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抗震房屋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抗震房屋结构,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抗震墙体在国外研究较多,特别是日本,由于日本地震较多,因此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要求较高,对抗震建筑材料的研究也较多,我国对抗震建筑材料的研究较少,在唐山地震出现后,我国开始注意建筑物的抗震性,1994年,国务院发文,防震重点地区,建筑要按抗6级地震能力、抗地震破坏烈度能力达8度来设防。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是各地对建筑物的抗震性研究不多,在汶川大地震时,90%的房屋没有抗震能力,80%以上的人死于房屋倒塌,专家预测,如果汶川地区的房屋均能够达到抗6级地震的能力,人员伤亡数将减少70%以上,此后国家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了要求,具有抗震能力的框架结构成为了建筑物的主体,框架结构由于钢筋的整体连接作用,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现有的防震结构都不具有一定的缓冲结构,当发生地震时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缓冲作用的高效抗震房屋结构;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房屋结构更加稳固的高效抗震房屋结构;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大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起到缓冲的作用的高效抗震房屋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抗震房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土层,所述板土层上设置有基础层,所述基础层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基础层上表面覆盖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上表面覆盖有抗震板,所述抗震板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顶端固定设置有框架梁;所述墙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抗震板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底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顶端与所述框架梁相连。
所述弹性元件包括减震弹簧。
所述弹性板包括橡胶板。
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和第二钢筋网片均由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绑扎而成,且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底端钢筋弯锚到所述抗震板内部并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的钢筋焊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顶端钢筋弯锚到所述框架梁内部。
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和第二钢筋网片上均绑扎有斜向钢筋。
所述橡胶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布有凸点,所述橡胶板的厚度为3~6cm。
所述墙体为现场支模板浇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橡胶板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凹槽内的减震弹簧可以起到主要的减震、缓冲作用,当地震来时,弹性元件和弹性板(即减震弹簧和橡胶板)同时能起到很好的减震作用,保护墙体不会产生巨大的变形;通过在第一钢筋网片和第二钢筋网片上设置斜向钢筋,可以使钢筋网片连接更加紧固,使房屋结构更加稳固和安全,通过将钢筋锚入到框架梁和抗震板,可以使房屋结构成为一个整体,使结构更加安全;橡胶板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布有凸点的设置,凸点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起到缓冲的作用;橡胶板的厚度为3~6cm,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墙体为现场支模板浇筑结构,可以使房屋结构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抗震房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土层8,所述板土层8上设置有基础层1,所述基础层1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3,所述凹槽3内设置有弹性元件2,所述基础层1上表面覆盖有弹性板7,所述弹性板7上表面覆盖有抗震板4,所述抗震板4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墙体5,所述墙体5顶端固定设置有框架梁;所述墙体5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6,所述抗震板4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底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顶端与所述框架梁相连。
所述弹性元件2为减震弹簧。
所述弹性板7为橡胶板。
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和第二钢筋网片均由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绑扎而成,且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的底端钢筋弯锚到所述抗震板4内部并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的钢筋焊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的顶端钢筋弯锚到所述框架梁内部。
所述第一钢筋网片6和第二钢筋网片上均绑扎有斜向钢筋。
所述橡胶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布有凸点,所述橡胶板的厚度为3~6cm。
所述墙体5为现场支模板浇筑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