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煤矿的掘进巷道支护设施。属于煤矿开采领域。
背景技术
急倾斜煤层赋存角度为45°以上,是国际公认的难采煤层。我国大倾角和急倾斜煤
层占15%~20%的储量,其年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左右。急倾斜煤层巷道的顶板、
两帮和底板各自岩性不同,且岩层易沿层面滑移,所以巷道的围岩应力分布、矿压显现和支
架的承载状况都要比其他煤层复杂,其主要特点为:(1)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具有非对称
性;(2)因煤层倾角大,重力沿层理方向的作用力增大,受回采影响后,很易引起岩体沿层面
滑移;(3)急倾斜煤层巷道底板多为煤层,其强度一般都低于顶底板岩层,尤其是急倾斜煤
层的顶底板与煤层的强度相差悬殊时,巷道底臌现象严重。可见,急倾斜煤层巷道的矿压显
现较剧烈,支架的受载状况具有非对称性,而现用支架又都单一地仿照缓倾斜煤层巷道用
的以承受顶压为主的对称性支架,导致支架因受局部应力集中而损坏,巷道往往需要多次
维修与翻修后仍不能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巷道维修费用大大超过成巷费用,大量的
巷道因维护不当而报废。
在实践中,采用采区前进,区内后退式回采采煤法进行开采。先采上层煤,后采下
一区段层煤。上、下层保持一定的超前距离。回采巷道主要采用沿空留巷的方式,即上一区
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留作下一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
因此,沿煤层布置的回采巷道要受到两次以上采面回采的影响。
在现有的巷道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巷道变形量
大,在工字钢棚支护下无稳定期,表现出明显的软岩巷道特性。(2)巷道首先从底板开始变
形,出现底鼓,继而引起帮脚失稳,最后导致顶板下沉。(3)巷道变形不对称,呈现“底板隆
起,顶板下挫”的相互错动变形特征。(4)棚架顶梁没有明显弯曲现象,而棚腿出现严重的弯
曲、扭转和钻底现象。(5)部分地段巷道受到水的影响,围岩出现泥化膨胀现象,造成巷道的
变形加重。
很多时候,回采巷道在掘进过程中会变形破坏严重,部分区域顶底板移近量接近
1m左右,两帮煤岩体松散破碎,通常需多次维修才能勉强维持巷道基本稳定,维修投入费用
高,加之以后该巷道为后续采煤工作面服务后将受到更多次采动影响,巷道稳定性维护更
加困难,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非常有必要解决回采巷道支护问题,使用回采巷道保持
稳定,为更多后续开采服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
以及支护设施的施工工艺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设置在回采巷道内,回采
巷道设置有拱顶、顶板、底板。所述的回采巷道的巷道断面为斜墙拱形;具体为:回采巷道的
正上方为拱顶3;顶板4为斜墙,自巷道拱顶沿煤层倾角直线倾斜向下;底板为拱形反底5,自
巷道拱顶部弧线拱形向下至平底6;拱顶下方为巷道底面,将巷道底面分为左右侧,靠近顶
板一侧为下一区段煤层11,靠近底板一侧为平底6;所述的拱顶高2.4-2.6m,巷道底面宽3-
4m。
所述的支护设施包括由锚杆1、锚索2、钢带、金属网12共同形成的锚网支护;以及
在巷道表面喷射混凝土形成的喷浆封闭层7。
所述的顶板上设置4排锚杆,靠近拱顶的一排锚杆向拱顶方侧倾斜37-43度;其余
的3排锚杆垂直于顶板设置。
所述的拱顶布置一排锚杆,锚杆垂直于拱顶弧形的切线。
所述的拱形反底5布置4排锚杆,锚杆均垂直于拱形反底弧形的切线。
所述的平底6设置两排锚杆,其中一排锚杆设置在拱形反底与平底的夹角处,并向
拱形反底方向倾斜40-50度,另一排锚杆设置在平底中部,并向拱形反底方向倾斜12-17度。
所述的顶板4中部设置1排锚索,并垂直于顶板;拱顶中部设置1排锚索,并向顶板
侧倾斜8-12度;拱形反底设置3排锚索,并均垂直于拱形反底弧形的切线,锚索排距为950-
1050mm。
如上所述的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更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的金属网
为10#铅丝编制,网格规格80×80mm;所述的钢带为W型钢带,宽度280mm,厚度3mm,破断力大
于30KN。
如上所述的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更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的回采巷
道内各处的锚杆的排距为0.8m,锚杆之间的间距为0.8m;锚杆为直径20mm,长度为2500mm,
预紧力不小于70KN。
如上所述的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更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的拱形反
底设置的三排锚索其排距为1000mm。
如上所述的急倾斜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支护设施,更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的回采巷
道内各处的锚索长度为9000mm,锚索间距均为3200mm。
有益效果:
本技术针对重复采动影响沿空回采巷道,利用高强度锚杆、锚索,结合W型钢带、金
属网,再结合巷道表面喷混凝土的非对称多介质耦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
变形,满足巷道安全生产需求。
本技术之前,煤矿采用的架棚支护,要经过多次维修,大大的增加了巷道的维护成
本。而采用本支护技术后,大大地提高了支护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保证了工作面正常生
产,增加了原煤产量。
本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消除了掘进与开采工作
面安全隐患。
本技术为矿区推广锚网柔性联合支护技术的起到了示范与推动作用。
本技术提出了“主动支护、关键部位加强支护、二次喷混凝土、耦合支护”的巷道围
岩稳定性控制原则,形成了急倾斜煤层重复采动沿空软岩巷道多介质耦合支护理论与技
术,丰富了我国急倾斜角煤层的开采理论,拓展了核心技术研究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本行业
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急倾斜煤层在我国其储量占总储量15%-20%,西部矿区50%以上的矿井开采该
类煤层,而且是许多矿区或矿井的主采煤层。本技术为该类煤层巷道支护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其市场巨大,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巷道结构分布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巷道支护结构图。
附图标号对应:1-锚杆,2锚索,3-拱顶,4-顶板,5-拱形反底,6-平底,7-喷浆封闭
层,8-顶板岩层,9-底板岩层,10-煤层,11-下一区段煤层,12-金属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产生良好效果的原理如下:
影响急倾斜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三个因素为:围岩应力、围岩强度、支护。
(1)改善围岩应力。在未受回采影响的岩体内,巷道的围岩变形是由巷道应力集
中,以及相邻巷道的影响引起的。合理的巷道断面形状可降低巷道围岩应力,控制围岩变
形。对于高应力作用下有剧烈变形的巷道,可通过在巷道掘进中预留变形量,并采用柔性的
主动支护形式,使围岩在与支护的协调变形中释放高应力并共同承载。
(2)强化围岩强度。锚杆支护强化围岩强度,锚杆与岩体粘结在一起,提高了岩体
的整体强度,增强了岩体的抗变形能力,加强了岩体的整体性;由于锚杆的抗拉作用,当锚
杆穿越破碎岩层深入稳定岩层时,对不稳定岩层起着悬吊作用;对于层状岩体,由于锚杆的
作用,对岩层离层的产生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并增大了岩层间的摩擦力,与锚杆本身的抗
剪作用阻住岩层间产生相对滑动,从而将各个岩层加紧形成组合梁,提高了岩层的承载能
力。
(3)加强支护。锚杆、锚索、金属网、喷混凝土层等主动支护,就能实现支护结构的
主动及时承载,避免围岩出现自由变形,同时锚杆、锚索伸入岩层内部对破碎围岩起到很好
的加固作用,能充分调动围岩的自承能力。柔性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变形协调能力,能在支
护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支护结构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好的
结构稳定性,应当采用锚网等稳定性较好的支护形式。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单一的小范围的加固方法往往不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
与破坏,利用高强度锚杆、锚索,结合W钢带、金属网,再结合巷道表面喷混凝土的非对称多
介质耦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满足巷道安全生产需求。
示例一:
本实用新型进行实验性实施,其实验实施条件如下:
矿井回采巷道具有如下特征:
(1)均属于半煤岩巷,且巷道的顶底板均具有半煤岩特征,巷道的两侧分别为煤层
的顶板和底板,这与一般倾角煤层截然不同。
(2)巷道所处煤岩体强度小,倾角大(平均64°),顶底板均为泥、炭质软弱岩石,底
板距下一煤层距离小,仅1.78m,部分段距离仅为0.3m。
(4)回采巷道既要作为本采煤区段煤层的运输巷,又要作为下一采区段煤层工作
面的回风巷道,属于沿空巷道,巷道的服务时间较一般回采巷道长。
(5)巷道掘进爆破震动对围岩扰动影响大,巷道成形困难。
本示例的回采巷道设置:
回采巷道断面为斜墙拱形,具体为:回采巷道的正上方为拱顶3;顶板4为斜墙,自
巷道拱顶沿煤层倾角直线倾斜向下;底板为拱形反底5,自巷道拱顶部弧线拱形向下至平底
6;拱顶下方为巷道底面,将巷道底面分为左右侧,靠近顶板一侧为下一区段煤层11,靠近底
板一侧为平底6;所述的拱顶高2.5m,巷道底面宽3.4m。顶板向上为顶板岩层,拱顶的正上方
为本区段煤层10,煤层向拱形反底侧倾斜,为大倾角急倾斜煤层。拱形反底与平底均搌进在
底板岩层9中。顶板4向上为顶板岩层8。
支护设置:
支护设施包括由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共同形成的锚网支护;以及在巷道表面
喷射混凝土形成的喷浆封闭层。
所述的顶板上设置4排锚杆,靠近拱顶的一排锚杆向拱顶方侧倾斜40度;其余的3
排锚杆垂直于顶板设置。
所述的拱顶布置一排锚杆,锚杆垂直于拱顶弧形的切线。
所述的拱形反底布置4排锚杆,锚杆均垂直于拱形反底弧形的切线。
所述的平底设置两排锚杆,其中一排锚杆设置在拱形反底与平底的夹角处,并向
拱形反底方向倾斜45度,另一排锚杆设置在平底中部,并向拱形反底方向倾斜15度。
所述的顶板中部设置1排锚索,并垂直于顶板;拱顶中部设置1排锚索,并向顶板侧
倾斜10度;拱形反底设置3排锚索,并均垂直于拱形反底弧形的切线,锚索排距为1000mm。
本示例支护工艺:
1、锚杆的安装。
(1)、锚杆间距为0.8m,排距0.8m,施工时锚杆全部进入岩体,外露长度不大于
50mm,锚杆间距、排距偏差不超过100mm。
(2)、锚杆孔眼钻径为28mm,孔眼必须打到稳定岩层中,孔眼深2450~2500mm。
(3)、用锚杆将树脂药卷送至孔底,送进时缓慢推进并连续搅拌,时间为20-30秒,
每根锚杆装2根树脂药卷。
(4)、树脂锚杆搅拌完毕后,用锚杆连接机支撑2-3分钟,待树脂锚固剂凝固再取锚
杆连接机。
(5)、安装锚杆托盘应在搅拌完成2分钟后进行。锚杆托盘采用规格为宽度200mm,
长度200mm,厚底14mm的可调心托盘。
2、锚杆安装完毕后,再安装金属网、钢带。金属网采用10#铅丝编制,网格规格80×
80mm。钢带宽度280mm,厚度3.0mm,破断力大于304kN。
3、安装锚索。
锚索采用双股笼形锚索。单股锚索钢绞线Φ17.8mm,强度级别为1860MPa,单股破
断载荷不低于250kN,锚索长度9000mm。锚固方式采用树脂药卷端锚,并注水泥浆全长加固。
锚索注浆加固水泥浆采用普通425#硅酸盐水泥,加水玻璃量为水泥重量的3%,其
水灰比为(水:水泥)=1:2。注浆管采用普通4分焊接钢管制作(内径15mm、壁厚3.5mm)。排气
管采用内径4mm、外径6mm的塑料管。
锚索孔眼打到稳定的岩层中,严格控制眼深与锚索长度相一致,锚索外露长度控
制在250~300mm,预紧力23~24MPa(80~100kN),锚固力200kN。锚索孔眼的孔径、锚索直径
与锚固剂直径相一致,锚索间距、排距允许误差±100mm。施工过程如下:
(1)、打眼:锚索孔眼径65mm,眼深8700mm。
(2)、安装锚索:将注浆管用自粘带固定在锚索的一端,注浆管深入锚索0.5m~
1.0m,注浆管尾部超出锚索最外端300mm。将锚索拉直,把排气管绑在距锚索端30mm~50mm
处,用胶带固定,排气管尾部超出锚索外端2m~3m。将锚索连同排气管、注浆管一同送入钻
孔内。用棉纱将锚索孔眼四周封装严密,再用快硬水泥封堵严密确保不漏浆。
(3)、注浆:按水与水泥1∶2比例混合搅拌,再加入水玻璃搅拌完成配浆。将排气管
放入盛满水的水桶内,开动注浆泵进行注浆,边搅拌边注浆。观察排气管,发现气泡冒出最
多时放慢注浆速度,待排气管不再冒气时表明锚索孔已注满。
当水泥浆养护24h后,上锚索托盘、紧固锚索,锚索托盘采用18#槽钢制成,长度为
1600mm,上下两根锚索共用一根槽钢托盘。
4、喷射混凝土。混凝土配比为,水泥:沙子:石子=1:2:2,水泥选用425#硅酸盐水
泥,沙子选用中粒河沙,石子粒径不大于15mm,速凝剂用量为水泥重量的4%,水灰比为0.4
~0.5,混凝土强度为15MPa,喷层厚度为100mm,分两次喷射。锚网、W钢带装好后先初喷
40mm,24小时后再复喷60mm。喷浆后巷道表面平整度不大于±100mm,无明显错差,巷道观感
质量良好、表面平整,无明显裂缝、蜂窝、孔洞、露筋现象。
5、本实施例在实验性使用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下:
(1)、巷道围岩变形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在开掘巷道25天左右时间,巷道围岩变形
进入稳定期。从观测数据显示,拱形反底的底臌明显大于斜墙顶板,拱形反底围岩位移量也
明显大于斜墙顶板。
(2)、顶板围岩深部位移:顶板在2m范围内位移量最大为6mm,在2~6m范围内位移
量达到38mm,顶板岩层离层量相对较小,说明锚网索+钢带联合支护较可靠,并且已充分发
挥了其主动支护作用。
(3)、通过现场观察和锚杆测力计监测表明,锚杆端部受力大小为拱顶最大,拱形
返底次之,顶板最小。拱顶和拱形返底锚杆受力在安设4天后,开始下降,之后趋于稳定,而
拱形返底锚杆端部受力缓慢增加。
(4)、观测历时278天,期间仅对巷道实验段拱形返底进行了1~2次拉底处理,巷道
基本能保证正常生产。
因此,采用本技术后,巷道表面位移变化属于正常范围内,保持了顶板岩层的整体
性,有效的控制了围岩变形,避免了工字刚棚支护时在采面回采前的多次返修。
上述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
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