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84192A43申请公布日20110309CN101984192ACN101984192A21申请号200910260112X22申请日20091225E02D17/2020060171申请人北京东霖广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地址100044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36号楼7幢113室72发明人赵品畯54发明名称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包括反滤基底层、铅丝笼、生态石笼袋、麻椰毯层、砂土层、植生层和箱型笼体,所述多个箱型笼体相互平行、错位排列形成梯形堤坡,箱型笼体一侧为砂土层,箱型笼体与砂土层之间铺设反滤基底层,所述箱型笼体由多个铅丝笼组。
2、成,铅丝笼内放置生态石笼袋。其工序为1砂土层上平铺反滤基底层,砂土层靠近河床一侧的反滤基底层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2在箱型笼体的铅丝笼内固定生态石笼袋及麻椰毯层;3底层箱型笼体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并和底层箱型笼体连接固定,重复步骤2,形成第二层箱型笼体;4重复步骤3,直到顶层箱型笼体;5每一层箱型笼体顶部外露部分铺撒泥土及草籽种形成植生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CN101984194A1/1页21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包括反滤基底层、铅丝笼、生态石笼袋、麻椰毯层、砂土层、植生层和箱型笼体,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箱型笼体相互平行。
3、、垂直错位排列形成一阶梯形堤坡,所述相互罗列的箱型笼体一侧为砂土层,箱型笼体与砂土层之间设置反滤基底层,反滤基底层与生态石笼袋均为高拉力合成材质结构;所述反滤基底层底端与顶端分别回包在最低层和顶层箱型笼体上;所述每一箱型笼体顶部外露部分直接铺撒泥土及草籽形成植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箱型笼体由多个铅丝笼组成,每个铅丝笼内放置生态石笼袋,铅丝笼顶部设有盖体,铅丝笼和盖体为高镀锌铅丝材质或合金钢丝等类比性材质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铅丝笼内设有麻椰毯层,麻椰毯层设置在位于常水位以上的铅丝笼与生态石笼袋之间的顶面与。
4、立面的外露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石笼袋由袋身、黏接口和封盖组成,所述袋身为立方体形结构,袋身高度各1/3处设有“”形与箱型笼体同材质的拉力线,所述拉力线水平穿插过袋身与铅丝笼的外侧立面,拉力线两端分别绑定在铅丝笼后部的对立面上;袋身顶端一侧设有封盖,袋身顶端其它侧面设有黏接口,所述封盖黏接在袋身顶端的黏接口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线为“S”形结构,拉力线穿插在袋身与铅丝笼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1对河堤、道路、山体滑坡崩塌地、堤防、公路、铁路等两侧施工现场进行修整;2在砂。
5、土层上覆盖平铺反滤基底层,在砂土层靠近河床的一侧的反滤基底层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将生态石笼袋放入铅丝笼内并固定,再将箱型笼体铅丝笼内的外露部分立面置入麻椰毯层;向生态石笼袋内填充现状土,填满后将生态石笼袋上盖封口,再在生态石笼袋封盖上方的外露区域铺设一层麻椰毯层,最后用同材质绑线每隔一定距离依次绑扎铅丝笼上盖进行封盖,从而形成底层箱型笼体;3在底层箱型笼体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并将所述箱型笼体底部与底层箱型笼体固定在一起,相邻的箱型笼体前后及上下须同材质绑线固定。重复步骤2,形成第二层箱型笼体;4重复步骤3,直到最顶层箱型笼体;5在每一层箱型笼体顶部外露部分铺撒泥土层及草籽或草种,形成植生层。7。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在填充过程中,需分多次填充,每次填充后需要进行夯压,直到填满为止。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特征在于固定生态石笼袋时,将袋口四个角须与铅丝笼的四角边框线绑扎在一起,再用同材质的绑线每隔一定距离将袋子前面与铅丝笼前边框线绑扎在一起,生态石笼袋底部四角平均撑开,在袋身高度各1/3处用“S”形或“”形的拉力线固定。权利要求书CN101984192ACN101984194A1/4页3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背景技术0002常见的防护坡是使用石块、水泥等材料砌成的,这种结构的防护坡。
7、不仅施工量大,实施困难,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相对容易溃堤,同时其也不能对环境进行绿化等,无法长期、有效的实现防护。而普通的防护坡更容易形成溃堤,造成土壤流失,不利于环境保护,更对堤坡附近的人们造成重大损失。尤其在全球气候变迁及我国其它雨水充足的地域,防护坡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地的发展。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克服了上述实施困难,效果差的缺点;实现了从根本上防止边坡土壤流失、增强防洪、堤岸绿化植生等效果。本工法中生态石笼袋可内装就地取用之现状土石,更直接缓解土方之运送及破坏生态取用石块之缺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0005一种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
8、法,包括反滤基底层、铅丝笼、生态石笼袋、麻椰毯层、砂土层、植生层组合而成的箱型笼体,所述若干个箱型笼体相互平行、垂直错位排列形成一阶梯形堤坡,所述相互罗列的箱型笼体一侧为砂土层,箱型笼体与砂土层之间设置反滤基底层,反滤基底层与生态石笼袋均为高拉力合成材质结构;所述反滤基底层底端与顶端分别回包在最低层和顶层箱型笼体上,所述麻椰毯层置入于箱型笼体的铅丝笼内,所述每一箱型笼体顶层的外露部分直接铺撒泥土层及草籽种形成植生层。0006所述每一箱型笼体由多个铅丝笼组成,铅丝笼为高镀锌铅丝材质或合金钢丝等类比性材质的结构,每铅丝笼中均有四个独立空间,每个铅丝笼的独立空间内放置一生态石笼袋,铅丝笼顶部设有相同。
9、材质的盖体。0007所述铅丝笼内设有麻椰毯层,麻椰毯层设置在位于常水位以上的铅丝笼与生态石笼袋之间的顶面与立面的外露区域。0008所述生态石笼袋由袋身、黏接口和封盖组成,所述袋身为立方体形结构,袋身高度各1/3处设有“”形与箱型笼体同材质的拉力线,所述拉力线水平穿插过袋身与铅丝笼之间的外侧立面,拉力线两端分别绑定在铅丝笼后部的对立面上;所述袋身顶端一侧设有封盖,袋身顶端其它侧面设有黏接口,所述封盖黏接在袋身顶端的黏接口处。0009所述拉力线为“S”形结构,拉力线穿插在袋身与铅丝笼之间。0010所述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其工序为00111对河堤、道路、山体滑坡崩塌地、堤防、公路、铁路等两侧施工现场。
10、进行修整;00122在砂土层上覆盖平铺反滤基底层,在砂土层靠近河床的一侧的反滤基底层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将生态石笼袋放入铅丝笼独立空间内并固定,然后再将箱型笼体铅丝说明书CN101984192ACN101984194A2/4页4笼内的外露部分立面置入麻椰毯层,固定时将袋身四个角须与铅丝笼的四角边框线绑扎在一起,再用同材质的绑线每隔一定距离将袋子前面与铅丝笼前边框线绑扎在一起,生态石笼袋底部四角平均撑开,在袋身高度各1/3处用“S”形或“”形的两条拉力线固定,再向生态石笼袋内填充现状土,在填充过程中,需分多次填充,每次填充后需要进行夯压,直到填满为止;生态石笼袋上盖封口后,再在生态石笼袋封盖上方。
11、的外露顶面上铺设一层麻椰毯层,最后用同材质绑线每隔一定距离依次绑扎铅丝笼上盖进行封盖,从而形成底层箱型笼体;0013所述生态石笼袋内现状土或天然级配料填满后,生态石笼袋在封口前,应再填充小土石料使其高出袋身顶部,再进行黏合,并以铁棒等先固定铅丝笼的边角,再每隔一定依次进行绑扎各边框线,从而形成底层箱型笼体;00143在底层箱型笼体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并将所述箱型笼体底部与底层箱型笼体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的箱型笼体前后上、下须用双股同材质绑线固定重复步骤2,形成第二层箱型笼体;00154重复步骤3,直到最顶层箱型笼体;00165在每一层箱型笼体顶部外露部分铺撒泥土层及草籽种,形成植生层。0017。
12、本发明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生态工法的有益效果为堤坡结构设计合理、科学,是一种生态工法,主体外露部分包裹的麻椰毯层具有良好的植生效果,从而形成生态环保、加强绿化、促进生态平衡,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互动,大幅减少水泥丛林冲击环境。生态石笼袋和反滤基底层的材质具有透水性,允许自由排水,但不会因排水把土壤带走,地基土层不会沉陷下降,因而不会造成土壤不稳定性;生态石笼袋适用性广,填放工地现状土,取材方便,减少土方外运造成的污染,并可舒缓河道淤积,改善通水断面,增加水流通过的流况;箱型笼体能承受河道水流冲击的外应力,具有长期耐久性,组装、养护及日后修补方便;更可进行绿化植生;整体结构施工方便、简单,工期短,安。
13、全性高。附图说明0018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的铅丝笼的示意视图;00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的生态石笼袋的示意图;00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的铅丝笼的截面图;0023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的铅丝笼的截面图。0024图中00251、铅丝笼;2、反滤基底层;3、砂土层;4、植生层;5、麻椰毯层;6、盖体;7、生态石笼袋;8、袋身;9、封盖;10、黏接口;11、箱型笼体;12、拉力线。具体实施。
14、方式0026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包括铅丝笼1、反滤基底层2、砂土层3、植生层4、麻椰毯层5和箱型笼体层11,所述若干个箱型笼体11相互平行、垂直错位排列形成一阶梯形堤坡,所述相互罗列的箱型笼体11一侧为砂土层3,箱型笼体说明书CN101984192ACN101984194A3/4页511与砂土层3之间设置反滤基底层2,反滤基底层2为高拉力合成材质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水体可自由进出,而沙土则不会随之流失;所述反滤基底层2一端从下侧绕过最底层箱型笼体11后回包在最底层与其上一层的箱型笼体11之间,所述反滤基底层2另一端回包在箱型笼体11最顶层箱型笼体之上,所述每。
15、一箱型笼体层11顶部外露部分直接铺撒泥土及草籽种形成植生层4。0027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所述每一箱型笼体11由多个铅丝笼1组成,铅丝笼1为高镀锌材质或合金钢丝等类比性材质结构的长4米为例、宽1米、高1米或05米的规格,每一组中均有四个1M1M1M的空间,每个铅丝笼1M1M1M的空间内放置一同体积的生态石笼袋7,铅丝笼1顶部设有盖体6,通过盖体6将生态石笼袋7固定在铅丝笼1内,所述生态石笼袋7为高拉力合成材质结构,所述铅丝笼1的生态石笼袋7内填充现状土及天然级配料。0028所述铅丝笼1内铺设麻椰毯层5,麻椰毯层5铺设在常水位以上的铅丝笼1与生态石笼袋7之间的顶面。
16、与立面的外露区域,通过麻椰毯层5能有效进行绿化植生。0029如图3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所述生态石笼袋7由袋身8、黏接口10和封盖9组成,所述袋身8为立方体形结构,袋身9高度各1/3处设有“”形的两条拉力线12,所述拉力线12水平穿插过袋身8与铅丝笼1的外侧立面,拉力线12两端分别绑定在铅丝笼1后部的对立面上,通过拉力线12可防止夯压石土时铅丝笼1及生态石笼袋7因为膨胀造成整体变形,袋身8顶端一侧设有封盖9,袋身8顶端其它侧面设有黏接口10,所述封盖9黏接在袋身8顶端的黏接口10处。0030如图5所示,所述袋身9高度各1/3处均设有“S”形的两条拉力线12,拉力线12。
17、穿插在袋身8与铅丝笼1之间。0031所述柔性强结构的生态工法00321其适用性为对河堤、道路、山体滑坡崩塌地、堤防、公路、铁路等两侧施工现场进行修整;00332其铺设工序步骤为在砂土层3上覆盖反滤基底层2,在砂土层3靠近河床的一侧的反滤基底层2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11,将生态石笼袋7放入铅丝笼1的1M1M1M空间内并固定,然后再将箱型笼体11的铅丝笼1内的外露部分立面置入麻椰毯层5,固定时将袋口四个角须与铅丝笼1的四角边框线绑扎在一起,再用同材质的绑线直径为22MM,每隔25CM从袋子前面穿透袋身8与铅丝笼1的边框线绑扎固定;生态石笼袋7底部四方平均撑开,在袋身9高度各1/3处用“S”形或“”形。
18、的两条拉力线12固定,再向生态石笼袋7内填充现状土及天然级配料;在填充过程中,需分多次填充,每次填充后需要进行夯压,直到填满为止;然后生态石笼袋封盖9封口后,再在生态石笼袋7的封盖9上方的外露区域铺设一层麻椰毯层5,最后用同材质绑线每隔25CM依次绑扎铅丝笼1的盖体6进行封盖,从而形成底层箱型笼体11。0034所述生态石笼袋7内现状土及天然级配料填满后,生态石笼袋7在封口前,应再填充小土石料使其高出袋身9顶部35CM,再进行黏合,并以铁棒等用同材质绑线先固定箱型笼体11的边角,再进行每隔25CM用同材质双股绑线固定各边框及铅丝笼1。0035在底层箱型笼体11上平置一层箱型笼体11,并将所述箱型。
19、笼体11与底层箱型笼体11固定在一起,重复步骤,形成第二层箱型笼体11;说明书CN101984192ACN101984194A4/4页60036重复步骤,直到最顶层箱型笼体11;0037在每一层箱型笼体11顶部的外露部分铺撒泥土层及草籽种,形成植生层。0038所述上部的铅丝笼1内的生态石笼袋7内填充现状土及天然级配料等。0039所述铅丝笼1内侧的麻椰毯层5设置于常水位以上堤岸外露的部位。0040本发明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做出的任何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1984192ACN101984194A1/3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84192ACN101984194A2/3页8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84192ACN101984194A3/3页9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8419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