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杀灭卫生害虫和园林花卉害虫特别是蟑螂的杀虫组合物。 目前使用的杀虫剂,有只含单一活性成分的,如用敌百虫、氯氰菊酯、胺菊酯等单独配制成的各种制剂,在中国专利申请号86100817中所述灭虫药笔就是凯素灵加石膏粉制成,然而根据《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应用技术》P207-P212(应松鹤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7)所述“长期施用单一品种药物,甚至相同类型的杀虫剂,很容易造成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在我国已发现有一些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在短短几年内就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产生抗性,使防治效果减退,用药量增加,而用药量的增加又会加速抗性的产生,还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而据《农药的设计与开发指南Ⅲ-农药的选择毒性与抗性》([日]山本出深见顺-主编,李树正等泽,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10)中所指出的,在所有对付抗性的对策中,多种类型的杀虫活性成分的混合剂,轮换用药,使用增效剂,这几种方法是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目的的。已有许多资料表明,杀螟松等有机磷农药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有增效作用,在中国专利申请号881079030中已有利用这一原理的发明。另外在几乎所有已公开的或目前在使用的药物,无论是单一组分药物或混剂,都是利用药物本身的触杀、胃毒、蒸熏作用对害虫起作用,必定要害虫接触、摄取药物或者要求药物中有效成份含量比较大才能有作用,这样对药物的剂型或施放都有一定难度,还要用专门工具或是雾化抛射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这种组合物具有杀虫谱广、速效、高效、持效时间长地特点,同时能对付害虫的抗性,而且在对害虫除具有接触或摄取药物灭杀外,更能通过空气对药物气味传播达到驱赶进而灭杀,以克服现有技术对药物的剂型和施放的难度。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是这样来实现的,它是由杀虫活性物和驱赶剂组成。杀虫活性物选用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有机氯,驱赶剂是选用水杨酸或取代水杨酸、碱金属的氯酸盐、碱金属的硝酸盐及硫酸铵。
各组份的含量范围如下:W/W%
拟除虫菊酯 0.05-2%
有机磷Ⅰ 2-8%
有机磷Ⅱ
有机氯 5-15%
水杨酸或取代水杨酸 0.2-1.2%
碱金属氯酸盐 0.5-2%
碱金属硝酸盐 0.4-0.6%
硫酸铵 0.2-1%
余量为载体(香粉:复粉=1∶1.25)补充到100%
本发明中选用的有机磷杀虫活性物至少二种选自杀螟松、敌百虫、辛硫磷、乙酸甲胺磷、喹恶磷、马拉硫磷。
本发明中选用的有机氯至少一种选自三氯杀虫酯,甲氧基滴滴涕。
本发明中的碱金属氯酸盐最好氯酸钾。
本发明中的碱金属硝酸盐最好硝酸钾。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加工成粉剂、水剂。
溴氰菊酯对害虫击倒快、效果好,是目前常用除虫菊酯类中使用剂量最小的,且具备一定驱赶作用;有机磷类对除虫菊酯有增效作用,由于有增效作用,从而可以相对减少杀虫活性物的使用剂量;有机氯类则主要是持效长,杀虫谱广;而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活性物的组合物,则既可充分发挥各种活性物的优点,又可延缓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化学驱赶剂能通过空气的传播,使蟑螂兴奋,从藏身之地立即爬出,进而接触药物而中毒。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其优点在于具有杀虫谱广、速效、高效、持效时间长的特点,能对付害虫的抗性,而且因驱赶剂与杀虫活性物混合后,组合物对害虫特别是蟑螂有了较强的驱赶作用,所以只要在蟑螂可能藏身的场所施药,就能通过空气对药物气味传播使蟑螂立即爬出,大大增加了害虫接触药物而中毒的可能性,也克服了现有技术对药物的剂型和施放的难度,因而使用中不必用专门工具或是雾化抛射剂,而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效果:对卫生害虫和园林花卉害虫均能在30分钟内击倒,且击倒后无复苏。以蟑螂在实验室试验,10分钟内出现中毒,30分钟内击倒,2小时内死亡,击倒中时约15分钟。
下面实施例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1.溴氰菊酯 0.1(为重量份数,以下同)
2.三氯杀虫酯(原粉95%) 10
3.敌百虫(原粉95%) 2
4.杀螟松(原油95%) 2
5.水杨酸 0.7
6.氯酸钾 1.1
7.硝酸钾 0.4
8.硫酸铵 0.7
9.载体(香粉∶复粉=1∶1.25) 83
以上配方制得粉剂杀虫组合物,灭蟑现场试验结果见表1。
表1,灭蟑现场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1,密度调查: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将红布包好电筒光源,每晚观察3次,每次间隔1小时,然后计点平均密度,单位只/10分钟。
2,效果观察:①采用上法,观察施药前后蟑螂密度变化情况。②施药后1小时,将现场内可见开阔地带及向现场周围爬出并已击倒丧失活动能力和已死亡的蟑螂收集计数。
3,施药方法:将药粉喷洒于现场内蟑螂可能藏身的地方,如煤、柴、杂物堆、现场地板及墙壁的夹缝、空隙等。
实施例2: W份(为重量份数)
1,溴氰菊酯(2.5%乳液) 6
2,三氯杀虫酯(原粉95%) 15
3,杀螟松(50%乳油) 8
4,辛硫磷(50%乳油) 12
5,水杨酸 2.0
6,氯酸钾 1.2
7,硝酸钾 0.8
8,硫酸铵 2
9,丙酮 30
10,水 23
以9将2溶解,溶解后加入1、3、4、5,另以小量水加热溶解5、6、7、8,两者相混,搅拌均匀,再加入余量水搅拌,用时按1∶50稀释。
现场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现场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1,蚊虫密度:①成蚊单位只/1M2表面,施药前后按上述时间地下室的的墙壁和天花板上选点4个,用吸蚊管捕捉上述现场成坟,计算出单位面积的蚊数。蚊幼,单位只/500ml,以容积为500ml的容器,定点装水计数,每次取水4次,计算平均密度。
2,蟑螂密度方法如前。
3,施药方法(药液兑水50倍)以喷雾器喷墙壁、天花板和水面。
实施例3: W/W%
溴氰菊酯(2.5%可湿性粉) 10%
乙酰甲胺磷(70%可湿性粉) 4%
杀螟松(50%可湿性粉) 8%
甲氧基滴滴涕(50%可湿性粉) 10%
水杨酸 0.8%
氯酸钾 1%
硝酸钾 0.5%
硫酸铵 0.4%
载体 加到100%
制备方法:将驱赶剂与载体总重量的1/4混合均匀,于粉碎机上粉碎,通过80-100目,然后与活性组份和剩余载体混合,于搅拌机上搅拌均匀即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对照试验,根据实施例1的配方为试验组,定为A组,而根据实施例1配方中去掉5、6、7、8原料项的驱赶剂部分的配方为对照组,定为B组。方法是在白天,选同一仑库的不同地点,记录A、B两组施药后于空阔地见到的有中毒、兴奋蟑螂的时间及数量,以及施药1小时后击倒及死亡的蟑螂总数,详见表3。
表 3试验号给药量 g/cm21小时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1A1B2A2B3A3B4A4B222222222430272071658279142163258195201027146620602821222718715678592428272071608268
试验1、2是杂物仑库,为200M2,在接近房角地方划出四块约5M2面积,两块作为对照。
试验3、4为粮食仑库,面积约1000M2,在货物堆积程度相近的地方,划出四块约10M2的面积作为试验区进行试验,四块试验区相隔距离大于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