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动压裂底部封隔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采油时用的井下压裂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拖动压裂底部
封隔器。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油气井拖动压裂技术的成熟,拖动压裂技术是油田广泛使用的重要增产
手段;而封隔器是拖动压裂技术中关键的一个压裂工具,对拖动压裂使用的封隔器要求耐
高温、耐高压、能重复坐封,且操作简单,井下事故率低,同时即能够反洗井又能够平衡上下
压差的作用,而目前使用的封隔器大部分满足不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耐高温、耐高压、能重复坐
封,且操作简单,并具有反洗井和平衡上下压差的拖动压裂底部封隔器。
拖动压裂底部封隔器,包括上接头、伸缩筒、中心管、坐封机构、换向机构、弹性扶
正机构和引鞋,上接头下端设置丝堵,上接头上部外壁设有刚性扶正结构,中部外壁设有防
转六方,防转六方连接伸缩筒,上接头中部和伸缩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限位环,上接头
和伸缩筒在限位环下方开有反洗孔,伸缩筒下部内壁连接中心管,中心管外壁套有坐封机
构和换向机构,换向机构上部设置弹性扶正机构,中心管下端连接引鞋。
所述坐封机构包括胶筒、卡瓦锥座、卡瓦、上箍环、矩形弹簧、卡瓦护套,胶筒位于
伸缩筒和卡瓦锥座之间,胶筒和卡瓦锥座套在中心管外壁,卡瓦护套位于卡瓦锥座下方,矩
形弹簧位于卡瓦和卡瓦护套之间,卡瓦通过上箍环安装在卡瓦护套上。
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换向体、换向限位、换向环、换向块和限位筒,换向体外壁设置
扶正机构,换向体下端连接换向限位,换向限位内壁设置换向块,换向块位于换向环内部,
换向块一部分位于中心管的换向轨道内,换向限位下端内壁连接限位筒。
所述弹性扶正机构包括箍环、摩擦块和矩形弹簧,箍环套在摩擦块上端外壁上,摩
擦块与换向体之间设置矩形弹簧。
所述上接头和中心管接触面之间设置若干密封圈。
所述引鞋外壁设置刚性扶正结构。
本实用新型能够承受高温、高压,可重复坐封,操作简单,并具有反洗井和平衡上
下压差的特点;密封圈增加了密封性能,提高了多次插拔使用的密封能力;换向机构设计为
内换向机构,避免砂泥在换向轨道上沉积;扶正机构设计为弹性扶正体,提高了封隔器的导
向和居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上接头2防转六方3伸缩筒4限位环5密封圈6丝堵7中心管8
胶筒9卡瓦锥座10卡瓦11上箍环12卡瓦护套13换向体14箍环15摩擦块
16矩形弹簧17换向限位18换向环19换向块20限位筒21引鞋22刚性扶
正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拖动压裂底部封隔器,包括上接头1、伸缩筒3、中心管7、坐封机构、换向机构、弹性
扶正机构和引鞋21。
上接头1下端设置丝堵6,上接头1上部外壁设有刚性扶正结构22,中部外壁设有防
转六方2,防转六方2连接伸缩筒3,上接头1中部和伸缩筒3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限位环4,
上接头1和伸缩筒3在限位环4下方开有反洗孔,反洗孔用于反洗井;伸缩筒3下部内壁连接
中心管7,上接头1和中心管7接触面之间设置若干密封圈5,增加了密封性能,提高了多次插
拔使用的密封能力;中心管7设置有换向轨道,中心管7外壁套有坐封机构和换向机构,换向
机构上部设置扶正机构,中心管7下端连接引鞋21,引鞋21外壁设置刚性扶正结构22。
所述坐封机构包括胶筒8、卡瓦锥座9、卡瓦10、上箍环11、矩形弹簧16、卡瓦护套
12,胶筒8位于伸缩筒3和卡瓦锥座9之间,胶筒8和卡瓦锥座9套在中心管7外壁,卡瓦护套12
位于卡瓦锥座9下方,矩形弹簧16位于卡瓦10和卡瓦护套12之间,卡瓦10通过上箍环11安装
在卡瓦护套12上。
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换向体13、换向限位17、换向环18、换向块19和限位筒20,换向
体13外壁设置扶正机构,换向体13下端连接换向限位17,换向限位17内壁设置换向块19,换
向块19位于换向环18内部,换向块19一部分位于中心管7的换向轨道内,换向限位17下端内
壁连接限位筒20,形成全封闭的内换向机构,避免砂泥在换向轨道上沉积。
所述弹性扶正机构包括箍环14、摩擦块15和矩形弹簧16,箍环14套在摩擦块15上
端外壁上,摩擦块15与换向体13之间设置矩形弹簧16,扶正机构设计为弹性扶正体,提高了
封隔器的导向和居中能力。
将本实用新型拖动压裂底部封隔器连接在油管管柱的底部,下井时,轨道换向块
19处于短轨道下死点,卡瓦10不扩张,保证顺利下井。当封隔器下至到设计位置时,上提管
柱一定高度,换向块19滑入长轨道,然后下放管柱,使控制换向块19切向至长轨道,卡瓦10
推动卡瓦锥座9,迫使卡瓦10受力,并咬在套管内壁上,使胶筒8径向胀大密封油套管环形空
间完成座封;解封时,上提管柱,胶筒8、卡瓦10复位,封隔器解封;从而顺利的实现拖动压裂
的目的。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