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斑马帘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斑马帘。
背景技术
窗帘是家居生活和办公场所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或做不同的事情时对光线的强度需求不同,所以窗帘的多样化随之出现;传统的窗帘要不就是闭合时完全遮住光线,打开时完全不能遮挡光线;要么就是安装拆卸及其不方便,安装方式单一,不能适应人们的窗户结构的要求,不能满足不同的安装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斑马帘。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斑马帘,包括墙码、托架、控制头、铝管、珠链、斑马帘布、垂重、安装钩、塑料条、铝轨道和尾塞;所述托架卡设在安装钩上端或托架卡设在墙码上端,墙码上开设有固定螺钉孔,墙码通过螺钉固定在墙面上;所述铝轨道卡设在安装钩内或铝轨道两端卡设在墙码内;所述斑马帘布的一端固定在铝管上,另外一端固定在塑料条上;所述塑料条插设在铝轨道内;所述铝管一端连接有控制头,控制头还与托架转动连接,铝管另一端连接有尾塞;所述珠链套设在控制头内部的转子上;所述垂重杆设置在斑马帘布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墙码、托架和安装钩各设有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头的转子上开设有条形凹槽,铝管内开设有条形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安装钩挂在窗框上;这种方式适合有挂位的窗框,这样就不需要用螺丝钉,不需要破坏墙体;使用墙码在窗框没有挂位的情况下,通过螺丝钉来固定墙码;该新型斑马帘安装简便,两种安装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安装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中:1-墙码、2-托架、3-控制头、4-铝管、5-珠链、6-斑马帘布、7-垂重杆、8-安装钩、9-塑料条、10-铝轨道、11-尾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斑马帘,包括墙码1、托架2、控制头3、铝管4、珠链5、斑马帘布6、垂重杆7、安装钩8、塑料条9、铝轨道10和尾塞11;所述托架2卡设在安装钩8上端或托架2卡设在墙码1上端,墙码1上开设有固定螺钉孔,墙码1通过螺钉固定在墙面上;所述铝轨道10卡设在安装钩8内或铝轨道10两端卡设在墙码1内;所述斑马帘布6的一端固定在铝管4上,另外一端固定在塑料条9上;所述塑料条9插设在铝轨道10内;所述铝管4一端连接有控制头3,控制头3还与托架2转动连接,铝管4另一端连接有尾塞11;所述珠链5套设在控制头3内部的转子上;所述垂重杆7设置在斑马帘布6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墙码1、托架2和安装钩8各设有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头3的转子上开设有条形凹槽,铝管4内开设有条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
安装方式A,使用安装钩8挂在窗框上;这种方式适合有挂位的窗框,这样就不需要用螺丝钉,不需要破坏墙体。
工作原理:斑马帘布6一端粘在铝管4上,另外一端固定在塑料条9上;塑料条9插入铝轨道10内;安装钩8底部卡入铝轨道10,托架2卡入安装钩8,安装钩8和托架2分别有左右两边;控制头3插入铝管4,尾塞11插入铝管4的另外一端;右边托架2卡设在控制头3上,左边托架2卡入尾塞11;垂重杆7放在2层布的折叠底部,这样窗帘安装完成。
当窗帘需要上升时候,顺时针拉动珠链5,铝管4转动即带动斑马帘布6,窗帘随之上升。
当窗帘需要下降时候,反时针拉动珠链5,铝管4转动即带动斑马帘布6,窗帘随之下降。
安装方式B,使用墙码1;在窗框没有挂位的情况下,通过螺丝钉来固定墙码1。
工作原理:斑马帘布6一端粘在铝管4上,另外一端固定在塑料条9上;塑料条9插入铝轨道10;墙码1底部卡入铝轨道10,托架2卡入墙码1,墙码1和托架2分别有左右两边;制头3插入铝管4,尾塞11插入铝管4的另外一端;右边托架2卡入控制头3,左边托架2卡入尾塞11;垂重杆7放在2层布的折叠底部;这样窗帘安装完成。
当窗帘需要上升时候,顺时针拉动珠链5,铝管4转动即带动斑马帘布6,窗帘随之上升。
当窗帘需要下降时候,反时针拉动珠链5,铝管4转动即带动斑马帘布6,窗帘随之下降。
斑马帘布6是一种带有窗纱带(透光带)和遮光带间隔的新型窗帘。通过控制珠链5,使前后帘布的透光带和透光带对齐,就可以让室外的光线进来;通过控制珠链5,使前后帘布的透光带和遮光带交错对齐,就可以阻挡室外的光线,达到遮光和调光的效果;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