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预制墙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通过各种预制好的构件在施工现场组装而成。一般先将预制梁、柱
固定连接构成建筑物框架体系,再吊装预制墙板,将预制墙板与预制柱固定连接,预制墙板
与预制梁选择性连接,最后浇筑楼板。然而,由于墙板吊装时,梁、柱已经固定,因此墙板的
安装空间也已经固定,经常出现墙板与安装空间尺寸发生偏差,导致墙板安装不上的问题。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较多,比如预制梁安装倾斜、预制墙板尺寸偏差、预制墙板内用于与梁柱
连接的预埋件位置偏差等等,较难控制。且该问题在施工现场多发,导致装配式建筑设计装
配率降低,同时现场施工装配效率降低,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结构简单、使
用方便,装配技术要求低,具有高的装配效率,应用该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能够提高装配
式建筑装配率,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工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梁一体化复合
墙板,包括墙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墙体一侧墙面的预制梁,所述预制梁的部分位于所述墙体
内,所述预制梁通过其位于所述墙体内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墙体,所述预制梁的其余部分位
于所述墙体外。
所述预制梁位于所述墙体的上部。
作为优先,所述预制梁为钢梁。
具体的,所述钢梁为工字钢,包括腹板和翼缘板,所述腹板位于墙体内,且腹板的
外侧面与墙体墙面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梁的长度与所述墙体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梁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露出所述墙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预制梁预埋入预制墙体
内成为一体,装配时,实现预制梁与墙体同时装配安装固定于柱上,装配空间大、施工方便,
对各构件的尺寸偏差要求低,克服了现有技术墙体需要在梁柱构成的安装空间内安装效率
低、难度大的问题,同时预制梁与墙体同时装配,减少了单独安装预制梁的施工步骤,能够
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一种实施例的处于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1、墙体;2、预制梁;3、楼板;4、栓钉;5、高低缝;21、翼缘板;22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预制墙板由于尺寸偏差安装效率低、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
开了一种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通过采用将预制梁预埋入预制墙板墙体的技术手段,能
够提高预制墙板的装配效率,降低装配难度,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
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见图1,包括墙体1,还包括位于墙体1一侧墙面的预
制梁2,预制梁2的部分位于墙体1内,预制梁2通过其位于墙体1内的部分固定于墙体1,预制
梁2的其余部分位于墙体1外。
该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的制备方法:在墙体1预制之前,先将预制梁2固定置于
墙体模具内,待墙体1制备完毕,墙体1固化,使预制梁2固定于墙体1,不需要额外设置连接
件。
作为优选,墙体1由混凝土浇筑成型。
预制梁2位于墙体1的上部。根据施工设计需要,预制梁2可以固定于墙体1需要的
部位。一般的,梁要作为楼板3的支撑以及固定基础,因此,优选使预制梁2位于墙体1的上
部。
作为优先,预制梁2为钢梁,便于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的制备,能够适应大多数
需要。钢梁为工字钢,包括腹板22和翼缘板21,腹板22位于墙体1内,且腹板22的外侧面与墙
体1墙面平齐,见图1。既能够使钢梁与墙体1固定连接,又使得钢梁保留足够的施工空间,便
于后期钢梁上现浇楼板3施工。
进一步地,预制梁2的长度与墙体1的长度相等。预制梁2沿其长度方向与墙体1平
行,见图1和图2。
进一步地,预制梁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露出墙体1。能够使预制梁2和墙体1
均直接固定于柱上,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的一种装配状态,见图3,包括上下连接的两个
预制墙板,之间预留设有高低缝5,防止墙体1混凝土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缝,下方的预制墙板
设有预埋的钢梁,钢梁的上方为现浇楼板3,且现浇楼板3通过栓钉4与钢梁的翼缘板21固定
连接。该装配结构实施时,先施工建筑物的独立基础,再在独立基础上安装钢柱,之后将本
实用新型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安装于钢柱上,实现墙体1与钢梁同时安装固定,栓钉4预
先焊接在钢梁上,然后现浇楼板3。
预制梁一体化复合墙板可以根据需要在墙体1内设置预埋连接件,用于与柱或其
他构件固定连接,钢梁与柱为偏心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
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
干改进,这些改进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