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pdf

  • 上传人:柴****2
  • 文档编号:1812178
  • 上传时间:2018-07-17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629.4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849306.4

    申请日:

    2015.10.29

    公开号:

    CN205172069U

    公开日:

    2016.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H5/12

    主分类号:

    E04H5/12

    申请人: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学武; 刘涛; 李庆建; 侯亚委; 丁圣潇; 苏海丽

    地址:

    100085 北京市丰台区科学城海鹰路9号2号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罗满;路伟廷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具有较强的抗震、抗风和稳定性能,且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易于保证。所述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包括桁架和若干网壳,所述桁架包括若干第一桁架和若干呈环形设置的第二桁架,各所述第二桁架同轴设置,并由上至下间隔排布;各所述第一桁架由上至下延伸,并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桁架的周向,与各所述第二桁架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桁架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桁架围合形成安装框,各所述网壳连接在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安装框内。与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结构相比,降低了对于基础的依赖,提高了抗震性,同时降低了混凝土的用量以及对于基础的要求,缩短了施工周期和成本;而且,易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还易于保证质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1)和若干
    网壳(2),所述桁架(1)包括若干第一桁架(11)和若干呈环形设置
    的第二桁架(12),各所述第二桁架(12)同轴设置,并由上至下间隔
    排布;各所述第一桁架(11)由上至下延伸,并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
    桁架(12)的周向,与各所述第二桁架(12)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
    桁架(11)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桁架(12)围合形成安装框(3),各所
    述网壳(2)连接在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安装框(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网壳(2)为单层网壳,所述单层网壳由若干钢管相贯焊接而成,或者
    由若干钢管通过毂节点连接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网壳(2)为双层网壳,所述双层网壳由若干钢管相贯焊接而成,或者
    由若干钢管通过螺栓球节点、焊接球节点或毂节点连接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桁架(11)和所述第二桁架(12)均由若干钢管相贯焊接而成,
    或者由若干钢管采用毂节点连接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桁架(11)与所述第二桁架(12)在相交处焊接,或者通过所述
    毂节点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最下端的所述第二桁架(12)相连的支撑件(4),所述支撑
    件(4)包括若干交叉设置的格构柱(41),各所述格构柱(41)以各
    自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最下端的所述第二桁架(12)上,并在所述第二
    桁架(12)的周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格构柱(41)的底端形成能够与
    基础连接的固定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格构柱(41)呈X型交叉,且处于上下方向的交叉角度不大于90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各所
    述第一桁架(11)处于同一圆锥面内。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各所
    述第一桁架(11)围合形成腰状的筒形框架。

    说明书

    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机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间接
    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Thecoolingtower)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
    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具体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
    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
    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以
    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冷却塔。根据冷却形
    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开路)和间接(闭路)散热设备,其中,
    间接散热设备称为间接冷却塔,有时又称为“闭合电路的冷却塔”。

    现有火电厂的间接冷却塔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
    的冷却塔重量大,地震作用也比较大,需要基础具有比较高的承载力,
    造成基础体量大。而且,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难以保
    证。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以便在降低造价、缩短
    施工周期的同时,兼顾其抗风性能、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成为本领
    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具有较强的抗
    震、抗风和稳定性能,且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易于保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
    包括桁架和若干网壳,所述桁架包括若干第一桁架和若干呈环形设置
    的第二桁架,各所述第二桁架同轴设置,并由上至下间隔排布;各所
    述第一桁架由上至下延伸,并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桁架的周向,与各
    所述第二桁架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桁架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桁架围合
    形成安装框,各所述网壳连接在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安装框内。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通过第一桁架和第二桁架构成
    立体的桁架结构,由于第一桁架和第二桁架相互制约,不仅具有较强
    的结构稳定性,还具有较高的抗风能力,形成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骨
    架”;然后,在第一桁架和第二桁架围合形成的空腔内填充网壳,连接
    形成一整个密实的网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以及使用强度。与
    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降低了对于基础的依赖,
    从而提高了抗震性能;同时,由于取代了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降
    低了混凝土的用量以及对于基础的要求,在较大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周
    期以及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连接构件的形式组合形成装配式间接冷
    却塔,易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还易于保
    证质量。

    可选地,所述网壳为单层网壳,所述单层网壳由若干钢管相贯焊
    接而成,或者由若干钢管通过毂节点连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网壳为双层网壳,所述双层网壳由若干钢管相贯焊
    接而成,或者由若干钢管通过螺栓球节点、焊接球节点或毂节点连接
    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由若干钢管相贯焊接而
    成,或者由若干钢管采用毂节点连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桁架与所述第二桁架在相交处焊接,或者通过
    所述毂节点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与最下端的所述第二桁架相连的支撑件,所述支
    撑件包括若干交叉设置的格构柱,各所述格构柱以各自的顶端固定连
    接在最下端的所述第二桁架上,并在所述第二桁架的周向间隔分布,
    各所述格构柱的底端形成能够与基础连接的固定端。

    可选地,所述格构柱呈X型交叉,且处于上下方向的交叉角度不
    大于90度。

    可选地,各所述第一桁架处于同一圆锥面内。

    可选地,各所述第一桁架围合形成腰状的筒形框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网壳在一种设置方
    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桁架在一种设置方
    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支撑件在一种设置
    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中:

    桁架1、第一桁架11、第二桁架12、网壳2、安装框3、支撑件4、
    格构柱4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具有较强的抗
    震、抗风和稳定性能,且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易于保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进行具体介
    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文中的方位以装配式间接冷却塔正常使用状态为参照进行定
    义。装配式间接冷却塔正常使用时,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
    的方向为上;以第二桁架12的环绕方向为周向。

    本文所述的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三个以上;而且,
    若干表示数量不确定,则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个数时,不能
    理解为这些部件的个数相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包括桁
    架1和若干网壳2,其中,桁架1包括若干第一桁架11和若干第二桁
    架12,各第二桁架12可以同轴设置,并由上至下间隔排布;各第一
    桁架11均可以由上至下延伸,并与各第二桁架12依次连接,且各第
    一桁架11可以在第二桁架12的周向间隔排布,此时,第一桁架11
    与第二桁架12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的桁架1,构成间隔冷却塔的
    主体或者说“骨架”。同时,两相邻的第一桁架11与两相邻的第二桁
    架12共同围合形成安装框3,由于桁架1包括若干第一桁架11和第
    二桁架12,则整个桁架1上构建出若干安装框3;每个安装框3内均
    可以安装网壳2,或者说可以通过网壳2填充安装框3,使得网壳2
    与桁架1连接为一个整体,则网壳2与桁架1相互协同,交织为网状
    的筒形结构,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采用第一桁架11和第二桁架
    12交叉连接,第一桁架11形成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在上下方向的支撑
    骨架,第二桁架12构成周向的支撑骨架,且第一桁架11将上下分布
    的第二桁架12连接为一体,第二桁架12将各第一桁架11连接为一体,
    形成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桁架1,作为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主体
    构架;同时,在桁架1的各安装框3内连接有网壳2,以填补相邻的
    第一桁架11与第二桁架12之间的区域,在各安装框3形成可靠的“防
    护网”,构成筒形的网状体,即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同
    时,其各个方向均能够有效防护,具有较高的抗风、抗压以及抗侧性
    能;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完全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
    结构,也降低了混凝土结构对基础的依赖程度,相应地降低了地震作
    用以及对基础的成本,尤其可以减少构建基础所用钢材和混凝土的用
    量;与现有技术中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相比,本实用新型
    易于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且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易于保证。

    本文中所述的桁架1是指,由杆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而
    成的支撑梁结构。桁架1的优点是杆件主要承受拉力或压力,可以充
    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常用的有钢桁架、钢
    筋混凝土桁架、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木桁架、钢与木组合桁架、钢与
    混凝土组合桁架,本文中的桁架1优先选用刚桁架。本文中所述的第
    一桁架11是指由上至下延伸的桁架,大体在垂向上延伸,也可以相对
    垂向偏移一定的角度,可以沿直线延伸,也可以为弧形等曲线结构;
    第二桁架12是指首尾相接形成环形的桁架,具体可以为圆环或者椭圆
    环,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周向曲度变化的环形。

    本文所述的网壳2属于空间网格结构的一种,所谓空间网格结构
    是指按一定规律布置的杆件、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空间结构,包
    括网架、曲面型的网壳以及立体桁架等。换言之,网壳2是一种曲面
    结构的空间网格结构。网壳2的常见型式有圆柱面网壳、圆球网壳和
    双曲抛物面网壳。.圆柱面网壳的外形呈圆柱形曲面的网状结构,兼有
    杆系和壳体结构的受力特点;单层结构按排列可分为单向斜杆正交正
    放网格、交叉斜杆正交正放网格、联方网格和三向网格;双层结构可
    参照平板网架的型式布置不同的网格。圆球网壳常见的网格形式有:
    肋型、施威德肋型、联方网格、短程线型、三向网格。双曲抛物面网
    壳是将一直线的两端沿两根在空间倾斜的固定导线(直线或曲线)上平
    行移动而构成;单层结构常用直梁作杆件,双层结构采用直线衍架两
    向正交而成。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网壳2可以采用单层或者双层结构,也就是
    说,本实用新型的网壳2可以为单层网壳或者双层网壳,具体可以根
    据网壳2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2可以为单层网壳,可以由若干
    钢管相贯焊接形成所述单层网壳,或者由若干钢管通过毂节点连接而
    形成所述单层网壳。

    本实用新型的网壳2也可以为双层网壳,可以由若干钢管相贯焊
    接而形成所述双层网壳,或者由若干钢管通过螺栓球节点、焊接球节
    点或者毂节点连接而成所述双层网壳。

    请进一步参考图3,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桁架1中,第一
    桁架1和第二桁架12均可以由若干钢管相贯焊接而成,或者采用毂节
    点等连接而成。第一桁架11与第二桁架12可以在相交点焊接,也可
    以通过毂节点等连接,形成稳定的桁架1。

    根据桁架1与网壳2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实现两者的连接,具体可以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或者将网壳2直接
    与桁架1上的节点连接。如图3所示,当桁架1上所形成的安装框3
    为方形空腔时,网壳2可以其四周焊接固定在桁架1上,或者以其四
    周的钢管直接连接在桁架1的节点上,以实现网壳2与桁架1的可靠
    连接。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支撑件4,支撑件4可以
    与最下端的第二桁架12相连,并能够通过支撑件4实现与基础的连接。

    请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4可以包括若干格构柱41,所
    述格构柱41可以交叉设置,形成在最下端的第二桁架12的周向分别
    的交叉柱,各格构柱4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最下端的第二桁架12上,
    并在第二桁架12的周向间隔分布,各格构柱41的底端形成能够与基
    础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格构柱41一般为型钢或钢板设计成双轴对称或
    单轴对称的截面。

    格构柱41的交叉形式多样,具体可以采用两根格构柱41呈X型
    交叉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多根格构柱41交叉。当格构柱
    41采用X型交叉时,处于上下方向的交叉角度以不大于90度为宜,
    此时,格构柱41的支撑力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分力,以有效支撑
    上部的桁架1和网壳2,同时又能够通过支撑力在横向上的分力产生
    第二桁架12的周向聚拢力,提高周向稳定性以及抗侧和抗风性能。

    此时,还可以在基础内设置预埋件,然后将格构柱41的固定端
    与预埋件连接,以便将格构柱41固定在基础上。预埋件的结构形式以
    及安装方式均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只要能够
    与格构柱41匹配即可。

    此外,各第一桁架11可以处于同一圆锥面内,或者说各第一桁架
    11可以为弧度一致的弧形,且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二桁架12的周向。
    各第二桁架12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由上至下渐增或者呈直线型或
    者曲线型变化,具体可以根据装配式间接冷却塔的空间结构需求进行
    设置。

    各第一桁架11也可以围合形成腰状的筒形框架,如图1-3所示,
    第一桁架11大致呈由上至下延伸的弧形,其曲率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
    先增加后减小,形成类似马鞍状的筒形外框,更加符合工程力学,具
    有较强的抗风性能和稳定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装配式间接冷却塔进行了详细介绍。本
    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
    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
    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
    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装配式 间接 冷却塔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装配式间接冷却塔.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8121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