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隔震车道.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857025
  • 上传时间:2018-07-18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526.9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297594.2

    申请日:

    2014.06.06

    公开号:

    CN203878432U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1C 7/32申请日:20140606授权公告日:20141015终止日期:20160606|||授权

    IPC分类号:

    E01C7/32

    主分类号:

    E01C7/32

    申请人:

    上海大学

    发明人:

    田万溪; 李东

    地址:

    200444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代理人:

    陆聪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之上设有隔震层,在隔震层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所述隔震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楼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减少了楼板结构层的振动,降低了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对楼面车道周围设施和用户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之上设有隔震层(2),在隔震层(2)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所述隔震层(2)、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6),在柔性材料防震沟(6)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层(2)为橡胶钢板层,由橡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板为三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钢板为两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厚度为120mm±10mm,隔震层(2)厚度为100mm±10mm,透油层(3)厚度为6mm±1mm,下封层(4)厚度为8mm±1mm,沥青混凝土AC-16层(5)厚度为60mm±5mm,钢筋混凝土挡板(7)厚度为200mm±10mm。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隔震车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震车道,属于土木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结构开始出现楼面车道。而楼面车道的存在,会出现由于汽车通过而产生的节点动力荷载,这些节点动力荷载会引起楼板的振动,由于楼板结构层振动的连带作用而导致了楼面车道周边构件的振动,振动产生的位移和加速度不仅会对车道周边的设施造成影响,也会对周边用户造成一定舒适度方面的影响。但现行设计中针对消除楼面车道振动影响的考虑不多,因此,如何减轻楼板结构层的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楼面车道在汽车通过时产生的动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振动,提供一种隔震车道,通过在楼板的结构层和楼面层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以减小面层上的动力荷载向结构层的传递,从而大大减小结构层的振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之上设有隔震层,在隔震层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所述隔震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
    所述隔震层为橡胶钢板层,由橡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所述橡胶板为三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钢板为两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厚度为120mm±10mm,隔震层厚度为100mm±10mm,透油层厚度为6mm±1mm,下封层厚度为8mm±1mm,沥青混凝土AC-16层厚度为60mm±5mm,钢筋混凝土挡板厚度为200mm±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减少了楼板结构层的振动,降低了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对楼面车道周围设施和用户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楼面道路荷载节点计算简图。
    图3是节点荷载时程图。
    图4是传统楼面道路结构“节点d”位移示意图。
    图5是新型楼面道路隔震结构“节点d”位移示意图。
    图6是传统楼面道路结构“节点d”加速度意图。
    图7是新型楼面道路隔震结构“节点d”加速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隔震楼板道路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之上设有隔震层2,在隔震层2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所述隔震层2、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6,在柔性材料防震沟6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7。
    所述隔震层2为橡胶钢板层,由橡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是所述橡胶板为三层,钢板为两层,橡胶板与钢板厚度均为20mm,五层板一起组成厚100mm的隔震层2。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厚度为120mm,隔震层2厚度为100mm,透油层3厚度为6mm,下封层4厚度为8mm,沥青混凝土AC-16层5厚度为60mm,钢筋混凝土挡板7厚度为200mm。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小由汽车动力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振动作用,故在设计时,必须以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以及位移为目标函数,通过传统的楼板道路形式和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速度和位移的对比,从而得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楼板道路形式的优势所在。通过软件Midas_civil来模拟计算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层的位移和加速度。
    选取一块楼板的车道进行分析,然后就可以推知一条车道在车辆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加速度以及位移的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软件Midas_civil在节点处施加节点动力荷载,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软件Midas_civil可以得到取楼板各节点的位移以及加速度。
    取一块3m×7.5m的楼面车道进行计算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整个模型是由框架支撑的楼板,该楼板的各种特征信息如下所示:
    单元类型:板单元单元尺寸:3m×7.5m混凝土等级:C30砼弹性模量:E=3×104MPa橡胶种类:天然橡胶(绍尔60)钢板种类:Q235
    分析过程如下:
    如图2所示,沿汽车移动方向将在楼板中间位置设置节点a-g,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为0.5m。如图3所示为汽车运行到每个节点的节点荷载时程图。其中取两辆车以40km/h的速度通过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计算。节点动力荷载的计算分析过程如下:
    由于车辆荷载作用在节点时是个瞬间作用后即消失的一种冲击荷载,所以将其近似地模拟为最大值为40kN(每辆车取2t)的三角形荷载,其中时间t1和t2的时间差由车辆速度和所建模型的节点间距来决定。车速取30km/h,所以t1=单元长度/车速=0.5m/(30km/h)=0.06s,t2=t1×2=0.12s。为了便于比较,两个模型都取中间的节点d作为位移和加速度的测量点。
    如图4与图5,图6与图7的对比可知,在增加隔震层后,楼板结构层的位移和加速度都有明显的降低,具体数据如下: 
    项目传统结构本结构隔震程度(%)最大位移(m)0.000550.0003242%最大加速度(m/s2)0.130000.0900031%
    根据Midas_civil软件得出的数据分析,可见相比于常规的楼面车道,本实用新型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楼板结构层的位移及加速度,有着很好的减震效果。 

    关 键  词:
    一种 车道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隔震车道.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85702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