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锁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锁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 103938948 A于2014年07月23日公开了一种机械锁,包括固定
连接的底板和面壳,底板和面壳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左侧设有两组锁钩组件,容
置空间内还设有弹性件,两组锁钩组件的打开方向相反,所述容置空间的右侧设有上锁装
置,且上锁装置可相对底板左右移动,所述面壳的右侧设有通孔,上锁装置的操控端伸出通
孔;所述上锁装置分别与前锁钩组件和后锁钩组件联动连接;当上锁装置开锁后,上锁装置
向左侧移动时,则打开其中一组锁钩组件;上锁装置向右侧移动时,则打开另一组锁钩组
件,所述其中一组锁钩组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控制灵敏的机械锁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
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机械锁结构,包括设置在锁壳内的锁头和电机,锁头转动的
设置在锁壳内,其结构特征是所述锁壳内还设置有齿条、转臂、驱动板,
其中,齿条滑动的设置在锁壳内,转臂和驱动板分别转动的设置在锁壳内,
电机通过齿轮与齿条上的第一齿形相啮合,
齿条上的第二齿形与驱动板上的对接齿形相啮合,
转臂与驱动板同轴设置且跟随驱动板运动,
转臂的一端抵靠在锁头的锁定位上。
进一步,所述转臂与驱动板之间还设置有从动板,转臂、从动板与驱动板同轴设
置,驱动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从动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拉簧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柱相
接,拉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柱相接。
进一步,所述从动板压接在第一定位柱上。
进一步,所述从动板上还设置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压接在转臂的另一端。
进一步,所述转臂上设置有把手,该把手穿出锁壳。
进一步,所述转臂呈L形、U形或Z形。
进一步,所述转臂上套设有使其复位的扭簧。
进一步,所述锁头呈叉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锁头上套设有使其复位的扭簧。
进一步,所述锁头的锁定位为锁定凹槽。
本实用新型中的锁壳内还设置有齿条、转臂、驱动板,其中,齿条滑动的设置在锁
壳内,转臂和驱动板分别转动的设置在锁壳内,电机通过齿轮与齿条上的第一齿形相啮合,
齿条上的第二齿形与驱动板上的对接齿形相啮合,转臂与驱动板同轴设置且跟随驱动板运
动,转臂的一端抵靠在锁头的锁定位上;通过电机正向驱动齿轮带动齿条运动,从而通过齿
条带动与其啮合的驱动板转动,当驱动板逆时针转动时,驱动板会挤压从动板同时逆时针
转动;带有复位扭簧的转臂在失去从动板限制后,转臂也逆时针转动,于是,转臂的一端进
入锁头的锁定位,此时,锁头被卡住而不能转动,本产品实现锁紧。反之,电机反向驱动齿轮
带动齿条运动,驱动板顺时针转动,由于驱动板与从动板之间设置有拉簧,在拉簧作用下,
从动板也随着驱动板顺时针转动,从动板挤压转臂的另一端,致使转臂也顺时针转动,于
是,转臂的一端离开锁头的锁定位,此时,锁头能够自由转动,本产品实现打开。整个过程清
晰明了,操作也极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臂与驱动板之间还设置有从动板,转臂、从动板与驱动板同轴
设置,驱动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从动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拉簧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柱
相接,拉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柱相接;通过在转臂与驱动板之间增加从动板及拉簧,可以
在转臂与驱动板之间增加一个预拉力,提供本产品的灵敏度;并且,能够有效防止门体变形
而导致锁头被卡死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臂上设置有把手,该把手穿出锁壳;使得在电机损坏或没电的
情况下,通过拨动把手,也能打开本产品,从而增加了本产品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控制灵敏、操作灵活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未锁紧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驱动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紧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为锁壳,2为锁头,3为齿轮,4为电机,5为驱动板,5.1为第一定位柱,5.2为
对接齿形,6为从动板,6.1为第二定位柱,6.2为定位突起,7为转臂,7.1为把手,8为齿条,
8.1为第一齿形,8.2为第二齿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3,本机械锁结构,包括设置在锁壳1内的锁头2和电机4,锁头2转动的
设置在锁壳1内,所述锁壳1内还设置有齿条8、转臂7、驱动板5,其中,齿条8滑动的设置在锁
壳1内,转臂7和驱动板5分别转动的设置在锁壳1内,电机4通过齿轮3与齿条8上的第一齿形
8.1相啮合,齿条8上的第二齿形8.2与驱动板5上的对接齿形5.2相啮合,转臂7与驱动板5同
轴设置且跟随驱动板5运动,转臂7的一端抵靠在锁头2的锁定位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臂7与驱动板5之间还设置有从动板6,转臂7、从动板6与驱
动板5同轴设置,驱动板5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5.1,从动板6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6.1,拉簧
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柱5.1相接,拉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柱6.1相接。
所述从动板6压接在第一定位柱5.1上。
所述从动板6上还设置有定位突起6.2,该定位突起6.2压接在转臂7的另一端。
所述转臂7上设置有把手7.1,该把手7.1穿出锁壳1。
所述转臂7呈L形、U形或Z形。
所述转臂7上套设有使其复位的扭簧。
所述锁头2呈叉形结构。
所述锁头2上套设有使其复位的扭簧。
所述锁头2的锁定位为锁定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定位柱5.1设置在锁壳1上,可以获得与上述基本相同
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
“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
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
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
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
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
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
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
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
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
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
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
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