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T型连接砖及墙体结构.pdf

  • 上传人:zhu****_FC
  • 文档编号:1816306
  • 上传时间:2018-07-17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622.9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233805.5

    申请日:

    2016.03.24

    公开号:

    CN205399796U

    公开日:

    2016.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4C 1/00登记生效日:2018032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光大国信建设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光大国信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100026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4号东方梅地亚中心C座601变更后权利人: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北一路808号姚家园产业园B座二层|||授权

    IPC分类号:

    E04C1/00

    主分类号:

    E04C1/00

    申请人:

    光大国信建设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华锋

    地址:

    100026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4号东方梅地亚中心C座60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代理人:

    杨立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T型连接砖及墙体结构,包括T型结构的砖本体,所述砖本体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呈正方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相互适配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相互适配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本实用新型通过T型的设置使墙体的墙角处连接更加紧密,保持整体的稳定性;能使砖本体上下交错卡合摞起,形成稳固的墙体结构;通孔的设置,可使墙体结构摞起后,在通孔内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来加固墙体,使整个墙体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结构的砖本体,所述砖本体
    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所述第一连接部(1)
    和第二连接部(2)均呈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1)横截面的边长大于第二连接部(2)横截面的边长,
    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高度与第二连接部(2)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均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
    连接部(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所述顶面和底面的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
    通孔(5)周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凸起(3),所述
    第一连接部(1)的底面上设第一凹槽(7);所述第二连接部(1)的中部
    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第二通孔(6)穿过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连接
    部(2)的顶面上设有第二凸起(4),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底面上设有
    第二凹槽(8);至少两个所述砖本体叠加设置时,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凹槽
    (7)与第一凸起(3)结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相接触的所述第二凹槽
    (8)与第二凸起(4)结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5)
    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一通孔(5)的
    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一方形环面(5-1)和具有弧度的第一连接环弧
    面(5-2),所述第一方形环面(5-1)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3)
    和所述第一凹槽(7)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一通孔(5)两个开口端的四周,所
    述第一凸起(3)设置在第一通孔(5)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一凹槽
    (7)设置在第一通孔(5)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3)
    的外露面包括第一上表面(3-1)和第一外环面(3-2),所述第一上表面(3-1)
    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外环面(3-2)环绕第一上表面(3-1)设置在所述第
    一上表面(3-1)和第一连接部(1)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凸起(3)的内
    壁为具有弧形的第一内环面(3-3),所述第一内环面(3-3)与第一方形环
    面(5-1)通过第一连接环弧面(5-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6)
    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二通孔(6)的
    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二方形环面(6-1)和第二连接圆台形环面(6-2),
    所述第二方形环面(6-1)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4)
    和所述第二凹槽(8)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二通孔(6)两个开口端的四周,所
    述第二凸起(4)设置在第二通孔(6)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二凹槽
    (8)设置在第二通孔(6)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4)
    的外露面包括第二上表面(4-1)和第二外环面(4-2),所述第二上表面(4-1)
    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外环面(4-2)环绕第二上表面(4-1)设置在所述第
    二上表面(4-1)和第二连接部(2)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凸起(4)的内
    壁为具有圆台形结构的第二内环面(4-3),所述第二内环面(4-3)与第二
    连接圆台形环面(6-2)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内环面(4-3)通过第二连接圆
    台形环面(6-2)与第二方形环面(6-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一种T型连接砖,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的截面均呈旋转对称的形状。
    9.一种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种T
    型连接砖,所述T型连接砖设于墙角处。

    说明书

    一种T型连接砖及墙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型连接砖及墙体结
    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堆积日益严重,2014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达
    到34亿吨,且利用率较低。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
    利用率为55%左右,其中各类金属尾矿的利用率仅为10%。固体废弃物的大
    量堆积和产生,不但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污染空气、水源、农作物等,还
    占用了大量土地,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新兴建筑材料领域,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各类空
    心砖、砌块等新型建材,以替代传统的红砖,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但
    目前的大量新型建材只能作为填充材料,不能直接用作建筑物的承重建材。
    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空心砖或砌块自身结构不够坚固,另一方面也因为现有
    的砖块之间连接不稳固,特别是砖与墙、墙与墙之间的连接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T型
    连接砖及墙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T型连接砖,包括
    T型结构的砖本体,所述砖本体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呈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横截面的边长大于第二连接部横截面的边长,所述第一
    连接部的高度与第二连接部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
    部开设有贯穿所述顶面和底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周侧的所述第一连
    接部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上设第一凹槽;所述第
    二连接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穿过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
    连接部的顶面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上设有第二凹槽;至
    少两个所述砖本体叠加设置时,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凸起结构位置
    相匹配可相互卡合,相接触的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凸起结构位置相匹配可相
    互卡合。

    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
    第一通孔的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一方形环面和具有弧度的第一连接
    环弧面,所述第一方形环面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个砖本体上一体设置两个正方体结构的连接部,且
    在连接部的顶面上外凸形成凸起、底面上凹陷形成与凸起适配的凹槽,能使
    砖本体上下交错卡合摞起,形成稳固的墙体结构;通孔的设置,可使墙体结
    构摞起后,在通孔内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来加固墙体,使整个墙体组合成为一
    个整体;T型的设置使墙角处墙体的连接更加紧密,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一通孔两个开
    口端的四周,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通孔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一
    凹槽设置在第一通孔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凸起和凹槽呈环形设置在所
    述通孔两个开口端的四周,可更有利于卡合结构的稳固。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的外露面包括第一上表面和第一外环面,所述第
    一上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外环面环绕第一上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表
    面和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凸起的内壁为具有弧形的第一内环
    面,所述第一内环面与第一方形环面通过第一连接环弧面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上表面和第一外环
    面,可使上下卡合连接的砖本体之间的作用力均匀分散开,避免底部砖本体
    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

    进一步,所述第二通孔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
    积,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二方形环面和第二连接圆台
    形环面,所述第二方形环面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进一步,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二通孔两个开
    口端的四周,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通孔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二
    凹槽设置在第二通孔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凸起和凹槽呈环形设置在所
    述通孔两个开口端的四周,可更有利于卡合结构的稳固。

    进一步,所述第二凸起的外露面包括第二上表面和第二外环面,所述第
    二上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外环面环绕第二上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二上表
    面和第二连接部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凸起的内壁为具有锥形结构的第二内
    环面,所述第二内环面与第二连接圆台形环面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内环面通
    过第二连接圆台形环面与第二方形环面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二上表面和第二外环
    面,可使上下卡合连接的砖本体之间的作用力均匀分散开,避免底部砖本体
    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截面均呈旋转对称的形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通孔设置成截面呈旋转对称
    形状,可方便砖本体交错卡合以及直角形墙角结构的形成,避免形成误差或
    卡合不稳固的情况。

    一种墙体结构,包括所述T型连接砖,所述T型连接砖设于墙角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3、第一凸起,3-1、第一上表面,3-2、
    第一外环面,3-3、第一内环面,4、第二凸起,4-1、第二上表面,4-2、第
    二外环面,4-3、第二内环面,5、第一通孔,5-1、第一方形环面,5-2、第
    一连接环弧面,6、第二通孔,6-1、第二方形环面,6-2、第二连接环弧面,
    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纵列组合砖,10、横列组合砖,11、纵列
    封顶砖,12、横列封顶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
    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T型连接砖,包括T型结构的砖本体,
    所述砖本体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所述第一连接部
    1和第二连接部2均呈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1横截面的边长大于第二连接部2横截面的边长,所述
    第一连接部1的高度与第二连接部2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均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连接部
    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所述顶面和底面的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周侧的
    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凸起3,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底面上设
    第一凹槽7;所述第二连接部1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第二通孔6
    穿过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顶面上设有第二凸起4,所述第二连
    接部2的底面上设有第二凹槽8;至少两个所述砖本体叠加设置时,相接触
    的所述第一凹槽7与第一凸起3结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相接触的所述
    第二凹槽8与第二凸起4结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

    所述第一通孔5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
    述第一通孔5的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一方形环面5-1和具有弧度的第
    一连接弧面5-2,所述第一方形环面5-1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所述第
    一通孔5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一通孔
    5的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一方形环面5-1和具有弧度的第一连接环弧
    面5-2,所述第一方形环面5-1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所述第一凸起3和所述第一凹槽7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一通孔5两个开口
    端的四周,所述第一凸起3设置在第一通孔5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
    一凹槽7设置在第一通孔5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所述第一凸起3的外露面包括第一上表面3-1和第一外环面3-2,所述
    第一上表面3-1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外环面3-2环绕第一上表面3-1设置
    在所述第一上表面3-1和第一连接部1的顶面之间,通过将凸起的上表面与
    外环面之间通过外凸的连接弧面相互连接,可使上下卡合连接的砖本体之间
    的作用力均匀分散开,避免底部砖本体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所述第一凸起
    3的内壁为具有弧形的第一内环面3-3,所述第一内环面3-3与第一方形环面
    5-1通过第一连接环弧面5-2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上表面3-1与第一连接
    部1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通孔5长度的12/1,避免第一凸起3过高或过
    低而不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

    所述第二通孔6位于底面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顶面的开口的面积,所
    述第二通孔6的内壁自底面起至顶面包括第二方形环面6-1和第二连接圆台
    形环面6-2,所述第二方形环面6-1与同侧的砖本体外壁平行。

    所述第二凸起4和所述第二凹槽8均呈环形设置在第二通孔6两个开口
    端的四周,所述第二凸起4设置在第二通孔6内壁与顶面的交界处,所述第
    二凹槽8设置在第二通孔6内壁与底面的交界处。

    所述第二凸起4的外露面包括第二上表面4-1和第二外环面4-2,所述
    第二上表面4-1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外环面4-2环绕第二上表面4-1设置
    在所述第二上表面4-1和第二连接部2的顶面之间,通过将凸起的上表面与
    外环面之间通过外凸的连接弧面相互连接,可使上下卡合连接的砖本体之间
    的作用力均匀分散开,避免底部砖本体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所述第二凸起
    4的内壁为具有锥形结构的第二内环面4-3,所述第二内环面4-3与第二连接
    圆台形环面6-2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内环面4-3通过第二连接圆台形环面6-2
    与第二方形环面6-1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上表面4-1与第二连接部2的
    顶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通孔6长度的12/1,避免第二凸起4过高或过低而不
    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

    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的截面均呈旋转对称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个砖本体上一体设置两个正方体结构的连接部,且
    在连接部的顶面上外凸形成凸起、底面上凹陷形成与凸起适配的凹槽,能使
    砖本体上下交错卡合摞起,形成稳固的墙体结构;通孔的设置,可使墙体结
    构摞起后,在通孔内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来加固墙体,使整个墙体组合成为一
    个整体;T型的设置使墙角处墙体的连接更加紧密,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采用上述组合墙砖可根据需要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墙体结构,本实施例
    优选采用具有两个连接部的组合墙砖组合形成的墙角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结构,包括多个所述T型连接砖、纵列组合砖9,
    横列组合砖10、纵列封顶砖11、横列封顶砖12,所述纵列组合砖9,横列
    组合砖10、纵列封顶砖11、横列封顶砖12均包括顶面和底面,且均设有贯
    穿顶面和底面的通孔,所述纵列组合砖9的底面设有环形凹槽结构,所述纵
    列组合砖9的环形凹槽结构与T型连接砖的第一凸起3结构位置相匹配且相
    互卡合,所述纵列组合砖9的顶面设有环形凸起结构,所述纵列封顶砖11
    的底面设有凹槽结构,所述纵列组合砖9的环形凸起结构可与纵列封顶砖11
    的环形凹槽结构位置结构相匹配可相互卡和;所述横列组合砖10的底面设
    有环形凹槽结构,所述横列组合砖10的顶面设有环形凸起结构,横列封顶
    砖12的底面设有凹槽结构,所述横列组合砖10的环形凹槽结构与T型连接
    砖的第二凸起4结构位置相匹配且可相互卡合,所述横列组合砖10的顶面
    环形凸起结构可与横列封顶砖12底面的凹槽结构相互卡合;所述T型连接
    砖设于墙角处。如图5所示,先在最低层将一个T型连接砖和多个横列组合
    砖10横向铺设,第二连接部2与位于末端的横列组合砖10的一端相接触且外
    壁平齐,然后在第一连接部1两侧分别纵向铺设多个纵列组合砖9,形成基
    础墙砖层;在基础墙砖层上按照横列和纵列分别继续叠加两层横列组合砖10
    和纵列组合砖9,然后加设一层基础墙砖层,以此为顺序不断叠加可根据需
    要铺设多层,最终在墙体顶部按照横列和纵列分别铺设一层横列封顶砖12
    和纵列封顶砖11。所述纵列组合砖9和纵列封顶砖11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
    通孔5结构位置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横列封顶砖12、横列组合砖10上均设
    有与第二通孔6结构位置相匹配的通孔,本实施例中最底层的基础墙砖层与
    设置在其上的各层墙砖的通孔相互连通,可在通孔内浇筑混凝土或钢筋,对
    墙体结构进一步加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连接 墙体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T型连接砖及墙体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8163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