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卡电子球形门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球形门锁。
现有的锁具一般采用弹子或叶片结构,这样的机械式锁具容易被非法开启,而且其钥匙的可靠性不高,容易被人复制,钥匙丢失后安全隐患严重。近年来为提高锁具的防盗性,有关技术人员研制出了机械密码锁、电子密码锁以及IC卡智能型锁等,这些锁具中,机械密码锁和电子密码锁操作繁琐,用户必须牢记密码,开门时密码易于泄露,因需要经常性地修改密码而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且数码键盘容易损坏;IC卡电子门锁的IC卡座和IC卡存在着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和易被复制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保密性强和操作方便的TM卡电子球形门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控制电路、电源和设置在锁体上并带有套筒的内、外旋转柄,设置在套筒上的拨叉靠放在与锁舌和滑块弹簧连接的滑块上,穿入套筒的卡杆分别与按钮和复位弹簧连接,套筒和锁体上地同位径向设置的制转槽与卡杆上的制动片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由读卡器、信息处理器和电机组成,读卡器的探头设置在外旋转柄上,设置在底板上并呈导向性连接的插销杆穿过在套筒上设置的沿圆周方向的弧形槽孔,卡杆上设置有与插销杆截面尺寸相配合的卡孔,插销杆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电机连接,插销杆上设置有弹性装置。
“TM卡”是一种单线接触式存储器(Touch Memory)的简称,密封在不锈钢容器中,外形象“钮扣”。生产厂家在芯片上用激光刻有64位注册号,其中48位为每一颗TM卡的自身编号,因此它能做到248个器件不重复,以保证它的唯一可识别性,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同时它还具有防磁、防水和防破坏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球形门锁的基础上,去掉弹子锁头及与之相关的连动机构,针对TM卡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它的工作原理是:
当按钮未按下时,内、外旋转柄可分别带动各自的套筒自由旋转,套筒上的拨叉拨动滑块移动,滑块又带动锁舌移动,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开锁后,滑块弹簧推动滑块和锁舌恢复原位。套筒上设置弧形槽孔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插销杆影响套筒的旋转。
当按钮按下时,按钮推动卡杆平移,使卡杆上的制动片卡入与外旋转柄固连的套筒和锁体上的制转槽内,插销杆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自动插入卡杆的卡孔内,使得卡杆不能恢复原位,这时外旋转柄因被制动片卡住无法转动而不能开锁,而内旋转柄照常能够开锁。
当需要开锁时,将TM卡作为钥匙,以任意角度与读卡器上的探头轻轻接触,TM卡内的密码号立即被输送到控制电路的信息处理器内,经识别判断为合法钥匙后,发出启动电机的工作指令,电机的转动,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将插销杆从卡杆的卡孔内拉出,卡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制动片退出制转槽,外旋转柄又可重新开锁。电机停止工作后,插销杆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自动顶住卡杆,以备按钮按下时随时插入卡杆的卡孔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保留了原有球形门锁的优点和人们的使用习惯;
2.TM卡钥匙防磁、防水、防破坏,可复制性极低,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高;
3.用TM卡代替普通钥匙,锁体上无钥匙孔,用户无需记忆钥匙的密码,只需将TM卡以任意角度接触锁体上的读卡器即可开锁,操作十分方便;
4.TM卡外形象颗“钮扣”,可制成钥匙、戒指和卡片等形状,便于携带和保管;
5.TM卡钥匙丢失后,不必换锁,用户可自行更改锁内的确认密码,使丢失的钥匙无法开锁;
6.控制电路采用低电压、低功耗设计,当电源电压低于安全使用值时,有欠压报警,即使是电源能量用尽或掉电,也可使用应急电源接口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源;2.锁体;3.套筒;4.内旋转柄;5.外旋转柄;6.拨叉;7.锁舌;8.滑块弹簧;9.滑块;10.卡杆;11.按钮;12.复位弹簧;13.制动片;14.探头;15.电机;16.底板;17.插销杆;18.弧形槽孔;19.卡孔;20.支撑架;21.导向孔;22.齿轮;23.杆齿;24.弹簧;25.弹性杆;26.螺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控制电路、电源1和设置在锁体2上并带有套筒3的内旋转柄4和外旋转柄5,设置在套筒3上的拨叉6靠放在与锁舌7和滑块弹簧8连接的滑块9上,穿入套筒3的卡杆10分别与按钮11和复位弹簧12连接,结合图3可知,套筒3和锁体2上的同位径向设置的制转槽与卡杆10上的制动片13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由读卡器、信息处理器和电机15组成,读卡器的探头14设置在外旋转柄上,设置在底板16上并呈导向性连接的插销杆17穿过在套筒3上设置的沿圆周方向的弧形槽孔18,卡杆10上设置有与插销杆17截面尺寸相配合的卡孔19,插销杆17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与设置在底板16上的电机15连接,插销杆17上设置有弹性装置。
如图1所示,插销杆17的导向性连接方式是插销杆17活动地穿过固于底板16的支撑架20上的导向孔21。
如图1、4所示,弹性装置是插销杆17上套有弹簧24,弹簧24一端抵在支撑架20或底板16上,另一端固于插销杆17上。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球形门锁的基础上,去掉弹子锁头及与之相关的连动机构,针对TM卡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它的工作原理是:
当按钮11未按下时,内旋转柄4和外旋转柄5均可分别带动各自的套筒3自由旋转,套筒3上的拨叉6拨动滑块9移动,滑块9又带动锁舌7移动,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开锁后,滑块弹簧8推动滑块9和锁舌7恢复原位。套筒3上设置弧形槽孔18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插销杆17影响套筒3的旋转。
当按钮11按下时,按钮11推动卡杆10平移,使卡杆10上的制动片13卡入与外旋转柄5固连的套筒3和锁体2上的制转槽内,插销杆17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自动插入卡杆10的卡孔19内,使得卡杆10不能恢复原位,这时外旋转柄5因被制动片10卡住无法转动而不能开锁,而内旋转柄4照常能够开锁。
当需要开锁时,将TM卡作为钥匙,以任意角度与读卡器上的探头14轻轻接触,TM卡内的密码号立即被输送到控制电路的信息处理器内,经识别判断为合法钥匙后,发出启动电机15的工作指令,电机15的转动,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将插销杆17从卡杆10上的卡孔19内拉出,卡杆10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制动片13退出制转槽,外旋转柄5又可重新开锁。电机15停止工作后,插销杆17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自动顶住卡杆10,以备按钮11按下时随时插入卡杆10的卡孔19内。
如图1、2所示,动力传递机构可以是设置于电机15的转动轴上的齿轮22与设置于插销杆17上的杆齿23相啮合。电机15转动时,通过转动轴上的齿轮22带动插销杆17平移,就可将插销杆17从卡杆10上的卡孔19内拉出;电机停转后,插销杆17因弹性装置作用而被拉回。
如图4所示,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是与底板16铰接的弹性杆25的一端固于插销杆17上,另一端弯成U形套放在固于电机转动轴的螺杆26上。弹性杆25一般是由钢丝制成的,它的作用一是达到动力传递,二是起弹性装置的作用;电机15接收到信息处理器的启动指令后,开始正向转动,电机15上的螺杆26带动弹性杆25的一端移动,使弹性杆绕铰接点转动,弹性杆25的另一端将插销杆从卡杆10上的卡孔19内拉出;锁开后,控制电路又发出指令使电机15反转,直至插销杆17恢复原位,这时,弹性杆25在螺杆26的端部并处弹性变形状态,这种变形会使弹性杆25推动插销杆17始终抵在卡杆10上,以备按下按钮11时插销杆17自动插入卡孔19内。
读卡器的探头可多设置一个于门内,以便当按下按钮后,又想让它立刻复位,可通过TM卡钥匙在室内将其恢复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