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滞留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生态滞留塘.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466779 U(45)授权公告日 2012.10.03CN202466779U*CN202466779U*(21)申请号 201120563503.1(22)申请日 2011.12.30E03F 1/00(2006.01)C02F 9/14(2006.01)(73)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6号3楼(72)发明人李彤 肖峻(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代理人王敏杰(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生态滞留塘(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滞留塘,包括池塘本体,池塘本体包括种植水生植物。
2、的雨水调蓄区、以及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的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池塘本体周围设有生态边坡,生态边坡包围在雨水进水区、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外;雨水进水区包括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进水口的进水管和进水槽,进水管与进水槽相连通,进水管上还设有沉泥井,进水槽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雨水溢流区包括溢流槽和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设有溢流堰,溢流槽与出水管道相连通,雨水溢流区内还设有出水格栅井,出水格栅井设置在雨水溢流区雨水出水口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3、 页 附图 2 页1/1页21.一种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包括种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调蓄区、以及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的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所述池塘本体周围设有生态边坡,所述生态边坡包围在雨水进水区、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外;所述雨水进水区包括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进水口的进水管和进水槽,所述进水管与进水槽相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还设有沉泥井,所述进水槽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区包括溢流槽和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所述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槽与出水管道相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区内还设有出水格栅井,所述出水格栅井设置在雨水溢流区雨水出水口边。
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的雨水进水口与雨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池塘本体的雨水出水口通向受纳水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还设有拦截沟,所述拦截沟连通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沟设置在生态边坡中,将生态边坡分成第一生态边坡和第二生态边坡,所述第一生态边坡位于第二生态边坡外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边坡的斜坡角度为1530,所述第二生态边坡的斜坡角度为3060。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沟的宽度为0.。
5、30.5 m、深度为0.20.5 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其下底宽为13 m、其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的横截面为梯形,其堰顶宽为13 m、其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格栅井的水格栅前设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0.60.8m。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滞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上设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为0.30.5 m。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466779 U1/3页3一种生态滞留塘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
6、新型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生态雨水处理设施,尤其涉及一种生态滞留塘。背景技术0002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初期雨水中含有较多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油类物质等污染物质,对受纳水体影响较为严重。在现有排水模式中,排水管道和沟渠系统应用最为普遍,但其仅能作为雨水收集系统使用,初期雨水经管道输送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易造成受纳水体的水质污染,而且将管道沉积物冲入水体,造成双重污染。0003 中国专利CN 2866590A披露了一种阶梯型湿地床,运用于地形较为复杂、坡度较为陡峭的环境且适用于雨水收集、雨洪处理和雨水利用领域的阶梯型湿地床,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种植土、梯形过。
7、滤墙、金属条框滤渗带、防渗膜、土壤介质层,梯形过滤墙内装有土壤介质层,种植土覆盖在土壤介质层的上部,种植土的上面分别栽有湿地植物、水生植物,种植土的上部依次置有防渗膜、金属条框滤渗带。0004 上述公开专利中的技术方案中,泥沙等杂物会滞留在湿地塘内,虽然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但是大量的杂物会将整个水流动系统堵塞,长久就会使得湿地中的水变成死水,从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实用新型内容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了传统雨水管道排水措施的缺点,采用能够实现在雨水终端排放水体之前,对其进行调蓄处理的生态滞留塘处理装置,既可满足初期雨水排放的功能需求和道路排水生态处理需求,又可解决初期雨水道路。
8、径流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适用范围广,排水安全。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是一种生态滞留塘,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包括种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调蓄区、以及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的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所述池塘本体周围设有生态边坡,所述生态边坡包围在雨水进水区、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外;所述雨水进水区包括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进水口的进水管和进水槽,所述进水管与进水槽相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还设有沉泥井,所述进水槽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区包括溢流槽和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所述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槽与出水管道相连通,所述雨水溢流区内还设有出。
9、水格栅井,所述出水格栅井设置在雨水溢流区雨水出水口边。0007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池塘本体的雨水进水口与雨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池塘本体的雨水出水口通向受纳水体。0008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还设有拦截沟,所述拦截沟连通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拦截沟优选设置在生态边坡中,拦截沟中的雨水可以为种植在生态边坡上的植物提供灌溉水。拦截沟会将生态边坡分成第一生态说 明 书CN 202466779 U2/3页4边坡和第二生态边坡。第一生态边坡位于第二生态边坡的外侧。第一生态边坡的斜坡角度一般在15 30之间,优选坡度角度为20 25。第二生态边坡的斜坡。
10、角度一般在30 60之间,优选坡度角度为45,第一生态边坡和第二生态边坡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拦截沟的宽度在0.30.5 m之间、深度在0.20.5 m之间。0009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进水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其下底宽为13 m、其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0010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溢流堰的横截面为梯形,其堰顶宽为13 m、其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0011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水格栅井的水格栅前设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深0.60.8 m。0012 在上面提供的生态滞留塘中,其中所述沉泥井上设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为0.30.5。
11、 m。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滞留塘采用的生态滞留塘处理模式,对初期雨水调蓄和处理效果好,抗初期雨水冲击负荷能力强,道路排水安全可靠,具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效应。附图说明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滞留塘平面示意图。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滞留塘A-A处剖面示意图。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滞留塘B-B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滞留塘,包括池塘本体,池塘本体包括种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调蓄区、以及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的雨水进水区和雨水溢流区。池塘本体周围设有生态边坡,生态边坡包围在雨水进水区、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外。雨水。
12、进水区包括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进水口的进水管和进水槽,进水管与进水槽相连通,进水管上还设有沉泥井,进水槽与雨水调蓄区相连通。雨水溢流区包括溢流槽和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雨水调蓄区和雨水溢流区之间设有溢流堰,溢流槽与出水管道相连通,雨水溢流区内还设有出水格栅井,出水格栅井设置在雨水溢流区雨水出水口边。0018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滞留塘做进一步说明,以便更好理解本发明创造的内容,0019 如附图所示,生态滞留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14分别与雨水管道1和受纳水体2相连通。整个生态滞留塘呈正方形,其四周高中心处低。生态滞留塘包括池塘本体,池塘本体由雨水进水区4、雨水调蓄区5和。
13、雨水溢流区6三部分组成,三者依次相连通。雨水进水区4、雨水调蓄区5和雨水溢流区6设置在池塘本体的中间,在其周围设有生态边坡3。在生态边坡3中设有将雨水进水区4和雨水溢流区6连通的拦截沟13,拦截沟13为浆砌块石结构,其将生态边坡分成第一生态边坡和第二生态边坡。第一生态边坡包围在第二生态边坡外,第一生态边坡的斜坡角度为2025,第二生态边坡的斜坡角度为4050。拦截沟13的宽度设置为0.30.5m之间、深度在0.20.4 m之间。说 明 书CN 202466779 U3/3页50020 雨水进水区4、雨水调蓄区5和雨水溢流区6是生态滞留塘的核心部分。雨水进水区4由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进水口的雨水进。
14、水管8、进水槽9和沉泥井7组成,雨水进水管8与进水槽9相连通,沉泥井7设置在雨水进水管8上方。进水槽9的横截面为梯形,其下底宽度为13 m、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沉泥井上沉泥槽深度在0.30.5m之间。进水槽9可以设置在雨水调蓄区5边上,与雨水调蓄区5连通,同样进水槽9可以设置雨水调蓄区5的底部,在进水槽9的两侧设置两排防护过滤网。0021 雨水调蓄区5主要用于种植水生植物,包括芦苇、水葱或慈姑等适宜于池塘生长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助于雨水的净化处理。在雨水调蓄区5和雨水溢流区6设有一溢流堰10,溢流堰10为浆砌块石结构,其横截面为梯形,其堰顶宽为13m、梯形斜边的倾斜角度为4050。雨。
15、水调蓄区5的有效水深度和溢流堰10堰顶至塘底之间的高度相同。0022 雨水溢流区6由连接池塘本体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13、出水格栅井12和溢流槽11所组成。溢流槽11为浆砌块石结构,其与出水管道13相连通,出水格栅井12设置在的出水管道13的入口处。出水格栅井12为砖砌或混凝土砌筑结构,其进水格栅前设沉泥槽,沉泥槽的深度为0.60.8m。0023 雨水通过生态滞留池中的雨水进水管8进入生态滞留池,雨水中的泥沙、颗粒等污染物质在雨水进水管8中沉淀后,进入泥浆井7。雨水通过进水槽9进入雨水调蓄区5,在雨水调蓄区中水生植物处理下净化。净化处理后的雨水通过拦截沟15进入溢流槽11,经过溢流槽11后的雨水通过出水管道流入受纳水体2.部分随雨水流出的杂物在流出生态滞留塘前,进入到出水格栅井中12。002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说 明 书CN 202466779 U1/2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466779 U2/2页7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466779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