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1739251
  • 上传时间:2018-07-08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330.5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40793.1

    申请日:

    2015.03.27

    公开号:

    CN104789446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12M 1/00申请公布日:2015072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M 1/00申请日:20150327|||公开

    IPC分类号:

    C12M1/00; C12R1/89(2006.01)N

    主分类号:

    C12M1/00

    申请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冯磊; 李润东; 王伟云; 王雷

    地址:

    110136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3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9

    代理人:

    李绪岩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第一循环泵、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二级收集器、第二循环泵和微藻分离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为透明塑料构成的封闭管路。进料阀设置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前端,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末端依次连接第一循环泵、出料阀、微藻分离器和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分离器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连接下面的微藻一级收集器,管路二同排气口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下端比上端粗大,其下端与微藻二级收集器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上端通过第二循环泵和阀门与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整过程实现污水净化处理,又促进水体生态系统中硅藻的繁殖和生长,形成新的生物质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第一循环泵、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二级收集器、第二循环泵、阀门、排气口、进料阀、出料阀和微藻分离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为透明塑料构成的封闭管路,进料阀设置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前端,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末端依次连接第一循环泵、出料阀、微藻分离器和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分离器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连接下面的微藻一级收集器,管路二同排气口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下端比上端粗大,其下端与微藻二级收集器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上端通过第二循环泵和阀门与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尤其是一种通过微藻,将污水中有机质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中,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完成有机质降解及微藻培养物,产出的藻类作为生物质能再次利用,整个过程可实现沼气及热解气资源化利用,属于环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有机化工厂和有机助剂厂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产品主要是化学试剂、化工中间产品,或者生产合成材料的单体,在石油化工产品链上不可或缺。这类高浓度有机化工污水水质复杂,污染物种类多,污水的COD含量高(多数可达几千至十几万),pH值变化大,而且间歇排放,水质变化大,难以直接采用单独的物化或者生化技术处理,石化企业一直将这种高浓度有机化工污水混入炼油污水中一并处理或以集中外运的方式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能处理有机化工污水又能培养微藻的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第一循环泵、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二级收集器、第二循环泵、阀门、排气口、进料阀、出料阀和微藻分离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为透明塑料构成的封闭管路。进料阀设置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前端,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末端依次连接 第一循环泵、出料阀、微藻分离器和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分离器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连接下面的微藻一级收集器,管路二同排气口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下端比上端粗大,其下端与微藻二级收集器连接。微藻一级收集器的上端通过第二循环泵和阀门与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连接。
    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整过程实现污水净化处理,又促进水体生态系统中硅藻的繁殖和生长,形成新的生物质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第一循环泵2、微藻一级收集器3、微藻二级收集器4、第二循环泵5、阀门6、排气口7、进料阀8、出料阀9和微藻分离器10。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为透明塑料构成的封闭管路,透明塑料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便于微藻及有机质和二氧化碳的混合,在光照的作用下完成光合作用,吸收通过密闭微藻培养系统的污水中的有机质及二氧化碳气体,完成藻类生长。进料阀8设置在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的前端,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的末端依次连接第一循环泵2、出料阀9、微藻分离器10和微藻一级收集器3。微藻分离器10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连接下面的微藻一级收集器3,管路二同排气口7连接,目的是排除微藻在培养过程中产出的吸附在微藻表面的氧气。微藻一级收集器3的下端比上端粗大,其下端与微藻二级收集器4连接,目的是实现微藻在下面呈现富集作用,高浓度的微藻处于微藻一级收集器3下部,富集后的微藻进入微藻二级收集器4进行二次富集,便于收获高浓度微藻。微藻一级收集器3的上端通过第二循环泵5和阀门6与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连接。 微藻一级收集器3上端浓度较低的微藻作为微藻“种子”通过开启阀门6,在第二循环泵5的帮助下重新流回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内,开始新一轮的密闭纳米生物膜内微藻污水培养。
    各部件功能:
    1、密闭微藻培养系统:以透明塑料为外体,污水及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其内部构成的密闭微藻培养系统,透明塑料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便于微藻及有机质和二氧化碳的混合。
    2、第一循环泵:控制当藻类生长成熟,数量较多时,让培养好的藻液流入微藻分离器的阀门。
    3、微藻一级收集器:微藻一级收集器呈现下体粗,上体直筒设计,目的是实现微藻在下面呈现富集作用,高浓度的微藻存在微藻一级收集器下部。
    4、微藻二级收集器:微藻最终的收集装置,通过两次富集,获得高浓度微藻。
    5、第二循环泵:将微藻一级收集器上部的浓度较低的微藻作为微藻“种子”泵入回密闭微藻培养系统内。
    6、阀门:控制微藻一级收集器上部的浓度较低的微藻作为微藻“种子”在第二循环泵的帮助下重新流回密闭微藻培养系统内。
    7、排气口:排除微藻在培养过程中产出的吸附在微藻表面的氧气的装置。
    8、进料阀:污水及二氧化碳的进料阀门。
    9、出料阀:培养好的微藻及剩余的气体、液体排除阀门。
    10、微藻分离器:微藻分离器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同下面的微藻一 级收集器连接,管路二同排气口连接。
    工作流程:
    1、本发明的主体思想是开启进料阀8,让污水及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以透明塑料为外体构成的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内,透明塑料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便于微藻及有机质和二氧化碳的混合;
    2、在光照的作用下完成光合作用,吸收通过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的污水中的有机质及二氧化碳气体,完成藻类生长;
    3、当藻类生长成熟,数量较多时,开启出料阀9,在第一循环泵2的帮助下,让培养好的藻液流入微藻分离器10;
    4、微藻分离器10为双管路机构,其管路一同下面的微藻一级收集器3链接,管路二同排气口7链接,目的是排除微藻在培养过程中产出的吸附在微藻表面的氧气;
    5、微藻一级收集器4呈现下体粗,上体直筒设计,目的是实现微藻在下面呈现富集作用,高浓度的微藻存在微藻一级收集器3下部,富集后的微藻进入微藻二级收集器4进行二次富集,便于收获高浓度微藻;
    6、微藻一级收集器3上部的浓度较低的微藻作为微藻“种子”通过开启阀门6,在第二循环泵5的帮助下重新流回密闭微藻培养系统1内,开始新一轮的密闭纳米生物膜内微藻污水培养。

    关 键  词:
    密闭 培养 系统 排气 收集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密闭微藻培养系统补排气及微藻收集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73925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