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8

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pdf

  • 上传人:Y94****206
  • 文档编号:26672
  • 上传时间:2018-01-16
  • 格式:PDF
  • 页数:38
  • 大小:2.7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82131.2

    申请日:

    2014.11.24

    公开号:

    CN104799502A

    公开日:

    2015.07.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4B 19/26申请日:20141124|||公开

    IPC分类号:

    A44B19/26

    主分类号:

    A44B19/26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近藤祐司; 小岛昌芳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4-012574 2014.01.27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代理人:

    陈伟; 金杨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以避免对拉链链牙的移动产生影响的方式限制翼板体与框体间的左右位移。提供翼板体(100)与框体(200)。将框体(200)的上板(210)与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30)包含将上板(210)与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板(235),在该连结板(235)上设有将上板(210)与下板(220)连结起来的卡合凸部(250)。卡合凸部(250)设置于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并插入到设置于翼板体(100)上的卡合槽(160)内,从而被收容在卡合槽(160)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组装式拉链拉头,具有:
    翼板体(100),其包含上翼板(110)及与该上翼板(110)一体或分体的下翼板(120),在配置成上下状态的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之间设有左右一组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以及
    框体(200),其包含能够从上方支承所述上翼板(110)的上板(210)、能够从下方支承所述下翼板(120)的下板(220)、及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30),
    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包含将所述上板(210)和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板(235)、和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且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
    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通过相对于设置于所述翼板体(100)的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进行插入而能够被收容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体(100)及所述框体(200)的一方包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割或不分割的柱部(130,290),所述连结板(235)设置于所述柱部(130,290)的前方。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体(100)包含所述柱部(130),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使所述柱部(130)在上下贯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设置于所述柱部(130)的左右中央。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部(130)包含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扩大的柱前部 (131)、以及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端(133)的柱后部(132),在所述柱前部(131)与所述柱后部(132)之间设有最大左右宽度,
    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在所述柱前部(131)及所述柱后部(132)沿前后延伸,并在与所述柱后部(132)的所述最后端(133)相比的前方终止。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上翼板(110)分体地设有所述下翼板(120),在所述框体(200)设有对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的各配置空间进行分隔的隔壁部(240)。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板(210)及所述下板(220)各自具有的、与所述连结板(235)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侧,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翼板体(100)卡合的卡合突起(211,221)。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200)具有拉攀安装柱(202),所述拉攀安装柱(202)的基端相对于所述上板(210)连结而自由端相对于所述上板(210)不连结,所述拉攀安装柱(202)的自由端侧能够相对于所述翼板体(100)卡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体(100)具有:
    第一被卡合部(114),其能够供设置于所述框体(200)的所述上板(210)上的第一突起(211)卡合;以及
    第二被卡合部(115),其能够供设置于所述拉攀安装柱(202)上的第二突起(261)卡合,并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相比设置于该翼板体(100)的后端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体(100)还具有停止部(113),所述停止部(113)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相比设置于该翼板体(100)的前端侧,并在所述第一突起(211)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卡合前使所述第一突起(211)临时停止。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与所述第二被卡合部(115)之间设有限制构造(116),所述限制构造(116)限制所述第一突起(211)向所述第二被卡合部(115)侧的移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体(100)包含从左右规定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的左右一组凸缘部(140),
    该左右一组凸缘部(140)的至少一方在其前端侧具有向所述柱部(130)侧突出的爪部(145)。

    13.
      一种组装式拉链拉头的制造方法,包含:
    准备翼板体(100)和框体(200)的步骤,所述翼板体(100)包含上翼板(110)及与该上翼板(110)一体或分体的下翼板(120),在配置成上下状态的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之间设有左右一组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所述框体(200)包含能够从上方支承所述上翼板(110)的上板(210)、能够从下方支承所述下翼板(120)的下板(220)、及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30),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包含将所述上板(210)和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板(235)、和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且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和
    将所述翼板体(100)与所述框体(200)组合的步骤,将设置于所述翼板体(100)上的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和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的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卡合,从而将所述翼板体(100)与所述框体(200)组合,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 (250)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通过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进行插入而被收容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内。

    说明书

    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图示有构成拉头主体的上壁和下壁的压铸构件11、12和将这两个构件11、12一体化的插入物13。插入物具有支承部15,支承部15具有适合于构件11、12内的凹端部16、17。由于在外侧设有纵向延伸的肋部18,从而使构件11得以加强。由于设有拉攀安装用的环20,从而使构件12得以加强。如从该文献的图2能够理解出那样,在型芯31、32间配置有插入物13的支承部15的状态下经由门38供给铸造材料而形成压铸构件11、12。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一枚翼片3的分割连结柱5a的卡合突出件8嵌入到另一枚翼片4的分割连结柱5b的结合孔10中的构成。在一枚翼片3的分割连结柱5a上设有结合槽9。另一枚翼片4的壁发生塑性变形,流入结合槽9,从而两侧的翼片3、4一体地结合。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该文献的图1中公开的那样由上板10、下板11、及框21构成的拉头。在上板10和下板11分别设有柱结构12、13。上板10的柱结构12的键部15与下板11的柱结构13的狭缝14相配合,从而确保对旋转或摇晃的耐受性。框21具有两个臂22、23,这些臂通过中间头部24结合。在臂22、23的自由端设有舌部26、27,这些舌部如参照该文献的图2能够理解出那样,以与倾斜面19、20卡合的方式弯曲,阻止框21相对于拉头的上板10和下板11的位移。如该文献的图3所示那样已知上板10的柱结构12与下板11的柱结构13一致,在其前方配置有框21的中间头部24。
    专利文献3的图4至图6中图示了另外的状态。如图4所示那样 在框21设有向内侧弯曲的凸缘29。上板10和下板11相对于框21的安装方式如图5及图6所示。参照图5能够理解出上板10的柱结构12和下板11的柱结构13设置于中间头部32的左右凸缘部29之间。
    根据专利文献3的第1栏第54行~第2栏第8行,说明了在由锌、铝、黄铜压铸成型拉头主体的情况下,优选用比在钢等的压铸件中采用的材料强度大的材料构成框;在用塑料材料构成拉头主体的情况下,框体由纤维、金属或压铸材料的任意的材料构成。该文献的第3栏第47行~第49行中,说明了关于图4~6所示的平面框28的类型,如果拉头主体由塑料材料构成,则平面框28由金属压铸件形成。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2,458,91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95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2,405,50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3的图4至图6中公开的组装式拉链拉头中,虽然在中间头部32的左右两端突出设有凸缘部29,但可能会产生难以充分限制翼板体和框体间的左右位移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考虑将该凸缘部29向后方延长,但由于向拉链链牙通路内突出,有可能阻碍拉链链牙的移动,所以不能采用。
    从上述例示的说明能够理解出,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了以避免对拉链链牙的移动产生影响的状态来限制翼板体与框体间的左右位移的新课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组装式的拉链拉头,具有:翼板体(100),其包含上翼板(110)及与该上翼板(110)一体或分体的下翼板(120),在配置成上下状态的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之间设有左右一组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以及框体(200),其包 含能够从上方支承所述上翼板(110)的上板(210)、能够从下方支承所述下翼板(120)的下板(220)、及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30)。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包含将所述上板(210)和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板(235)、和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且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通过相对于设置于所述翼板体(100)的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进行插入而能够被收容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内。
    优选的是,所述翼板体(100)及所述框体(200)的一方包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割或不分割的柱部(130,290),所述连结板(235)设置于所述柱部(130,290)的前方。
    优选的是,所述翼板体(100)包含所述柱部(130),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使所述柱部(130)在上下贯通。
    优选的是,上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设置于所述柱部(130)的左右中央。
    优选的是,所述柱部(130)包含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扩大的柱前部(131)、以及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端(133)的柱后部(132),在所述柱前部(131)与所述柱后部(132)之间设有最大左右宽度,
    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在所述柱前部(131)及所述柱后部(132)沿前后延伸,并在与所述柱后部(132)的所述最后端(133)相比的前方终止。
    优选的是,与所述上翼板(110)分体地设有所述下翼板(120),在所述框体(200)设有对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的各配置空间进行分隔的隔壁部(240)。
    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板(210)及所述下板(220)各自具有的、与所述连结板(235)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侧,设有能够相对于 所述翼板体(100)卡合的卡合突起(211,221)。
    优选的是,所述框体(200)具有拉攀安装柱(202),所述拉攀安装柱(202)的基端相对于所述上板(210)连结而自由端相对于所述上板(210)不连结,所述拉攀安装柱(202)的自由端侧能够相对于所述翼板体(100)卡合。
    优选的是,所述翼板体(100)具有:
    第一被卡合部(114),其能够供设置于所述框体(200)的所述上板(210)上的第一突起(211)卡合;以及
    第二被卡合部(115),其能够供设置于所述拉攀安装柱(202)上的第二突起(261)卡合,并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相比设置于该翼板体(100)的后端侧。
    优选的是,所述翼板体(100)还具有停止部(113),所述停止部(113)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相比设置于该翼板体(100)的前端侧,并在所述第一突起(211)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卡合前使所述第一突起(211)临时停止。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被卡合部(114)与所述第二被卡合部(115)之间设有限制构造(116),所述限制构造(116)限制所述第一突起(211)向所述第二被卡合部(115)侧的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翼板体(100)包含从左右规定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的左右一组凸缘部(140),
    该左右一组凸缘部(140)的至少一方在其前端侧具有向所述柱部(130)侧突出的爪部(145)。
    本发明的另外方案的组装式拉链拉头的制造方法,包含:
    准备翼板体(100)和框体(200)的步骤,所述翼板体(100)包含上翼板(110)及与该上翼板(110)一体或分体的下翼板(120),在配置成上下状态的所述上翼板(110)与所述下翼板(120)之间设有左右一组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所述框体(200)包含能够从上方支承所述上翼板(110)的上板(210)、能够从下方支承所述下翼板(120)的下板(220)、及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 (2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30),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包含将所述上板(210)和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连结板(235)、和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且将所述上板(210)与所述下板(220)连结起来的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和
    将所述翼板体(100)与所述框体(200)组合的步骤,将设置于所述翼板体(100)上的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和所述框体(200)的所述连结部(230)的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卡合,从而将所述翼板体(100)与所述框体(200)组合,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设置于所述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凸部(250)通过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进行插入而被收容在所述至少一个卡合槽(160)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避免对拉链链牙的移动产生影响的状态下限制翼板体和框体间的左右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分别立体示出了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拉攀、分割为上翼板和下翼板的翼板体、及框体。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立体图,立体地示出了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拉攀、分割为上翼板和下翼板的翼板体、及框体的组装后的状态。
    图3是组装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滑动拉链的主视图,用虚线附加显示作为选装件设置的拉攀。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框体的侧视图,示出了上板和下板从连结板的上下端以空出一定间隔的方式平行地延伸而构成框,此外拉攀安装柱连结于上板的情况。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框体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4的双点划线V-V的剖面。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框体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5的双点划线VI-VI的剖面。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8的双点划线IX-IX的剖面。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该图的(a)表示将上翼板插入到框体内的初始状态,该图的(b)表示将上翼板插入到框体内的过程中处于框体的上板的后端部的第一卡合突起通过上翼板的停止码部而停止的状态,该图的(c)表示处于框体的上板的后端部的第一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处于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翼板体的左右凸缘部的前端的爪部与拉链链牙卡定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翼板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15的双点划线XVI-XVI的剖面。
    图1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在此使用上翼板和下翼板不分离地一体化而构成的翼板体。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表示在拉攀被安装在框体的状态下翼板体插入到框体内的状态。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在此为了图示的方便,仅表示框体和上翼板,但也组合与上翼板相同构成的下翼板,构筑拉链拉头。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组装过程的拉链拉头的剖视图,表示在框体插入上翼板,且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此外还表示即将一并插入框体的下翼板。
    图21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分别立体地示出了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上翼板、下翼板、及框体。
    图22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组装过程的拉链拉头的剖视图,表示上翼板插入到框体,且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此外还表示即将一并插入到框体的下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不是各自独立的,无需进行过度说明,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合适地组合,也能够掌握该组合所带来的协同效果。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原则上被省略。所参照的附图是以说明发明为主要目的的,适当地简化。
    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前后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是上翼板和下翼板上下并排的配置方向,而且是作为拉链拉头的引导柱的柱部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而且与在拉链拉头的移动路径中移动的左右拉链链牙的并排的配置方向一致。前后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基于实施方式,前后方向与翼板体向框体的插入方向一致。
    此外,前后方向在拉链拉头组装于滑动拉链的状态下,与用于对滑动拉链进行开闭的拉链拉头的移动方向一致,通过拉链拉头的向前移动而拉上滑动拉链,通过拉链拉头的向后移动而拉开滑动拉链。在拉链拉头组装在滑动拉链上的状态下,左右方向也与一组拉链带的并排方向一致。此外,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够将表示方向的用语对照以下的说明或本申请的附图的公开来进行重新定义。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1关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分别立体地示出了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拉攀、分割为上翼板和下翼板的翼板体、及框体。图2是拉链拉头的立体图,立体地示出了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拉攀、分割为上翼板和下翼板的翼板体、及框体的组装后的状态。图3是组装有拉链拉头的滑动拉链的主视图,用虚线附加地表示作为选件设置的拉攀。图4是拉链拉头的框体的侧视图,示出了上板和下板从连结板的上下端以空出一定间隔的方式平行地延伸而构成框,而且拉攀安装柱连结于上板的情况。图5是拉链拉头的框体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4的双点划线V-V的剖面。图6是拉链拉头的框体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5的双点划线VI-VI的剖面。图7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俯视图。图8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仰视图。图9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8的双点划线IX-IX的剖面。图10是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该图的(a)表示将上翼板插入到框体内的初始状态,该图的(b)表示在将上翼板插入到框体内的过程中处于框体的上板的后端部的第一卡合突起通过上翼板的停止码部而停止的状态,该图的(c)表示处于框体的上板的后端部的第一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处于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图11是表示拉链拉头的翼板体的左右凸缘部的前端的爪部与拉链链牙卡定的状态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拉链拉头10是通过3种部件的组装而构成的组装式的拉链拉头。拉链拉头10的构成部件为翼板体100、框体200、及拉攀300。在省略拉攀300的情况下,拉链拉头10通过两种部件的组装而构成。拉攀300只是选装的构成部件。
    翼板体100是包含上翼板110和与该上翼板110分体的下翼板120,且在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上下配置的状态下在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间设有左右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的部件。左右的拉链链牙30的移动路径是通过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从上下规定, 通过后述的柱部130分支,而且通过左右的凸缘部140从左右规定,作为整体构成Y字状。翼板体100如图所示包含各自独立的非一体的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但如后述的公开,也包含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一体化的方式。
    框体200是构成为可供翼板体100插入并能够从上下支承翼板体100的部件。翼板体100插入后,框体200将翼板体100收容并保持在框内。虽然对于框体200来说翼板体100从其前端插入,但翼板体100相对于框体200的插入方式是任意的,不应当限定于公开的方式。在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各自完全地插入框体200的状态下,在拉链拉头10的前端配置有左右两个前口,在其后端配置有一个后口。
    拉攀300具有基端301和自由端302,在基端301侧设有开口310,在开口周围设有U字状的棒部320。拉攀300的具体构成是任意的,能够采用其他各种类的拉攀。
    翼板体100、框体200、及拉攀300优选通过树脂材料的模具成型来制造,将这些部件组装而制造的拉链拉头10的大小是没有限定的,作为例示,前后长度为5~10cm、左右宽度为3~7cm、上下高度为1~3cm。若拉链拉头的尺寸变大,则在模具内的填充树脂降温时会在该树脂内产生空隙(气泡),而且因树脂降温时的收缩,其外形容易产生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鉴于该点,用组装的方式构成树脂制拉链拉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部件的单独成型来避免空隙和变形的问题,同时结果上能够得到整体上为大尺寸的树脂制拉链拉头。再者,也能够代替在以往的非组装式的树脂制拉链拉头的制造中使用的结构相对复杂的模具装置,通过构成相对简单的模具装置来制造各个构成部件。通过成型用模具的构成的简化,如后述的说明那样,能够实现用非组装式的树脂制拉链拉头用的模具装置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构造,直接地说,能够对翼板体100赋予图1等图示的后述的凸缘部140的爪部145。
    另外,也可以用除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拉链拉头10的各构成部 件。例如,也可以用金属或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等其他材料制造各构成部件。在有的例示的方式中,框体200为金属制的,其它为树脂制的。在有的例示的方式中,框体200为树脂制的,其它为金属制的。此外,即使是“树脂制”,也不仅限于单一种类的树脂,也可以采用两种以上的树脂。此外,在采用金属制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可以有效利用冲压加工、弯曲加工、切削加工、冲孔加工等机械式的处理。在构成部件为树脂制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通用的模具成型技术。
    参照图1、图2、及图10能够理解的是,相对于框体200,将翼板体100从其前端侧插入,从而通过框体200来保持翼板体100,翼板体100由框体200从上下支承。通过框体200来上下支承翼板体100,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翼板体100相对于框体200的上下位移,能够实现具有更足够的强度的组装式拉链拉头。另外,在本例中,翼板体100分割成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对框体200的安装按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分别单独进行。
    在上翼板110及下翼板120安装在框体200上的状态下,即使上翼板110要向下翼板120侧发生位移,在拉链拉头10的使用状态、即拉链拉头10组装在图3中例示性地及非限定性地表示的滑动拉链90上的状态下,在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之间具有拉链链牙30,通过该拉链链牙30阻止上翼板110向下翼板120侧的位移。这一点,关于下翼板120向上翼板110侧发生位移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拉链拉头10是例如图3的滑动拉链90的构成部件的一个。如图3所示,滑动拉链90具有:左右一组的拉链带20;设置于各拉链带20的相对侧缘,更明确地说是芯绳25上的左右一组的拉链链牙30;设置于左右的拉链链牙列的前端的左右一组的前止码部40;设置于左右的拉链链牙列的后端的分离嵌插件50。分离嵌插件50具有插座部51、与插座部51连结的座管52、后端插入到插座部51中的插管53。拉链带20是具有挠性的长条纺织品类或编织品类。关于拉链链牙30,例示了由块状的树脂部构成的链牙,但也可以是螺旋链牙。根据实施方式,能够省略前止码部40或分离嵌插件50。图3所示的滑动拉链 90的构成及材料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一般性的构成及材料,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4至图9示出了翼板体100及框体200的例示的详细构成。此外,翼板体100和框体200的具体形状能够采取各种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出本申请中图示的方案虽然是优选的但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所期望的变更。
    如图4所示那样,框体200具有为了划分翼板体100的配置空间而由多个板部连结成U字状而形成的框部201、以及为了允许拉攀300的安装而相对于框部201一体地设置的拉攀安装柱202。框部201具有相对并列设置的上板210及下板220、以及将上板210和下板220分别在它们的前端侧进行连结的连结部230,由此构成了后方开口的U字状。另外,上板210构成为能够从上侧支承上翼板110。下板220构成为能够从下侧支承下翼板120。连结部230包含板状的连结板235和设置于其后表面的后述的卡合凸部250。连结部230包含有连结板235,从而能够充分确保框体200的强度。
    连结板235及卡合凸部250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板210从连结板235的上端向后方直线状地延伸,下板220从连结板235的下端向后方直线状地延伸。由上板210的下表面、连结板235的后表面、及下板220的上表面构成框体200的内表面。由上板210的上表面、连结板235的前表面、下板220的下表面构成框体200的外表面。此外,框部201的具体构成是任意的,不需要各板部分构成为平板状,此外也可以连结更多的板部分来构成框部201。也可以将框部201分割为多个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30的卡合凸部250能够相对于设置于后述的翼板体100上的卡合槽160插入,从而收容在卡合槽160内。卡合凸部250沿上下延伸而连结上板210和下板220。卡合凸部250设置于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也能够说明,卡合凸部250设置于与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相比向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相同地,卡合凸部250设置于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左右两端之 间的左右中间部。图示的情况是,卡合凸部250关于上板210、下板220、及连结板235的全部均设置于左右中央。
    如图5所示,卡合凸部250位于从上板210的左端210a向上板210的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并位于从上板210的右端210b向上板210的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卡合凸部250位于从下板220的左端220a向下板220的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并位于从下板220的右端220b向下板220的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关于卡合凸部250与连结板235的关系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说明。即,卡合凸部250位于从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向其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图示的情况是在左右中央凸状地延伸。
    由于卡合凸部250收容在卡合槽160内,所以能够以避免对拉链链牙的移动产生影响的状态限制翼板体和框体间的左右位移。而且,通过卡合凸部250能够维持或提高框部201的强度。由于卡合凸部250收容在卡合槽160内,所以即使将卡合凸部250构成为前后长度长的壁状,也不对拉链链牙的移动造成影响,此外因其前后长度的增加而能够提高强度。此外,卡合槽160的数量及卡合凸部250的数量并非限定于一个,也可以为2个以上。也可以采用在一个卡合槽160中插入多个卡合凸部250的构成。
    在上板210和下板220的上下中间位置处,在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隔壁部240一体地设置于连结板235和卡合凸部250,通过隔壁部240隔出框部201内的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各配置空间。隔壁部240是以与上板210和下板220并排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但是,距连结板235的前后长度比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前后长度短。隔壁部240与后述的柱部130同样,包含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扩大的隔壁部前部241、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端的隔壁部后部242。在隔壁部前部241与隔壁部后部242之间,隔壁部240的左右宽度最大。
    如参照图5能够很好地理解出的那样,连结板235具有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左右宽度宽而在它们的中间部左右宽度窄的、中间变细的形 状,由此能够避免连结板235向拉链链牙的移动路径内突出,或其程度减小,对拉链链牙的移动无影响。此外,由于在连结板235的上下端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宽度,所以能够合适地确保向具有一定程度大小的左右宽度的上板210和下板220的连结,能够确保框体200的高强度。
    上板210及下板220一边保持相同的左右宽度一边从连结板235的连结位置向后方延伸相同的长度。期望上板210及下板220的左右宽度宽,从而能够充分确保作为支承板的功能。优选连结板235的特别是上下中间处的左右宽度窄。在连结板235的左右配置有作为拉链链牙30的出入口的拉链拉头10的前口,优选尽可能地消除对拉链链牙的移动的影响。根据这样的观点,优选将连结板235设置成在上下端处左右宽度宽而在上下中间部处左右宽度窄。
    优选在上板210及下板220的各后端部设置用于与翼板体100卡合的第一卡合突起(突起)211、221。为了方便,将上板210侧的突起称为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将下板220侧的突起称为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设置为用于与上翼板110卡合,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设置为用于与下翼板120卡合。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及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分别具有前侧的垂直锁定面和后侧的倾斜引导面,通过该构成能够如后述那样确保与翼板体100侧的第一被卡合部114的顺畅卡合和卡合后的充分锁定。
    在本方式中,翼板体100并没有将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设置为一体而是将它们分割设置的,在本方式中期望在上板210和下板220的中间位置设置隔壁部240。而且,期望隔壁部240的尺寸比上板210和下板220小。隔壁部240构成为其大小允许其外周部插入到拉链链牙30的头部的槽中,从而能够促进拉链链牙30的移动的稳定化。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隔壁部240的比较大的平面尺寸,能够提高上翼板110向上板210和隔壁部240之间插入时的插入稳定性,此外能够提高下翼板120向下板220和隔壁部240之间插入时的插入稳定性。
    拉攀安装柱202是从与上板210的上表面连结的基端向后方弧状地延伸的可选的悬臂梁的部分,其基端与上板210连结,其自由端配置在与上板210相比更后方。也可以将拉攀安装柱202的基端称为前端,将其自由端称为后端。在本方式中,拉攀安装柱202与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后端相比更向后方延伸,从而能够确保拉攀安装柱202与上翼板110间的卡合。在拉攀安装柱202与上板210间划分有将拉攀300的棒部320接收并保持的保持空间205。
    在处于拉攀安装柱202的自由端部且面对下方的平坦面253上设有用于与上翼板110卡合的第二卡合突起(突起)261。第二卡合突起261具有其前端朝向后方而成的大致L字状的弯曲形状,并设有锁定面2612,该锁定面2612与设有第二卡合突起261的平坦面253相对。另外,在第二卡合突起261上,在其左右中央设有将平坦面253与锁定面2612之间连结起来的后侧加强部2613,在其相反的一侧进一步设有前侧加强部2614。通过这样对第二卡合突起261设置至少一个加强部,能够合适地确保第二卡合突起261的机械强度。此外,也可以将平坦面253称为第二卡合突起配置面。
    并非必须限定于该方案,图示的卡合凸部250为左右宽度窄且前后延伸的壁部,在左右中央将上板210与下板220上下地连结,另外,在左右中央与连结板235连结。根据该卡合凸部250的构成,不容易产生下板220相对于上板210的位移及/或其相反的位移,能够合适地确保框体200的机械强度。也可以将卡合凸部250在前后分割成多个,在各分割部分之间设置空隙。也可以设置多个贯通卡合凸部250的孔。
    希望卡合凸部250在左右方向上宽度窄,与上板210、下板220、以及连结板235的左右宽度相比充分地窄。在有的方式中,卡合凸部250的最大左右宽度与连结板235的最小左右宽度相比小。例如,卡合凸部250的最大左右宽度为上板210或下板220或连结板235的最大左右宽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4以下,根据情况为1/5以下。卡合凸部250的左右宽度从确保机械强度 的观点来看,设定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例如,卡合凸部250的最小左右宽度为上板210或下板220或连结板235的最小左右宽度的1/10以上,根据情况为1/9以上,或根据情况为1/8以上。
    卡合凸部250在外观上,通过隔壁部240区分为上下。即,卡合凸部250包含隔壁部240之上的上部卡合凸部251和隔壁部240之下的下部卡合凸部252。上部卡合凸部251随着从上板210与下板220的上下中间位置、在本例中为隔壁部240的位置趋向上方而左右宽度逐渐减小。下部卡合凸部252随着从隔壁部240的位置趋向下方而左右宽度逐渐减小。上部卡合凸部251与下部卡合凸部252的构成不需要一致,可以适当地不同。
    在上板210的下表面及下板220的上表面设有与卡合凸部250连结并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辅助卡合凸部263。辅助卡合凸部263设在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在本例中设在左右中央,以一定的高度从卡合凸部250向后方延伸。辅助卡合凸部263的高度例如为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厚度以下,此外为上翼板110、下翼板120的平板部的厚度以下。辅助卡合凸部263的面对后方的面为倾斜面,但并非限定于此。
    图7至图9中示出构成翼板体100的上翼板110。此外,下翼板120具有与上翼板110完全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将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设为相同的构成,从而能够在组装过程中不会产生上下颠倒的错误。
    上翼板110是具有与下翼板120相对的下表面和在该下表面相反侧的上表面的大致平板状构件,包含一定宽度的后部和从该后部向前方在左右上宽度较宽地设置的前部。在上翼板110的左右设有凸缘部140,此外,在上翼板110的前端设有构成该拉链拉头10的引导柱的上部的柱部130。关于下翼板120,是与上翼板110相同的构成。下翼板120是具有与上翼板110相对的上表面和在该上表面相反侧的下表面的平板状构件,此外在下翼板120前端设有构成该拉链拉头10的引导柱的下部的柱部130。在本方式中柱部130是分割设置的,也 可以像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是非分割式的。由于上翼板110的下表面与下翼板120的上表面相对,所以也可以将这些称为相对内表面。
    上翼板110具有从前端向后端侧直线状地排列有卡合槽160、辅助卡合槽112、停止部113、第一被卡合部114、及第二被卡合部115的构成。关于下翼板120也是相同的,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关于下翼板120的说明。
    卡合槽160在上翼板110的左右中央处从上翼板110的前端向后端侧直线状地延伸。由于在本方式中在上翼板110的前端的左右中央设有柱部130,所以卡合槽160使柱部130上下贯通。在卡合槽160中能够插入框体200的连结部230的卡合凸部250。通过卡合凸部250和卡合槽160的卡合,能够恰当地引导上翼板110向框体200或框体200向上翼板110的插入,另外,能够充分地限制上翼板110相对于将框体200与上翼板110组装后的框体200的左右位移。卡合槽160为以从上翼板110的上表面贯通柱部130的方式设置的无底槽。
    对比图4和图8进行说明。卡合槽160的前后长度L2优选与卡合凸部250的前后长度L1相同或比其长。更直接地说,满足L1≦L2。通过满足该条件,卡合凸部250被完全收容在卡合槽160内,卡合凸部250包含在柱部130内,从而能够主要基于柱部130的设计来划定拉链链牙的移动路径。换言之,卡合凸部250对拉链链牙的移动无影响。
    如图8所示,柱部130包含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扩大的柱前部131、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端的柱后部132。在柱前部131与柱后部132之间,柱部130的左右宽度最大。卡合槽160在柱前部131的左右中央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在柱后部132的左右中央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朝向柱后部132的最后端133在到达最后端133前的附近处终止。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卡合槽160的足够的前后长度,能够确保卡合槽160和卡合凸部250的充分的卡合。
    卡合槽160的前后长度L2在柱部130的前后长度L3中所占的比 例优选为L2>L3/2,更优选为L2>L3×3/4。
    在卡合槽160的更后方设有辅助卡合槽112。辅助卡合槽112以与卡合槽160相同的左右宽度沿前后方向延伸,但与卡合槽160不同,是不贯通上翼板110的有底的浅凹部。在辅助卡合槽112中能够插入上述的辅助卡合凸部263,由此,辅助卡合凸部263与辅助卡合槽112卡合,限制上翼板110相对于框体200的位移,特别是左右位移。
    在上翼板110的上表面上,还设有与辅助卡合槽112连通且具有与辅助卡合槽112相同深度的凹状的停止部113。停止部113的左右宽度比辅助卡合槽112的左右宽度宽,其左右宽度设定为与设在框体200上的第一卡合突起211的左右宽度相比稍宽。停止部113是为了在框体200的第一卡合突起211与第一被卡合部114卡合前使第一卡合突起211临时停止而设置的,由此能够实现后述那样所希望的组装。
    与停止部113相比更位于后方的第一被卡合部114是上翼板110的上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通过框体200的第一卡合突起211与第一被卡合部114卡合,从而合适地限制上翼板110从框体200的脱落。此外,第一被卡合部114可以不是凹部,而是贯通上翼板110的贯通孔。
    与第一被卡合部114相比更位于后方的第二被卡合部115以贯通上翼板110的贯通孔的状态设置。在作为贯通孔的第二被卡合部115中设有从其壁面向该贯通孔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1155。上述的第二卡合突起261的锁定面2612与该突起1155卡定,确保第二卡合突起261与第二被卡合部115的卡合,即拉攀安装柱202和上翼板110的卡合。
    通过框体200的拉攀安装柱202的第二卡合突起261与第二被卡合部115卡合,从而充分限制上翼板110从框体200的脱落。通过一边将拉攀安装柱202向下方弯曲一边将第二卡合突起261与第二被卡合部115卡合,其卡合后,能够使拉攀安装柱202和上翼板110为相互拉拽的状态,能够确保上翼板110和框体200的更充分的结合。另外,上翼板110中开口的第二被卡合部115的开口形状以也允许上述 第二卡合突起261的后侧加强部2613和前侧加强部2614的插入的方式向前后延伸。
    参照图10说明组装式拉链拉头10的制造方法,即说明相对于框体200安装翼板体100、在此为上翼板110的过程。各构成部件预先通过树脂材料的模具成型而制造。
    首先,使作为选装件的构成品的拉攀300相对于框体200的拉攀安装柱202卡合。通过拉攀安装柱202的弹性变形而扩大拉攀安装柱202与上板210之间的间隔,在其间穿插拉攀300的棒部320,由此,在拉攀安装柱202与上板210之间的保持空间205内接收并保持拉攀300的棒部320。此外,在省略了拉攀300的情况下,当然不需要拉攀300向该框体200的组装工序。
    接下来,如图10的(a)所示,在框体200的上板210与隔壁部240之间插入上翼板110,而且与此同时,使框体200的上部卡合凸部251插入上翼板110的卡合槽160内。卡合槽160在前后方向上长,而且同样地上部卡合凸部251在前后方向上长,因此通过它们的卡合,能够合适地引导上翼板110在前后方向上向框体200的插入。此外,如图10的(a)所示,框体200的第一卡合突起211和第二卡合突起261均不与对应的第一被卡合部114及第二被卡合部115卡合。
    当将上翼板110向框部201的里侧、即连结板235侧进一步插入时,成为如图10的(b)所示的状态。如图10的(b)所示时,第二卡合突起261配置在第二被卡合部115的孔内,但第二卡合突起261的锁定面2612不与第二被卡合部115的突起1155卡定。此外,第一卡合突起211在停止部113临时停止,第一卡合突起211不与第一被卡合部114卡合。即,图10的(b)的状态是还未到最终的卡合状态的中间过渡状态。
    接下来,当一边将拉攀安装柱202向上翼板110侧按下而使拉攀安装柱202弯曲,一边使上翼板110进一步向框部201的里侧、即连结板235侧移动时,能够如图10的(c)所示那样完成组装。如图10的(c)所示时,成为上翼板110被拉攀安装柱202的第二卡合突起 261向上方拉拽、另一方面拉攀安装柱202的第二卡合突起261被上翼板110向下方拉拽的状态,能够确保上翼板110与框体200的更牢固的连结。
    在图10的(c)中,用于参考,也同时图示组装于框体200的状态下的下翼板120。如图10的(c)所示,当完成翼板体100对框体200的组装时,翼板体100从框体200的拔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在多个卡合位置处使翼板体100与框体200卡合而限制拔出,此外关于上翼板110,如上述那样在翼板体100和框体200间赋予相互拉力。由于这样的组装后的拉链拉头10的分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能够避免当拉链拉头10被组装在滑动拉链90上使用时滑动拉链90由于分解而不能使用的情况。
    确保图10的(b)所示的中间过渡状态是,不仅将上板210和上翼板110彼此、而且将拉攀安装柱202和上翼板110彼此连结,因此特别有利,如关于图10的(c)说明那样,一边将拉攀安装柱202向上翼板110侧弯曲一边使拉攀安装柱202的第二卡合突起261与上翼板110的第二被卡合部115卡合,从而能够在组装后使拉攀安装柱202和上翼板110成为相互拉拽的状态,能够确保框体200与上翼板110之间的更良好的连结。另外,在下翼板120不与拉攀安装柱202卡合的状态下,下翼板120的第二被卡合部115不起作用,但由于如上所述具有与上翼板110相同的构成,所以能够不产生拉链拉头10的组装错误。
    此外,在本方式中,如开头所述,在上翼板110及下翼板120上设置用非组装式的树脂制拉链拉头用的模具装置无法实现的构造,直接地说,是图11所示的在左右的凸缘部140的前端以向柱部130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爪部145。如图11所示,对拉链带20施加横拉力等外力F时,爪部145构成为进入相邻的拉链链牙30之间,由此,能够对在拉链链牙列上滑动的拉链拉头10的位置进行暂时锁定。另外,从图11可以明确的是,在与上下方向垂直地交叉的任意平面中,连结部230的剖视形状为T字状,将向左右延伸的连结板235的左右 中央作为基点,卡合凸部250向后方延伸的长度比连结板235的左右宽度长。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及图13关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拉链拉头的翼板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主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将排列有多个开口190的开口图案设在翼板体100的上下表面。通过开口图案的赋予能够减少翼板体中使用的树脂等原料,此外能够实现其轻型化,能够容易地实现来回拉动的拉链拉头的滑动。考虑设计性,规则地排列开口190,例如,优选格子状地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之前段落的说明事项或者作为对其的追加,多个加强肋部195设在翼板体100的相对内表面。加强肋部195设在翼板体100的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各内表面,从而拉链链牙30与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减少,由此,减少拉链拉头10的滑动阻力。进一步,与加强肋部195相应地形成有凹部或贯通孔,能够减少翼板体100中使用的树脂等原料,此外能够实现其轻型化。此外,在加强肋部195间形成开口时,通过加强肋部195的排列,能够对翼板体100附加设计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之前段落的说明事项或者作为对其的追加,在第一被卡合部114与第二被卡合部115之间设有限制第一卡合突起211向第二被卡合部115侧移动的限制构造116。由此,能够阻止第一卡合突起211越过第一被卡合部114而向第二被卡合部115侧移动的情况,从而能够阻止拉链拉头10的组装不合格。
    从图12可知,加强肋部195包含从左斜下方向右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加强肋部和从右斜下方向左斜上方延伸的第二加强肋部。通过使第一加强肋部和第二加强肋部一体化来形成上翼板110的主板部。在相邻的第一加强肋部之间开设有开口190,此外,在相邻第二加强部之间开设有开口190。
    限制构造116如图12所示,优选以包围第一被卡合部114的方 式设成U字状。更详细的是,在翼板体100被组装在框体200上时,优选限制构造116以包围框体200的上板210的方式凸出设置。由此,能够恰当地限制第一卡合突起211从第一被卡合部114向第二被卡合部115的移动。
    此外,图12所示的开口图案和肋部图案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构成如图13所示的各个图案。即,开口190的开口形状是任意的,并不局限于菱形,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正圆及椭圆等圆形、星形、月牙形、或这些任意程度的变形的开口形状。开口的数量为2以上为好,能够将两个开口的排列理解为开口图案。加强肋部的个数也是任意的,能够将两个以上的加强肋部的排列理解为肋部图案。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至图16关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图15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主视图。图16是拉链拉头的上翼板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图15的双点划线XVI-XVI的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突起211所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114不是孔而是被设置为能够向上下枢转移动的枢转移动片117。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或这些任意的组合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上述段落的说明事项的追加或代替,拉攀安装柱202在其后端部不与上翼板110卡合,即,省略第二卡合突起。此外,在上翼板110设有在第一被卡合部114的后端侧能够上下枢转移动的止脱片118。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翼板体100向框体200安装后允许拉攀300的棒部320通过拉攀安装柱202与上板210之间,能够确保组装顺序的灵活性。
    如图15及图16所示,与上翼板110的卡合槽160相比,在上翼板110的后端侧设有枢转移动片117,枢转移动片117构成为通过U字状的贯通孔1171而能够围绕前侧的枢动点上下枢转移动。与枢转移动片117相比,在上翼板110的后端侧设有止脱片118,止脱片118构成为通过U字状的贯通孔1181而能够围绕前侧的枢动点上下枢转 移动。
    从图14能够理解,随着下翼板120向框体200的插入,枢转移动片117被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向上板210侧推压而倾斜,并在下翼板120的进一步插入后向原来的位置复原,与卡合突起221卡合,明确地说,与卡合突起221卡定。
    从图14能够理解的是,随着拉攀300的棒部320的插入,止脱片118被向下板220侧推压而倾斜,并在棒部320的进一步插入后向原来的位置复原。由于止脱片118具有朝向前侧的箭头截面形状,所以在要将棒部320配置于保持空间205中的拉攀300卸下时,止脱片118作为阻止棒部320前进的止脱片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左右中央处的贯通孔1171的前后宽度W1171被设定为足够接收第一卡合突起211的宽度。左右中央处的贯通孔1181的前后宽度W1181比之前所述的前后宽度W1171窄,这是由于只要仅确保保持片118的枢转移动就足够了。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及图18关于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在此使用上翼板与下翼板不分离地一体化构成的翼板体。图18是拉链拉头的组装工序图,示出了以拉攀已安装在框体上的状态将翼板体插入到框体内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翼板体100不分割成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而是使上翼板110与下翼板120一体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这些任意的组合相同的效果。
    如图18所示,在下翼板120上未设置第二被卡合部115。翼板体100是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一体化物,不会出现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混同的问题。
    如图18所示,将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连结在一起的非分割的柱部130作为引导柱设置于翼板体100。柱部130不上下分割,由于此关系,框体200侧的隔壁部240被完全地省略。也可以保留隔壁部240,并通过凸凹嵌合而使隔壁部240和翼板体100的连结柱卡合。
    虽然通过使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一体化能够提高翼板体100的强度,但有可能在通过模具成型来制造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一体化的部件时,该模具装置的构成复杂。在这一点上,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及图20关于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在此为了图示方便,仅示出了框体和上翼板,但也组合与上翼板相同构成的下翼板来构成拉链拉头。图20是组装过程的拉链拉头的截面图,示出在框体上插入上翼板且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此外示出一并插入框体之前的下翼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200的连结部230包含左右一对卡合凸部250,与此对应,在上翼板110及下翼板120上分别设有左右一对卡合槽160。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增加卡合凸部250与卡合槽160的对数,能够期望充分地限制翼板体100与框体200间的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250设在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插入到卡合槽160并收容在卡合槽160内。即,卡合凸部250安装在设有卡合槽160的上翼板110及下翼板120的柱部130内,卡合凸部250对拉链链牙的移动无影响。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柱部130为了拉链链牙的顺利移动而最佳构成。
    如图19所示,在连结板235的背面设有正面观察呈H字状的立体构造。该H字状的立体构造包含左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和将左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连结起来的隔壁部24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左右各卡合凸部250向上下延伸并将上板210和下板220连结,而且设置于连结板235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左右中间部,且设置于从连结板235的左右端向左右中央侧离开的位置处。左右各卡合凸部250的前后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短。这是由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单一的卡合凸部250设在上板210和下板220的左右中央,而在本方式中是左 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设在与左右中央相比左端侧及右端侧。通过缩短左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的前后长度,能够恰当地确保各卡合凸部250收容在翼板体100的柱部130的卡合槽160内。
    隔壁部24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隔出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的配置空间,在本方式中只是将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在它们的前端侧部分地隔开。
    由隔壁部240、上板210、及左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构成上部收容部271。由隔壁部240、下板220、及左右一对的卡合凸部250构成下部收容部272。在上部收容部271的收容空间中插入并保持处于上翼板110的左右一对卡合槽160之间的上部被收容部171。在下部收容部272的收容空间中插入并保持处于下翼板120的左右一对卡合槽160之间的下部被收容部172。包括上部收容部271与下部收容部272也可以仅称为收容部。
    如图19所示,在上翼板110上设有左右一对卡合槽160。该卡合槽160的前后长度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短,因此期待提高上翼板110的机械及构造上的强度。图示的各卡合槽160的前后长度是相同的。卡合凸部250在左右具有不同的前后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此相应地使卡合槽160在左右具有不同的前后长度。
    随着卡合凸部250和卡合槽160的对数的增加,将上板210和上翼板110的卡合位置增加到两处,同样地将下板220和下翼板120的卡合位置增加到两处,由此能够确保翼板体100和框体200之间更牢固的连结。参照图19能够理解出,左右一对的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设在下板220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同样地左右一对的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设在上板210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下板220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与设在下翼板120上的左右一对的第一被卡合部114嵌合。上板210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也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与设在上翼板110上的左右一对第一被卡合部114嵌合。
    参照图19能够理解出,在左右一对的第一下部卡合突起221之 间设有从下板220的后端向前端侧直线状地延伸的追加卡合槽280,同样地,在左右一对的第一上部卡合突起211之间设有从上板210的后端向前端侧直线状地延伸的追加卡合槽280。设在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20上的追加卡合凸部180卡合在该追加卡合槽280上,由此能够合适地限制上板210与上翼板110之间的左右位移和下板220与下翼板120之间的左右位移。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200上不设置辅助卡合凸部263,所以在翼板体100的辅助卡合槽112中没有辅助卡合凸部263插入,而只是引导上板210和下板220的第一卡合突起211、221的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的第一卡合突起211、221从上下板210、220的左右中央向左侧以及右侧离开设置,另一方面,设在拉攀安装柱202上的第二卡合突起261仍旧设在拉攀安装柱202的平坦面253的左右中央。此外,左右一对的第一被卡合部114从翼板体100的左右中央向左侧以及右侧离开地设置,另一方面,第二被卡合部115仍旧设置于翼板体100的左右中央。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及图22关于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是拉链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分别立体地表示作为拉链拉头的组装部件的上翼板、下翼板、及框体。图22是组装过程的拉链拉头的剖视图,表示上翼板插入框体且拉攀安装柱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突起与上翼板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此外示出一并插入框体之前的下翼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拉链链牙的移动的引导柱的柱部不是设置于翼板体100而是设置于框体200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图22所示,在上板210和下板220的上下中间的位置设有柱部290,柱部290与卡合凸部250和连结板235一体地连结。柱部290不仅作为引导柱而且还作为隔壁部发挥作用。在柱部290与上板210之间设有上翼板110的配置空间,在该配置空间设有上部卡合凸部251。在柱部290与下板220之间设有下翼板120的配置空间,在该 配置空间设有下部卡合凸部252。
    柱部290的前后长度和左右宽度比卡合凸部250的前后长度和左右宽度大。能够理解为当进行假想的俯视或仰视时在柱部290的范围内存在卡合凸部2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理解为卡合凸部250好像安装在柱部290内,卡合凸部250对拉链链牙的移动无影响。另外,通过柱部290与卡合凸部250和连结板235连结从而提高连结部230的机械强度。
    柱部290包含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扩大的柱前部291、从前方向后方左右宽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端的柱后部292。在柱前部291与柱后部292之间柱部290的左右宽度为最大。卡合凸部250在柱前部291的左右中央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在柱后部292的左右中央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朝向柱后部292的最后端293在到达前终止。另外,在有的方式中,柱部290被上下分割。
    根据上述的启示,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框体不必为一个成形品,也可以与翼板体相同,由多个部件构成。也可以对框体附加任意大小的其他功能部分或设计部分。构成框体的上板、下板、连结板的具体形状是任意的。也可以将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公开内容附加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权利要求中加入的附图标记是用于参考,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的目的来参照。“包括”、“包含”、“具有”等除有相反表示原则上是非限定的用语,也包含所列举的构成要素以外的未列举的构成要素的追加。表示特定形状的用语并不意味着局限于这样的特定形状,也包含该特定形状的任意程度的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0:翼板体;110:上翼板;120:下翼板;160:卡合槽;200:框体;210:上板;220:下板;230:连结部;235:连结板;250:卡合凸部

    关 键  词:
    组装 拉链 及其 制造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2667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