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偏磨抽油杆扶正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用抽油杆扶正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以往油田在抽油机井进行有杆泵抽油前,需要将扶正器连接到抽油杆上或将抽油杆短节扶正器连接到抽油杆上。对合的扶正器在连接时需要加热,然后人为凿击才能将扶正器对合,费时费力,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能重复使用,成本高;况且短节式扶正器的接点较多,容易使抽油杆断裂,发生脱杆现象而被迫使抽油机关井,影响正常生产。为此中国专利号为ZL02232666.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扭卡式抽油杆扶正器”,解决了安装费时费力,不能重复使用,抽油杆容易断裂等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抽油杆上下运动该专利的扶正器经过磨损容易磕碰油管接箍,加大抽油机负荷,容易造成停产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已有抽油杆扶正器经过磨损容易磕碰油管接箍的问题,提供一种防偏磨抽油杆扶正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不易磕碰油管接箍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由管1、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上凸块6、下凸块7组成,在管1的上下异侧对称侧的上下部分别开有上敞孔3-1、下敞孔3-2,在上敞孔3-1中部的管1上开有一个凹槽8,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相互之间竖向平行且等距离在同一水平面上成十字形分布,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与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第一凸棱2-1、第四凸棱2-4及管1壁上开有内置斜孔5,内置斜孔5与上敞孔3-1、下敞孔3-2相通,内置斜孔5与管1之间的夹角α为15°~40°,在上敞孔3-1上部的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应的上凸块6,在下敞孔3-2下部的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应的下凸块7。在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管壁上凸块可以有效的防止抽油杆墩头处的方头和杆体滑出扶正器,避免扶正器磕碰油管接箍现象。本实用新型能保证油杆在油管中做垂直线运动,对油流基本不产生阻碍,防止油杆和油管接箍磨坏,结构简单、强度大、成本低廉、方便实用,适合油田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地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由管1、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上凸块6、下凸块7组成,在管1的上下异侧对称侧的上下部分别开有上敞孔3-1、下敞孔3-2,在上敞孔3-1中部的管1上开有一个凹槽8,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相互之间竖向平行且等距离在同一水平面上成十字形分布,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与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第一凸棱2-1、第四凸棱2-4及管1壁上开有内置斜孔5,内置斜孔5与上敞孔3-1、下敞孔3-2相通,内置斜孔5与管1之间的夹角α为15°~40°,在上敞孔3-1上部的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应的上凸块6,在下敞孔3-2下部的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应的下凸块7,安装扶正器时仅需将抽油杆沿斜孔置入后旋转即可将抽油杆的上部墩头卡在管上部的凹槽8内。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顶部的高度低于管1的顶端的高度距离h为10~15mm,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的底部与管1底部等长,凹槽8一侧的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的顶部低于凹槽8,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可防止凹槽8处的管1断裂。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内置斜孔5与管1之间的夹角α为15°~2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内置斜孔5与管1之间的夹角α为20°~3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内置斜孔5与管1之间的夹角α为30°~4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1、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上凸块6的高度H1为1-2mm,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如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下凸块7的高度H2为1-2mm,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凸棱2-1、第二凸棱2-2、第三凸棱2-3、第四凸棱2-4的两端设有夹角为15°~30°的倒角β,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