平行对照、 多中心 II b 期临床试验观察, 受试患者年龄在 18-45 岁之间, 疗程 3 天, 结果如下 :
         中药滴鼻剂组 30 例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综合疗效 :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率 分别为 10.00%、 63.33%、 26.67%、 0.00%, 总有效率为 100.0% ; 安慰剂组 30 例患者治疗 后的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率分别为 3.33%、 10.00%、 63.33 %、 23.33%, 总有效率为 76.67%,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 且中药滴鼻剂对改善患者咽痛、 鼻塞、 流涕症状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提示中药滴鼻剂对感冒风热
         证 ( 上呼吸道感染 ) 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以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9

    关 键  词:
    一种 治疗 感冒 中药 滴鼻剂 及其 制剂 方法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滴鼻剂及其制剂质控方法和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34656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