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1771759
  • 上传时间:2018-07-10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348.5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93019.5

    申请日:

    2015.12.25

    公开号:

    CN105442163A

    公开日:

    2016.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10申请日:20151225|||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10

    主分类号:

    D04B1/10

    申请人:

    江南大学

    发明人:

    陈晴; 蒋高明; 丛洪莲; 缪旭红; 马丕波

    地址:

    214000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代理人:

    张静轩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采用电脑横机织造,通过改变喂入间隔丝的线圈长度来达到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不同厚度。因此此种凹凸效应不是通过改变原料的粗细,而是改变组织结构来达到的具有多种厚度的间隔,此种织物在布面上具有明显的凹凸效应,增添的了织物的立体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步骤为:
    (1)纬编横机的前针床编织织物的前片,后针床编织织物的后片;
    (2)用间隔丝连接织物前片、后片,通过控制间隔丝线圈长度,在织物
    上形成厚薄区域,厚区域的间隔丝使用较长的线圈长度,薄区域的间隔丝使
    用较短的线圈长度,厚薄区域在织物上形成凹凸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在横列方向上同一编织行内具有多个密度,得到不
    同的线圈长度,形成不同的间隔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在织物纵向上采用不同的线圈长度在纵行方向上得
    到不同的间隔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前片、后片为纬平针组织,采用普通纱嘴供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为集圈组织,采用普通纱嘴或嵌花纱嘴供纱。

    说明书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横编间隔织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
    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间隔织物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内衣、鞋材、床垫、坐垫和复合材
    料。目前间隔织物的厚度可以通过调节两个针床之间的距离或针筒和针盘之
    间的距离来控制。

    中国专利CN102704180A公开了一种针床可在线移动的生产异型间隔织物
    的双针床经编机,织针采用舌针,舌针被直接嵌在针床上,针床和脱圈板固
    定在底座上,伺服电机安装在底座的中间位置,并与底座相连;伺服电机与
    上位机相连,受上位机控制;伺服电机控制底座做前后移动,与此同时也控
    制了针床和脱圈板的前后移动,以此来改变脱圈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来改变
    织物的厚度;由于前后针床的移动由伺服电机控制,移动精确,变化灵活,
    在编织每一横列时都可以调整改变前后针床的间距,因此将改善传统间隔织
    物厚度无法实时调节的缺点。

    CN201520275195.0公开了一种可自由调整厚度的经编间隔织物枕头,包
    括枕芯和枕套,枕芯为多层叠合经编间隔织物枕芯;枕芯是多层相同形状的
    化纤经编间隔织物片料可拆分叠合连接的叠连枕芯;枕套是由化纤经编间隔
    织物片料织连的袋状体的经编枕套,经编枕套上设有可封闭该袋状体的拉链;
    化纤经编间隔织物片料包括化纤经编织成的镂空网格状的面层和底层,面层
    与底层通过化纤长丝织连层织连,叠连枕芯整体弹性压紧后平贴设置在与其
    整体轮廓相适配的经编枕套内。不用拆解就可整体水洗清洁处理,结构更简
    单、成本更低、清洗更方便,透气性更好,可通过增减叠连枕芯中化纤经编
    间隔织物片料的层数自由调整枕头的厚度,能适用于所有人群的需求,使用
    效果更理想。

    但这些间隔织物是均由双床经编机制备而成,很少具有由横机编织,且
    这种厚度改变只会是不同横列的厚度,或利用原料差异形成不同织物片料,
    增减片料层数自由调整厚度,无法是局部形成凹凸效应的间隔织物,不能广
    泛用于对间隔织物要求程度较高的织物面料。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
    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
    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
    法,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步骤为:

    (1)纬编横机的前针床编织织物的前片,后针床编织织物的后片;

    (2)用间隔丝连接织物前片、后片,通过控制间隔丝线圈长度,在织物
    上形成厚薄区域,厚区域的间隔丝使用较长的线圈长度,薄区域的
    间隔丝使用较短的线圈长度,厚薄区域在织物上形成凹凸效应。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间隔丝在横列方向上同一编织行内具有多个
    密度,得到不同的线圈长度,形成不同的间隔厚度。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间隔丝在织物纵向上采用不同的线圈长度在
    纵行方向上得到不同的间隔厚度。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织物前片、后片为纬平针组织,采用普通纱
    嘴供纱。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间隔丝为集圈组织,采用普通纱嘴或嵌花纱
    嘴供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电脑横机织造,通过改变喂入间隔丝的线圈长度来达到在横向和纵
    向上的不同厚度。因此此种凹凸效应不是通过改变原料的粗细,而是改变组
    织结构来达到的具有多种厚度的间隔,此种织物在布面上具有明显的凹凸效
    应,增添的了织物的立体感。

    附图说明:

    图1为织物横向上间隔丝不同长度示意图;

    图2为织物纵向上间隔丝不同长度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织物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织物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织物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
    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
    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一种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步骤为:

    (1)纬编横机的前针床编织织物的前片,后针床编织织物的后片,织物

    前片、后片为纬平针组织,采用普通纱嘴供纱;

    (2)用间隔丝连接织物前片、后片,通过控制间隔丝线圈长度,在织物
    上形成厚薄区域,厚区域的间隔丝使用较长的线圈长度,薄区域的间隔丝使
    用较短的线圈长度,厚薄区域在织物上形成凹凸效应,间隔丝为集圈组织,
    采用普通纱嘴或嵌花纱嘴供纱。

    如图1所示,间隔丝在横列方向上同一编织行内具有多个密度,得到不同
    的线圈长度,形成不同的间隔厚度。

    如图2所示,间隔丝在织物纵向上采用不同的线圈长度在纵行方向上得到
    不同的间隔厚度。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织物采用机号为14的横编机。区域C为厚组织,区域A,
    B,D,E为薄组织。此间隔织物面纱采用300D的涤纶,间隔丝为40D单丝
    涤纶。

    在区域A,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分
    别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在区域A,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
    纱长度NP为9.5,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B,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9.5,
    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C,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10.5,采用1号嵌花纱嘴供纱;

    在区域D,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9.5,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E,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采
    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在区域A,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
    NP为9.5,采用3号纱嘴供纱。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织物采用机号为14的横编机。区域B为厚组织,区域A,
    C为薄组织。此间隔织物面纱采用200D的涤纶,间隔丝为30D的单丝涤纶。

    在区域A,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分
    别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在区域A,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
    纱长度NP为9,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B,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10.5,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C,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别采
    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9.5,采
    用3号纱嘴供纱。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织物采用机号为14的横编机。区域C和E为厚组织,区域
    A,B,D,F,G为薄组织。此间隔织物面纱采用300D的涤纶,间隔丝为40D
    的单丝涤纶。

    在区域A,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分
    别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在区域A,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
    纱长度NP为9.5,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B,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9.5,
    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C,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10.5,采用1号嵌花纱嘴供纱;

    在区域D,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9.5,采用2号嵌花纱嘴供纱;

    在区域E,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
    10.5,采用3号嵌花纱嘴供纱;

    在区域F,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
    采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9.5,
    采用3号纱嘴供纱;

    在区域G,前片和后片采用纬平针织物,面纱的送纱长度NP为12.5,别采
    用1号和2号纱嘴供纱。间隔丝采用满针集圈,间隔丝的送纱长度NP为9.5,采
    用3号纱嘴供纱。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
    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
    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
    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
    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
    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关 键  词:
    具有 凹凸 效应 不同 厚度 间隔 织物 编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77175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