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车履带能自排出淤泥的履带、链条和链轮组合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滩涂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滩涂车履带能自排出淤泥的履带、链条和链轮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在滩涂行走中,履带与车体箱体的中间空隙会经由履带运行带进淤泥,当履带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厚厚的淤泥层,行车时阻力增加。当增加到行走困难时需要停车,用高压水泵冲洗,冲净淤泥后才能继续运行。当停车后淤泥粘结在箱体表面,当泥块干锢,形成硬块会将履带与箱体粘连成一体。当车辆再次启动时,需要将履带板拆卸下来,把干锢的泥块清除干净后,在安装履带板后才能启动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滩涂车履带能自排出淤泥的履带、链条和链轮组合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滩涂车履带能自排出淤泥的履带、链条和链轮组合结构,包括履带板、驱动链条和与驱动链条配合传动的链轮,所述链轮上有链齿,所述驱动链条由外链节、内链节、滚子、销轴和开口销组成;驱动链条中的每节外链节和内链节均包括两片弯板链片和链节背板,两片并排的弯板链片的弯板均固定在同一块链节背板上;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中,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一块链节背板与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与一块链节背板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均固定在同一块履带板上;其特征在于:在每个链齿的齿顶圆端部设置有挤顶淤泥的排泥链齿齿尖;在链节背板上与链轮的排泥链齿齿尖相对应的位置开有大小形状与排泥链齿齿尖的大小形状相匹配的且排泥链齿齿尖能顶入的排泥窗口;在履带板上与链节背板上所开有的排泥窗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大小形状与排泥窗口相匹配的履带板排淤泥窗口;所述排泥链齿齿尖的形状包括每个链齿的每侧齿廓线向齿顶端延伸的一段向外凸的弧、向外凸的弧连接一段向内凹的弧和链齿齿尖弧,在每个链齿的一侧的向内凹的弧的末端与另一侧的向内凹的弧的末端之间连接有一段向外凸的链齿齿尖弧;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的所有固定有履带板的链节背板之中有复数个链节背板是设置有带衬板的履带板,所述的带衬板的履带板是在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一块链节背板与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与一块链节背板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上先固定有衬板后再在衬板上固定有履带板而形成的,所述衬板上固定有刮泥板,且衬板上设置有与链节背板上所开有的排泥窗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大小形状与排泥窗口相匹配的衬板排泥窗口。
所述链节背板的厚度为2-8毫米,履带板厚度为10-20毫米。
所述的复数个设置有带衬板的履带板是环绕且间隔分布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
所述链齿的每侧齿廓线的向齿顶端延伸的一段向外凸的弧的半径数值是排泥链齿齿尖的高度的3倍,向外凸的弧连接的一段向内凹的弧的半径数值与排泥链齿齿尖的高度数值一样;所述链齿齿尖弧的半径的数值为链轮的齿顶圆半径数值再加上排泥链齿齿尖的高度数值。
所述的排泥窗口的长度为链齿齿尖弧的弧长的1.05-1.1倍;排泥窗口宽度为排泥链齿齿尖厚度的1.1-1.15倍;所述衬板排泥窗口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的长度均是顶出淤泥的链齿齿尖弧长的1-1.3倍,衬板排泥窗口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的宽度均是排泥链齿齿尖厚度的1.1-1.3倍。
所述排泥窗口、衬板排泥窗口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的形状为矩形、圆角矩形或两端半圆的矩形,在每块履带板上有两个履带板排淤泥窗口,每个履带板排淤泥窗口与相应的衬板排泥窗口相通。
在衬板上间隔分布有三块刮泥板。
所述链节背板的厚度为3-5毫米。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本发明在滩涂淤泥上行走时,当驱动链条运行时,通过挤顶链轮齿和链轮齿尖的挤压,驱动链条中间的淤泥被链齿和齿尖挤顶,通过链条背板的窗口挤出链节中间。驱动链条通过链轮的链齿挤压后,链节中间的淤泥以条形的膏状体被挤出链节的中间空隙。不会形成有大块残留,即使淤泥干锢后也不会结成顶开链齿的硬块。避免了驱动链条被顶出链齿而脱链的故障。本发明在履带板的背面安装了履带刮泥板,履带运行时,通过刮泥板的运动,履带与箱体中间的淤泥被刮泥板刮走,在箱体和履带板中间形成空洞,中间的淤泥不会有大块残留,免除了经常冲洗。而且淤泥干锢后不会使履带和箱体发生粘连,只要用水枪冲洗即可启动,避免了经常拆除履带板清除淤泥的清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能排出淤泥的履带、驱动链条、链轮等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中局部的链轮的排泥链齿齿尖插入到链节背板上所设有的排泥窗口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图1中的链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图5为图3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链节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立体图。
图8为图6的C-C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履带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履带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E-E阶梯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履带、链轮等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的F-F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滩涂车履带能自排出淤泥的履带、链条和链轮组合结构,包括履带板、驱动链条1和与驱动链条配合传动的链轮,驱动链条由外链节、内链节、滚子、销轴和开口销组成;驱动链条中的每节外链节和内链节均包括两片弯板链片和链节背板,两片并排的弯板链片6的弯板均固定在同一块链节背板4上,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中,在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一块链节背板4上与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与之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4上共同固定有同一块履带板7,即同一块履带板7一侧固定在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一块链节背板4、另一侧固定在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4上,其结构特点为在链节背板4上与链轮2的排泥链齿齿尖3相对应的位置开有大小形状与排泥链齿齿尖3相匹配的且排泥链齿齿尖3能顶入的排泥窗口5;在履带板7上与链节背板4上所开有的排泥窗口5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大小形状与排泥窗口5相匹配的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所述排泥窗口5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的形状可以矩形、圆角矩形、两端半圆的矩形;排泥窗口长度L=链齿齿尖弧的弧长L1的1.05-1.1倍,所述链齿弧的半径为R,所述链齿齿尖弧的半径为R3;排泥窗口宽度H=排泥链齿齿尖厚度H1的1.1-1.15倍。链节背板4的厚度为S,根据驱动链条的负载确定。链节背板的厚度S在2-8毫米之间,最佳的厚度在3-5毫米。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的长度L2=顶出淤泥的链齿齿尖弧长1-1.3倍,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的宽度H2=排泥链齿齿尖厚度H1的1.1-1.3倍;履带板的厚度可根据链条的负载确定,优选履带板厚度为10-20毫米。
另外,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的所有链节背板4中还有复数个是设置有带衬板9的履带板7,复数个指两个以上,按需设置,可以是3,8,10,20、50个等等均可,即有部分上述驱动链条上的一块链节背板4与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与之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4上是先固定有衬板9后再在衬板9上固定有履带板7而形成带衬板9的履带板7,但大部分的驱动链条上的一块链节背板4与位于另一条驱动链条中的与之相邻的另一块链节背板4上只有固定有履带板7,而没有固定有衬板9;由上述的衬板9与刮泥板10焊接制成履带刮泥板,刮泥板10背向履带板7设置;所述衬板9上与链节背板4上所开有的排泥窗口5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大小形状与排泥窗口5相匹配的衬板排泥窗口11;所述刮泥板10是间隔设置在衬板9上且位于履带板7背面上,优选在衬板9上间隔分布有三块刮泥板10,即在位于衬板排泥窗口11的两侧分布有刮泥板10,刮泥板10可以与衬板9一体制造,一般以焊接方式固定在衬板9背面上。在上述的复数个设置有带衬板9的履带板7是以环绕且间隔方式分布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即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在一段履带板后设置有至少一个带有衬板9的履带板7、然后再设置一段无衬板9的履带板7后再设置有至少一个带有衬板9的履带板7、以此循环设置,且优选等距间隔方式分布在两条并排的驱动链条上,每个衬板上设有与排泥窗口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均相通的衬板排泥窗口。
所述衬板排泥窗口11的形状可以矩形、圆角矩形、两端半圆的矩形;衬板排泥窗口11大小形状可以与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一样;即:衬板排泥窗口11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的长度L2=顶出淤泥的链齿齿尖弧长1-1.3倍,衬板排泥窗口11和履带板排淤泥窗口8的宽度H2=排泥链齿齿尖厚度H1的1.1-1.3倍;履带板和衬板的厚度可根据链条的负载确定。
所述与驱动链条1配合传动的链轮2上有链齿,所述链齿弧的半径为R,其结构特点为在现有技术的每个链齿的齿顶圆端部的位置添加了挤顶淤泥的排泥链齿齿尖3;排泥链齿齿尖的形状包括每侧齿廓线向齿顶端延伸一段向外凸的弧、向外凸的弧连接一段向内凹的弧和链齿齿尖弧,链齿齿尖弧的弧长L1,排泥链齿齿尖的高度为D;所述链齿的每侧齿廓线有向齿顶端延伸的一段向外凸的弧,向外凸的弧的弧度的半径R1数值为3D,向外凸的弧连接一段向内凹的弧,向内凹的弧的弧度的半径R2数值为D;两侧的两段向内凹的弧的末端之间连接一段向外凸的圆弧即为链齿齿尖弧,所述链齿齿尖弧的半径为R3,链齿齿尖弧半径R3数值为链轮的齿顶圆半径R再加上D,D为链节背板厚度S的1.2-1.7倍。
工作原理为:当驱动链条运行时,通过挤顶链轮齿和链轮齿尖的挤压,驱动链条中间的淤泥被链齿和链齿齿尖挤顶,通过链条背板的窗口挤出链节中间。驱动链条通过链轮的排泥链齿齿尖挤压后,链节中间的淤泥以条形的膏状体被挤出链节的中间空隙,不会形成有大块残留,即使淤泥干锢后也不会结成顶开链齿的硬块,避免了驱动链条被顶出链齿而脱链的故障。且履带运行时,通过刮泥板的运动,履带板与箱体中间的淤泥被刮泥板刮走,在箱体和履带板中间形成空洞,中间的淤泥不会有大块残留,免除了经常冲洗。而且淤泥干锢后不会使履带板和箱体发生粘连,只要用水枪冲洗即可启动,避免了经常拆除履带板清除淤泥的清除工作。
本发明未述部分为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