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地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基础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抗震地
基。
背景技术
在建筑桩的构建过程中,基本构建理念是,通过建筑桩支承建
筑物,使建筑物不会沉降;在目前的施工中,将桩孔打至足够深后,
便可认为桩孔底部具有足够的坚硬度,可以支承建筑物,因此通过
灌注或预制桩的方式,在桩孔内成桩,即可构建出建筑物支承单元;
然而目前的种种建筑桩,均为刚性桩,虽可以支承建筑物,但由于
其与建筑物刚性连接,一旦发生地震,建筑桩的震动将直接牵连建
筑体的震动,因此其抗震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地基,该抗震
地基通过在地基主体和混凝土主桩下方设置有由沙石组成的柔性层
以及与柔性层连通的过滤器,使柔性层中含有一定的含水量,使抗
震地基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放能量,达到抗震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抗震地基,包括地基
主体和支撑在地基主体下端的混凝土主桩,所述地基主体下方设置
有掩埋混凝土主桩的沙土层,所述沙土层下方设置有柔性层和位于
柔性层两侧的钢筋混泥土挡墙,所述柔性层和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
设置有初滤挡墙和用于排水的过滤器,所述钢筋混泥土挡墙内设置
有与过滤器连通的排水孔。
进一步,所述柔性层由填充粗砂和卵石填充的。
进一步,所述过滤器设置为由火山岩材料填充的不锈钢多孔容
器
进一步,所述过滤器设置为长方形,所述过滤器两侧设置为侧
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过滤器的固定块。
进一步,所述固定块边沿设置有用于嵌入钢筋混泥土中的齿
槽。
进一步,所述排水孔与水井或者城市地下排水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抗震地基通过在地基主体和混凝土主桩下方设置有
由沙石组成的柔性层以及与柔性层连通的过滤器,使柔性层中含有
一定的含水量,使抗震地基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放能量,达到抗震
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震地基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震地基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基主体;2-沙土层;3-柔性层;4-初滤挡墙;
5-过滤器;6-钢筋混泥土挡墙;7-泄水孔;8-混凝土主桩;9-固定
块;10-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
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抗震地基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一种
抗震地基,包括地基主体1和支撑在地基主体1下端的混凝土主桩
8,所述地基主体1下方设置有掩埋混凝土主桩8的沙土层2,所述
沙土层2下方设置有柔性层3和位于柔性层3两侧的钢筋混泥土挡
墙6,所述柔性层3和钢筋混泥土挡墙6之间设置有初滤挡墙4和
用于排水的过滤器5,所述钢筋混泥土挡墙6内设置有与过滤器5
连通的排水孔7。
本实施例通过在地基主体和混凝土主桩下方设置有由沙石组成
的柔性层以及与柔性层连通的过滤器,在发生地震时,由于柔性层
中含有一定的含水量,地震余波和地震能量在柔性层中得到一定的
释放,减少对地基主体和混凝土主桩的冲击,从而达到抗震的目
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柔性层3由填充粗砂和卵石填充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柔性层3的厚度设置为0.8~3m,所述沙
土层2的厚度设置为0.5~2m,该结构有利于在保证地基主体强度
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柔性层的柔性,使柔性层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
放能量,达到抗震的目的。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抗震地基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进
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器5设置为由火山岩材料填充的不锈钢多孔
容器,通过设置有初滤挡墙,能够阻挡沙子进入过滤器,避免堵塞
过滤器,初滤挡墙周围填充置的粗卵石,粗卵石的直径设置为5~
10cm,起到渗水、初滤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器5设置为长方形,所述过滤器5两
侧设置为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过滤器5的固定块9;
所述固定块9边沿设置有用于嵌入钢筋混泥土挡墙6中的齿槽10,
该结构有利于固定过滤器6,避免过滤器6挤出或者排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水孔7与水井或者城市地下排水通道连
通,通过水井或者城市地下排水通道方便进行排水。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
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