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定位的光伏打桩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具体设计一种便于定位的光伏打桩机。
背景技术
申请人在先递交了名称为“一种光伏打桩机”(专利号:201520841 379.9)的中国专利申请,该专利文件中提供一种水上光伏打桩的方案,具体如下:通过在水岸边设置的测量装置对打桩机的打桩点的地理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之间的偏移量,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控行走机构进行移动,使得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相重合,保证打桩的桩柱位于同一直线上。该方式存在如下两个缺陷:
其一、需要在水岸边安排专业的测量人员对打桩机的打桩点进行测量,耗费人力。并且需要测量人员依据测量结果指挥水上工作人员对打桩机的行走进行调节,两者之间需要进行交流沟通,容易产生误解,且操作效率低。
其二、只能对单一尺寸的预制桩进行可靠夹持,不能适应不同的打桩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便于定位的光伏打桩机,其可有效解决上述缺点一,便于对打桩点的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定位的光伏打桩机,包括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主底座和主底座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二副底座;主底座和第一、二副底座均由浮箱构成,主底座上设置有打桩机构;打桩机构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用于夹持固定预制桩上端的夹持装置、用于下压使得预制桩插入泥土内的振压装置、以及用于提升夹持装置和振压装置的提升装置,夹持装置下方的主底座上设置有供预制桩通过的空缺部,其特征在于:光伏打桩机还包括定位装置和控制装置,空缺部周边的主底座上设置有活动安装架,定位装置固定在活动安装架上且位于夹持装置的下侧,活动安装架与调节装置相连接,调节装置调节定位装置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定位装置位于空缺部内的工作位,定位装置处于工作位时的芯线与夹持装置处于压桩位时的芯线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其二为:定位装置对预制桩的下压进行避让的避让位,控制装置接收定位装置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控制装置调控调节装置和行走机构的运行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打桩机上设置定位装置,这样通过定位装置的定位,水上工作人员直接根据定位装置测量的数据在操控室内操控使得打桩机行走至指定的位置,从而避免传统打桩机需要在水岸边进行测量指挥操作,提高打桩效率和避免打桩定位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光伏打桩机上未安装定位装置的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定位装置在主底座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定位装置和活动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固定夹套和活动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光伏打桩机结构如图1、2、3、4所示,包括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上设置的打桩机构和对打桩机构的打桩点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51,定位装置51将信号输送至控制装置进行分析处理并依据分析处理的结果调控行走机构的运行状态,控制装置位于打桩机上的操纵室内,操控室内设置有操纵杆和显示屏,显示屏显示定位装置51的定位结果。打桩点为打桩机构在地表进行挖设桩孔或者压设桩柱的地点,通过定位装置51的定位,比较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之间的偏移量,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控行走机构进行移动,使得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相重合。定位装置51可为GPS定位装置51,控制装置可为PLC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方案如图1、2所示,行走机构包括主底座11以及主底座11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二副底座12、13,打桩机构设置在主底座11上,第一、二副底座12、13通过连接支架相连接,主底座11与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d1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第一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11和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d1发生相对运动,第一、二副底座12、13分别与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d2构成滑动导向连接配合,第二调节机构分别调节第一、二副底座12、13和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d2发生相对运动,主底座11上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一支脚41,第一、二副底座12、1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二支脚42,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41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42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一、二方向相垂直布置,第一方向d1为第一、二副底座12、13之间的间距方向,控制装置调控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可以依据分析的结果手动调节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或者控制装置通过编程直接智能调控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
具体的方案如图3、4所示,打桩机构包括主底座上设置的机架,机架上设置用于夹持固定预制桩80上端的夹持装置、用于下压使得预制桩80插入泥土内的振压装置、以及用于提升夹持装置和振压装置的提升装置,主底座上设置有供预制桩80通过的空缺部111a,空缺部111a周边的主底座上设置有活动安装架,定位装置51固定在活动安装架上且位于夹持装置的下侧,活动安装架与调节装置相连接,调节装置调节定位装置51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定位装置51位于空缺部111a内的工作位,定位装置51处于工作位时的芯线与夹持装置处于压桩位(压桩位是指夹持装置夹持的预制桩80被压入泥土内的状态)时的芯线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其二为:定位装置51对预制桩80的下压进行避让的避让位,控制装置接收定位装置51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控制装置调控调节装置和行走机构的运行状态。活动安装架包括水平布置的横杆521,横杆521一端向下竖直延伸设置装配轴522,横杆521的另一端向上竖直延伸设置支撑杆523,活动安装架通过装配轴522与主底座转动配合连接,调节装置与装配轴相连接。调节装置包括伺服电机和传动组件,伺服电机通过传动组件驱使活动安装架在工作位和避让位之间进行转换。
通过定位装置51的定位,水上工作人员直接根据定位装置51测量的数据在操控室内操控使得打桩机行走至指定的位置,从而避免传统打桩机需要在水岸边进行测量指挥操作,提高打桩效率和避免打桩定位操作。
上述光伏打桩机进行精准定位操作的具体流程如下:光伏打桩机进行打桩时,第一、二支脚均落下对主底座11和第一、二副底座12、13进行支撑和定位,打桩结束后,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42抬起,第二调节机构调节第一、二副底座12、13与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d2发生相对运动(亦即调节第一、二副底座12、13沿第二方向d2进行移动,第一、二副底座12、13的移动距离与相邻光伏桩之间的间距相一致),第一、二副底座12、13移动到位后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42落下对第一、二副底座12、13进行支撑和定位;第二支脚42落下后启动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41抬起,第一支脚41抬起后第二调节机构调节连接支架、主底座11相对于第一、二副底座12、13沿第二方向d2发生相对运动(由于主底座11安装在连接支架上,亦即调节主底座11沿第二方向d2进行移动,主底座11的移动距离与相邻光伏桩之间的间距相一致),主底座11移动到位后,由于受行走偏移以及不可避免因素的影响,往往主底座11到位后,还需要对打桩点进行微调,此时通过定位装置51对打桩机构的打桩点进行定位,控制装置对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之间的偏移量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调控第一、二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11分别沿第一、二方向进行微移(小距离移动),直至打桩机构的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相重合,此时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落下对主底座11进行支撑定位,然后启动打桩机构进行打桩操作,如此重复上述过程,使得打桩后的桩孔或者预制桩80都位于同一直线上。
上述描述的是打桩机沿第二方向d2进行打桩的过程,相应的如果打桩机沿第一方向d1进行打桩,其调节过程相类似,具体操作如下:光伏打桩机进行打桩时,第一、二支脚均落下对主底座11和第一、二副底座12、13进行支撑和定位,打桩结束后,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抬起,第一调节机构调节连接支架、第一、二副底座12、13与主底座11沿第一方向d1发生相对运动(由于第一、二副底座12、13安装在连接支架上,亦即调节第一、二副底座12、13沿第一方向d1进行移动,第一、二副底座12、13的移动距离与相邻光伏桩之间的间距相一致),第一、二副底座12、13移动到位后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落下对第一、二副底座12、13进行支撑和定位;第二支脚落下后启动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抬起,第一支脚抬起后第一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11相对于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d1发生相对运动(亦即调节主底座11沿第一方向d1进行移动,主底座11的移动距离与相邻光伏桩之间的间距相一致),主底座11移动到位后,由于受行走偏移以及不可避免因素的影响,往往主底座11到位后,还需要对打桩点进行微调,此时通过定位装置51对打桩机构的打桩点进行定位,控制装置对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之间的偏移量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调控第一、二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11分别沿第一、二方向进行微移(小距离移动),直至打桩机构的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相重合,此时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落下对主底座11进行支撑定位,然后启动打桩机构进行打桩操作,如此重复上述过程,使得打桩后的桩孔或者桩柱都位于同一直线上。
上述打桩机可用于陆地和水上打桩,特别是用于水上打桩时,此时,主底座11和第一、二副底座12、13均为浮箱构成。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围堤抽水打桩的施工繁琐、成本高以及水上打桩难以保证桩柱处于同一直线的难题。打桩机构可参照现有的打桩机进行实施,可以是在地面进行打孔的打孔机构或者是将预制桩80压入地里的压桩机构。第一、二支脚可以为伸缩式或者第一、二支脚的上端与第一、二副底座12、13、主底座11进行铰接连接。
详细的操作为,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均为液压调节机构。第一支脚41在主底座的四拐角分别设置,第二支脚在第一、二副底座12、13的两端分别设置。用于陆地打桩的打桩机,第一支脚设置四个;用于水面打桩的打桩机,第一支脚可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支脚分别在第一、二副底座12、13上设置两个。连接支架包括两沿第一方向d1布置的第一导杆21,第一、二副底座12、13上分别设置沿第二方向d2布置的第二导杆22,第一导杆21上设置与其沿第一方向d1构成滑动导向连接配合的第一滑套,第一滑套与主底座11相连接,第一导杆21的两端分别设置与第二导杆22沿第二方向d2构成滑动导向连接配合的第二滑套,第一、二调节机构分别为第一、二液压缸31、32构成,第一液压缸31的缸体与主底座11相连接,第一液压缸31的活塞杆与第一、二副底座12、13相连接,第二液压缸32的缸体与第二滑套相连接,第二液压缸32的活塞杆与第一、二副底座12、13相连接。第三调节机构为主底座11上立状安装的第三液压缸构成,第一支脚41与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相连接,第四调节机构为第一、二副底座12、13上立状安装的第四液压缸构成,第二支脚42与第四液压缸的活塞杆相连接。液压缸构成的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其提高水面光伏打桩的安全性。
由于不同的设计,需要使用的预制桩80直径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对多种尺寸的预制桩80进行夹持的夹持装置,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图5、6、7所示的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夹持装置包括半圆形的相向布置的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活动夹套62通过导向杆与固定夹套62沿方向T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方向T为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之间的间距方向,驱动机构A驱使活动夹套62进行移动,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闭合时围合构成用于夹持固定预制桩80顶端的圆形夹腔,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内衬,内衬分别与活动夹套62、固定夹套62构成可拆卸式连接配合。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内衬,从而实现对不同直径预制桩80的可靠夹持。
具体的方案如图6、8所示,内衬由沿着方向K间隔排布的弧形板63构成,方向K为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内侧壁面的周向方向,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内侧壁面上开设有沿方向K布置的弧形装配槽,弧形板63的凸面上设置弧形装配条632和加强筋631,弧形装配条632设置在加强筋631上,加强筋631的截面为方形,加强筋631的长度方向和弧形板63的高度方向相一致,加强筋631沿方向K间隔设置,弧形板63和活动夹套62、固定夹套62之间分别通过弧形装配条632、弧形装配槽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连接,弧形板63和活动夹套62、固定夹套62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的螺栓组件进行锁紧。这样内衬与活动夹套62、固定夹套62的连接牢靠,且拆卸方便,提高更换操作的简便性。
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的下侧设置有导向管64,导向管64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活动夹套62和固定夹套62闭合时围合构成的圆形夹腔和导向管64的管腔顺延布置。导向管64的设置是便于夹持装置对预制桩80的夹持装配。夹持装置下方的主底座上开设供预制桩80通过的空缺部111a,该空缺部111a处设置用于对预制桩80的下落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包括三个水平布置的导辊81,三个导辊81分别转动安装在主底座上设置的三个伸缩臂82上,三导辊81两两成60°夹角布置。导向装置可以在预制桩80下压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预制桩80倾斜偏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实用新型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