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把手装置.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30891
  • 上传时间:2018-01-16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504.1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97995.2

    申请日:

    2007.05.11

    公开号:

    CN104763255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B 85/16申请日:20070511|||公开

    IPC分类号:

    E05B85/16(2014.01)I

    主分类号:

    E05B85/16

    申请人:

    霍弗·霍斯贝克及弗斯特两合公司

    发明人:

    D·米勒; M·罗尔芬; S·默尼希; R·坎普斯

    地址:

    德国弗尔伯特

    优先权:

    102006023635.1 2006.05.18 DE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代理人:

    李翔; 李雪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门、尤其是汽车车门的把手装置,包括设置在门外壳(3)外侧的枢转安装的外部把手(1),门外壳(3)具有内凹的把手凹槽(2),外部把手(1)具有内部的第一支撑臂(10)和第二支撑臂(20),第一支撑臂位于旋转轴线(11)上,外部把手(1)在每个第一支撑臂(10)和第二支撑臂(20)的区域都具有邻接面(5),该邻接面朝向门外壳(3),在邻接面(5)和门外壳(3)之间具有间隙(4)。根据本发明,外部把手(1)可旋转地安装在引导件(12、31)内,该引导件基本上与把手凹槽(2)的曲线轮廓一致,从而通过外部把手(1)沿引导件(12、31)的运动实现公差补偿,且外部把手(1)不会与门外壳(3)接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门、尤其是车门的把手装置(1),该把手装置包括设置在门外壳(3)外侧的枢转安装的外部把手(1),所述门外壳(3)设计有朝内的弯曲形式的把手凹槽(2),所述外部把手(1)具有内部的第一支撑臂(10)和第二支撑臂(20),所述第一支撑臂(10)位于旋转轴线(11)上,所述外部把手(1)在每个所述第一支撑臂(10)和第二支撑臂(20)的区域都具有邻接面(5),该邻接面(5)朝向所述门外壳(3),在所述邻接面(5)和门外壳(3)之间具有间隙(4),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把手(1)可旋转地安装在引导件(12、31)内,该引导件(12、31)基本上与所述把手凹槽(2)的曲线轮廓一致,从而通过所述外部把手(1)沿所述引导件(12、31)的运动实现公差补偿,且所述外部把手(1)不会与所述门外壳(3)接触,其中
    在所述外部把手(1)运动期间,所述间隙(4)基本上保持恒定,且所述引导件(12、31)制成线形,所述引导件(12、31)几乎平行于所述把手凹槽(2)的轮廓延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10)的所述邻接面(5)产生的位移平行于所述门外壳(3)。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4)在0.5mm≤s≤3mm的范围内。

    4.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20)由设置在门侧的支撑结构上的推力轴承(30)引导,从而对于公差补偿,仅所述第一支撑臂(10)的邻接面(5)沿所述门外壳(3)移动。

    5.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10)的末端为设置有引导件(12)的支撑叉,该引导件(12)接收与所述门侧的支撑结构连接的支撑轴颈(6),并且该支撑轴颈(6)形成所述旋转轴线(11)。

    6.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12、31)至少在一侧具有限位止挡部(13)。

    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31)设置在所述门侧的支撑结构上,从而所述第一支撑臂(10)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引导件(31)而被容纳。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10)具有保持在所述引导件(31)内的至少一个轴颈(8)。

    9.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12、31)安装成与所述把手凹槽(2)的轮廓平行延伸。

    10.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12、31)的方向与车辆的方向之间的角度α为0°<α≤50°,优选为20°<α≤45°,更优选为25°<α≤40°。

    11.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颈(8)的自由端形成为环形曲面体,从而形成为具有扩大的横截面。

    12.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支撑臂(10)的邻接面(5)的所述门外壳(3)的相关区域(B)的假想切线与所述引导件(12、31)的方向之间的角度小于20°,优选小于10°,更优选小于5°。

    说明书

    把手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780017859.1、申请日为2007年05月11日、题名为“把手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门、尤其是车门的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包括设置在门外壳外侧上的枢转安装的外部把手,门外壳具有朝内的弯曲形式的把手凹槽,所述外部把手具有内部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该第一支撑臂位于旋转轴线上,所述外部把手在每个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区域都具有邻接面,该邻接面朝向所述门的外壳,并且在该邻接面和所述门的外壳之间具有间隙。
    背景技术
    这种把手装置基本上从实践中可以得知。借助于这种把手装置,能够打开和关闭尤其是车辆的侧门。为此,外部把手能够设计成拉式把手,用于通过释放杆来打开相连的车门锁。
    当然,这仅仅在把手装置的关闭圆筒(Schlieβzylinder)不在锁定位置时才能起作用。作为选择,对于释放杆来说,外部把手可以被阻挡,或者可以进行无载荷行程。相关的车门锁还能通过信号来代替释放杆而进行启动。
    已知的把手装置总是存在公差问题,在将把手装置组装到门上的过程中,以及在把手装置的内置式结构中,这些问题都是特别不利的。温度和湿度是导致把手装置中各个构件材料膨胀的二个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把手装置中的各个元件都具有其各自的公差,这在组装过程中也必须予以考虑。如果外部把手已经组装到车门上,已经发现,由于材料膨胀,外部把手会卡在 把手凹槽内,这将对把手装置的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能够避免上述缺陷,并且不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就能够组装起来,因此,已有的或者将有的公差不会对把手装置的功能造成实质影响。
    作为实现该目的的一种方案,提出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把手装置。优选的进一步改进记载于从属权利要求中。
    根据本发明,外部把手可旋转地安装在引导件内,该引导件基本上与把手凹槽的曲线轮廓一致,从而通过外部把手沿引导件的运动来实现公差补偿,且外部把手不会与门外壳接触。
    对于把手装置内可能出现的公差,在把手装置的组装过程中或者已经内部集成的情况下,通过本发明的引导件能够实现公差补偿,而不会对把手装置的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外部把手总是与门外壳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优选地能够通过外部把手的运动来实现公差补充,并且表面和门外壳之间的间隙基本上保持恒定。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间隙的范围在0.5mm和3mm之间。外部把手在被支撑的同时使其第一支撑臂在引导件内可旋转以用于公差补偿,这是特别有利的,由此能够实现一种紧凑的把手装置。根据指定的公差补偿,旋转轴线沿引导件作相对移动。第一支撑臂优选地围绕旋转轴线位于浮动轴承上,第二支撑臂则连接到车门内侧的固定轴承上。第二支撑臂能够简单地从车门外侧通过手动拉动外部把手进行操作,第二支撑臂在车辆方向上在车门结构内保持不动。根据本发明,引导件可以不是门外壳轮廓的把手凹槽上的复制。引导件的移动方向几乎平行于门的曲线外壳就足够了。应用于朝向第一支撑臂的邻接面的门外壳的相关区域的假想切线与引导件方向之间的角度优选小于20°,更优选小于10°,当小于5°时是特别优选的。 上述门外壳的相关区域可以是弓形的,也可以是线形的。在门外壳内的第一支撑臂的通道区域中优选地设置有密封件,特别用于防止湿气渗透到车门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臂由设置在门侧的支撑结构上的推力轴承来引导,从而对于公差补偿来说,仅第一支撑臂的邻接面沿门外壳可以移动。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把手装置设计成基本上仅有第一支撑臂上的外部把手的邻接面沿门的弯曲外壳进行移动,以用于公差补偿。由于第二支撑臂在车辆方向上保持固定,因而,第二支撑臂的邻接面通常不会移动。此外,第一支撑臂上的外部把手的邻接面的移动对于观察者来说是不明显的。也就是说,例如,由于可能的材料膨胀而进行的公差补偿通过把手装置平行于或者几乎平行于把手凹槽的弓形金属的移动而完全得以补偿。由于材料膨胀本身主要表现为外部把手长度的改变,因而,补偿性的公差基本上作为本发明长度的补偿。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支撑臂的末端为设置有引导件的支撑叉,该引导件接收与门侧的支撑结构连接的支撑轴颈,并且该支撑轴颈形成所述旋转轴线。根据本发明,还可以将引导件设置于门侧的支撑结构上,第一支撑臂至少部分穿过引导件被容纳。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臂具有保持在引导件内的至少一个轴颈是合理的。在公差补偿过程中,第一支撑臂沿门侧的引导件移动,同时外部把手沿弯曲的把手凹槽移动。例如,引导件能够设计成一种引导杆,第一支撑臂的轴颈能够在该引导杆内移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替换结构中,第一支撑臂具有设置在支撑臂的两侧并延伸到引导件内的二个支撑轴颈。优选地,第一支撑臂与轴颈和外部把手整体连接。具有轴颈和外部把手的支撑臂能够制造成一个塑料或者金属的压铸件。制造不同材料的外部把手、第一和第二支撑臂以及在第一支撑臂和引导件之间实现连接的轴颈也是可能的。根据工作要求,可以使用由玻璃纤维和 /或碳纤维和/或芳族聚酸胺纤维增强的塑料材料。
    引导件优选为线形的或者曲线形。对于线形几何特征来说,引导件与把手凹槽的曲线轮廓几乎一致,即针对公差补偿,引导件几乎平行于上述门外壳的相关区域的把手凹槽的轮廓延伸。最佳的公差补偿通过曲线形的引导件来实现,该曲线的引导件为把手凹槽的轮廓的实际复制。在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引导件和把手凹槽的轮廓形成为曲线形,引导件和曲线轮廓之间的最小距离保持恒定,即二条曲线之间不存在相交。这种斜度也理解为“平行”。
    根据本发明,引导件的方向与车辆的方向之间的角度α为0°<α≤50°,优选为20°<α≤45°,更优选为25°<α≤40°。该角度范围通过朝向第一支撑臂的邻接面且与之间隔开的门外壳的相关区域的斜度来确定。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能够从下面的说明中得知,其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者以任意的组合应用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具有叉状的第一支撑臂;
    图2显示一种可选择的把手装置,其中,第一支撑臂形成有延伸到门侧上引导件内的轴颈;
    图3显示根据图2的截面线Ⅲ-Ⅲ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安装在车门上的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具有枢转安装的外部把手1,该外部把手1具有第一支撑臂10和第二支撑臂20。车门的外部把手1连接到具有向内弯曲的把手凹槽2的门外壳3的外侧。第一 支撑臂10安装在旋转轴线11上,由此第二支撑臂20能够简单地沿x方向离开车门向外移动。
    因而,所述外部把手1通过二个轴承(bearings)连接到门侧的支撑结构,第一支撑臂10的区域构成浮动轴承,第二支撑臂20的区域构成固定轴承。另外,外部把手1具有朝向门外壳3的外部邻接面5,每个外部邻接面5位于第一支撑臂10的区域和第二支撑臂20的区域。邻接面5和门外壳3之间具有间隙4,在此实施例中大约为2mm。
    第一支撑臂10在其具有引导件12的末端处形成有支撑叉。支撑轴颈6容纳于引导件12内,形成旋转轴线11。支撑轴颈6设置在支撑结构(没有示例性示出)的门侧上。引导件12几乎与弯曲的门壳3的相关区域B平行。对于主要造成把手装置的长度变化△L的任何公差问题或者材料膨胀,通过第一支撑臂10的浮动轴承来实现公差补偿。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臂10将进行由引导件12的直线方向所限定的移动。
    例如由于外部把手1的温差所导致的材料膨胀在根据本发明在把手装置中得到补偿,从而左侧的把手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会沿门壳3的相关区域B向外移动,间隙4则基本上保持恒定。第一支撑臂10的外部邻接面5的移动由第一支撑臂10的引导件12限定。如果材料收缩,则第一支撑臂10的邻接面5朝相反方向移动,即进入弯曲的把手凹槽2的内部,该移动方向再次由引导件12限定。在此情况中,外部把手1也不与门外壳3接触。
    外部把手1和第一支撑臂10的可能的移动由图1中的双向箭头表示。在公差补偿(基本上对应于长度补偿)过程中,第二支撑臂20的邻接面5通常不会移动,这是因为第二支撑臂20在y方向上保持固定不动,仅仅能够通过手拉而在x方向上离开车门。
    如图1所示,外部把手1在朝向第二支撑臂20的一侧上具有保持件7,用于未显示的圆筒锁(Zylinderschloss)。当使用者启动外部把手1时,即将 外部把手从车门向外拉时,外部把手1围绕旋转轴线11转动,由于第二支撑臂20在y方向上固定不动地安装,所以第一支撑臂10不会沿引导件12移动。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的支撑叉设置有限位止挡部13。因此,用于公差补偿的第一支撑臂10的位移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一直到限位止挡部13与支撑轴颈6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种可选择的结构显示于图2中。这里,第一支撑臂10的区域表示浮动轴承,第二支撑臂20的区域表示外部把手1的固定轴承。一个本质区别仅仅是第一支撑臂10和引导件31形成为不同的形式用于公差补偿。在第一支撑臂10的末端,设置有延伸到引导件31内的二个支撑轴颈8,还显示于图3中。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臂10在每一侧具有支撑轴颈8,该支撑轴颈8的自由端延伸到门侧的支撑结构上的引导件31内,并在公差补充过程中由该引导件31引导。如同根据图1的实施例,引导件31与相关区域B的把手凹槽2的曲线轮廓一致,即基本上平行于该区域B的弯曲的门外壳3延伸。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的邻接面5还产生平行于门外壳3的位移,用于公差补偿,外部把手1位于第二支撑臂20上的区域通过推力轴承30(Widerlager)可靠地保持在y方向上。在这两个实施例中,在引导件12和31的方向上,应用于相关区域B的假想切线显示的角度小于2度。
    如果材料发生膨胀,第一支撑臂10与其支撑轴颈8沿引导件31移动,同时左侧的外部把手区域平行于门外壳3而移动。如图3所示,支撑轴颈8的自由端形成为环形曲面体,即形成为具有扩大的横截面。引导件31容纳支撑轴颈8的末端,从而实现导轨式的引导。当然,在其他可选择的结构中,延伸到引导件31内的轴颈可以制成圆柱形。在没有显示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支撑臂10上仅仅设置一个延伸到门侧的引导件31内的轴颈。
    关键数字列表
    1 外部把手
    2 把手凹槽
    3 门外壳
    4 间隙
    5 外部邻接面
    6 支撑轴颈
    7 保持件
    8 支撑轴颈
    10 第一支撑臂
    11 旋转轴线
    12 引导件
    13 限位止挡部
    20 第二支撑臂
    30 推力轴承(Widerlager)
    31 引导件

    关 键  词:
    把手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把手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3089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