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清理隔离带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公路园林和城市园林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免清理隔离
带结构。
背景技术
公路园林和城市园林可以绿化公路和城市环境,为此,现代的城市园林建
设和公路园林设计中,都采用了绿化植被作为隔离带,用于道路隔离。
传统的隔离带都是利用金属护栏作为隔离防护,再在金属护栏中种植陆生
植物,金属护栏由于自重较轻,需要螺栓将护栏钉在路面。其缺点非常明显,1、
两道金属护栏对车辆的防撞和缓冲效果有限。大型客货车很容易冲破护栏;2、
陆生植物生长迅速,很容易蔓延出金属护栏,影响道路视线,经常需要人工浇
水和修剪枝叶,人工维护成本很高;3、现有的隔离带水培箱内的水无法流动形
成“死水”,易腐烂变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免清理隔离带结构,相邻水箱内的水可
以流动形成“活水”,有效防止现有水箱内的“死水”易腐烂变臭的问题,降
低人工维护的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表述一种免清理隔离带结构,其关键在于:
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对称并排置有两个条形水槽,所述底座和所述条形水槽
一体成型结构,且该一体成型结构中空,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有沙
子;
所述条形水槽内等距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条形水槽分隔为至少两个水箱;
相邻水箱的端口齐平,箱底呈阶梯型依次降低;所述水箱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
有通孔;
所述水箱的槽壁上方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水箱的端口上方覆盖有水平滤
网,所述水平滤网的边角分别系在所述凸起上,所述水平滤网的中心处设置有
开口。
基于上述结构的设计,当发生撞击时,车子撞向所述条形水槽的槽壁,撞
击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槽壁破损,其内填充的沙子等漏出来,形成松软的沙
子缓冲区,不仅对撞击的车辆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且有效保护车内的司机和
乘客;所述水箱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位于水箱左侧侧壁上的通孔形成
该水箱的进水口,位于其右侧壁上的通孔形成该水箱的出水口;左侧水箱的出
水口为右侧水箱的进水口,基于此,相邻水箱经通孔相通,在条形水槽内形成
一条水流通路。使用时,在条形水槽的左侧安装水泵,将水抽进条形水槽内,
水从条形水槽的右侧流出。使用时,在条形水箱的左侧安装水泵,将水抽进条
形水箱内,水从条形水箱的右侧流出。将水生植物置于所述开口上,水生植物
的根系位于所述水平滤网下方,吸收所述水箱内的水分,由于水生植物上方半
径较大,水生植物可抵在所述开口上,这样设计,使得水生植物的落叶直接落
到所述水平滤网上,而无法落到水箱内,避免落叶因长期泡水而腐烂。
进一步地,每个水箱的左侧通孔高度都大于其右侧通孔高度。这样设计,
方便相邻水箱内的水靠自身重力依次流入下一个水箱,还可控制水箱的水位永
远不大于其左侧出水口的高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右侧通孔的高度大于其所在水箱深度的1/2,小于其所在
水箱深度的2/3。由于水生植物培养时,应将其根系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置于水面
上方,保证水生植物根系呼吸,防止根部腐烂。
在具体实施时,为加大条形水槽内水流动量,所述通孔交错分布在靠近所
述水箱的前后壁处。这样,进水口与出水口在水箱内基本呈对角线分布,水分
必须从水箱的一个角流向对角才可流出该水箱,最大限度的保证水箱内水的流
动量。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底座的底端开设有摩擦槽纹,所述条形水槽的两外侧
槽壁上贴有反光条。
在两个所述条形水槽的左端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有三通管,
所述三通管两端分别与左右条形水槽上最左端通孔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免清理隔离带结构,相邻水箱内的
水可以流动形成“活水”,有效防止现有水箱内的“死水”易腐烂变臭的问题,
降低人工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的条形水槽的使用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免清理隔离带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底座12,所述底
座12上对称并排置有两个条形水槽1,所述底座12和所述条形水槽1一体成型
结构,且该一体成型结构中空,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有沙子;
如图2所示,所述条形水槽1内等距设置有隔板2,隔板2将条形水槽1分
隔为至少两个水箱3;相邻水箱3的端口齐平,箱底呈阶梯型依次降低;所述水
箱3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4;
如图3所示,所述水箱3的槽壁上方设置有多个凸起3a,所述水箱3的端
口上方覆盖有水平滤网3b,所述水平滤网3b的边角分别系在所述凸起3a上,
所述水平滤网3b的中心处设置有开口3c。
基于上述结构的设计,使用时,将水生植物置于水箱3内,水生植物不会
象陆生植物轻易蔓延到道路上,影响视线;当发生撞击时,车子撞向所述条形
水槽1的槽壁,撞击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槽壁破损,其内填充的沙子等漏出
来,形成松软的沙子缓冲区,不仅对撞击的车辆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且有效
保护车内的司机和乘客;所述水箱3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4,位于水箱3
左侧侧壁上的通孔4形成该水箱3的进水口,位于其右侧壁上的通孔4形成该
水箱3的出水口;左侧水箱3的出水口为右侧水箱3的进水口,基于此,相邻
水箱3经通孔4相通,在条形水槽1内形成一条水流通路。使用时,在条形水
槽1的左侧安装水泵,将水抽进条形水槽1内,水从条形水槽1的右侧流出。
将水生植物置于所述开口3c上,水生植物的根系位于所述水平滤网3b下方,
吸收所述水箱3内的水分,由于水生植物上方半径较大,水生植物可抵在所述
开口3c上,这样设计,使得水生植物的落叶直接落到所述水平滤网3b上,而
无法落到水箱3内,避免落叶因长期泡水而腐烂。
从图4还可看出,每个水箱3的左侧通孔4高度都大于其右侧通孔4高度。
这样设计,方便相邻水箱3内的水靠自身重力依次流入下一个水箱3,还可控制
水箱3的水位永远不大于其左侧出水口的高度。
所述右侧通孔4的高度大于其所在水箱3深度的1/2,小于其所在水箱3深
度的2/3。由于水生植物培养时,应将其根系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置于水面上方,
保证水生植物根系呼吸,防止根部腐烂。
在本实施例中,为加大条形水槽1内水流动量,所述通孔4交错分布在靠
近所述水箱3的前后壁处,其结构如图3所示。这样,进水口与出水口在水箱
内基本呈对角线分布,水分必须从水箱3的一个角流向对角才可流出该水箱3,
最大限度的保证水箱内水的流动量。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2的底端开设有摩擦槽纹22,所述
条形水槽1的两外侧槽壁上贴有反光条7。
在两个所述条形水槽1的左端安装有水泵5,所述水泵5的输出端连接有三
通管6,所述三通管6两端分别与左右条形水槽1上最左端通孔4相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