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pdf

  • 上传人:1520****312
  • 文档编号:1962522
  • 上传时间:2018-07-30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1.0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88289.8

    申请日:

    2014.12.18

    公开号:

    CN104521991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824申请日:20141218|||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824; C07D271/113; A01P1/00; A01P3/00; A01N43/64(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43/824

    申请人: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永生; 杨家源; 李现玲; 王先裕; 张青; 刘妤玲

    地址: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科园大道创新路西段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5114

    代理人:

    谢美萱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所述复配组合物,其活性成分为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其中甲磺酰菌唑的化学名称为2-(对氟苯基)-5-甲磺酰基-1,3,4-噁二唑,其中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20~1):(1~40),其中,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占该组合物总重量的0.1%~90%。所述复配组合物可配成种衣剂、拌种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或颗粒剂等剂型。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可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以及真菌性病害,达到预防病害发生,延缓病害扩展,增强植物抗逆性,保证作物产量等效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组合 物由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组成,其中甲磺酰菌唑的化学名称为2-(对氟苯基)-5-甲 磺酰基-1,3,4-噁二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20~1):(1~4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5~1):(1~10)。

    4.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包括权利要 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然后制备成用于防治作物 病害的杀菌剂。

    5.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 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1%~90%。

    6.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 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80%。

    7.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 述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衣剂、干悬浮剂或颗粒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 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为固体载体、液体载体中的一种与助剂的混合物。

    9.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真菌性 病害中的应用。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 其制剂、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模式有了较大的调整,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越来 越明显,同种或同类作物连片、连年种植,导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 其是一些系统性侵染、毁灭性强的病害,比如瓜类、茄科蔬菜类的青枯病,各种作物的病毒 病、枯萎病等,发生面积逐年增长,危害程度不断加强。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 导致农作物细菌病害一旦大规模发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 大威胁。然而如长期使用同一药剂防治病害,病害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农业病害 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病害化学防治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 使用农药,病菌的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病菌种类不断增多。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 一种防效高、低毒、抗性低的新药剂。
    为此,贵州大学自主研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一类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的 噁二唑砜类化合物(专利号为ZL201110314246.2)”,其结构式为:

    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步骤和条件:
    (1)不同取代酸甲酯中间体的制备:以不同的有机酸和无水甲醇为原料,在浓硫酸催化下 回流反应6-10小时,减压脱甲醇,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ph=7后分液得到不同的甲酸甲酯;
    (2)不同取代的甲酰肼中间体的制备:以不同的甲酸甲酯溶于甲醇,然后缓慢加40%-80 %水合肼,回流反应完全为止,冷却后析出不同取代的甲酰肼;
    (3)2-巯基-5-取代-1,3,4-噁二唑中间体的制备:以上述制备的甲酰肼和KOH、二硫化 碳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回流反应完全,脱乙醇,调PH=5得到2-巯基-5-取代-1,3,4- 噁二唑;
    (4)2-硫醚-5-取代-1,3,4-噁二唑中间体的制备:以上述2-巯基-5-取代-1,3,4-噁 二唑为原料,加氢氧化钠水溶解后,与1-2被摩尔量的硫酸二甲(乙)酯或卤代烃等反应得到 相应的硫醚化合物;
    (5)2-甲基(乙基)磺酰基-5-取代-1,3,4-噁二唑的制备。
    以相应的硫醚为原料,溶解于冰醋酸中,2%-7%高锰酸钾水溶液或者30%双氧水氧化 得到相应的砜类化合物。
    发明内容
    对于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申请人进一步研发,当Rn选自卤原子中的氟,R2选C1-C5烷 基的甲基即得噁二唑砜类化合物的结构式:

    其化学名称为2-(对氟苯基)-5-甲磺酰基-1,3,4-噁二唑,简称甲磺酰菌唑。
    化合物甲磺酰菌唑的具体制备路线如下:
    (1)对氟苯甲酰肼的合成

    (2)2-巯基-5-对氟苯基-1,3,4-噁二唑的合成

    (3)2-甲基硫醚-5-对氟苯基-1,3,4-噁二唑的合成

    (4)制备2-(对氟苯基)-5-甲磺酰基-1,3,4-噁二唑目标化合物

    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甲磺酰菌唑为结构新颖的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可通过抑制病 原体能量合成,抑制细菌的增长和繁殖。甲磺酰菌唑具有内吸、传导的特点,渗入叶片表皮 后能输导到同一叶片的其他部位。大量的离体试验表明,甲磺酰菌唑对引起植物细菌病害的 各种病原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即直接抑制细菌增殖。经过多次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 验证,得出甲磺酰菌唑对作物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细 条病、烟草青枯病、番茄青枯病、柑橘溃疡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并且能一定程度上刺 激作物生长健壮,提高作物的抵抗力。该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使用安全的特点,是一个 颇具开发潜质的杀菌剂。但该药剂单用易产生抗药性,药效下降。申请人试验发现其与氯溴 异氰尿酸复配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高效、广谱、新型内吸性杀菌剂,可杀灭各种细菌、藻类、真菌等 病菌。它是已知且已公开的农药品种,具有使用安全、简便、用量少、杀菌效果良好等特点。
    经检索未发现甲磺酰菌唑与氯溴异氰尿酸组合的复配组合物的报道。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甲磺酰菌唑和氯溴 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制剂。该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相对于单剂具有明显的增效 作用,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降农药的使用剂量,节约用药成本,扩大的防治谱,有利于环 境保护和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所述的复配组合物由甲磺酰菌唑和氯 溴异氰尿酸组成,其中甲磺酰菌唑的化学名称为2-(对氟苯基)-5-甲磺酰基-1,3,4-噁二唑。
    以上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较好 的防效和增效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20~1):(1~40)。
    以上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较好 的防效和增效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5~1):(1~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所述的制剂包括以上中任一项 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然后制备成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杀菌剂。
    以上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所述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 百分含量为0.1%~90%。
    以上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所述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 百分含量为1%~80%。
    以上任一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的剂型 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衣剂、干悬浮剂或颗粒剂。
    以上所述的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制剂,所述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为固体载体、 液体载体中的一种与助剂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细菌性病害、病毒病或真菌性病害 中的应用。
    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菜软腐病、茄科蔬菜青枯病、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花生青枯病、烟草青枯病、瓜类青枯病、柑橘溃疡病等。
    病毒病为水稻病毒病、烟草花叶病、茄科蔬菜病毒病、瓜类病毒病。
    真菌性病害为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柑橘疮痂病、辣椒炭疽病、茄子绵疫病、烟草黑 胫病、花生叶斑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
    但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的防治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 腐病、辣椒病毒病、黄瓜霜霉病。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通过普通方法施用,如兑水茎叶喷雾,也可以根施,还可以拌种或者 种子包衣使用。主要用于水稻、烟草、瓜类、茄科蔬菜、柑橘等作物上的病害。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剂可制成多种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 超低容量液剂、悬浮剂、悬乳剂、可溶性液剂、可溶性粉剂、拌种剂、种衣剂、干悬浮剂、 颗粒剂、乳油。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衣 剂、干悬浮剂或颗粒剂。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为固体载体、液体载体中的一种与助剂 的混合物。
    固体载体选自白炭黑、高岭土、水、陶土、膨润土、硅藻土、泥土粉、磷酸二氢铵、氯 化铵、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液体载体选自二甲苯、三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乙醇、甲醇、溶剂油200#、溶剂油150#、 甲基萘、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中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助剂可以根据需要包括润湿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冻剂、消泡剂、增 稠剂、助悬剂和防冻剂中的一种或几种,还可以根据需要包括本行业常用的其他助剂。
    润湿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萘磺酸盐,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脂肪酰胺N- 甲基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牛油脂乙氧基胺盐、烷基萘磺酸钠、月 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分散剂选自二异丁基萘磺酸(俗称拉开粉)、萘磺酸甲醛聚合物钠盐(简称NNO)、亚 甲基双荼磺酸钠(简称M-9)、丙烯酸与丙酰胺共聚物(简称DA)、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 (简称MF)、聚丙烯酸钠(简称DC)、缩合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简称M-10)、木质素 磺酸盐(简称M-11)、聚羧酸衍生物(简称CF)、木质素磺酸钠(简称M-14)中的一种或 几种组合。
    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系列包括T-20、T-40、T-60、T-80、T-8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AEO-9、AEO-15、AEO-20、OS-15、JFC,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 物为OP系列包括OP-10、OP-15、OP-18、OP-2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NP-10、NP-15、 NP-18、NP-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系列包括33#、34#、36#、37#,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系 列包括601#、602#、603#,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604#、605#、606#,十二烷基苯 磺酸钙(500#)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标黄色底的这些表面活性剂在实施例中没有出现,建议删除或补入实施例。
    成膜剂包括果胶、动物胶、聚丙烯酸钠。
    粘结剂为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淀粉。
    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将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进行复配,相对于单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限定的 比例范围内两者复配共毒系数大于120,防治效果也明显高于单剂的防效。且复配后的复配 组合物可以从多个位点进行抑制病害菌生长,能够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能达到高效防 控病菌的作用。
    2.扩大防治谱。甲磺酰菌唑对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等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氯溴 异氰尿酸对水稻白叶枯病、黄瓜霜霉病、辣椒病毒病等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将甲磺酰菌 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使该组合物可以更加广泛的防控不同作物各种病害,达到很好的互 补增效作用,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所使用的甲磺酰菌唑原药由贵州大学 提供,其他使用的原药及制剂均为市购。其中活性组分(A)为甲磺酰菌唑;活性组分(B)为氯溴异氰尿 酸。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所使用的甲磺酰菌唑原 药由贵州大学提供,其他使用的原药及制剂均为市购。其中活性组分(A)为甲磺酰菌唑;活 性组分(B)为氯溴异氰尿酸。
    制剂制备实施例:
    一、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将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分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 碎后,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可湿性粉剂。

    二、干悬浮剂的配制
    将表面活性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甲磺酰菌唑和固体载体在磨球机中 磨球2~3小时,然后干燥粉碎,最后加入超微粉碎的氯溴异氰尿酸,混合均匀。

    三、水分散粒剂的配制
    将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分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 碎后,搅拌30min,经捏合,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得到本发明所述杀 菌剂的水分散粒剂。

    四、乳油的配制
    将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加入液体载体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后得到 透明的混合液,即制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乳油

    五、干粉种衣剂的配制
    将分散剂、水、成膜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甲磺酰菌唑和固体载体在磨球 机中磨球2~3小时,然后干燥粉碎,最后加入超微粉碎的氯溴异氰尿酸,混合均匀,即得 产品。
    实施例 甲磺酰菌唑 氯溴异氰尿酸 分散剂 成膜剂 固体载体 24 0.05g 0.05g CF为3g,DC为3g 果胶1g 泥土粉补足100g 25 1g 10g NNO为3g,MF为3g 动物胶1g 高岭土补足100g 26 50g 10g DA为4g,M-9为2g 聚丙烯酸钠2g 硅藻土补足100g
    六、颗粒剂的配制
    将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润湿剂、分散剂、固体载体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均匀后,按 喷雾或挤压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颗粒剂。


    室内毒力测定:
    以下室内生测试验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
    毒力指数TI(B)=(标准剂A的EC50÷B剂的EC50)×100
    实际毒力指数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B)=TI(A)×A在混剂中的百分数+TI(B)×B在混剂中的百分数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 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评价标准为:共毒系数≥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 毒系数<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一
    采用离体浊度法测定,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浓度,将各药剂分别加入到NA液体培 养基中,梯度稀释制成含药培养基,接种水稻白叶枯病病菌后置于28℃振荡培养24h左右, 用浊度仪测定其浊度(浊度与菌量的变化成正相关),根据空白对照的浊度和处理的浊度计 算各药剂处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 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CTC值,测定结果见下表1
    表1甲磺酰菌唑与氯溴异氰尿酸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甲磺酰菌唑(A) 8.24 100 / / 氯溴异氰尿酸(B) 38.45 21.43 / / A:B=25:1 7.32 112.57 96.98 116.08 A:B=20:1 6.35 129.76 96.26 134.81 A:B=15:1 6.12 134.64 95.09 141.59 A:B=10:1 5.83 141.34 92.86 152.21
    A:B=8:1 5.71 144.31 91.27 158.11 A:B=5:1 5.26 156.65 86.91 180.26 A:B=2:1 5.17 159.38 73.81 215.93 A:B=1:1 6.86 120.12 60.72 197.84 A:B=1:2 9.11 90.45 47.62 189.94 A:B=1:5 13.56 60.77 34.53 176.01 A:B=1:10 17.94 45.93 28.57 160.75 A:B=1:15 20.68 39.85 26.34 151.27 A:B=1:25 24.11 34.18 24.45 139.77 A:B=1:40 29.02 28.39 23.35 121.62 A:B=1:50 33.73 24.43 22.97 106.35
    由表1试验结果可知,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的化合物在(20:1)~(1:40) 的复配范围内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这说明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 尿酸复配对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其中,两者复配比在(5:1)~(1:10) 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在160以上,增效作用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二
    将试管中培养好的菌种靠近酒精灯处拔出试管棉塞,倒入10ml无菌水,用灭菌接种 针把斜面上病菌轻轻刮动,使孢子悬浮,再将该孢子悬浮液倒入事先装有数粒玻璃球的 灭菌三角瓶内,摇动5min后用灭菌纱布过滤菌液,置另一灭菌三角瓶内,即制成所需 菌液。
    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熔化,待冷却至45℃-50℃时,在无菌条件下连同0.2ml 细菌悬浮液一起迅速倒入灭菌培养皿中,每皿15ml培养基,摇匀后冷却凝固。用灭菌 后的打孔器(孔径4mm)打孔,将1ml药液滴于圆孔中,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2d后, 用游标卡尺按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的2个直径,取平均值,计算抑制率,求出毒力曲 线和EC50,并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表2甲磺酰菌唑与氯溴异氰尿酸复配防治白菜软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甲磺酰菌唑(A) 12.35 100 / / 氯溴异氰尿酸(B) 43.11 28.65 / / A:B=30:1 11.72 105.38 97.7 107.86 A:B=20:1 10.29 120.02 96.6 124.24 A:B=16:1 9.51 129.86 95.8 135.55
    A:B=10:1 8.75 141.14 93.51 150.93 A:B=8:1 8.58 143.94 92.07 156.33 A:B=5:1 8.48 145.64 88.11 165.29 A:B=2:1 7.52 164.23 76.22 215.48 A:B=1:1 9.8 126.02 64.32 195.92 A:B=1:2 12.97 95.22 52.43 181.61 A:B=1:7 19.17 64.42 37.57 171.49 A:B=1:10 21.79 56.68 35.13 161.32 A:B=1:17 25.31 48.79 32.61 149.62 A:B=1:22 28.52 43.3 31.75 136.39 A:B=1:40 32.58 37.91 30.39 124.74 A:B=1:50 37.37 33.05 30.05 109.99
    由表2数据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的化合物在(20:1)~(1:40) 的复配范围内防治白菜软腐病的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说明该配比范围内两者复配具 有增效作用。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在(5:1)~(1:10)配比范围内,两者复配增效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三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7-2006》,采用盆载法。根据 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见表3。
    表3甲磺酰菌唑与氯溴异氰尿酸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甲磺酰菌唑(A) 24.32 100.00 / / 氯溴异氰尿酸(B) 14.65 166.01 / / A:B=30:1 22.36 108.77 102.13 106.50 A:B=20:1 19.25 126.34 103.14 122.49 A:B=17:1 15.68 155.10 103.67 149.62 A:B=10:1 15.04 161.70 106.00 152.55 A:B=5:1 13.35 182.17 111.00 164.12 A:B=3:1 11.3 215.22 116.50 184.74 A:B=1:1 9.23 263.49 133.00 198.11 A:B=1:2 9.29 261.79 144.00 181.79 A:B=1:8 9.41 258.45 158.67 162.88
    A:B=1:10 9.47 256.81 160.01 160.50 A:B=1:18 10.19 238.67 162.53 146.84 A:B=1:26 11.47 212.03 163.56 129.63 A:B=1:40 12.32 197.40 164.40 120.08 A:B=1:50 14.2 171.27 164.71 103.98
    由表3数据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的化合物在(20:1)~(1:40) 的复配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说明该范围内两药剂复配对防治 黄瓜霜霉病具有增效作用。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在(5:1)~(1:10)配比范围内,两者 复配增效尤为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四
    室内盆栽烟草感病品种植株至4-5叶期,用不同配比不同浓度的药液混合等体积的病毒 汁液摩擦接种,每处理3株,每株选3片叶,重复4次,3-4天后调查枯斑数,计算抑制率, 用EC50值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见表4。
    表4甲磺酰菌唑与氯溴异氰尿酸复配防治辣椒病毒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甲磺酰菌唑(A) 86.52 100.00 / / 氯溴异氰尿酸(B) 74.38 116.32 / / A:B=25:1 74.54 116.07 100.63 115.35 A:B=20:1 68.1 127.05 100.78 126.07 A:B=15:1 62.66 138.08 101.02 136.68 A:B=10:1 56.09 154.25 101.48 152.00 A:B=5:1 51.57 167.77 102.72 163.33 A:B=2:1 45.82 188.83 105.44 179.08 A:B=1:1 42.24 204.83 108.16 189.38 A:B=1:2 41.88 206.59 110.88 186.32 A:B=1:7 43.21 200.23 114.28 175.21 A:B=1:10 47.08 183.77 114.84 160.03
    A:B=1:16 50.55 171.16 115.36 148.37 A:B=1:20 55.54 155.78 115.54 134.82 A:B=1:40 60.19 143.74 115.92 124.00 A:B=1:50 68.28 126.71 116.00 109.23
    由表4数据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的化合物在(20~1):(1~40) 的复配范围内防治辣椒病毒病的共毒系数都是在120以上,这说明两药剂复配对防治辣 椒病毒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在(5:1)~(1:10)配比范围内,两者复配增效显 著。
    大田药效试验实施例
    为了进一步证明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后防治水稻、瓜类和茄科等作物病害的 增效,本发明申请人在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在 以下表5-8的复配制剂中分别简称甲磺、氯溴;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分别简称WP、WDG。
    CK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简称50%氯溴异氰尿酸SP),登记证号为PD20100887, 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市购。
    田间试验实施例一: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GB/T17980.19-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 害》规定施药及调查。
    施药方法:在病害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第一次喷施药剂,7d后第二次喷淋施药。共施药 两次,每个小区15平方米重复四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
    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以下,病斑长度小于0.3cm;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病斑长度大于0.3cm;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部分病斑连接长度超过1cm;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大量病斑连接,长度超过1cm;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病斑连接,且大面积枯死。
    试验结果见表5。
    表5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5试验结果可知,在使用更少的有效剂量下,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配后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个单剂,复配制剂的在药后7d防效均超过了70%,而2个 单剂的防效分别为46.10和13.93%,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的杀虫防效要大于药后7d,与单剂相比,持效期更长。
    田间试验实施例二: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26-2000)》规定施药方法, 在病害前或始见病斑时时进行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 个小区15平方米,重复4次。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26-2000)》规定调查方法,每个 小区随机选取4个点调查,每个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第二次施药后分别7d,14d 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防治防效。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试验结果见表6
    表6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6试验结果可知,在使用更少的有效剂量下,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配后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个单剂,复配制剂的在药后7d防效均超过了77%,而2个单 剂的防效分别为32.19和58.72%,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的杀虫防效要大于药后7d,与单剂相比,持效期更长。
    田间试验实施例三:防治白菜软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114-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 病害初发时第一次喷淋施药,5d后进行第二次喷施药剂。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15平方米, 重复4次。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17980.114-2004)》规定调查方法,第 二次施药后分别7d,14d对每小区调查全部菜株,记录调查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 防治防效。试验结果详见表7。
    表7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防治白菜软腐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7试验结果可知,在使用更少的有效剂量下,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配后防治 白菜软腐病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个单剂,复配制剂的在药后7d防效均超过了76%,而2个单 剂的防效分别为57.98和34.98%,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的杀虫防效要大于药后7d,与单剂相比,持效期更长。
    田间试验实施例四:防治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九部分(NY/T 1464.9-2007)》规定的田间 药效小区试验及评价方法,在病害前或始见病斑时时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喷施 药剂。共施药两次,每个小区15平方米,重复4次。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九部分(NY/T 1464.9-2007)》规定的调查 方法,每小区随机挂牌固定15株,第二次施药后分别在7d,14d调查各处理挂牌植株上的发 病叶片和严重度(全株调查),并计算病叶率、平均严重度、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试验结 果见表8。
    表8甲磺酰菌唑·氯溴异氰尿酸防治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8试验结果可知,在使用更少的有效剂量下,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配后防治 辣椒病毒病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个单剂,复配制剂的在药后7d防效均超过了79%,而2个 单剂的防效分别为9.86和54.47%,可见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复配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的杀虫防效要大于药后7d,与单剂相比,持效期更长。

    关 键  词:
    一种 含甲磺酰菌唑 氯溴异 氰尿酸 组合 制剂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96252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