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一种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pdf

  • 上传人:00062****4422
  • 文档编号:26428
  • 上传时间:2018-01-16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741.2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36289.4

    申请日:

    2015.03.26

    公开号:

    CN104798805A

    公开日:

    2015.07.2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N 51/00申请公布日:2015072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51/00申请日:20150326|||公开

    IPC分类号:

    A01N51/00; A01P7/04; A01N43/56(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51/00

    申请人:

    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迎春

    地址:

    050081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马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1305

    代理人:

    黄绿雯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双酰胺类化合物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所述杀虫组合物特别是种衣剂,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中的任意一种,二者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组合物对玉米二点尾夜蛾、玉米螟、飞虱的防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减少抗性的发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双酰胺类化合物和活性成分B新烟碱类化合物,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中的任意一种,二者的重量比为1:10-10: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1:3-3:1。

    3.
      一种用于玉米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中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总量占种衣剂的10-90重量%,以及农药上制备种衣剂适宜的载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总量占种衣剂的50-70重量%。

    5.
      一种用于玉米的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1~6%,活性成分B 10~40%,成膜剂1~10%,乳化剂1~5%,分散剂0.1~10%,润湿剂0.1~10%,防冻剂0.1~1%,增稠剂0.1~1%,消泡剂0.1~1%,溶剂补齐。

    6.
      一种用于玉米的微囊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1~6%,活性成分B10~40%,溶剂5~40%,成膜剂1~10%,囊壁剂1~8%,乳化剂1~5%,分散剂0.1~10%,辅助剂0~10%,保护胶0.1~3%,去离子水补齐。

    7.
      一种用于玉米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3~10%,活性成分B 10~70%,成膜剂1~10%,分散剂0.1~10%,润湿剂0.1~10%,填料补齐。

    说明书

    一种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双酰胺类化合物和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所述杀虫组合物特别是种衣剂。
    技术背景
    种子包衣技术是在传统的浸种或拌种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种子处理新技术。将干燥或湿润状态的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农药等组合物所包,使在种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这一过程成为种子包衣,包在种子外面的组合物为种衣剂。种衣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而不被溶解,所含农药随种子的萌发生长而缓慢释放,所以种衣剂具有杀灭地下害虫、苗期害虫等作用,最终达到防病治虫,保面壮苗、提高产量的目的。
    目前常见玉米种衣剂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灰飞虱,而无法达到对苗期其他害虫如: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等有同等的防效,使后期仍需喷雾施药,防治不及时,虫害大发生时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为双酰胺类杀虫剂,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受体,使其过度释放细胞中钙库中的钙离子,破坏昆虫细胞器内外钙离子平衡,从而导致昆虫瘫痪死亡。具有不同程度的内吸性,根部吸收,木质部自下而上传导。可有效防治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为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具有内吸作用,可有效防治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等害虫,既可用于茎叶处理、也可用于土壤、种子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土传病虫害和植株幼苗期易患病虫害,后期用药效果不明显,反复用药,造成使用成本高、污染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含有A、B两种活性成分的杀虫组合物,所述杀虫组合物特别是种衣剂。
    一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双酰胺类化合物和活性成分B新烟碱类化合物,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中的任意一种,二者的重量比为1:10-10:1。
    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3-3:1。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种用于玉米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包含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中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总量占种衣剂的10-90重量%,优选为50-70%,以及农药上制备种衣剂适宜的载体。
    所述种衣剂可以为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一种用于玉米的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1~6%,活性成分B 10~40%,成膜剂1~10%,乳化剂1~5%,分散剂0.1~10%,润湿剂0.1~10%,防冻剂0.1~1%,增稠剂0.1~1%,消泡剂0.1~1%,溶剂补齐。
    制备方法:先将成膜剂、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增稠剂、溶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加入活性成分A和B到砂磨机中研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一种用于玉米的微囊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1~6%,活性成分B 10~40%,溶剂5~40%,成膜剂1~10%,囊壁剂1~8%,乳化剂1~5%,分散剂0.1~10%,辅助剂0~10%,保护胶0.1~3%,去离子水补齐。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A和B、分散剂、成膜剂在适量的溶剂中,通过砂磨机砂磨,然后加入适量的保护胶搅拌均匀的油相;在水中加入乳化剂、辅助剂搅拌均匀得水相;在水相中加入配置好的油相,高剪切釜中高速剪切30分钟,加入囊壁剂,2000转/分搅拌下升温固化60分钟,之后加入去离子水、分散剂和辅助剂,搅拌均匀即制成微囊悬浮种衣剂制剂。
    一种用于玉米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中包含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中按重量计活性成分A 3~10%,活性成分B 10~70%,成膜剂1~10%,分散剂0.1~10%,润湿剂0.1~10%,填料补齐。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A和B、润湿剂、分散剂等助剂以及填料在搅拌釜 混合均匀,然后经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即制成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上述溶剂为甲醇、乙醇、异丙醇、二甲苯、三甲苯、乙酸乙酯、醋酸乙酯、环己酮、二甲基亚砜、正丁醇、油酸甲酯、植物油、N甲基吡咯烷酮、水中的一种或几种。
    乳化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四醚(OP-4)、烷基酚聚氧乙烯十醚(OP-10)、农乳2201、烷基苯磺酸钠盐、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联苯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铵盐中的任意一种。
    分散剂为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湿润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增稠剂为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镁铝、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种衣成膜剂为改性淀粉、微晶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丙乳液、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乙酸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消泡剂为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填料为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的%均为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由于组合物中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不同,复配后对玉米二点尾夜蛾、玉米螟、飞虱的防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减少抗性的发生。
    (2)种子处理,根部吸收,药效更明显,解决地下虫害和植株幼苗期易患虫害,后期用药效果不明显,反复用药,造成使用成本高、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省时省工。
    (3)该杀虫组合物的种衣剂,除对地下害虫和灰飞虱、蓟马有效外,对二点委夜蛾、玉米螟同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播种前拌种后,苗期不用再施药,真 正达到高效且省时省工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度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52100.00噻虫嗪29.1215.52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0:1)2.12213.2192.32230.94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1)3.61125.2157.76216.77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10)11.3639.7923.20171.50

    从表1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9.12100.00噻虫嗪6.12802.61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0:1)20.35241.38163.87147.29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1)6.61743.12451.31164.66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10)4.381121.46738.74151.81

    从表2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3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52100.00吡虫啉22.9219.72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0:1)2.00226.0092.70243.79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1)3.11145.3459.86242.80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10)10.1644.4927.02164.66

    从表3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4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9.12100.00吡虫啉6.95802.61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0:1)23.01241.38163.87147.29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1)6.60743.12451.31164.66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1:10)4.891121.46738.74151.81

    从表4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5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52100.00噻虫胺25.3317.84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0:1)3.32136.1492.53147.13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1)4.11109.9858.92186.65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10)13.1634.3525.31135.71

    从表5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6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9.12100.00噻虫胺5.95825.55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0:1)20.01245.48165.96147.91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1)5.61875.58462.78189.2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1:10)3.871269.25759.59167.10

    从表6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7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52100.00呋虫胺18.0325.07

    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0:1)2.32194.8393.19209.07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1)3.19141.6962.54226.58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10)10.0644.9331.88140.93

    从表7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8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氯虫苯甲酰胺49.12100.00呋虫胺5.52889.86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0:1)19.81247.96171.81144.32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1)4.821019.09494.93205.91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1:10)3.171549.53818.05189.42

    从表8可以看出,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9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3.61100.00噻虫嗪29.1212.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0:1)2.12170.2892.04185.02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1)3.09116.8356.20207.88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10)14.0625.6820.36126.09

    从表9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0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41.31100.00噻虫嗪6.12675.0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0:1)18.01229.37152.27150.63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1)4.36947.48387.50244.51溴氰虫酰胺:噻虫嗪(1:10)3.071345.60622.73216.08

    从表10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1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3.61100.00吡虫啉22.9215.75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0:1)1.79201.6892.34218.40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1)3.19113.1757.88195.54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10)12.1629.6923.41126.82

    从表11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2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41.31100.00吡虫啉6.95594.39

    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0:1)17.71233.26144.94160.93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1)4.89844.79347.20243.32溴氰虫酰胺:吡虫啉(1:10)3.321244.28549.45226.46

    从表12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3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3.61100.00噻虫胺25.3314.25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0:1)2.09172.7392.20187.33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1)3.8194.7557.13165.87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10)13.1927.3722.05124.15

    从表13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4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41.31100.00噻虫胺5.95694.29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0:1)16.02257.87154.03167.42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1)4.19985.92397.15248.25溴氰虫酰胺:噻虫胺(1:10)2.891429.41640.26223.25

    从表14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5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3.61100.00呋虫胺18.0320.02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0:1)1.63221.4792.73238.84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1)2.99120.7460.01201.19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10)9.7936.8727.29135.12

    从表15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6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溴氰虫酰胺41.31100.00呋虫胺5.52748.37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0:1)15.21271.60158.94170.88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1)3.991035.34424.19244.08溴氰虫酰胺:呋虫胺(1:10)2.781485.97689.43215.54

    从表16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7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61100.00噻虫嗪29.1219.27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0:1)4.39127.7992.66137.91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1)5.52101.6359.64170.42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10)15.7135.7126.61134.20

    从表17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8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0.75100.00噻虫嗪6.12829.25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0:1)23.15219.22166.30131.83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1)7.69659.95464.63142.04四氯虫酰胺:噻虫嗪(1:10)5.18979.73762.95128.41

    从表18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9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61100.00吡虫啉22.9224.48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0:1)3.89144.2293.13154.85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1)5.00112.2062.24180.27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10)12.1546.1731.35147.30

    从表19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0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0.75100.00

    吡虫啉6.95730.22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0:1)23.89212.43157.29135.06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1)7.17707.81415.11170.51四氯虫酰胺:吡虫啉(1:10)5.51921.05672.93136.87

    从表20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吡虫啉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1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61100.00噻虫胺25.3322.15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0:1)4.39127.7992.92137.52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1)5.42103.5161.08169.47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10)15.1936.9329.23126.36

    从表21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2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0.75100.00噻虫胺5.95852.94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0:1)20.16251.74168.45149.44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1)6.79747.42476.47156.87四氯虫酰胺:噻虫胺(1:10)4.151222.89784.49155.88

    从表22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 见四氯虫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1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对二点委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61100.00呋虫胺18.0331.11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0:1)3.15178.1093.74189.99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1)4.52124.1265.56189.33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10)10.6952.4837.37140.42

    从表21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二点委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2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对灰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IC四氯虫酰胺50.75100.00呋虫胺5.95852.94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0:1)19.19264.46168.45157.00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1)5.38943.31476.47197.98四氯虫酰胺:呋虫胺(1:10)3.771346.15784.49171.60

    从表22可以看出,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在10:1和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灰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田间药效试验:
    表23田间防效


    由表23中的数据可知,在有效成分相同,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种衣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常规喷雾,可见种衣剂不仅能够省时省工,更能增加防治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已经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借鉴本发明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用于 玉米 杀虫 组合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用于玉米的杀虫组合物.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2642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