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3

水龙头.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177096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格式:PDF
  • 页数:43
  • 大小:6.4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87646.8

    申请日:

    2014.03.11

    公开号:

    CN104048075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16K 11/22登记生效日:20160127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变更后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K 11/22申请日:20140311|||公开

    IPC分类号:

    F16K11/22; F16K31/64

    主分类号:

    F16K11/22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前田康成; 高桥良和; 中岛高志; 若原嘉鹤人; 中冈敬善; 川原一成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13.03.13 JP 2013-050586; 2013.03.13 JP 2013-050591; 2013.03.13 JP 2013-050587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王成坤;胡建新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水龙头具备第一流路,与供热水源连接;第二流路,与供冷水源连接;以及第三流路。第三流路具有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混合的混合部,在该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喷出口。第一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一开闭阀。第二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二开闭阀。第三流路上在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检测该第三流路内的冷热水的温度的检测部。水龙头还具备对第一开闭阀和第二开闭阀的开放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控制部根据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进行反馈控制,以调整开放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流路,与供热水源连接;
    第二流路,与供冷水源连接;以及
    第三流路,具有将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混合的混合部,在该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喷出口,
    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一开闭阀,
    所述第二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二开闭阀,
    所述第三流路上,在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该第三流路内的冷热水的温度,
    该水龙头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闭阀和所述第二开闭阀的开放量进行控制,
    该控制部进行反馈控制,以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调整所述开放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进行停止控制,该停止控制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停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停止控制为,
    在所述第三流路从所述喷出的停止状态切换为喷出状态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停止,
    在所述冷热水的喷出中,所述第三流路内的冷热水温度上升而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继续。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流路设置有电解槽,该电解槽将冷热水电分解,并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溶于冷热水而生成功能水,
    所述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电解槽的下游侧,
    该水龙头中设置有使所述功能水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第一模式,
    在选择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闭阀以及所述第二开闭阀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热水的温度下降。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流路中,
    设置有电解槽,该电解槽将冷热水电分解,并生成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析出为气泡的功能水,
    所述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电解槽的下游侧,
    该水龙头中设置有使所述功能水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第二模式,
    在选择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闭阀以及所述第二开闭阀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热水的温度上升。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出口设置有所述检测部。

    7.
      一种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流路,与供热水源连接;以及
    第二流路,与供冷水源连接,
    所述第一流路具有第一喷出口,
    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二喷出口,
    该水龙头还具备喷出部,
    该喷出部上独立设置有所述第一喷出口和所述第二喷出口,
    所述第二喷出口上设置有处理部,该处理部使冷水微粒子化。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加热部,该加热部对该第一流路内的水加热。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检测部,检测比所述加热部更靠上游侧的所述第一流路内的热水温;以及
    控制部,根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由所述加热部进行的加热和该加热的停止进行切换。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备:
    第一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的上游侧;以及
    第三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一流路内的液体的流通的有无,
    所述控制部,
    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小于第一值的热水温的情况下,对加热部进行控制,以进行加热,
    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第一值以上的热水温的情况下,对加热部进行控制,以使加热停止。

    11.
      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喷出口为筒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喷出口。

    12.
      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喷出口构成为喷出线状的热水。

    13.
      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对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和所述第二喷出口这两方喷出的情况、和仅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的情况进行切换。

    14.
      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隔热部,该隔热部将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的部位隔热。

    15.
      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控制,
    该控制部对加热部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喷出的冷热水的温度为25℃以上45℃以下。

    16.
      一种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流路,具有喷出冷水的第一喷出口;以及
    第二流路,具有喷出暖风的第二喷出口,
    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喷出口侧的端部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
    所述第二喷出口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喷出口邻接,由此,在通过从所述第一喷水口喷出水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暖风在所述第二流路内流通。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喷出部,该喷出部独立设置有所述第一喷出口和所述第二喷出口。

    18.
      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喷出口为筒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喷出口。

    19.
      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第二喷出口侧的端部是前端细的形状。

    20.
      如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功能模式,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喷出冷水,且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暖风;以及
    第二功能模式,仅为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暖风,
    所述第二流路中设置有在所述第二功能模式的工作时驱动的风扇。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龙头,
    还具备检知物体的检知部,
    在通过所述检知部检知到物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功能模式起动。

    说明书

    水龙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水龙头,更详细地涉及将热水和冷水混合并喷出该混合后的冷热水的混合水龙头。
    背景技术
    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03-222253号(以下,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冷热水混合阀。该冷热水混合阀,喷水的温度设定为用户希望的水温(以下,称为期望温度)。冷热水混合阀将以接近该设定的温度的方式并以稳定的温度供给温水(混合了热水的水)。该冷热水混合阀在使冷热水混合的阀箱中设置有冷水流入的输入口和热水流入的输入口。并且,阀箱中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有阀室。各输入口的开口面积随着该阀室的旋转而变化。冷热水混合阀通过使各输入口的开口面积变化来调整向阀箱内流入的冷水和热水的流量,通过该流量的调整,将从阀箱流出的温水的温度调整为期望温度。
    但是,根据地域、居住方式(户型、集合住宅的低楼层、高楼层等)不同,存在其供水压力与混合水龙头的设计值等不同的情况。此情况下,仅流路截面积(所述开口面积)的调整,无法应对所述供水压力的差异(与设计值等不同的供水压力)。其结果是,上述冷热水混合阀有时喷出温度偏离了期望温度的温水。换言之,上述冷热水混合阀中,根据供水压力的差异,将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状态下的温度有时偏离期望温度。
    这样,在具备所述冷热水混合阀等的以往的混合水龙头中,存在容易被地域、居住方式等条件下的供水压力的差异所影响的问题。其结果是,用户难以获得期望水温的热水或冷水(冷热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减轻由伴随地域、居住方式等的供水压力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并能够以期望的水温喷出冷热水的水龙头。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水龙头具备:第一流路,与供热水源连接;第二流路,与供冷水源连接;以及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具有将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混合的混合部。所述第三流路在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喷出口。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一开闭阀。所述第二流路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二开闭阀。所述第三流路上,在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设置有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该第三流路内的冷热水的温度。该水龙头还具备对所述第一开闭阀和所述第二开闭阀的开放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进行反馈控制,以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调整所述开放量。
    供热水源是例如供热水器,由此在所述第一流路中热水流通。所述供冷水源是例如自来水管,由此,在所述第二流路中冷水流通。热水与冷水相比,温度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检测部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进行停止控制,该停止控制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停止。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停止控制为,在所述第三流路从所述喷出的停止状态切换为喷出状态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停止。此外,所述停止控制为,在所述冷热水的喷出中,所述第三流路内的冷热水温度上升而所述检测部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从所述喷出口的冷热水的喷出继续。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一~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三流路中设置有电解槽。所述电解槽将冷热水电分解,并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溶于冷热水而生成功能水。所述喷出口设置于电解槽的下游侧。该水龙头中设置有使所述功能水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第一模式。在选择所述第一模式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闭阀以及所述第二开闭阀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热水 的温度下降。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一~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三流路中设置有电解槽。电解槽将冷热水电分解,并生成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析出为气泡的功能水。所述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电解槽的下游侧。该水龙头中设置有使所述功能水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第二模式。在选择所述第二模式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闭阀以及所述第二开闭阀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热水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一~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喷出口设置有所述检测部。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水龙头具备:第一流路,与供热水源连接;以及第二流路,与供冷水源连接。所述第一流路具有第一喷出口。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二喷出口。该水龙头还具备喷出部。该喷出部上独立设置有第一喷出口和第二喷出口。所述第二喷出口设置有使冷水微粒子化的处理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七方式中,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对该第一流路内的水加热的加热部。
    另外,在此所说的水,包括温度比常温高的液体。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八方式中,还具备检测部和控制部。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加热部的上游侧的所述第一流路内的热水温。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由所述加热部进行的加热和该加热的停止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九方式中,所述检测部具备第一检测部和第三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的上游侧。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一流路内的液体的流通的有无。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小于第一值的热水温时,所述控制部对加热部进行控制,以进行加热。此外,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第一值以上的热水温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以使加热停止。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七~第十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二喷出口为筒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七~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一喷出口构成为喷出线状的热水。
    线状的热水意味着连续喷出的热水。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七~第十二方式中任一方式中,还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对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和所述第二喷出口这两方喷出的情况和仅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的情况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七~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中,还具备隔热部。所述隔热部将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的部位隔热。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八~第十四方式中任一方式中,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控制。该控制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喷出的冷热水的温度为25℃以上45℃以下。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的水龙头具备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具有喷出冷水的第一喷出口。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喷出暖风的第二喷出口。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喷出口侧的端部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所述第二喷出口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喷出口邻接。由此,在通过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喷出水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暖风在所述第二流路内流通。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十六方式中,还具备喷出部。喷出部上独立设置有所述第一喷出口和所述第二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十六或第十七方式中,所述第二喷出口为筒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十六~第十八方式中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第二喷出口侧的端部是前端细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十六~第十九方式中任一方式中,还具备第一功能模式和第二功能模式。在所述第一功能模式下,从所述第一喷出口喷出水且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暖风。在第二 功能模式下,仅为从所述第二喷出口喷出暖风。所述第二流路中设置有在所述第二功能模式的工作时驱动的风扇。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式的水龙头为,在第二十方式中,还具备检知物体的检知部。在通过所述检知部检知到物体时,所述第二功能模式起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混合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停止控制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反馈控制的说明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实施方式2的电解槽的主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A-A线剖视图。图6C是实施方式2的电解槽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概略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外壳部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流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的处理部的孔流路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检知部的检知结果与加热部的动作的对应说明图。
    图13A是实施方式3的喷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B是喷水口(第一喷出口)以及喷出口(第二喷出口)的结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外壳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15A是实施方式4的喷水装置的第一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5B是实施方式4的喷水装置的第二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外壳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B-B线剖视图。
    图18A是实施方式4的检知部的检知结果与送风部以及加热部的动作的对应说明图。图18B是实施方式4的检知部的检知结果与送风 部以及加热部的动作的对应说明图。
    图19是变形例的流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喷出冷热水。冷热水包括热水以及冷水。并且冷热水也包括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混合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水被定义为常温(例如,20℃±15℃)下的液体,热水被定义为温度比冷水高的(例如,35℃~100℃)液体。
    实施方式1的水龙头(混合水龙头)1例如设置于厨房操作台的水槽、洗脸台的盆等的接水部的上方。混合水龙头1如图1、图2所示,具备:热水流入的第一流路(第一路径)2、冷水流入的第二流路(第二路径)3、喷出第一流路2的热水、第二流路3的冷水的第三流路(第三路径)4。
    第一流路2的上游侧与外部的供热水源22连接,该供热水源22例如是供热水器。供热水源22对热水赋予水压。由此,热水能够经由第一流路2流入第三流路4。第一流路2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三流路4连接。为此,第一流路2成为将来自供热水源22的热水供给至第三流路4的供热水路。
    此外,第一流路2上设置有开闭阀11(第一开闭阀21)。第一开闭阀21是使开成量(开放量)为调整自如的开闭阀。换言之,第一开闭阀21能够进行第一流路2的通水和止水的切换、以及在通水时从第一流路2向第三流路4的流量调节。第一开闭阀21例如是电磁阀或电动阀。该电动阀例如具备:成为驱动源的马达;以及通过该马达的驱动以对开成量(开度)调整自如的方式进行开闭的阀体。
    即,第一流路2与供热水源22连接。第一流路2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一开闭阀21。调整第一流路2的开放量时,例如使用阀体使第一流路2的截面积变化。
    第二流路3的上游侧与外部的供冷水源32连接,该供冷水源32例如是自来水管。供冷水源32对冷水赋予水压。由此,冷水经由第 二流路3流向第三流路4。第二流路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三流路4连接。为此,第二流路3成为将来自供冷水源32的冷水供给至第三流路4的供冷水路。
    此外,第二流路3上设置有开闭阀11(第二开闭阀31)。第二开闭阀31是使开成量(开放量)为调整自如的开闭阀。换言之,第二开闭阀31能够进行第二流路3的通水和止水的切换、以及在通水时从第二流路3向第三流路4的流量调节。第二开闭阀31例如是电磁阀或电动阀。该电动阀例如具备:成为驱动源的马达;以及通过该马达的驱动以对开成量(开度)调整自如的方式进行开闭的阀体。
    即,第二流路3与供冷水源32连接。第二流路3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二开闭阀31。调整第二流路3的开放量时,例如使用阀体使第二流路3的截面积变化。
    第三流路4的上游侧具有混合部41。混合部41的上游侧连接有第一流路2以及第二流路3。为此,第一流路2的热水和第二流路3的冷水能够流入混合部41。此外,第三流路4与混合部41相通。混合部41被供给热水以及冷水这两方时,将热水以及冷水混合后使之向其下游侧流动。
    即,第三流路4具有将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混合的混合部41。第三流路4与该混合部41相通。
    第三流路4的下游侧具有喷出部(喷出口)42。即,在第三流路4的混合部41的下游侧(更详细而言,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喷出口42。喷出部42配置为与所述接水部面对。换言之,喷出部42的喷出方向设置为朝向所述接水部。为此,喷出部42将从混合部41流入的冷热水(包括仅热水、仅冷水)喷出到所述接水部。
    此外,第三流路4在混合部41与喷出部42之间设置有止水阀(第三阀43)。第三阀43进行第三流路4的通水和止水的切换。第三阀43例如是电磁阀或电动阀。该电动阀例如具备:成为驱动源的马达;以及通过该马达的驱动而开闭的阀体。
    此外,混合水龙头1还具备:操作部(未图示)、检测部45及控制部5。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进行由使用者进行的切换从喷出部 (喷出口)42的喷出及其停止(喷水和止水)的操作、及由使用者进行的向期望的水温、期望的喷出量变更的操作。换言之,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来进行从喷出部42的喷出以及止水的切换、从喷出部42喷出的冷热水的温度(水温)的设定变更、从喷出部42喷出的冷热水的流量(喷出量)的设定变更。
    此外,所述操作部构成为,例如能够将该操作(操作结果)输出至控制部5,由此,控制部5取得所述操作结果。以下,将通过所述操作部设定的水温设为设定水温,将通过所述操作部设定的喷出量设为设定流量。
    检测部45检测冷热水的温度(水温)。检测部45在第三流路4上设置于混合部41与第三阀43之间。为此,检测部45能够检测第三流路4内的比混合部41更靠下游侧的水温。检测部45构成为例如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5,由此,控制部5取得所述检测结果。
    换言之,检测部45设置于第三流路4。检测部45设置于混合部41的下游侧。检测部45检测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的温度。检测部45是例如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传感器,例如举出热电堆、光电晶体管等非接触式的传感器、热电偶等接触式的传感器。
    控制部5构成为,进行与操作部的操作结果相应的各开闭阀11的开闭控制、及通过检测部45检测到高温(规定温度)时的使用第三阀43的停止控制。另外,开闭控制包括仅对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中的任一方进行驱动的情况、及驱动两方的情况。
    开闭控制为,根据操作结果使第一开闭阀21和第二开闭阀31以规定的开成量(包含开成量按每个开闭阀11分别不同的情况、仅打开一方的情况)打开或关闭(包括两方关闭的情况)的控制。并且,开闭控制为,通过该开成、闭成来以规定的冷热水混合比率、规定的水量从第三流路4喷出冷热水或使该喷出停止的控制。
    并且,开闭控制为,使开闭阀11开成的情况下以与设定值相应的开成量使对应的开闭阀11开成的控制。而且,该设定值是与操作结果中的设定水温、设定流量分别对应地在制造时等设定的值(开成量)。此外,开闭控制包括:根据设定水温、设定流量的变更操作(操 作结果)来变更各开闭阀11(包括仅一方的情况和两方的情况)的开成量的控制。
    为此,混合水龙头1构成为,在操作部被使用者操作后,通过开闭控制进行从喷出部(喷出口)42的冷热水的喷出或其停止的切换、设定水温的变更、冷热水的喷出时的设定流量的变更。
    停止控制为,在使喷出部42从停止状态(止水状态)切换为喷出状态时(使喷出开始时),第三流路4的水温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三阀43闭成的控制。具体而言,例如,混合水龙头1,在使喷出开始时(喷出刚开始后),从检测部45向控制部5输出达到规定温度以上这一检测结果后,通过停止控制使第三阀43闭成,从而将第三流路4闭塞。换言之,停止控制为,在使喷出开始时,在第三流路4内的热水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三流路4闭塞来禁止从喷出部42喷出冷热水(不让喷出)的控制。
    即,控制部5在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对第三阀43进行控制,以便停止从喷出口42喷出冷热水(不让喷出)。将该控制称为停止控制。
    为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抑制在使所述喷出开始时喷出高温的冷热水(高温水)。由此,使用者能够不易由于高温水而烫伤、热刺激(痛觉刺激)等。
    此外,混合水龙头1构成为,仅在使喷出开始时进行停止控制。即,停止控制为,如图3所示那样,在喷出中第三流路4的水温(图3中的实线L2)上升且该水温从小于规定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图3中的虚线L1)以上的情况下,不进行第三阀43的闭成(不起作用)。这样,停止控制为,在喷出中进行操作以使设定水温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三阀43维持于开成的控制。
    即,停止控制为,在第三流路4从喷出的停止状态切换为喷出状态时,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停止从喷出口42喷出冷热水。此外停止控制为,在冷热水的喷出中,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温度上升且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使从喷出口42的冷热水的喷出继续。
    但是,混合水龙头1有时在由于伴随地域、居住方式等的差别的热水、冷水的供水压力的差异而成为例如冷热水的混合比率偏离设计时的混合比率(设计值)的状态等、所述偏离了设定水温的状态(水温)下进行喷出。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混合水龙头1构成为,控制部5进行与检测部45的检测结果相应的反馈控制。
    该反馈控制为,例如,达到设定水温的开成量下的开成控制后,根据检测部45的检测结果,对各开闭阀11(包括仅一方的情况和两方的情况)的开成量进行调整(包括闭成的)的控制。
    换言之,控制部5根据检测部45的检测温度进行反馈控制,以便调整第一开闭阀21和第二开闭阀31的开放量。
    以下,例如,以如图4所示那样喷出的冷热水的水温(图4中的实线L3)比所述设定水温(图4中的虚线L4)低的情况下(例如,第二流路3的供水压力比设计值高,与设计值相比冷水的流量多的情况)为例,对所述反馈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混合水龙头1通过开成控制进行控制以如前所述使各开闭阀11以规定的开成量(设置值)开成。控制部5在规定的开成量下的冷热水的通水达到稳定的状态后,开始反馈控制。该稳定的状态为,例如检测温度(从检测部45输入的检测结果)大致水平的状态(检测温度无变动的状态)(例如,图4中的第一时间点P1)。
    在第一时间点P1,检测温度比设定水温低,因此控制部5通过反馈控制对开闭阀11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开闭阀21的开成量增大、或使第二开闭阀31的开成量减小。由此,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的温度(检测温度)上升。
    然后,在上升的检测温度超过设定水温时,控制部5通过反馈控制进行开闭阀11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开闭阀21的开成量减小、或使第二开闭阀31的开成量增大。由此,检测温度下降。进而,在下降的检测温度低于所述设定水温时,控制部5通过反馈控制对开闭阀11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开闭阀21的开成量增大、或使第二开闭阀31的开成量减小。由此,检测温度上升。
    进而,控制部5也可以通过反馈控制对两开闭阀11进行控制, 以调整(变更)两开闭阀11(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这两方)的开成量。这样,通过驱动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从而能够使第三流路4的流量在所述反馈控制后和所述反馈控制前不易变动。
    这样,混合水龙头1能够在设定水温与通过混合部41混合后的冷热水的温度(检测温度)不同时,通过反馈控制对各开闭阀11的开成量进行变更调整,从而能够使检测温度接近设定水温。换言之,混合水龙头1能够通过反馈控制使检测温度为以设定水温大致水平的状态(第三流路4的水温稳定在所述设定水温的状态)。
    为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从第三流路4(喷出部42)容易喷出设定水温的冷热水。由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减轻由伴随地域、居住方式等的供水压力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并能够容易以使用者期望的水温(设定水温)喷出冷热水。而且,混合水龙头1能够通过调整(变更)两开闭阀11的开成量来保持大致一定的流量而喷出冷热水。由此,混合水龙头1例如能够在通过操作部设定期望流量等时以该期望的流量(设定流量)且设定水温喷出冷热水。
    此外,混合水龙头1为在停止控制和反馈控制中使用相同的检测部45(并用)的结构。换言之,混合水龙头1为,将在使喷出开始时使用的停止控制用的检测部45在喷出中用于反馈控制的结构。为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抑制结构部件的增加,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所述反馈控制。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基于图5、图6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重复的说明省略,对实施方式2的特征等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混合水龙头1,如图5所示,在第三流路4的第三阀43与喷出部(喷出口)42之间设置有电解槽6。为此,在电解槽6中,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流通。
    具体而言,例如,电解槽6如图6A~图6C所示,具有箱状的壳体61。壳体61具有第一连接部63和第二连接部64。第一连接部63 将第三阀43侧的第三流路4内与电解槽6的内部空间(箱内部)连通连接。第二连接部将喷出部42侧的第三流路4与电解槽6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为此,电解槽6为,第三流路4的第三阀43侧的冷热水通过第一连接部63后流入所述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的冷热水从第二连接部64向第三流路4的喷出部42侧(下游侧)流出。并且,第二连接部64设置于比第一连接部63高的位置。
    此外,电解槽6具备:至少二个电极部件65、及对各电极部件65施加电压的电源部66。电极部件65配置于壳体61的内部空间。电极部件65彼此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电极部件65例如形成为板状。电极部件65具有板面。电极部件65以使彼此的板面互相面对的状态配置。此外,电极部件65具备与电源部66的电连接用的端部,该端部从所述内部空间向壳体61的外侧突出。
    电源部66配置于壳体61的外侧。电源部66例如是直流电源。电源部66经由导电部件与电极部件65的所述端部电连接。电源部66以一个电极部件65成为阳极且另一个电极部件65成为阴极的方式对电极部件65施加电压。
    电解槽6能够通过对电极部件65的电压的施加而使流入的冷热水的一部分电分解。并且,电解槽6中,由于该电分解,在阳极侧(成为阳极的电极部件65侧)容易生成氧的气泡。为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使来自喷出部42的冷热水成为含氧的功能水而喷出。并且,混合水龙头1将第二连接部6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63的更上方,从而能够使电分解生成的气体容易向下游侧(喷出部42侧)流动。另外,混合水龙头1也可以在第三阀43与电解槽6之间设置投入添加剂的投入部,并通过该添加剂的添加来促进冷热水的电分解。
    即,电解槽6使冷热水电分解,并使用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生成功能水。电解槽6使功能水通过第二连接部64,并向第三流路4的下游侧流通。
    作为喷出所述功能水的动作(模式),混合水龙头1具有喷出溶有氧的第一功能水的第一模式和喷出使氧析出为气泡的第二功能水的第二模式。各模式通过操作部(未图示)的操作供使用者选择。并 且,混合水龙头1通过控制部5进行控制,以喷出与选择的模式相应的功能水。
    具体而言,在例如选择了第一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5进行控制,以通过使第一开闭阀21的开成量减小、或使第二开闭阀31的开成量增大来使第三流路4的水温下降。然后,电解槽6的冷热水由于该水温的下降,氧容易溶解。换言之,电解槽6的冷热水,由于该水温的下降,氧不易析出。
    即,本实施方式的混合水龙头1中设置有从喷出口42喷出功能水(第一功能水)的第一模式。在选择了第一模式时,控制部5对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中的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冷热水的温度下降。
    为此,混合水龙头1,通过设为使所述水温下降的状态,从而能够使通过电解槽6中的电分解而生成的氧例如随着向下游侧流动而易溶于所述冷热水中。换言之,冷热水中的氧的气泡,例如通过使该冷热水的温度(水温)下降,而越向下游侧流动则越能够使所述气泡的粒径容易变小。由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喷出溶有氧的第一功能水(高浓度氧水)。
    在选择了例如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5进行控制,以通过使第一开闭阀21的开成量增大、或使第二开闭阀31的开成量减小来使第三流路4的水温上升。然后,电解槽6的冷热水由于该水温的上升,氧变得难溶解。换言之,电解槽6的冷热水由于该水温的上升,氧容易析出。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混合水龙头1中,设置有从喷出口42喷出功能水(第二功能水)的第二模式。在选择第二模式时,控制部5对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冷热水的温度上升。
    为此,混合水龙头1,通过设为使所述水温上升的状态,从而能够使通过电解槽6中的电分解而生成的氧例如随着向下游侧流动,而容易在冷热水中析出为气泡。换言之,冷热水中的氧的气泡,例如,通过使该水温上升,从而越向下游侧流动则越能够使气泡的粒径容易 变大。由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喷出使氧析出为气泡的第二功能水(气泡混入水)。
    此外,混合水龙头1,除了设置停止控制用的检测部45(第一检测部46)以外,还在喷出部42设置有检测部45(第二检测部47)。第二检测部47检测从喷出部(喷出口)42喷出的冷热水的水温(详细地,即将从喷出部42喷出的冷热水的温度)。并且,控制部5使用第二检测部47的检测结果进行反馈控制。具体而言,本例的反馈控制,例如在达到设定水温的开成量下的开成控制后,根据第二检测部47的检测结果,进行对各开闭阀11(包括仅一方的情况和两方的情况)的开成量进行调整(包括闭成)的控制。
    为此,在例如低温环境下的使用等的从第一检测部46到喷出部42为止水温可能降低的情况等,混合水龙头1能够抑制从喷出部42喷出水温比设定水温低的冷热水。换言之,混合水龙头1能够减轻第三流路4中的水温降低的影响,能够实现容易从喷出部42喷出设定水温的冷热水。由此,混合水龙头1能够减轻由伴随地域、居住方式等的供水压力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并能够实现以使用者期望的水温容易喷出冷热水。
    以上,如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2的水龙头1具有以下的第一特征。
    第一特征中,水龙头1具备:与供热水源连接的第一流路2、与供冷水源连接的第二流路3、以及第三流路4。第三流路4具有将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混合的混合部41,并与该混合部41相通。第三流路4在混合部41的下游侧设置有喷出口42。第一流路2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一开闭阀21。第二流路3上设置有开放量调整自如的第二开闭阀31。第三流路4上,在混合部41的下游侧,设置有对该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45。该水龙头1还具备对第一开闭阀21与第二开闭阀31的开放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该控制部5根据检测部45的检测温度,进行反馈控制,以调整开放量。
    此外,实施方式1、2的水龙头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第二~第六特 征。另外,第二~第六特征是任意的特征。
    在第二特征中,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控制部5在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进行停止控制,以停止从喷出口42喷出冷热水。
    在第三特征中,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停止控制为,在第三流路4从喷出的停止状态切换为喷出状态时,在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停止从喷出口42喷出冷热水。并且,停止控制为,在冷热水的喷出中第三流路4内的冷热水温度上升并且检测部45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时,使从喷出口42的冷热水的喷出继续。
    在第四特征中,在第一~第三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三流路4中设置有电解槽6。电解槽6将冷热水电分解,并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溶于冷热水而生成功能水。喷出口42在第三流路4中设置于电解槽6的下游侧。水龙头1中,设置有从喷出口42喷出功能水(第一功能水)的第一模式。在选择第一模式时,控制部5对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冷热水的温度下降。
    在第五特征中,在第一~第四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在第三流路4中设置有电解槽6。电解槽6将冷热水电分解,并生成使通过该电分解生成的气体析出为气泡的功能水。喷出口42在第三流路4中设置于电解槽6的下游侧。水龙头1中设置有从喷出口42喷出功能水(第二功能水)的第二模式。在选择第二模式时,控制部5对第一开闭阀21以及第二开闭阀31中任一方或两方进行控制,以使冷热水的温度上升。
    在第六特征中,在第一~第五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在喷出口42设置有检测部45。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实施方式1、2的结构,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基于图7~图12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创作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的背景如下。日本国实用新型登记 公报第3138995号(以下,称为文献2)中公开了送水口辅助装置。该送水口辅助装置是喷出热水和冷水的装置。送水口辅助装置,在中央部设置有用于喷射高温水的喷嘴,在该喷嘴的外周设置有放出冷水的孔。该送水口辅助装置,通过前述的构造,能够使高温水和冷水不混合而分别放出。
    然而,在文献2的送水口辅助装置中,在将热水用的喷出口与外部的供热水器相连的热水侧的流路中,根据时间经过、外部环境(与周边环境的温度差)等,该流路中残留的热水的温度下降(热水变冷)。并且,在送水口辅助装置中,在所述残留的热水从喷嘴喷出的热水使用时的初期等,根据该热水的温度,有时对触碰热水的使用者的手等赋予冷感(产生冷的感觉)。此外,在文献2的送水口辅助装置中,在喷出热水和冷水这两方的情况下(冷热水使用时),对触碰冷热水的手等,除了产生由热水带来的温的感觉(温感)以外,有时还由于冷水的温度而产生由冷水带来的冷的感觉。并且,在所述冷热水使用时的初期等,所述残留的热水从喷嘴喷出,因此根据该热水的温度,更容易产生冷的感觉。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做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是以在冷热水使用时、热水使用时的初期等不易对使用者赋予冷的感觉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冷热水喷出装置)设置于厨房操作台的水槽、洗脸台的盆等的接水部(未图示)的上方。
    水龙头101如图8所示,与外部的供热水源126连接的第一流路102、与外部的供冷水源135连接的第二流路103、以及第一流路102以及第二流路103的下游侧的形成外壳的外壳部111。外壳部111例如具备:在所述接水部的缘部上表面设置的基部113、及在基部113的上部设置的喷管114。
    基部113固定于所述接水部的缘部上表面。换言之,所述接水部的缘部成为安装基部113的安装台109。喷管114形成为朝下U字的筒形状。喷管114的一端(第一端116)与基部113的上部连接。并且,喷管114的与第一端116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二端117)配置为 与所述接水部面对。
    此外,喷管114在第二端117具备喷出部112和操作部115。喷出部112中,设置有第一流路102的下游端以及第二流路103的下游端。为此,水龙头101构成为从喷出部112喷出热水和冷水。换言之,第一流路102的下游端以及第二流路103的下游端向喷出部112开口而设置。
    操作部115设置于喷出部112的外周侧。水龙头101构成为,通过操作部115被使用者所操作,从而交替切换从喷出部112仅喷出冷水的状态和从喷出部112喷出热水以及冷水这两方的状态。以下,所谓剖视形状,只要不特别指定,设为与热水、冷水流动的方向(流动方向)正交地切断的面。
    第一流路102的上游侧与所述供热水源126连接,该供热水源126例如是供热水器。供热水源126对热水赋予水压。由此,热水能够在第一流路102内流通。为此,第一流路102为从其下游端(第一喷出口121)喷出来自供热水器的热水的结构(供热水路)。
    如图7、图9所示,第一流路102在其下游侧具有第一部位124。第一部位124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第一部位124从安装台109向上方突出。第一部位124被外壳部111覆盖。并且,第一部位124设置有开闭阀(第一阀122)。第一阀122根据操作部115的操作来开闭。为此,第一流路102根据第一阀122的开闭来切换通水和止水。以下,将第一流路102的第一部位124的上游侧(在安装台109的下方侧配置的部位)设为第三部位125(详细后述)。
    此外,第一部位124在其下游端(第一喷出口121),例如设置有整流板(未图示)。为此,第一喷出口121构成为剖视圆形的线状(柱状)地喷出水。即,第一喷出口121连续地喷出热水。另外,第一喷出口121只要能够线状地喷出即可,不限于具备所述整流板。
    第二流路103的上游侧的端部与供冷水源135连接。该供冷水源135例如是自来水管。供冷水源对冷水赋予水压。由此,冷水能够在第二流路103内朝向第二喷出口131流通。为此,第二流路103成为从其下游端(第二喷出口131)喷出来自自来水管的冷水的结构(供 冷水路)。
    如图7、图9所示,第二流路103在其下游侧具有第二部位134。第二部位134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第二部位134从安装台109向上方突出。第二部位134被外壳部111覆盖。并且,第二部位134设置有开闭阀(第二阀132)。第二阀132根据操作部115的操作来开闭。为此,第二流路103根据第二阀132的开闭,切换通水和止水。
    即,操作部115能够对使热水从第一喷出口102喷出且使冷水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的情况、和仅使冷水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从第一喷出口102不喷出热水)的情况进行切换。
    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部位134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二端部133)的流路径与第一部位124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一端部123)的流路径相比,变得大尺寸。并且,第二端部133的内周侧以大致同心的方式配置第一端部123。换言之,第二端部133以第一端部123为中心,覆盖第一端部123的外周。
    为此,第二喷出口131在第一喷出口121的外周侧形成为剖视环状。第二喷出口131的内周侧的壁是第一部位124的第一端部123。换言之,第二流路103具有包围第一喷出口121的外周侧的环状的第二喷出口131。为此,第二流路103能够从第二喷出口131剖视圆形的环状(筒状)地喷出冷水。由此,喷出部112喷出热水和冷水这两方的情况下,以筒状的冷水覆盖线状的热水方式的喷出。另外,第二喷出口131(第二端部133)的内周侧的壁不限于以第一部位124形成。
    即,第二喷出口131为筒状,形成为包围第一喷出口124。
    此外,第二喷出口131设置有使水微粒化的处理部104。处理部104例如以散水板构成。散水板具备多个孔流路141,能够从各孔流路141喷出冷水。各孔流路141如图10所示,具有上游侧的第三流路142和下游侧的第四流路143。该第三流路142和第四流路143平滑地连续。
    第三流路142的剖视形状,在水的流动方向上大致相同。第三流路142的下游端连接有第四流路143。第四流路143成为越向下游侧 则流路截面积变得越大的放大部。
    为此,第二流路103的冷水流入到第三流路142,从而因为压力上升等,其流速增加。并且,该流速增加后的水(图10中的W1)流入到第四流路143,从而因压力降低等,界面波浪起伏并微粒化,并从第四流路143的下游端向外部喷出。换言之,第二流路103成为,通过伴随处理部104中的压力变动的流体剪切来使水微粒化从而例如淋浴状喷出的结构。
    即,第三流路142的内径比第二流路103的内径小。由此,在第二流路103中流通的冷热水流入到第三流路142后,流速上升。第四流路143的内径比第三流路142的内径大。由此,在第三流路142中流通的冷热水流入到第四流路143后,放大并且流速降低。其结果是,第四流路143内的冷热水受剪切力而被微细化。
    这样,水龙头101独立地具备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3。为此,水龙头101与使热水和冷水在流路的途中混合的混合水龙头等不同,构成为独立进行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热水和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冷水。换言之,喷出部112独立设置有第一喷出口121和第二喷出口131。
    并且,水龙头101以包围第一喷出口121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喷出口131。为此,如图7所示,水龙头101,在向对象物108喷出热水以及冷水这两方的情况下,例如在中央的热水与对象物108的接触面接触时,以沿着接触面向外周侧扩展的方式容易流动。并且,水龙头101为,当在热水的外周侧流动的冷水与接触面接触时,以一边与在所述外周侧扩展的热水混合一边沿着接触面向外周侧扩展的方式容易流动。
    这样,在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热水并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冷水时,对象物108上,接触面上产生仅热水容易接触的部位和将热水和冷水混合后容易接触的部位(所述仅热水容易接触的部位的外周侧的部位)。并且,水龙头101,在对象物108为人的手等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述仅热水容易接触的部位容易产生热水带来的温的感觉,并能够在所述外周侧的部位由于使热水和冷水混合而不易产生由冷水 引起的冷的感觉。
    此外,水龙头101成为,在第二喷出口131设置有处理部104,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微粒化的冷水的结构。为此,水龙头101能够使冷水相对于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变得比以连续的线状喷出冷水情况下大(宽),能够使冷水容易吸收大气的热。换言之,水龙头101能够使喷出的冷水容易与大气接触,由于大气的热能够使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的冷水的温度容易上升。由此,水龙头101能够使冷水的温度(水温)与大气的温度接近,能够使对象物108不易产生由冷水带来的冷的感觉。
    并且,水龙头101成为从第一喷出口121以连续且单一的线状地喷出热水的结构。为此,与来自第二喷出口131的冷水相比,水龙头101,能够使相对于大气的接触面积变小(窄),能够抑制热水对大气的热扩散。由此,水龙头101能够使对象物108容易产生由热水引起的温的感觉。
    并且,水龙头101剖视环状地设置有包围第一喷出口121的外周侧的第二喷出口131。为此,水龙头101能够以用来自第二喷出口131的冷水覆盖来自第一喷出口121的热水的外周侧(以喷出方向为轴芯的外周侧)的方式喷出热水和冷水。由此,水龙头101在例如热水的热的一部分热扩散了时,能够通过外周侧的冷水容易吸收该热,能够容易减轻热水的热能向大气的损耗。
    但是,水龙头101中,在使热水的喷出停止后,下次进行热水的喷出为止,第一流路102中残留热水。并且,水龙头101在热水的喷出后,在再度喷出热水时,从其开始起到供热水源126的热水到达第一喷出口121为止的规定期间,残留在第一流路102中的热水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并且,残留的热水随着时间经过,其温度降低。该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在以下称为水(残水)。另外,该水(残水)为,与热水相比温度降低了的液体,包括温度比常温高的液体。
    为此,水龙头101如图8或图9所示,具有对第一流路102的水(残水)加热的加热部171。具体而言,第一流路102在第三部位125设置有旁通路。为此,第三部位125以第五流路105和旁通路(第六 流路106)构成。
    第五流路105的上游端(上游侧的端部)与供热水源126连接。第五流路105的下游端(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部位124连接。第六流路106的上游端(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五流路105的上游侧连接。第六流路106的下游端(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五流路105的下游侧连接。为此,第三部位125成为将第五流路105的热水和第六流路106的热水混合后流入第一部位124的结构。
    此外,第六流路106中设置有能够对该水(残水)(第六流路106内的热水)加热的加热器107。加热器107对第六流路106中残留的水(残水)、从供热水源126流入到第六流路106的热水加热。然后,第六流路106使该加热后的热水与第五流路105的热水合流,因此加热器107的加热成为第一流路102中的一部分的热水的加热。换言之,加热器107与供热水源126中的加热相比,成为辅助性的加热。
    加热器107配置于安装台109的下方侧。为此,加热器107能够隐蔽于所述接水部而配置于外观上不易显眼的位置。此外,加热器107如图11所示,例如具备加热部171、检测部173及控制部172。
    加热部171设置于第六流路106的外周。具体而言,加热部171与第六流路106接触而配置。加热部171设置为覆盖第六流路106的整周(以热水的流动方向为轴芯的圆周方向的整体)。此外,加热部171构成为对其内侧的热水(第六流路106的热水)加热,例如以通过电力发热的电热部件形成。
    加热器107具备第一检测部174、第二检测部175及第三检测部176作为检测部173。第一检测部174检测第一流路102的加热部171的上游侧的热水的温度(热水温)。第二检测部175检测第一流路102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的热水温。第三检测部176检测第一流路102的热水的流量。
    第一检测部174例如设置于第六流路106的加热部171的上游侧。第一检测部174检测加热部171的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热水温。第二检测部175例如设置于第六流路106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第二检测部175检测第六流路106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的位置处的热水 温。为此,第一检测部174以及第二检测部175成为检测第一流路102(第六流路106)的热水温的检温部。
    第三检测部176设置于第二检测部175的下游侧。第三检测部176成为用于检测来自第一喷出口121的热水的喷出的有无(喷出及其停止)的检测部(喷出检知部)。
    为此,加热器107成为具备以加热部171的位置为基准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二个检温部、及第一流路102用的喷出检知部作为检测部173的结构。此外,各检测部173例如构成为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72。由此,控制部172从检测部173取得各检测结果。
    如图12所示,控制部172构成为,根据所述检测结果,进行加热部171的加热以及其停止的切换控制。并且,控制部172在有热水的喷出时(进行热水的喷出动作的状态及情况)进行控制,以通过加热部171进行加热。
    例如,控制部172在第三检测部176的检测结果为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无热水的喷出(未进行热水的喷出动作),在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有热水的喷出。并且,控制部172在判定为有热水的喷出的状态下,在第一检测部174的检测结果(参照图12中的实线L1)小于规定的下限值(第一值)(参照图12中的虚线L2)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加热部171工作(发热)。并且,控制部172在判定为有热水的喷出的状态下,在第一检测部174的检测结果为所述下限值(第一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加热部171停止。
    即,检测部173具备:在加热部171的上游侧设置的第一检测部174、及检测第一流路102内有无液体流通的第三检测部176。控制部172在通过第三检测部176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第一检测部174检测到小于第一值的热水温时,对加热部17进行控制,以进行加热。此外,控制部172在通过第三检测部176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第一检测部174检测到第一值以上的热水温时,对加热部171进行控制,以使加热停止。
    由此,在第一流路102内的水(残水)的温度小于第一值的情况 下,能够通过加热部171对该水(残水)加热。并且,在使水(残水)的加热开始并规定时间经过后,从供热水源流通的热水到达了加热部171的情况下,能够使加热部171停止。
    在此,在所述下限值中,与所述检知结果对应的温度例如为,通过供热水源126加热过的热水到达后,对与经过了规定时间(规定量)的状态对应的温度或者热水的喷出开始时的温度增加了规定的值后的温度。
    此外,在加热部171的工作中,在第二检测部175的检测结果(参照图12中的实线L3)为上限值(参照图12中的虚线L4)的情况下,控制部172进行控制,以使加热部171停止。并且,在加热部171的工作中,在第二检测部175的检测结果小于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72进行控制,以使加热部171工作(发热)。
    并且,与该上限值相应的加热部171的控制继续进行,直到第一检测部174的检测结果为所述下限值以上为止。此外,所述上限值设定为,与成为该值的检知结果对应的热水温同与成为所述下限值的检知结果对应的热水温相比,为较高的温度。
    而且,优选的是,在所述上限值中,与所述检知结果对应的温度,例如设定在超过冷的感觉的峰值的(伴随温度上升不易产生冷的感觉)25℃到即将变得反而容易产生冷的感觉的45℃的范围。
    并且,在加热部171的工作中,在使热水的喷水停止等的、根据第三检测部176的检测结果判定为无热水的喷出的情况下,控制部172进行控制,以使加热部171停止。
    即,控制部172构成为,进行加热部171的加热控制,以使第一流路102的热水达到规定的温度条件。换言之,水龙头101通过用控制部172对于加热部171进行使用了检温部的检测结果的反馈控制,从而能够调整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的热水以使其达到规定的温度条件。
    这样,水龙头101,通过在第六流路106(第一流路102)设置加热部171,从而能够对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加热而使温度上升并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由此,水龙头101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残留的 热水时,能够不易使对象物108产生由所述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带来的冷的感觉。
    并且,水龙头101通过具备检测部173和构成为基于检测部173的检测结果进行加热部171的反馈控制的控制部172,能够根据热水温、喷出的有无等切换加热部171的加热及其停止。为此,水龙头101例如在热水容易产生温的感觉的温度的情况、未喷出的情况等,通过使加热部171能够抑制加热部171的电力消耗。
    由此,水龙头101能够减轻加热部171的消耗电力,能够使来自第一喷出口121的热水的温的感觉容易产生。并且,水龙头101通过使以加热部171加热的热水的温度条件(用温度的反馈控制)为前述的温度范围,能够喷出对象物108最容易产生温的感觉的温度的热水。
    此外,第一流路102在第一部位124以及第三部位125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的部位(包含第五流路105),设置有隔热部件(隔热部118)。所述隔热部件使所述下游侧的部位与该部位的外部环境(外周侧的环境)隔热。换言之,所述隔热部件覆盖所述下游侧的部位,从而在该部位形成隔热构造。此外,所述下游侧的部位中的、设置于第一部位124的所述隔热部件被外壳部111覆盖。
    这样,水龙头101,在第一流路102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的部位具有隔热构造(隔热部118)。为此,第一流路102能够抑制所述下游侧的部位的外部环境的温度降低。由此,水龙头101能够在所述下游侧的部位减轻以加热部171加热过的热水、来自供热水源126的热水的温度降低。
    而且,水龙头101能够通过所述隔热构造抑制在所述下游侧的部位残留的热水的伴随时间经过的温度降低。为此,水龙头101能够实现在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了在所述下游侧的部位中残留的热水时,使对象物108不易产生由所述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带来的冷的感觉。
    此外,水龙头101也可以设置于浴室,此情况下,接水部为例如洗浴处的上表面、浴缸等。此外,水龙头101也可以是将供热水源126和第一流路122相连的流路分支并在第二流路103的上游侧设置 有混合部的结构,该混合部使使该分支后的热水与来自供冷水源135的冷水混合。换言之,第二流路103也可以是与第一喷出口121的热水相区别地、从第二喷水口131喷出将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水(混合水)等的结构。此外,第一流路102也可以是不使第三部位125分支而将加热部171设置于第五流路105的结构等。
    如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的水龙头101具有以下的第一特征。
    在第一特征中,水龙头101具备:与供热水源126连接的第一流路102、与供冷水源连接的第二流路103。第一流路102具有第一喷出口121。第二流路103具有第二喷出口131。水龙头101具备喷出部112。喷出部112上独立设置有第一喷出口121和第二喷出口131(即,并不共用)。第二喷出口131上设置有使冷水微粒子化的处理部104。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能够独立进行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热水和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冷水。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能够在对象物108的接触面产生仅热水容易接触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能够实现容易产生由热水带来的温的感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能够通过处理部104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微粒化后的冷水,能够使冷水相对于大气(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容易变宽。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冷水容易吸收大气的热,能够使从第二喷出口131喷出的冷水的温度容易上升。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能够使冷水的温度(水温)接近大气的温度,能够使对象物108不易产生冷水带来的冷的感觉。
    此外,实施特征3的水龙头101选择性地具有以下的第二~第九特征。即,第二~第九特征是任意的特征。
    在第二特征中,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水龙头101在第一流路102中设置有对该第一流路102内的热水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71。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通过在第一流路102设置有加热部171,能够对残留在第一流路102中并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加热。其结果是,能够使残留于第一流路102的水以使其温度上升的状态从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101在从第一喷出 口121喷出残留的热水时,能够实现使对象物不易产生由所述温度降低了的热水带来的冷的感觉。
    在第三特征中,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水龙头101具备检测部173及控制部172。检测部173检测第一流路102的加热部171飞上游侧的热水温。控制部172根据该检测部173的检测结果,进行加热部171的加热及其停止的切换控制。
    在第四特征中,在第三特征的基础上,所述检测部173具备第一检测部174及第三检测部176。第一检测部174设置于所述加热部171的上游侧。第三检测部176检测第一流路102内的液体的流通的有无。控制部172在通过第三检测部176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第一检测部173检测到小于第一值的热水温时,对加热部171进行控制,以进行加热。此外,控制部172在通过第三检测部176检测到液体流通且通过第一检测部173检测到第一值以上的热水温时,对加热部171进行控制,以使加热停止。
    在第五特征中,在第一~第四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喷出口131为筒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喷出口121。
    在第六特征中,在第一~第五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一喷出口121构成为喷出线状的热水。
    在第七特征中,第一~第六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操作部115。操作部115对从第一喷出口121和第二喷出口131这两方喷出的情况和仅从所述第二喷出口131喷出的情况进行切换。
    在第八特征中,在第一~第七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隔热部118。隔热部118将第一流路102中的加热部171的下游侧的部位隔热。
    在第九特征中,在第二~第八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进行加热部171的加热控制的控制部172。该控制部172对加热部171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第一喷出口121喷出的冷热水的温度为25℃以上45℃以下。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实施方式3的结构,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基于图13A~图19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201创作出来的背景如下。在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昭63-277023号(以下,称为文献3)中公开了以往的洗手装置。该洗手装置具备:产生暖风的暖风产生机构、淋浴状供给洗手水的洗手水供给机构。该洗手装置,在用加热器将送风用风扇的风加热之后,与从洗手水供给机构的淋浴喷嘴喷出的洗手水混合后排出。而且,洗手装置通过将加热过的风和洗手水同时排出,从而不易给使用者带来由洗手水引起的冷感(冷的感觉)。
    然而,在以往的洗手装置中,在排出加热过的风和洗手水的情况下,使送风用风扇工作,因此存在不易降低消耗电力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的喷水装置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做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201是以能够缓和由喷出的冷水带给使用者的冷的感觉并且能够抑制消耗电力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201(喷水装置),设置于厨房操作台的水槽、洗脸台的盆等的接水部7的上方。
    水龙头201具备:喷出从外部的供冷水源240供给的冷水229的第一流路202、取入大气并将其变为暖风239后喷出的第二流路203、以及第一流路202以及第二流路203的下游侧的形成外壳的外壳部211。外壳部211例如具备:在接水部207的缘部设置的基部212、及在基部212的上部设置的喷管213。
    基部212固定于接水部207的缘部上表面。换言之,接水部207的缘部成为安装基部212的安装台271。喷管213形成为朝下U字的筒形状。喷管213的U字的一端(第一端)与基部212的上部连接。而且,喷管213的U字的剩余一端(第二端)配置为与接水部207面对。
    此外,喷管213在所述第二端具备喷出部214。喷出部214中,设置有第一流路202的下游端以及第二流路203的下游端。为此,水龙头201构成为从喷出部214喷出冷水229和暖风239。换言之,第一流路202的下游端以及第二流路203的下游端设为朝喷出部214开 口。
    进而,水龙头201具备操作部(未图示)。水龙头201构成为,根据该操作部的操作,从喷出部214喷出冷水229以及暖风239这两方。以下,剖视形状,只要不特别指定,设为与冷水229或暖风239流动的方向(流动方向)正交而切断的面。
    第一流路202的上游侧与供冷水源240连接。该供冷水源240例如是自来水管。为此,从第一流路202的喷水口(第一喷出口)221喷出冷水229。换言之,第一流路202是供冷水路。该第一喷出口221设置于第一流路202的下游侧的端部。
    第一流路202如图13A所示,在其下游侧具有第一部位222。第一部位222被外壳部211覆盖。第一部位222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第一部位222在其端部(喷水口221)设置有整流板(未图示)。为此,第一流路202成为沿流动方向从喷水口221、剖视圆形的线状(柱状)地喷出冷水229的结构。另外,喷水口221只要能够线状地喷出冷水即可,不限于具备所述整流板。
    此外,第一部位222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一端部223)形成为越向下游侧则流路径越窄的前端细的形状。换言之,第一端部223具有:流路径越是下游侧则越窄的第一缩径部224、与第一缩径部224的下游端连接的第一小径部225。第一小径部225的剖视形状在冷水229的流动方向上大致相同。第一小径部225的直径与第一缩径部224的下游端的直径大致同尺寸。第一小径部225的下游端成为喷水口(第一喷出口)221。即,第一流路202的第一喷出口221侧的端部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
    为此,喷水口221为,喷出的冷水229的流速与第一缩径部224(前端细的形状的部位)的上游侧的部位的流速相比更快的结构。换言之,喷水口221为使冷水229加速后喷出的结构。
    第二流路203的上游侧具有大气(空气)的取入口231。取入口231例如配置于接水部207的缘部(安装台271)的下方侧。第二流路203在取入口231的下游侧设置有加热部233。加热部233配置于安装台271的下方侧。为此,取入口231以及加热部233能够隐蔽于 接水部27而配置于外观上不易显眼的位置。另外,第二流路203上未设置用于使空气流通的风扇。
    加热部233将从取入口231取入到第二流路203的空气加热。为此,第二流路203从喷出口(第二喷出口)232喷出暖风239。换言之,第二流路203是供气路。此外,加热部233例如根据操作部的操作来切换空气的加热及其停止。
    第二流路203的下游侧具有第二部位234。第二部位234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第二部位234被外壳部211覆盖。此外,第二部位234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二端部235)的流路径与第一端部223的流路径相比,为大尺寸。而且,第二端部235的内周侧以大致同心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端部223。换言之,第二端部235配置为以第一端部223为中心并覆盖第一端部223的外周。而且,喷出口232位于喷水口221的下游侧。
    为此,喷水口(第一喷出口)221的外周被第二流路203的第二端部235覆盖。而且,第二端部235(其流路)在喷水口221的外周成为包围喷水口221的外周侧的剖视环状,该环的内周侧的部位(壁)以第一端部223构成。换言之,第二流路203具有环状地包围喷水口221的外周侧的第二端部235。即,第二喷出口232为筒状,并形成为包围第一喷出口221。另外,第二端部235的所述环的内周侧的壁不限于以第一部位222形成。
    进而,第二端部235成为越向下游侧则流路径越窄的前端细的形状。而且,第二端部235的前端(喷出口232)的直径与喷水口221的直径相比,为大尺寸。换言之,第二端部235具有:流路径越向下游侧则越窄的第二缩径部236、及与第二缩径部236的下游端连接的第二小径部237。
    第二缩径部236的下游端的直径与第一小径部225的直径相比,为大尺寸。第二小径部237的剖视形状在冷水229的流动方向上大致相同。第二小径部237的直径与第二缩径部236的下游端的直径大致同尺寸。第二小径部237的下游端成为喷出口(第二喷出口)232。
    这样,水龙头201构成为,通过在第二端部235的内周侧配置第 一端部223,从而从喷出口232剖视圆形的环状(筒状)地喷出暖风239。
    为此,水龙头201能够以用筒状的暖风239覆盖线状的冷水229的方式从喷出部214喷出冷水229以及暖风239这两方,能够使暖风与使用者的手等对象物208接触的面积容易增加。由此,与将暖风239置于冷水229的内侧或与冷水229混合的情况相比,水龙头201能够使使用者容易产生暖风239的温热感(由暖风239带来的温的感觉),能够容易缓和喷水带给使用者的冷的感觉。而且,水龙头201对比热比冷水229小的空气加热,因此与对冷水229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抑制消耗电力。
    进而,喷出口232(第二喷出口)位于喷水口221(第一喷出口)的下游侧,因此能够以用暖风239包裹冷水229的方式合流。为此,第二端部235上,位于喷水口221的外周的部位成为使暖风239与冷水229合流的合流口。
    此外,水龙头201,通过使第一端部223为前端细的形状,从而在喷水时,能够在例如喷水口221的外周侧产生吸引压(负压)。而且,水龙头201使喷出口232接近喷水口21而设置,以通过所述吸引压送出第二流路203内的空气。
    即,第二喷出口232配置为与第一喷出口221邻接。由此,在通过从第一喷水口221喷出水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使暖风在第二流路203内流通。此外,喷出部214中独立设置有第一喷出口221和第二喷出口232。
    为此,水龙头201能够通过所述吸引压沿着喷水方向(冷水229的流动方向)送出第二流路203的暖风239。由此,水龙头201,即使不通过风扇等送出第二流路203的暖风239,在喷水时也能够喷出暖风239,能够削减风扇等引起的消耗电力。
    此外例如,水龙头201,通过所述吸引压从第二流路203送出暖风239,因此与通过风扇等送出暖风239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喷水口221的冷水229不易受暖风239的流动的影响。
    进而,水龙头201,通过使第二端部235为前端细的形状,从而 能够使对例如第二流路203施加的平均单位面积的吸入压容易增大等,能够实现通过所述吸气压容易送出暖风239。
    而且,水龙头201,通过使第二端部235为前端细的形状,从而能够使喷出的暖风239的流速与第二缩径部236(前端细的形状的部位)的上游侧的流速相比更块。换言之,第二流路203成为将暖风239加速后喷出的结构。为此,水龙头201,能够以例如抑制暖风239的扩散的方式等而容易到达对象物208,能够实现容易产生由暖风239引起的温的感觉。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201是大部分与实施方式4的水龙头相同的构造。以下,对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5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水龙头201具有喷出冷水229以及暖风239这两方的喷水模式(第一功能模式)、及仅喷出暖风239的暖风模式(第二功能模式)。而且,水龙头201具备:喷水模式下的喷水用的所述操作部(第一操作部)、暖风模式下的暖风239喷出用的第二操作部(详细后述)。
    第二流路203中如图15A所示设置有送风部204。送风部204配置于安装台271的下方侧。为此,送风部204能够隐蔽于接水部207而配置于外观上不易显眼的位置。而且,送风部204配置于第二流路203的加热部233的上游侧。送风部204构成为,通过其驱动向第二流路203的下游侧输送空气。送风部204例如是送风风扇(风扇)。
    进而,送风部204构成为仅在暖风模式下工作。换言之,送风部204成为在暖风模式时工作,且在喷水模式时不工作的结构。为此,水龙头201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喷水模式时,通过由喷水产生的吸引压从喷出口232送出暖风239,削减了由送风部204的工作引起的消耗电力的结构。
    第二操作部设置于喷管213。第二操作部例如以检知物体的检知部205构成。检知部205如图16、图17所示,设置于喷出部214的侧方的部位。
    而且,检知部205如图17所示,在喷出部214的侧方且外侧具有检知区域E1。检知部25,通过物体位于检知区域E1,从而如图 18A、图18B所示,检知结果的输出值P1(检知输出)达到规定值P2。即,检知区域E1是检知输出为规定值P2的范围。换言之,检知部205在输出值P1为规定值P2时,检知为“有物体”。
    为此,检知部205是所谓限定反射型的非接触传感器。具体而言,检知部205例如是使用红外线(红外区域的波段的光)检知物体的红外线反射型传感器、是所谓红外线传感器。而且,该红外线传感器具备:发出红外线的发光部251、及接受由发光部251发出的红外线中的、被物体所反射的红外线的一部分的受光部252。进而,检知部205检知的物体,例如是使用者的手等。
    送风部204如图18A、图18B所示,在从检知部205输入了规定值P2以上的检知输出(输出值P1)时工作。换言之,送风部204在检知部205将物体检知为“有物体”时工作(驱动)。而且,送风部204通过检知部205再次检知到物体或者在送风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使其工作停止。
    这样,水龙头201构成为,在喷水模式、喷水的停止状态下通过检知部205检知到物体时,使暖风模式(第二功能模式)下的动作开始。换言之,水龙头201,在喷水模式、停止状态下通过检知部205检知到物体时,使加热部233对空气的加热及送风部204进行的空气的送出开始。
    即,水龙头201具备检知物体的检知部205。水龙头201在通过检知部205检知到物体时,第二功能模式起动。第二功能模式仅为从第二喷出口232喷出暖风(从第一喷出口221不喷出水)。
    为此,水龙头201,例如能够通过暖风模式的暖风239使在喷水模式濡湿了的对象物208干燥,能够使便利性等提高。进而,水龙头201使喷水模式的冷水229以及暖风239和暖风模式的暖风239从同一喷出部214喷出,因此使用者能够以大致相同的动作进行喷水模式下的洗涤(洗手)及其干燥。而且,水龙头201,通过使检知部205为非接触传感器,从而例如即使不用被喷水模式的冷水229濡湿了的手进行操作,也能够使暖风模式下的工作开始。
    此外,第二流路203,通过使第二端部235为前端细的形状,从 而能够将暖风239加速后喷出。为此,水龙头201能够实现使暖风模式的暖风239对对象物208的干燥速度容易加快。换言之,水龙头201,通过从第二部位234加速并喷出暖风239,从而能够实现容易进行暖风模式下的对象物208的干燥。
    此外,水龙头201也可以是从第一流路202喷出热水、将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冷热水的结构等。此情况下,例如,在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一流路202的第一部位222的上游侧,设置有将热水和冷水混合的混合部226。而且,第一流路202在混合部226上连接有冷水从所述供冷水源流入的第三部位227、及热水从外部的供热水器(未图示)流入的第四部位228。
    换言之,第一流路202在混合部226的下游侧具有第一部位222,在混合部226的上游侧具有第三部位227以及第四部位228。第三部位227的冷水、第四部位228的热水经由混合部226而流入到第一部位222。为此,水龙头201从喷水口221喷出将热水和冷水通过混合部226混合后的水229(冷热水)。由此,水龙头201与仅喷出来自所述供冷水源的冷水229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通过热水使水温上升的状态下喷出水,能够实现容易缓和由冷水229引起的冷的感觉。
    此外,优选的是,水龙头201如图19所示,在取入口231设置有过滤器238。此外,水龙头201也可以设置于浴室等,在此情况下,接水部207成为例如洗浴处的上表面(地面的上表面)、浴缸等。
    如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4、5的水龙头201具有以下的第一特征。
    在第一特征中,水龙头201具备:具有喷出冷水的第一喷出口221的第一流路202、具有喷出暖风的第二喷出口232的第二流路203。第一流路202的所述第一喷出口221侧的端部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第二喷出口232配置为与第一喷出口221邻接,由此,在通过从第一喷出口221喷出水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暖风在第二流路203内流通。
    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201能够通过吸引压(负压)将第二流路203的暖风沿着喷水方向(水的流动方向)送出。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即使不通过风扇等将第二流路203的暖风送出,也能够在 喷水时喷出暖风,能够削减风扇等的消耗电力。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水龙头,通过吸引压从第二流路203送出暖风,因此与通过风扇等送出暖风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喷水口的水不易受暖风的流动的影响。
    此外,实施特征4、5的水龙头201选择性地具有以下的第二~第六特征。即,第二~第六特征是任意的特征。
    在第二特征中,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喷出部214。喷出部214上独立设置有第一喷出口221和第二喷出口232。
    在第三特征中,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喷出口232为筒状,形成为包围第一喷出口221。
    在第四特征中,在第一~第三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流路203的第二喷出口232侧的端部为前端细的形状。
    在第五特征中,在第一~第四特征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第一功能模式和第二功能模式。第一功能模式从第一喷出口221喷出水且从所述第二喷出口232喷出暖风。第二功能模式仅为从第二喷出口232喷出暖风。第二流路203中设置有在第二功能模式的工作时驱动的风扇204。
    在第六特征中,在第五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检知物体的检知部205。在通过检知部205检知物体时,所述第二功能模式起动。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实施方式4、5,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关 键  词:
    水龙头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水龙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7709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