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
能够很好地控制羽毛球、而且能够适应高速羽毛球的羽毛球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羽毛球拍的构造具有拍框部,杆部
和握柄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杆部纵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具有第1弹
性部,而且在比上述杆部的纵向中间位置更靠近上述拍框部的位置具
有比其它部分直径小的第2弹性部。
如果采用这种构造的羽毛球拍,就能在上述杆部纵向的大致中间
位置和在比上述杆部纵向的中间位置靠近上述拍框部的位置的两处位
置存在弹性部(弯折点)。以下将两处位置存在弯折点称为双弯折点。
这样,如果像人的手腕和肘那样存在两个弯折点,则与现有的单弯折
点的情况相比,不仅有贮存力的效果,而且还可发挥比现有羽毛球拍
更好的摆动速度。这样,如果能贮存力,则可以很好地控制羽毛球。
而且,若摆动速度快,则能提高反弹力,能够打出角度刁钻的球,也
能在扣杀中打出角度。而且,能够完全适应最近的羽毛球比赛中球速
的加快,能够打出速度更快的羽毛球。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构造中,最好把第2弹性部设在拍框部的
下端附近。根据该理想实施例,在类似人体手臂的情况下,第2弹性
部相当于手腕的关节,与相当于肘关节的第1弹性部的效果相结合,
加快了击球面即拍框部的摆动速度,因此,提高了反弹力,可以打出
角度刁钻的球,扣杀时也能打出角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杆部的形状最好是直径一定的直杆形状。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2弹性部的直径最好设定为杆部其它部分直
径的70.0~99.5%。根据该理想实施例,能够确保使用强度,而且可
发挥最大的弹性效果。如果低于70.0%,则使用强度不足,若超过99.5
%,则弹性效果不明显。而且,在此情况下,最好是将第2弹性部的
长度设定为10~30mm,根据该理想实施例,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反弹力的弹性效果。超过30mm,虽然弹性效果增大,但弹性恢复力降
低,反而降低了反弹力。低于10mm,弹性效果不明显。而且,在此情
况下,杆部和拍框部的连接部最好增强到打球时前述球拍框部不会扭
转。根据该理想实施例,即使偏点击球也能打出高反弹力的球,从而
增大了正点击球面积。在此情况下,增强杆部和拍框部连接部的增强
部的粗细最好设定为除第2弹性部之外的杆部直径的150~300%。
根据该理想实施例,能够维持较高的耐久性。在150%以下,不能得到
充分的增强效果,在偏点击球时,击球面即拍框部的拍面稳定性差。
因而扭矩增大,结果降低了反弹力,减少了正点击球面积。300%以上
时则增大了相对空气的阻力,降底了所谓的劈空性能。另外,从重量
增加的角度来考虑也超过了重量限度,使摆动速度变慢。
而且,在上述本发明的构造中,理想情况是杆部的形状从握柄部
看是前端细的锥状。根据该理想实施例,与第2弹性部的效果相结合
提高了摆动速度。因此,反弹力提高,可以打出角度刁钻的球,扣杀
时也能打出角度。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2弹性部的平均直径最好
设定为杆部其它部位的平均直径的70.0~99.5%。而且,在这种情况
下,第2弹性部的长度最好设定在10~30mm的范围内。而且,在这种
情况下,杆部和拍框部的连接部最好增强到击球时前述球拍框部不会
扭转。而且,在此情况下,增强杆部和拍框部连接部的增强部的粗细
最好设定为除第2弹性部之外的杆部平均直径的150~300%。
下面,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羽毛球拍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是其正
视图,图3是其侧视图,图4为表示第2弹性部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图4所示,羽毛球拍1由握柄2、拍杆3和拍框6构成,
在拍框6上绷紧有弦(未图示)。
杆部3整体的直径基本相同,在杆部3的大致中间部位有第1弹
性部4。在杆部3上靠近拍框6的下端附近设有直径比杆部3的其它部
分小的第2弹性部5。此处,第2弹性部5是直径一定的直杆。第2弹
性部5的直径最好设定为杆部3的其它部位直径的70.0-99.5%。如果
将第2弹性部5的直径设定在此范围内,则既能保持实用的强度,又
能发挥出最大的弹性效果。如果低于70.0%,则实用强度不够,而超
过99.5%,则弹性效果不明显。而且,将第2弹性部5的长度最好设
定在10~30mm的范围内。如果将第2弹性部5的长度设定在该范围内,
则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反弹力的弹性效果。超过30mm,虽然弹性效
果增大,但弹性恢复力下降,反而降低了反弹力。低于10mm,则弹性
效果不明显。实际观看手握羽毛球拍1击打羽毛球的情况,即可确认
第1弹性部4和第2弹性部5双方均发挥弹性。即,能够确认双弯折
点,
如上所述,由于在杆部3的靠近拍框6的下端附近设置了不同于
杆部3的大致中间部位的第1弹性部4的另一个第2弹性部5,因此可
以得到以下的效果。即,如果与人体手臂的手腕和肘那样在两处设置
弹性点,则与现有的单弯折点的情况相比,既有“力的贮存”效果,
又可发挥比现有羽毛球拍更快的摆动速度。若能贮存力,则能较好地
控制羽毛球。另外,若摆动速度加快,则反弹力提高,就可以打出角
度刁钻的球,扣杀时也能打出角度。而且,能完全适应最近羽毛球比
赛中球速的加快,可以打出速度更快的球。此外,杆部3的局部变细,
从而提高了劈空性能,摆动速度更快。
图1~图4中,8是将杆部3的前端一体地固定在拍框6上的增强
部。该增强部8的粗细最好设定为除第2弹性部5之外的杆部3直径
的150~300%。此处,增强部8的粗细是从正面看羽毛球拍情况(图4)
时的增强部8最大宽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最靠近拍框6的
部分的宽度为增强部8的最大宽度,但并不一定限定为该部分的宽度,
可根据增强部8的形状来适当确定。这样,由于设置了增强部8,能够
维持很高的耐久性。而且,因为通过这样设置增强部8,强化了杆部3
和拍框部6的结合,减少了拍框6的转矩(扭转方向的动作),所以打
球时拍框部6不会扭转。其结果是即使偏点击球也能打出高反弹力的
球,从而增大了正点击球面。
图5所示为本发明羽毛球拍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5所示,杆部3形成例如壁厚为1~2mm的中空管形状,在其
大致中间部位有第1弹性部4。而且,在杆部3上靠近拍框6的下端附
近设置平均直径比杆部3的其它部位的平均直径小的第2弹性部5。图
5中,8是将杆部3的前端一体地固定在拍框6上的增强部,该增强部
8的粗细最好设定为除第2弹性部5之外的杆部3的平均直径的150-300
%。
从握柄部2看,杆部3包括第2弹性部5在内形成前端细的锥状。
即,杆部3的直径在握柄部2附近为最大,从该部位向增强部8其直
径逐渐缩小。这种情况下,第2弹性部5的平均直径最好设定为杆部3
的其它部分的平均直径的70.0~99.5%。第2弹性部5的长度最好设
定在10-30mm的范围内。实际观看手握羽毛球拍1击打羽毛球的情况,
即可确认与图1~图4的羽毛球拍1的情况一样,第1弹性部4和第2
弹性部5双方均发挥出弹性。即,能够确认双弯折点,
如上所述,由于杆部3形成从握柄部2看为前端细的锥形,因此
与第2弹性部5的效果相结合,加快了摆动速度,从而提高了反弹力,
可以打出角度刁钻的球,扣杀时也能打出角度。
对于图5所示的羽毛球拍1,虽然第2弹性部5也是锥形,但并不
限于此种形状,也可以是直径一定的直管。
下面,说明羽毛球拍1特别是杆部3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重量轻强度高,杆部3最好用强化纤维增强树脂制造。
强化纤维增强树脂可以使用例如碳化纤维强化树脂、玻璃纤维强化树
脂或芳酰胺等的合成纤维强化树脂等。
强化纤维增强树脂的成形方法可采用众所周知的将预浸渍树脂布
(浸渍树脂片)卷起叠层的方法或长纤维卷绕法等成形方法。另外,树
脂可使用众所周知的聚酰亚胺,环氧等热固性树脂,或尼龙、聚酯等
热塑性树脂。
在本实施例中,杆部3的制造方法通常采用预浸渍积层法。而且,
在形成锥形或较细部分时,将上面的多层切掉,通过长纤维卷绕法增
强该部分。在采用长纤维卷绕法制造杆部3时,可以通过确立绕线角
度,即相对杆轴的角度来形成此部分。
作为一个实例,使用在碳素纤维布上浸渍环氧树脂而得到的预浸
渍树脂布作为材料,利用叠层法制作壁厚约1.5mm的中空管状的杆部3。
在此情况下,将杆部3的长度设定为420mm(包含将杆部3的前端一体
地固定在拍框6上的增强部8的长度25mm,插入握柄2中的部分的长
度180mm。因此,从外观看的杆部3的长度为215mm。),与握柄部2
连接部分的杆部(直杆)3的直径为7.55mm,距离连接增强部8的杆部
10mm远的第2弹性部5的直径(最细部分)为7.40mm(是杆部3的其它
部位直径的约98%),第2弹性部5的长度为15.0mm。而且,增强部8
的最大宽度是19.4mm,最大厚度是12.0mm,增强部8的最大宽度相对
杆部3直径的比是257%。另外,采用众所周知的方法来制作握柄2和
拍框6。将握柄2、杆部3及拍框6组成一体而形成羽毛球拍1。
这样得到的羽毛球拍1具有良好的双弯折点特性,实际观看手握
羽毛球拍1击打羽毛球的情况,其摆动速度加快,能够适应羽毛球的
快速动作。之所以得到这样良好的结果是因为只要运用腕部的力杆部3
就会弯曲,以其反弹力很容易将球打回。当然也能够提高击球性能和
击球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2弹性部5设置在拍框部6的下
端附近,但第2弹性部5的设置部位并不限于拍框部6的下端附近,
也可以设置在比杆部3纵向的中央部靠近拍框6的位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