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在车辆与另一车辆碰撞的一次碰撞之后,发生驾
驶员与方向盘相撞的二次碰撞。为了吸收二次碰撞中的冲击,已经提
出了各种类型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中,转向柱的一部分与车身分离并
且沿柱轴方向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悬吊螺栓穿过滑动坯板,其中悬吊螺
栓穿过由设置在车身侧托架的基板部中的长孔构成的通孔,滑动坯
板具有沿着基板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延伸的一对滑动板部。车身侧
托架的基板部经由滑动板部被按压地保持在固定于悬吊螺栓的限制
部与柱侧托架的顶板部之间,由此将柱侧托架连接和支撑至车身侧
托架。在二次碰撞时,滑动坯板与悬吊螺栓沿柱轴的方向共同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14875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二次碰撞时,载荷在平面图中倾斜地输入至转向轴(在
载荷具有横向方向上的载荷分量的情况下),悬吊螺栓刮擦长孔的内
边缘部,并且由于内边缘部施加至悬吊螺栓的制动力而引起的转动
力矩的作用,可能产生撬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不能执行稳定的
冲击吸收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稳定的冲击吸收的转
向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固定托架,所述固定托架固定至车身侧构件并且包括第一板;可移动
护罩,所述可移动护罩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所述转向
轴的一端联接有转向构件;可移动托架,所述可移动托架构造成支撑
所述可移动护罩,使得在二次碰撞时,所述可移动托架与所述可移动
护罩一起沿柱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与所述第一板
相对的第二板;以及一对悬吊机构,所述一对悬吊机构包括一对悬吊
轴,所述一对悬吊轴在穿过长孔和所述第二板的一对第二孔的同时将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彼此联接,由此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悬吊所
述可移动护罩,其中,所述长孔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中并且平行于所
述柱移动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孔,所述第二孔各自对应于所述长孔;
在所述悬吊机构中,所述悬吊轴中的每个悬吊轴的穿过长孔部在二次
碰撞时从初始安装位置沿着对应的所述长孔在所述柱移动方向上移
动,其中,所述长孔中的每个长孔的内周包括:凹入弯曲表面部,所
述凹入弯曲表面部设置在与所述柱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中;
第一内边缘部,所述第一内边缘部为所述一对长孔之间的中间位置侧
的内边缘部;以及第二内边缘部,所述第二内边缘部与所述第一内边
缘部相对,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当所述悬吊轴中的一个悬吊轴抵靠所
述长孔中的对应的一个长孔的所述第一内边缘部时,在另一个所述悬
吊轴与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长孔的所述第二内边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该构型,在二次碰撞时,当悬吊轴中的一个悬吊轴的穿过
长孔部在对应的长孔的第一内边缘部上滑动时,在另一个悬吊轴的
穿过长孔部与对应的另一个长孔的第二内边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因此,能够抑制撬动的发生并且能够执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此外,长孔中的每个长孔的第一内边缘部可以包括:平坦表面部,
所述平坦表面部平行于所述柱移动方向直线地延伸;以及渐缩表面部,
所述渐缩表面部从所述凹入弯曲表面部的端部沿切线方向延伸,并且
连接至对应的所述平坦表面部,所述一对长孔的所述渐缩表面部以使
得所述一对长孔的所述平坦表面部之间的宽度减小的方式彼此对向地
倾斜,并且所述渐缩表面部相对于所述柱移动方向的渐缩角等于或大
于摩擦角。
根据该构型,长孔的渐缩表面部的渐缩角等于或大于摩擦角,
并且因此,同样在二次碰撞时输入的载荷的方向在平面图中相对于
柱移动方向倾斜的情况下,悬吊轴中对应于载荷输入的方向的一个
悬吊轴的穿过长孔部经由第一内边缘部的渐缩表面部从对应长孔的
初始安装位置平滑地滑动至平坦表面部。第一内边缘部比第二内边
缘部更靠近所述一对长孔之间的中间位置。因此,能够减小由于从
第一内边缘部施加至悬吊轴的反作用力引起的转动力矩。因此,能
够进一步抑制撬动的发生,并且能够执行更稳定的冲击吸收。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并且示意性地示出了转向装置的构型。
[图2]图2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示出了沿
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
[图3]图3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图4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固定托架、悬吊机构和联接/
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图5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联接状态的
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包括树脂销的轴线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
[图6]图6是二次碰撞时的图1的转向装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
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通过剪断树脂销而使第二板沿柱移动方向从
第一板的预定位置分离的状态。
[图7]图7是沿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示出
了第一板、悬吊螺栓和联接/分离机构的截面。
[图8]图8是沿图2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示出
了第二板、悬吊螺栓和联接/分离机构的截面。
[图9]图9是第一板和悬吊螺栓的长孔的示意图,放大地示出
图7的一部分,并且示出了悬吊螺栓处于初始安装位置的状态,其
中,第一板和悬吊螺栓的剖面线被省去。
[图10]图10是图1的转向装置中的第一板的长孔和悬吊螺栓
在二次碰撞时的示意图,其中,第一板和悬吊螺栓的剖面线被省去。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构型的示
意图。参照图1,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轴3,转向轴3联接至诸如
方向盘之类的转向构件2;中间轴5,中间轴5经由万向节4联接至
转向轴3;小齿轮轴7,小齿轮轴7经由万向节6联接至中间轴5;
以及用作转向轴的齿条轴8,齿条轴8具有与设置在小齿轮轴7的
端部附近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
转向机构A1由包括小齿轮轴7和齿条轴8的齿条齿轮机构构
成。齿条轴8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9的壳体10支撑,从而能够在沿
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轴向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齿
条轴8的端部并未示出,但通过对应的拉杆和对应的转向节臂联接
至相应的转向轮。
转向轴3具有上轴11和下轴12,上轴11和下轴12通过使用例
如花键联接而彼此联接,从而能够共同旋转并且在轴向上相对地移
动。转向轴3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14的转向柱15经由未示出
的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转向柱15包括管状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管状下护罩17
和壳体18,其中,管状上护罩16和管状下护罩17彼此装配成能够
在轴向方向上相对地移动,壳体18联接至下护罩17的轴向下端。
壳体18中容置有减速机构20,该减速机构20减小用于辅助转向的
电动马达19的动力并且将减小的动力传递至下轴12。减速机构20
具有驱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驱动齿轮21以能够共同旋
转的方式联接至电动马达19的旋转轴(未示出),从动齿轮22与驱
动齿轮21啮合从而与下轴12共同旋转。
转向装置1由转向轴3和转向柱15以及稍后将描述的固定托架
23、倾斜托架24、悬吊机构T1、T2、锁定机构29、联接/分离机构
R1等构成。
尽管将参照转向装置1应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示例描述实施方
式,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手动转向装置。尽管将参照转向装
置1为能够倾斜调节的示例描述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
用于未设置有倾斜调节功能的转向装置或能够倾斜调节且能够伸缩
调节的转向装置。
如图2中所示,图2为示意性截面图,转向装置1包括一对悬
吊机构T1、T2,其中,上护罩16由固定托架23通过用作可移动托
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中所示,用作可移
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经由用作悬吊机构T1、T2的悬吊轴的悬吊螺
栓251、252从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固定托架23悬吊。相比之下,
柱托架26固定至转向柱15的上护罩16。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转向装置1包括锁定机构29,该锁定机
构29基于在操作杆27上执行的操作、经历倾斜调节的柱托架26
的位置(因此,基于上护罩16和转向构件2的位置)通过使用紧固
轴28经由倾斜托架24而被锁定或被解锁。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包括一对侧板41。如图2
中所示,柱托架26具有槽形形状,包括一对侧板71和联接板72,
所述一对侧板71分别与倾斜托架24的所述一对侧板41相对,所述
一对侧板71的下端通过联接板72彼此联接。
参照图2,紧固轴28由穿过倾斜托架24和柱托架26的侧板41、
71的螺栓构成。当拧到紧固轴28上的螺母73通过使操作杆27旋
转的操作而旋转时,侧板41、71一起紧固在用作紧固轴28的螺栓
的头部与螺母73之间,由此锁定侧板41、71。因此,转向构件2
在倾斜调节之后的位置被锁定,并且倾斜锁定完成。
转向装置1包括联接/分离机构R1,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
和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通过联接/分离机构R1彼此联接,并且
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板32通过联接/分离机构R1沿图6中所示的柱
移动方向X1从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图5中所示的位置)分离。
如图2和图4中所示,图4为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在与
柱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上,联接/分离机构R1布置在一对悬
吊机构T1、T2之间(即,用作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一对第
一孔(稍后描述)的长孔81、82之间)。具体地,在与柱移动方向
X1垂直的方向Y1上,联接/分离机构R1布置在所述一对长孔81、
82之间(即,一对悬吊螺栓251、252之间)的中间位置。
参照图1,固定托架23包括第一板30,该第一板30平行于二
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对应于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在第一
板30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1、T2并且平行于柱移动方向X1
延伸的长孔81、82(第一孔)。相比之下,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
架)包括与第一板30相对的第二板32。在第二板32中,形成有与
长孔81、82的一部分相对并且用于悬吊机构T1、T2的圆孔91、92
(第二孔)。
悬吊螺栓251、252中的每个悬吊螺栓由穿过第一板30的对应
长孔81、82以及第二板32的对应圆孔91、92并且拧至螺母34中
的螺栓构成。与螺母34配合以使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彼此联接的
悬吊螺栓251、252经由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和柱托架26悬
吊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在二次碰撞时,悬吊螺栓251、252能
够与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柱托架26、以及上护罩26一起沿
着对应长孔81、82在柱移动方向X1上移动。
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4的下托架35支撑用作枢转轴的倾斜中心
轴36。倾斜中心轴36经由转向柱15的壳体18支撑下护罩17,从
而能够绕倾斜中心轴36摆动。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机构T1、T2中的每个悬吊机构由
对应的悬吊螺栓251、252、板簧42和螺母34等构成,板簧42例
如由碟簧形成。联接/分离机构R1由在二次碰撞时被剪断的树脂销
61以及装配至树脂销6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圆筒形套环62
构成。套环62由硬度比形成树脂销61的树脂的硬度高的材料(例
如,诸如铁或铝之类的金属,或高硬度树脂或陶瓷)形成。
参照图3,固定托架23包括一对侧板37和一对附接板38,其
中,所述一对侧板37分别从第一板30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所
述一对附接板38分别从所述一对侧板37向外且横向地延伸。固定
托架23由例如金属板工件形成。附接板38通过固定螺栓40(参照
图4)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固定螺栓40分别穿过设置在附接板
38中的螺杆通过孔39(参照图3和图4)。因此,固定托架23固定
至车身侧构件13。
参照图2至图4,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与一对悬吊螺
栓251、252对应,成对地形成有一对长孔81、82。所述一对长孔
81、82平行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延伸,并且在垂直于柱
移动方向X1的方向Y1上彼此分离。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由例如金属
板工件形成。倾斜托架24包括第二板32和从第二板32的一对侧边
缘向下延伸的一对侧板41,并且形成为槽状。如图2和图3中所示,
第二板32联接至侧板41的部分可以形成为弧形形状。
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1、252
对应地设置有一对圆孔91、92。悬吊螺栓251、252中的每个悬吊
螺栓依次穿过由例如碟簧形成的环形板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对
应通孔44、第一板30的对应长孔81、82、以及第二板32的对应圆
孔91、92,然后被旋拧至螺母34上。根据该构型,悬吊螺栓251、
252悬吊倾斜托架24。
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插置板43由沿垂直于柱移动方向
X1的方向Y1延伸的长板构成,并且如图2中所示,插置在板簧42
与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之间。在第一插置板43中,至少位于第
一板30那一侧的表面30a由低摩擦材料如氟树脂形成。也就是说,
整个第一插置板43可以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第一插置板43的
位于第一板30那一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覆盖。
插置有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
插置板46在二次碰撞时减小了第二板32相对于第一板30沿柱移动
方向X1运动的滑动阻力。
第二插置板45构成槽状的单元45U,该单元45U与第一端部
321接合,第一端部321为第二板32的在柱移动方向X1上的端部。
也就是说,单元45U包括:第二插置板45,该第二插置板45沿着
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以及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延伸;相对板
47,相对板47与第二插置板45相对并沿着第二板32的下表面32b
延伸;以及联接板48,联接板48联接第二插置板45与相对板47
并且抵靠第二板32的在柱移动方向X1上的边缘。
在第二插置板45中,至少位于第一板30那一侧的表面由低摩
擦材料如氟树脂形成。也就是说,第二插置板45或单元45U可以
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第一板30那一侧的
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覆盖。
第三插置板46构成与第二端部302以及第二端部322接合的单
元46U,其中,第二端部302为第一板30的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
的端部,第二端部322为第二板32的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的端部。
也就是说,单元46U包括第三插置板46和相对板49,其中,第三
插置板46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
延伸,相对板49与第三插置板46相对并且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
30a延伸。单元46U还包括联接板50和接合部51,其中,联接板
50联接第三插置板46与相对板49并且抵靠第一板30的与柱移动
方向X1相反的边缘,接合部51与第二板32的第二端部322以钩
挂的形式接合,并且具有例如钩形形状。
在第三插置板46中,至少位于第二板32那一侧的表面由低摩
擦材料如氟树脂形成。也就是说,第三插置板46或单元46U可以
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第二板32那一侧的
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覆盖。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螺栓251、252中的每个悬吊螺栓包
括:头部52;大直径部53,大直径部53与头部52是连续的,其直
径比头部52的直径小并且用作穿过长孔部;小直径部54,小直径
部54与大直径部53是连续的并且其直径比大直径部53的直径小;
阶梯部55,阶梯部55形成在大直径部53与小直径部54之间;以
及螺纹部56,螺纹部56设置在小直径部54中。头部52中设置有
具有例如六边形孔形状的工具接合部57。
如图2中所示,大直径部53(穿过长孔部)穿过环形板簧42、
第一插置板43的通孔44以及第一板30的对应长孔81、82。阶梯
部55抵靠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以被上表面32a接纳。第二板32
被按压地保持在阶梯部55与螺母34之间,并且悬吊螺栓251、252
和第二板32被固定。
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距离H1(对应于大直径部53的轴
长度)比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第二插置板45的厚度
(或第三插置板46的厚度)、第一板30的厚度、沿着第一板30的
上表面30a延伸的第一插置板43的厚度、以及板簧42在最大压缩
状态下的厚度的总和大。因此,板簧42经由第一插置板43将第一
板30朝向第二板32弹性地迫压。
联接/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包括头部63和轴部64,其中,
头部63具有例如圆形截面,轴部64为直径比头部63小的柱状部。
圆筒形套环62装配至轴部64的外周。套环62的外径与树脂销61
的头部63的外径相等。套环6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21抵
靠树脂销61的头部63,并且套环6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622
被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纳。因此,防止了树脂销61和套环62
朝向第二板32下方侧滑脱。
相比之下,第一插置板43布置成覆盖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上
侧,由此防止了树脂销61向上滑脱。在第一插置板43中,比头部
63的外径小的观察孔65形成为与头部63相对。在组装联接/分离机
构R1之后,当通过第一插置板43的观察孔65来观察树脂销61的
头部63时,能够容易地确定是否发生了诸如树脂销61的附接失败
之类的工作缺陷。
树脂销61的头部63以及套环62的大部分穿过固定托架23的
第一板30的用于联接/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套环62的一部分
从第一孔66突出。处于树脂销61的轴部64中并且从套环62突出
的部分641穿过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的用于联
接/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二次碰撞时,
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部分641基于第一板30与第二板12的相对
运动而被剪切,从而与剩余部分分离。
如图7中所示,图7为沿着图2的线VII-VII的截面图,在与
柱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上,第一板30的用于联接/分离机构
R1的第一孔66设置在位于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长孔81、82
之间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说,在与柱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
上,树脂销6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1、252之间的中间
位置处。在悬吊螺栓251、252中的每个悬吊螺栓中,用作穿过长孔
部的大直径部53穿过对应长孔81、82。
第一板30的用于联接/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形成为在与柱
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上较长的横向长孔。因此,在与柱移动
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上,在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
间形成有间隙S1、S2。
由于存在这些间隙,因此,即使当运输或安装时的任何外力引
起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之间的在与柱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
上的少许的位置移动时,树脂销61也不会被剪断。
如图8中所示,图8为沿着图2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
在与柱移动方向X1垂直的方向Y1上,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的
用于联接/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设置在位于用于所述一对悬吊机
构T1、T2的所述一对圆孔91、92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孔67
由圆孔形成,该圆孔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外
径。对应的悬吊螺栓251、252的小直径部54分别穿过圆孔91、92。
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的轴部64通过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
与第二板32的配合表面之间的移位而被剪断。由套环62的第二端
部622的内周边缘构成的剪切边缘具有弧形形状,并且由第二板32
的第二孔67的边缘部分构成的剪切边缘也具有弧形形状。
接下来,图9示出了第一板30的一对长孔(第一孔)81、82
与用作布置在关于所述一对长孔81、82的初始安装位置的悬吊螺栓
251、252的穿过长孔部的大直径部53之间的关系。在图9中,省
去了第一板30和悬吊螺栓251、252的剖面线。
一个长孔81的内周81a包括:凹入弯曲表面部101,该凹入弯
曲表面部101设置在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的方向X2上的端部中;
第一内边缘部102,该第一内边缘部102为在所述一对长孔81、82
之间的中间位置CP(对应于联接/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的布置
位置)那一侧上的内边缘部;以及第二内边缘部103,该第二内边
缘部103与第一内边缘部102相对。
处于初始安装位置的悬吊螺栓251的大直径部53(穿过长孔部)
的外周的一部分布置成沿着凹入弯曲表面部101的一部分延伸,并
且被凹入弯曲表面部101接纳。具体地,凹入弯曲表面部101包括
第一弧形表面部J1和第二弧形表面部J2,第一弧形表面部J1具有
第一中心C21,第二弧形表面部J2具有沿柱移动方向X1与第一中
心C21偏离的第二中心C22,并且第二弧形表面部J2经由连接部
Ja连接至第一弧形表面部J1。第二弧形表面部J2关于第二中心C22
的曲率半径Q22制成为比第一弧形表面部J1关于第一中心C21的
曲率半径Q21大(Q22>Q21)。
在处于初始安装位置中的悬吊螺栓251的大直径部(穿过长孔
部)被凹入弯曲表面部101接纳的状态下,悬吊螺栓251的大直径
部53(穿过长孔部)的中心C1布置在与第一弧形表面部J1的第一
中心C21基本重合的位置中。大直径部53的曲率半径设定成等于
或略小于第一弧形表面部J1的曲率半径Q21。
第一内边缘部102包括平坦表面部104和渐缩表面部105,平坦
表面部104沿柱移动方向X1延伸,渐缩表面部105从凹入弯曲表
面部101的一个端部101a(对应于第一弧形表面部J1的端部)沿
切向方向延伸,并且相交地连接至平坦表面部104。第二内边缘部
103由从凹入弯曲表面部101的另一个端部101b(对应于第二弧形
表面部J2的端部)沿为切向方向的柱移动方向X1延伸的平坦表面
部构成。
一个长孔81和另一个长孔82以横向对称的方式构造。也就是
说,另一个长孔82的内周82a包括:凹入弯曲表面部201,该凹入
弯曲表面部201设置在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的方向X2上的端部
中;第一内边缘部202,该第一内边缘部202为在所述一对长孔81、
82之间的中间位置CP那一侧上的内边缘部;以及第二内边缘部
203,该第二内边缘部203与第一内边缘部202相对。
处于初始安装位置的悬吊螺栓252的大直径部53(穿过长孔部)
的外周的一部分布置成沿着凹入弯曲表面部201延伸,并且被凹入
弯曲表面部201接纳。具体地,凹入弯曲表面部201包括第一弧形
表面部K1和第二弧形表面部K2,第一弧形表面部K1具有第一中
心C41,第二弧形表面部K2具有沿柱移动方向X1与第一中心C41
偏离的第二中心C42,并且第二弧形表面部K2经由连接部Ka连接
至第一弧形表面部K1。第二弧形表面部K2关于第二中心C42的曲
率半径Q42制成为比第一弧形表面部K1关于第一中心C41的曲率
半径Q41大(Q42>Q41)。
在处于初始安装位置中的悬吊螺栓252的大直径部(穿过长孔
部)被凹入弯曲表面部201接纳的状态下,悬吊螺栓252的大直径
部53(穿过长孔部)的中心C3布置在与第一弧形表面部K1的第
一中心C41基本重合的位置中。大直径部53的曲率半径设定成等
于或略小于第一弧形表面部K1的曲率半径Q41。
第一内边缘部202包括平坦表面部204和渐缩表面部205,平坦
表面部204沿柱移动方向X1延伸,渐缩表面部205从凹入弯曲表
面部201的一个端部201a(对应于第一弧形表面部K1的端部)沿
切向方向延伸,并且相交地连接至平坦表面部204。第二内边缘部
203由从凹入弯曲表面部201的另一个端部201b(对应于第二弧形
表面部K2的端部)沿为切向方向的柱移动方向X1延伸的平坦表面
部构成。
所述一对长孔81、82的渐缩表面部105、205彼此相对地倾斜以
减小所述一对长孔81、82的第一内边缘部102、202之间的间隙(具
体地,平坦表面部104之间的间隙)。长孔81、82的渐缩表面部105、
205相对于柱移动方向X1的渐缩角θ1、θ2制成为等于或大于摩擦角
β(未示出)(θ1≥β,θ2≥β)。
在二次碰撞时,当载荷沿例如平面图中相对于柱移动方向X1
倾斜的方向例如如图10中所示输入至转向轴3时,一个悬吊螺栓
251从为长孔81的初始安装位置的凹入弯曲表面部101分离,并且
移动至第一内边缘部102的渐缩表面部105或平坦表面部104,在
另一个悬吊螺栓252与另一个长孔82的第二内边缘部203之间形成
有间隙SS。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二次碰撞时,当一个悬吊螺栓(例如,悬
吊螺栓251)的穿过长孔部53如图10所示那样在对应的一个长孔
81的第一内边缘部102上滑动时,间隙SS形成在另一个悬吊螺栓
(例如,悬吊螺栓252)的穿过长孔部53与对应的另一个长孔82
的第二内边缘部203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撬动的发生并且能够执
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在长孔81、82的内周81a、82a中,在长孔81、82之间的中间
位置CP那一侧上的第一内边缘部102、202的渐缩表面部105、205
的渐缩角θ1、θ2设定成等于或大于摩擦角β(θ1≥β,θ2≥β)。因此,
同样在二次碰撞时输入的载荷的方向在平面图中相对于柱移动方向
X1倾斜的情况下(在载荷具有在垂直于柱移动方向X1的方向Y1
(横向方向)上的载荷分量的情况下),对应于载荷输入的方向的一
个悬吊螺栓(例如,悬吊螺栓251)的穿过长孔部53经由例如第一
内边缘部102的渐缩表面部105(参见图10)从对应的长孔(例如,
长孔81)的初始安装位置(例如,部分地沿着凹入弯曲表面部101
的位置)平滑地滑动至平坦表面部104。
第一内边缘部102比第二内边缘部103更靠近所述一对长孔81、
82之间的中间位置CP。因此,由于从第一内边缘部102施加至悬
吊螺栓251的反作用力产生的转动力矩比悬吊螺栓251抵靠位于远
离所述一对长孔81、82之间的中间位置CP的一侧上的第二内边缘
部103的假设情况下的转动力矩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撬动的
发生,并且能够执行更稳定的冲击吸收。
尽管未示出,但在另一个悬吊螺栓252的穿过长孔部53在二次
碰撞时在对应的另一个长孔82的第一内边缘部202上滑动的情况
下,在一个悬吊螺栓251的穿过长孔部53与对应的一个长孔81的
第二内边缘部103之间形成有间隙。同样,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
撬动的发生,并且能够执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
内以各种方式修改。
本申请以2013年7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3-148879)为基础,并且其公开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执行稳定冲击吸收的转向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转向装置;2…转向构件;3…转向轴;13…车身侧构件;15…转向
柱;16…上护罩(可移动护罩);23…固定托架;24…倾斜托架(可移
动托架);251、252…悬吊螺栓(悬吊轴);26…柱托架;30…第一板;
32…第二板;53…大直径部(穿过长孔部);81、82…长孔(第一孔);
91、92…圆孔(第二孔);101、102…凹入弯曲表面部;101a、201a…
一个端部;101b、201b…另一个端部;102、202…第一内边缘部;103、
203…第二内边缘部;104、204…平坦表面部;105、205…渐缩表面
部;CP…中间位置(在一对长孔之间);C21、C41…第一中心;C22、
C42…第二中心;J1、K1…第一弧形表面部;J2、K2…第二弧形表
面部;SS…间隙,T1、T2…悬吊机构;R1…联接/分离机构;θ1、θ2…
渐缩角;X1…柱移动方向;X2…与柱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Y1…与
柱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