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pdf

  • 上传人:Y0****01
  • 文档编号:31785
  • 上传时间:2018-01-17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7.1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73200.4

    申请日:

    2014.06.18

    公开号:

    CN104043136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61K 49/00申请公布日:2014091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49/00申请日:20140618|||公开

    IPC分类号:

    A61K49/00; B82Y5/00(2011.01)I

    主分类号:

    A61K49/00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崔大祥; 刘岩磊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序伦律师事务所 31276

    代理人:

    包文超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纳米颗粒物单独或同时经由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通过粪便排出生物体外。与现有的纳米颗粒物分泌途径机制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对现有的分泌途径的一个很大补充,为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使用支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其特征在于是纳米颗粒物单独或同时经由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通过粪便排出生物体外。

    2.
      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其特征在于纳米颗粒物被给予生物体后,进入到体内循环,被血细胞携带,而进入到胃、肠道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中,然后单独或同时被所述的杯状细胞和所述的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体的肝脏-粪便代谢途径被阻断。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体的胆总管进行了结扎。

    5.
      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肝脏-粪便代谢途径进行阻断并获得模型化的试验动物,将纳米颗粒物给予所述的试验动物,然后对胃、肠道系统的超微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观测,最后对试验动物粪便灰化产物进行检测,测定纳米颗粒物的含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胆总管进行结扎以阻断所述的肝脏-粪便代谢途径。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尾静脉注射完成纳米颗粒物给予试验动物。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纳米颗粒物代谢进行量化。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颗粒物选自于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粒子和有机纳米粒子之一种或几种。

    说明书

    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质的体内代谢途径,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的途径的建立,以该途径在纳米颗粒物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大量涌现,其优良特性及新奇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使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也随之迅速增多。然而纳米颗粒物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也带来药理毒理学的问题,如:纳米颗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问题。
    目前许多文献报道纳米颗粒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尾静脉注射、口服和腹腔注射等,其中尾静脉注射是最普遍的给药途径,其优势是能迅速随血液进入到全身各个脏器。但从毒理学角度,这些纳米颗粒物分布到全身各个脏器后,如何从体内代谢及排泄到体外则需要加以研究和确认。这个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知的体内纳米颗粒物的排泄途径为“肾脏—尿液”途径和“肝脏—粪便”途径等两种。“肾脏—尿液”途径主要是分泌出一些较小的纳米颗粒物,如:量子点、金纳米簇和富勒烯等,而“肝脏—粪便”途径主要是分泌一些交大的纳米颗粒物,但是24小时的清除率不足1%。
    为此,纳米颗粒物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代谢途径,成为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合理使用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合理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以其应用于医药开发的毒理、药代、药动和临床过程中。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医药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纳米颗粒物单独或同时经由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通过粪便排出生物体外,及其代谢的过程。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纳米颗粒物被给予生物体(模型试验动物)后,进入到体内循环,被血细胞携带,而进入到胃、肠道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中,然后单独或同时被所述的杯状细胞和所述的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对肝脏-粪便代谢途径进行阻断(如:对胆总管进行结扎)并获得模型化的试验动物,将纳米颗粒物(如: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粒子和有机纳米粒子等)给予试验动物,给药方式如:但不仅限于尾静脉注射完成。对胃、肠道系统的超微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观测。对试验动物粪便灰化产物进行检测,测定纳米颗粒物的含量,对纳米颗粒物代谢进行量化。
    本发明经验证,纳米颗粒物被给予(经尾静脉)试验动物后,进入到体内循环,可以被血细胞携带,而进入到胃、肠道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中,然后被杯状细胞和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将本发明的提供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可应用于医药开发的毒理、药代、药动和临床过程中,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医药开发。
    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的纳米颗粒物分泌途径机制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对现有的分泌途径的一个很大补充,为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使用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纳米颗粒物涉及的银纳米三角的表征图;
    图2为试验动物小鼠经胆总管结扎造模是否建立的确认;
    图3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肠道病理学观查图;
    图4A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小鼠胃肠道超微结构的观测图;
    图4B为图4A中a1区域的放大图;
    图4C为图4A中a2区域的放大图;
    图5A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小鼠胃部壁细胞超微结构的观测图;
    图5B为图5A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试验动物小鼠粪便灰化产物中纳米颗粒物含量的检测图;
    图7为试验动物小鼠静脉注射后1小时胃肠道离体成像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实施例1小鼠胆总管模型的建立
    小鼠术前禁食24h,不禁水,称重后,以100ml/L的水合氯醛3mL/kg腹腔麻醉,然后将小鼠固定于手术台上,剑突下上腹部备皮,75%酒精消毒,脐上腹正中切口2cm~2.5cm入腹,暴露胆总管,在肝右叶下缘与胆总管交汇处,游离出胆总管,以6-0丝线单线双结扎胆总管。术后腹腔内滴入0.2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关闭腹膜及皮肤层,双层关腹。术后5小时进水,12小时禁食。术后7天对小鼠进行肝功能测定。
    如图2所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AST和TBIL数值显著性上升,特别是TBIL的上升,说明结扎造成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扎模型成功建立。
    实施例2小鼠经尾静脉给药
    银纳米三角经生理盐水调整浓度为330μg/ml,注射前超声分散1分钟。尾静脉注射前,小鼠尾巴用温水(水温约45度左右)泡2分钟,使尾静脉充盈后,用干棉球擦干,用1mL注射器尾静脉给药。静脉注射后1小时胃肠道离体成像结果如图7所示。
    实施例3小鼠肠道病理学检查
    小鼠脱颈处死后,打开腹腔,分别取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经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后,24小时后常规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用组织冰冻切片机将肠道组织切为8μm厚的切片,60度恒温箱中烤片6小时后,二甲苯脱蜡,逐级酒精脱蜡,苏木精染色,流水冲洗,盐酸、酒精分化,流水冲洗15分钟,逐级酒精脱水至95%酒精,酚红染色,流水冲洗,95%酒精,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
    如图3所示,由病理学切片观察,结扎组(B)小鼠经过尾静脉给药后,其肠道组织和正常组(A)小鼠相比,没有出现异常病变,说明纳米材料(纳米探针或纳米颗粒物)并不会引起肠道的炎性反应,排除了因肠道的炎性造成的肠壁通透性增加,使纳米材料(纳米探针或纳米颗粒物)从细胞间隙透过的可能性。
    实施例4小鼠胃肠道超微结构观察
    小鼠脱颈处死后,迅速取出的胃肠道组织用0.1M磷酸缓冲液(PH7.2~7.4)冲洗后,立即浸入2.5%戊二醛中,用手术刀把组织切成1毫米见方的块状,然后在2.5%戊二醛中固定12小时。然后按如下步骤:
    (1)固定:0.1M磷酸缓冲液,15分钟,3次。1%锇酸固定液固定,2小时。0.1M磷酸缓冲液,15分钟,3次。
    (2)脱水:50%乙醇,15分钟。70%乙醇,15分钟。90%乙醇,15分钟。90%乙醇90%丙酮(1:1),15分钟。90%丙酮,15分钟。100%丙酮,15分钟,三分钟。
    (3)包埋:纯丙酮+包埋液(2:1),3小时。纯丙酮+包埋液(1:2),过夜。包埋液,过夜。
    (4)固化:37度烘箱,过夜。45度烘箱12小时。60度烘箱,48小时。
    (5)超薄切片机切片70nm.(6)3%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
    (7)透射电镜观察。
    如图4A、图4B和图4C所示,纳米材料(纳米探针或纳米颗粒物)出现在肠道的杯状细胞中,并以分散(如图4B箭头所指)和团聚(如图4C箭头所指)两种方式存在。如图5A和图5B所示,纳米材料(纳米探针或纳米颗粒物)出现在胃部的壁细胞中(如图5B箭头所指)。
    实施例5测定纳米颗粒物
    收集小鼠的粪便,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发生仪对小鼠粪便的灰化产物检测,测定纳米颗粒物的含量,结果如图6所示。表明,纳米材料通过肠道杯状细胞和壁细胞进行代谢。

    关 键  词:
    纳米 颗粒 体内 分泌 代谢 途径 及其 研究 方法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3178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