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在需要进行二次浇筑时,常用模板支护作为浇筑的隔离带,其中,最为常用的模板是钢板或木板,其存在的问题是:在进行二次浇筑时需要将支护模板拆除,施工量较大,浪费原料。且由于钢板或木板的表面较为光滑,与其对应的混凝土二次浇筑面(也即是接合面)也较为光滑。为了二次浇筑时新、旧混凝土能够构成牢固的整体,就必须对旧的混凝土接合面进行剔凿处理,并对剔凿处理后的表面进行清理,才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粗糙度的二次浇筑面,使新的混凝土可以和旧混凝土的结合面牢固稳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剔凿耗费的人工成本较高,且在狭长空间等人难以进入的区域内,剔凿的工期会进一步延长,为了使旧混凝土的接合面能够获得较好的粗糙度,从而减少剔凿难度和工期,本领域技术人员使用快易收口网作为接合面的支护组件,如中国专利CN103696564A公开了一种施工缝模板,其在刚性骨架上固定有快易收口网,其中快易收口网为冲压有若干孔的铁皮,借助于其上的孔使接合面获得一定粗糙度,但在实际使用中,将快易收口网拆除后,接合面上留下的孔数量有限,不足以直接进行二次浇筑,这样就必须将快易收口网拆除后,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剔凿; 另一种施工方式是:将快易收口网直接捣碎,其施工量大致相当于拆除快易收口网后再进行二次剔凿。虽然相比于模板支护来说,这种快易收口网支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剔凿程度和工期,但仍没有解决二次浇筑需要进行剔凿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混凝土二次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旧混凝土的接合面进行剔凿,耗费人力成本高,工期时间长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使混凝土二次浇筑免于剔凿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包括:
钢筋骨架,固定设置在混凝土二次浇筑的接合面上;
丝网,设置在所述钢筋骨架上,作为二次浇筑的接合面。
上述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中,所述丝网为18-20目钢丝网,其绑扎在所述钢筋骨架上。
上述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中,还包括止水钢板;
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焊接设置在所述止水钢板上部的上部钢筋,和焊接设置在所述止水钢板下部的下部钢筋。
上述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中,所述钢筋骨架为竖直方向上多根间隔布置的钢筋,所述丝网分别与每根所述钢筋绑扎。
上述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中,所述钢筋骨架由Φ8-10钢筋制成。
上述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中,所述钢筋骨架与构成混凝土浇筑区域的结构钢筋焊接相连,以使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二次浇筑的接合面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二次浇筑装置中,其通过安装在钢筋骨架上的丝网作为二次浇筑的隔离带,从而使一次浇筑的旧混凝土接合面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粗糙度,使一次浇筑的旧混凝土接合面不需要单独剔凿即可直接进行二次浇筑。另一方面,由于丝网的设置,使得旧混凝土接合面不容易出现浮浆,因此接合面在二次浇筑以前也不需要进行清理,有效缩短了施工量和工期。
2.本发明提供的二次浇筑装置中,由于丝网的厚度较薄,且其形变力不会对混凝土本身的强度造成影响,因此在一次浇筑硬化后,丝网不需要从钢筋骨架上拆除可以直接粘合在一次浇筑的接合面上,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快易收口网作为二次浇筑接合面隔离带的做法,本发明的免剔凿二次浇筑方法能够明显且有效的减少施工量,缩短工期,并提高一次浇筑和二次浇筑混凝土接合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钢筋骨架;21-止水件;11-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参考图1,其包括:
钢筋骨架10和丝网11,其中钢筋骨架10用于构成混凝土的浇筑区域, 在钢筋骨架10的接合面(也即是将要用于进行二次浇筑的表面)位置处安装有丝网11,在混凝土浇筑到钢筋骨架10内经过硬化以后,在丝网11的作用下,硬化后的混凝土表面将会出现较为粗糙的网格状表面,并且有助于减少或去除浮浆,从而使得使用本实施例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浇筑出的混凝土接合面可以在硬化后直接用于二次浇筑,而不需要对接合面进行剔凿、清理等处理,有助于减少施工量。
针对需要进行混凝土二次浇筑的施工情况,其具体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所述止水件上焊接钢筋骨架;
S2:在混凝土浇筑区域安装含钢筋骨架的止水钢板;
S3:在所述浇筑区域的二次浇筑接合面安装丝网;
S4:在所述钢筋骨架区域内进行一次浇筑;
S5:待所述一次浇筑硬化后,在所述接合面进行二次浇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施工方法一般适用于板体和墙体,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根据实际的浇筑对象,对上述步骤进行调整,例如在梁的浇筑过程中,就不需要安装止水钢板21,而是将S1和S2删除后,替换为:在待施工区域安装钢筋骨架。在此则不对其他结构的浇筑进一步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其通过安装在钢筋骨架上的丝网作为二次浇筑的隔离带,从而使一次浇筑的旧混凝土接合面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粗糙度,使一次浇筑的旧混凝土接合面不需要单独剔凿即可直接进行二次浇筑。另一方面,由于丝网的设置,使得旧混凝土接合面不容易出现浮浆,因此接合面在二次浇筑以前也不需要进行清理,有效缩短 了施工量和工期。
另一方面,由于丝网11的厚度较薄,且其形变力不会对混凝土本身的强度造成影响,因此在一次浇筑硬化后,丝网11不需要从钢筋骨架10上拆除可以直接粘合在一次浇筑的接合面上。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快易收口网作为二次浇筑接合面隔离带的做法,本实施例的免剔凿二次浇筑装置能够明显且有效的减少施工量,缩短工期,并提高一次浇筑和二次浇筑混凝土接合的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丝网11优选采用18-20目的钢丝网,更优选18目、19目或20目,并优选钢丝网是绑扎在钢筋骨架上的。申请人根据实际试验和测量获得上述优选数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丝网11的目数不仅限于上述18-2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以上描述,对丝网11的目数进行合理的选择,其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参考图1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钢筋骨架10的具体实施方式:
钢筋骨架10包括焊接设置在所述止水钢板21上部的上部钢筋,和焊接设置在所述止水钢板21下部的下部钢筋,且优选为竖直方向上多根间隔布置的钢筋,丝网11优选分别与每根竖直钢筋绑扎固定,从而提升丝网的11的强度,和降低丝网11在浇筑过程中的形变程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钢筋骨架由Φ8-10钢筋制成,更优选所述钢筋骨架为Φ8、Φ9和Φ10,申请人根据实际试验和测量获得上述优选数据,但需要说明的是,钢筋骨架的直径不仅限于上述Φ8-1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以上描述,对钢筋骨架的直径进行合理的选择,其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