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土工膜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滑土工膜。
背景技术
在诸多工程修建过程中,如水利、堤坝、渠道、排水、垃圾填埋场等需要做底部防水
防渗处理,现主要采用土工膜进行防水防渗。但目前的土工膜,其外表层较为光滑,摩擦系
数较小,适用于场地较为平整的工程。若此种土工膜铺设在边坡坡度较大的防渗工程中时,
土工膜及铺设在土工膜上的填筑物因与周围介质摩擦力的不足极易沿边坡下滑,导致防渗
工程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滑土工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滑土工膜,包括土工膜层,设置于土工膜层上表面的土工布层,设置于土工
布层上表面的防渗层,以及设置于防渗层上表面的土工格栅层;所述土工膜层下表面还设
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下表面为毛糙面,且在耐磨层下表面设有若干条横向平行设置的
防滑条;所述防滑条突出耐磨层下表面0.5~1mm;所述防滑条内部设有加强纤维条。
进一步地,所述土工膜层与耐磨层之间还设有药剂层;所述药剂层由浸有药剂的
无纺土工布组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药剂层与耐磨层之间还设有热封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药剂层与土工膜层之间还设有导电层。
另外,所述土工膜层纵向两侧设有搭接光边,且在搭接光边处设有加强筋;所述搭
接光边宽度为10~15cm。
此外,所述耐磨层下表面还设有若干条纵向平行设置的防滑条,该防滑条内部设
有加强纤维条。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条为外表面为齿条状。
再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层上表面为哑光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层结构,能够有效的起到防渗效果,同时在土工膜层底部设置
了耐磨层,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耐磨性能;另外,设置了毛糙面和防滑条,能够提高本实
用新型的摩擦系数,避免本实用新型发生下滑现象,而且由于设置了加强纤维条,能够提高
耐磨性和抗拉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土工格栅层,2-防渗层,3-土工布层,4-
土工膜层,5-导电层,6-药剂层,7-热封层,8-耐磨层,9-防滑条,10-加强纤维条,11-搭接光
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
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防滑土工膜,包括土工膜层4,设置于土工膜层上表面的土工布层
3,设置于土工布层上表面的防渗层2,以及设置于防渗层上表面的土工格栅层1;所述土工
膜层下表面还设有耐磨层8;所述耐磨层的下表面为毛糙面,且在耐磨层下表面设有若干条
横向平行设置的防滑条9;所述防滑条突出耐磨层下表面0.5~1mm;所述防滑条内部设有加
强纤维条10。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层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防渗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在土
工膜层下方设置了耐磨层,能够有效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将
耐磨层下表面设置成毛糙面,并在耐磨层下表面设置了防滑条,能够有效的提高摩擦系数,
避免本实用新型发生下滑现象;另外,本实用新型在防滑条内设置了加强纤维条,从而提高
了防滑条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最终提高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
具体地,所述土工膜层与耐磨层之间还设有药剂层6;所述药剂层由浸有药剂的无
纺土工布组成。通过设置药剂层,能够有效防止白蚁,避免白蚁蛀蚀造成本实用新型出现孔
洞,丧失防渗作用;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药剂层之后,大大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所述药剂层与耐磨层之间还设有热封层7。通过热封层,能够有效的隔绝
热量。
具体地,所述药剂层与土工膜层之间还设有导电层5。通过设置导电层,能够将土
工膜产生的静电通过导电层快速释放,避免对设备及作业人员造成困扰;提高了本实用新
型的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土工膜层纵向两侧设有搭接光边11,且在搭接光边处设有加强筋;所
述搭接光边宽度为10~15cm。通过预留搭接光边,能够避免在施工时打薄土工膜,从而减轻
了工作量,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另外在搭接光边处设有加强筋,能够提高土工膜的抗拉强
度,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牢固和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耐磨层下表面还设有若干条纵向平行设置的防滑条,该防滑条内部
设有加强纤维条。通过纵向和横向的防滑条相互配合,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彻底防
止了下滑现象。同时在纵向的防滑条内也设置了加强纤维条,从而提高了防滑条的强度,提
高防滑条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防滑条为外表面为齿条状。通过将防滑条外表面设置为齿条
状,能够提高防滑条与外部介质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防滑效果,使得土工膜
固定的更加牢固,彻底避免了下滑现象。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防渗层的上表面为哑光面,能够有效的减少光污染、工程适应
性强,避免土工膜反光所导致的施工人员和司机的眩晕感,提高了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
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
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