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组合物.pdf

  • 上传人:32
  • 文档编号:1705437
  • 上传时间:2018-07-06
  • 格式:PDF
  • 页数:46
  • 大小:2.0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20568.4

    申请日:

    2011.04.21

    公开号:

    CN102884158A

    公开日:

    2013.01.16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7C 245/08申请公布日:201301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9K 19/60申请日:20110421|||公开

    IPC分类号:

    C09K19/60; C07C69/54; C09K19/38; C09K19/54; G02B5/30

    主分类号:

    C09K19/60

    申请人: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林忠弘; 落合钢志郎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中央区新川二丁目27番1号

    优先权:

    2010.04.27 JP 2010-101855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代理人:

    徐申民;汤国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含有式(1)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和式(2)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式(1):U1-V1-W1-X1-Y1-X3-Y2-X2-W2-V2-U2(1)(式中,X1、X2及X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等。其中,X1、X2及X3之中的至少1个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Y1及Y2独立地表示-CH2CH2-等。Ra及Rb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等。U1表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表示聚合性基团。V1及V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W1及W2独立地表示单键等)。式(2):(式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等。A4表示苯基等。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等。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n表示1~3的整数。Z表示聚合性基团)。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含有式(1)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和式(2)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其中,
    式(1):
    U1‑V1‑W1‑X1‑Y1‑X3‑Y2‑X2‑W2‑V2‑U2 (1)
    式中,X1、X2及X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其中,X1、X2及X3之中的至少1个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Y1及Y2独立地表示‑CH2CH2‑、‑CH2O‑、‑COO‑、‑OCOO‑、单键、‑N=N‑、‑CRa=CRb‑、‑C≡C‑或‑CRa=N‑,
    Ra及Rb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
    U1表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
    U2表示聚合性基团,
    V1及V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所述亚烷基中包含的‑CH2‑可以被‑O‑,‑S‑或‑NH‑替换,
    W1及W2独立地表示单键、‑O‑、‑S‑、‑COO‑或‑OCOO‑,
    式(2):

    式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A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A4表示苯基、苯基苯基、环己基苯基或(4‑烷基环己基)苯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0,
    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CH2CH2‑、‑CH2O‑、‑COO‑、‑OCOO‑或单键,
    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
    n表示1~3的整数,
    Z表示聚合性基团。
    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溶剂。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聚合性基团为丙烯酰氧基。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聚合引发剂。
    一种起偏器,其通过使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组合物中的用式(1)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与用式(2)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制得。
    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起偏器,其在组合物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聚合。
    一种起偏器,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组合物涂布于支撑基材上,在该组合物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光照射而制得。
    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起偏器,所述液晶相为近晶相。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权利要求5~8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起偏器,以及发光源。
    一种用式(2)表示的液晶化合物,其中,式(2):

    式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A3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A4表示苯基、苯基苯基,环己基苯基或(4‑烷基环己基)苯基,该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0,
    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CH2CH2‑、‑CH2O‑、‑COO‑、‑OCOO‑或单键,
    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
    n表示1~3的整数,
    Z表示聚合性基团。

    说明书

    说明书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中,使用了起偏器(例如,SemiconductorFPD World增刊号,(株)プレスジヤ一ナル,2001年8月27日发行,通卷第266号,参照P.37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
    [1].一种具有式(1)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和式(2)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其中,式(1)为:
    U1‑V1‑W1‑X1‑Y1‑X3‑Y2‑X2‑W2‑V2‑U2 (1)
    (式中,X1、X2及X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其中,X1、X2及X3之中的至少1个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Y1及Y2独立地表示‑CH2CH2‑、‑CH2O‑、‑COO‑、‑OCOO‑、单键、‑N=N‑、‑CRa=CRb‑、‑C≡C‑或‑CRa=N‑。
    Ra及Rb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
    U1表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
    U2表示聚合性基团。
    V1及V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所述亚烷基中包含的‑CH2‑可以被‑O‑,‑S‑或‑NH‑替换。
    W1及W2独立地表示单键、‑O‑、‑S‑、‑COO‑或‑OCOO‑。)
    式(2)为:

    (式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A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A4表示苯基、苯基苯基、环己基苯基或(4‑烷基环己基)苯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0。
    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CH2CH2‑、‑CH2O‑、‑COO‑、‑OCOO‑或单键。
    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
    n表示1~3的整数。
    Z表示聚合性基团。
    [2].根据[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溶剂。
    [3].根据[1]或[2]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聚合性基团为丙烯酰氧基。
    [4].根据[1]~[3]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聚合引发剂。
    [5].一种起偏器,其通过使[1]~[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组合物中的式(1)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与式(2)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制得。
    [6].根据[5]中记载的起偏器,其在组合物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中进行聚合。
    [7].一种起偏器,通过将[1]~[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组合物涂布于支撑基材上,在所述组合物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光照射而制得。
    [8].根据[6]或[7]中记载的起偏器,其中,所述液晶相为近晶相。
    [9].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5]~[8]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起偏器,以及发光源。
    [10].式(2)所示的液晶化合物。

    (式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A3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A4表示苯基、苯基苯基、环己基苯基或(4‑烷基环己基)苯基,该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0。
    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CH2CH2‑、‑CH2O‑、‑COO‑、‑OCOO‑或单键。
    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
    n表示1~3的整数。
    Z表示聚合性基团。)
    附图说明
    图1是含有由本发明的组合物构成的起偏器4的积层体1的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概略图。
    图3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液晶显示装置24的概略图。
    图4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EL显示装置30的概略图。
    图5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EL显示装置44的概略图。
    图6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积层体
    2支撑基材
    3取向膜
    4本发明的起偏器
    10液晶显示装置
    11防反射膜
    12a、12b本发明的起偏器
    13a、13b相位差膜
    14a、14b基板
    15滤色器
    16透明电极
    17液晶层
    18层间绝缘膜
    19背光模组
    20黑点矩阵
    21薄膜晶体管
    22像素电极
    23垫片
    24液晶显示装置
    30EL显示装置
    31本发明的起偏器
    32相位差膜
    33基板
    34层间绝缘膜
    35像素电极
    36发光层
    37阴极电极
    38干燥剂
    39密封盖
    40薄膜晶体管
    41肋(Rib)
    42薄膜密封膜
    44EL显示装置
    111光源
    112第1透镜阵列(Lens array)
    112a透镜
    113第2透镜阵列
    114偏振光转换元件
    115复合透镜
    121、123、132分色镜
    122反射镜
    140R、140G、140B液晶面板
    142、143本发明的起偏器
    150十字分色棱镜(Cross dichroic prism)
    170投影透镜
    180投影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式(1):
    U1‑V1‑W1‑X1‑Y1‑X3‑Y2‑X2‑W2‑V2‑U2 (1)
    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1))和式(2):

    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2)),其进一步优选含有溶剂。
    式(1)中,X1、X2及X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X1、X2及X3之中的至少1个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作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的取代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丁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氰基,以及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优选碳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的取代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丁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氰基以及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另外,构成反式‑1,4‑环亚己基的‑CH2‑可被‑O‑,‑S‑或NR‑替换。R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苯基。
    X1、X2及X3之中的至少1个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更优选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特别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
    X1、X2及X3相互独立地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或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优选其中的至少一个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或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
    优选X1、X2及X3中至少2个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更优选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特别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
    优选X1、X2及X3中的2个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剩下的1个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更优选X1、X2及X3中的2个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剩下的1个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从容易合成的点考虑,X1、X2及X3全部优选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更优选X1、X2及X3全部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
    式(1)中,Y1及Y2独立地表示‑CH2CH2‑、‑CH2O‑、‑COO‑、‑OCOO‑、单键、‑N=N‑、‑CRa=CRb‑,‑C≡C‑或‑CRa=N‑。这些基团的结合位置可以为任意的方向。也就是说,这些基团,可以从任意的方向与X1、X2及X3结合,例如,Y1为‑COO‑的情况中,‑X1‑Y1‑X3‑所表示的基团可以为‑X1‑COO‑X3‑,也可以为‑X1‑OOC‑X3‑,例如,在Y2为‑CH2O‑的情况中,‑X3‑Y2‑X2‑所表示的基团可以为X3‑CH2O‑X2‑,还可以为‑X3‑OCH2‑X2‑。
    Ra及Rb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作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及丁基。
    Y1优选为‑CH2CH2‑、‑COO‑或单键,更优选为‑COO‑。Y2优选为‑CH2CH2‑,‑COO‑或‑CH2O‑。
    式(1)中,W1及W2独立地表示单键、‑O‑、‑S‑、‑COO‑或‑OCOO‑。W1为‑COO‑的情况下,相关基团可以从任意的方向与V1及X1结合。W1为‑COO‑的情况下,‑V1‑W1‑X1‑所表示的基团可以为‑V1‑COO‑X1‑,也可以为‑V1‑OOC‑X1‑。W2为‑COO‑的情况下,‑X2‑W2‑V2‑所表示的基团可以为‑X2‑COO‑V2‑,还可以为‑X2‑OOC‑V2‑。优选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
    式(1)中,V1及V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所述亚烷基中包含的‑CH2‑可被‑O‑、‑S‑或‑NH‑替换。
    作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可列举出亚甲基、亚乙基、1,3‑亚丙基、1,3‑亚丁基、1,4‑亚丁基、1,5‑亚戊基、1,6‑亚己基、1,7‑亚庚基、1,8‑亚辛基、1,10‑亚癸基,1,14‑亚十四烷基及1,20‑亚二十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2~12的亚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进一步优选为碳原子数6~12的亚烷基,特别优选为碳原子数6~10的亚烷基。作为所述亚烷基具有或不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出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及氰基。优选亚烷基为未取代的亚烷基,更优选为未取代的直链状亚烷基。
    式(1)中,U1表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优选为聚合性基团。U2表示聚合性基团。U1及U2优选为聚合性基团,更优选为光致聚合性基团。此处,“聚合性基团”是指,能够参与由聚合引发剂产生的活性自由基、酸等引起的聚合反应的基团,“光致聚合性基团”是指,能够参与由光致聚合引发剂产生的活性自由基、酸等引起的聚合反应的基团。U1及U2为聚合性基团时,U1及U2优选为相同种类的聚合性基团,更优选为同一聚合性基团。作为聚合性基团,可列举出乙烯基、乙烯氧基、1‑氯乙烯基、异丙烯基,4‑乙烯基苯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环氧乙基及氧杂环丁基。其中,优选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氧基、环氧乙基(Oxiranyl)及氧杂环丁基,更优选为丙烯酰氧基。
    作为化合物(1),可列举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X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聚合性基团,U2为聚合性基团,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X2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Y1为‑COO‑,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3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H2CH2‑、‑COO‑或单键,Y2为‑CH2CH2‑、‑COO‑或‑CH2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及,
    一种化合物(1),其中,X1及X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X2为未取代的反式‑1,4‑环亚己基,Y1为‑COO‑,Y2为‑COO‑,W1及W2独立地为单键或‑O‑,V1及V2独立地为碳原子数4~12的亚烷基,U1为氢原子或丙烯酰氧基,U2为丙烯酰氧基。
    作为具体的化合物(1),可列举出式(1‑1)~式(1‑21)所表示的化合物。另外,下记式中,以

    所表示的基团,意指反式‑1,4‑环亚己基。


    化合物(1)优选为呈现近晶相的化合物。化合物(1)所呈现的相,可通过在形成了取向膜的玻璃基板上涂布化合物(1)后,加热涂布的化合物(1)的同时,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结构观察,从而确认。
    作为近晶相,可列举出近晶B相、近晶D相、近晶E相、近晶F相、近晶G相、近晶H相、近晶I相、近晶J相及近晶K相。近晶相的化合物(1)变成高取向秩序状态。
    作为化合物(1),更优选呈现近晶B相的化合物,及,呈现作为倾斜了的近晶B相的近晶F相或近晶I相的化合物,特别优选呈现近晶B相的化合物。
    化合物(1)可以通过例如:Recl.Trav.Chim.Pays‑Bas115,321‑328(1996),LiquidCrystals,33,723‑737(2006)等中记载的方法制造。
    相对于组合物的固形物,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化合物(1)的含量优选为70~99.99质量%,更优选为90~99.9质量%。若在所述范围内,化合物(1)的取向性有变高的倾向。此处,固形物是指,从组合物除去了溶剂后的成分。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含有二种以上的化合物(1)。
    化合物(2)为显示二向色性的液晶化合物。“二向色性”是指,分子的长轴方向的吸光度与短轴方向的吸光度不同的性质。
    式(2)中,A1及A2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丁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三氟甲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氰基,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等,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及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及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
    作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列举出2‑甲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三氟甲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及2‑甲氧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优选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及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
    A1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优选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更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或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特别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或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
    式(2)中,A3独立地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丁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三氟甲基等的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氰基,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等,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及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及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
    作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列举出2‑甲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三氟甲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及2‑甲氧基‑1,4‑亚苯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优选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及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作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可列举出2‑甲基‑1,4‑萘二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萘二基、2‑三氟甲基‑1,4‑萘二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的1,4‑萘二基及2‑甲氧基‑1,4‑萘二基等在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萘二基,优选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萘二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的1,4‑萘二基及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萘二基。
    A3优选独立地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未取代的1,4‑萘二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1,4‑萘二基或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的1,4‑萘二基,更优选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氟化烷基的1,4‑亚苯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亚苯基、未取代的1,4‑萘二基、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基的1,4‑萘二基或2位上具有碳原子数1~2的烷氧基的1,4‑萘二基。
    式(2)中,A4表示苯基、苯基苯基、环己基苯基或(4‑烷基环己基)苯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0。作为苯基苯基,可列举出4‑苯基苯基,作为环己基苯基,可列举出4‑环己基苯基。作为(4‑烷基环己基)苯基,可列举出4‑(4‑烷基环己基)苯基。作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及癸基,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直链状烷基。A4优选为苯基、苯基苯基或环己基苯基。
    式(2)中,B1、B2及B3独立地表示‑O‑、‑CH2CH2‑、‑CH2O‑、‑COO‑、‑OCOO‑或单键。这些基团的结合位置可以为任意的方向。也就是说,这些基团可以从任意的方向与Z、T1、A1及A2结合,例如,B3为‑COO‑的情况下,‑A1‑B3‑A2‑所表示的基团可以为‑A1‑COO‑A2‑,也可以为‑A1‑OOC‑A2‑。B1优选为单键或‑CH2CH2‑,更优选为单键。B2优选为‑O‑或‑CH2O‑,更优选为‑O‑。B3优选为‑COO‑。
    式(2)中,T1表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作为碳原子数1~11的亚烷基,可列举出亚甲基、亚乙基、1,3‑亚丙基、1,3‑亚丁基、1,4‑亚丁基、1,5‑亚戊基、1,6‑亚己基、1,7‑亚庚基、1,8‑亚辛基、1,10‑亚癸基及1,11‑亚十一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4~11的亚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6~11的亚烷基。作为所述亚烷基具有或不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出氟基(氟原子)、氯基(氯原子)、溴基(溴原子)等的卤基(卤原子)及氰基。亚烷基优选为未取代的亚烷基,更优选为未取代的直链状亚烷基。
    式(2)中,n表示1~3的整数,其优选为1或2。
    式(2)中,Z表示聚合性基团,作为聚合性基团,可列举出与所述U1及U2所表示的聚合性基团相同的基团,优选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氧基、环氧乙基及氧杂环丁基,更优选为丙烯酰氧基。
    作为化合物(2),可列举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苯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6,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6,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4为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A2及A3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及A3独立地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独立地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及A2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未取代的1,4‑萘二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以及,
    一种化合物(2),其中,A1为未取代的1,4‑亚苯基,A2为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A3为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所述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1~4的氟化烷基,B2为‑O‑,B3为‑COO‑,A4为苯基、4‑苯基苯基、4‑环己基苯基或4‑(4‑烷基环己基)苯基,B1为单键,Z为丙烯酰氧基。
    作为具体的化合物(2),可列举出式(2‑1)~式(2‑18)所表示的化合物。


    作为具体的的化合物(2),还可列举出式(2‑19)及式(2‑20)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合物(2)可根据其结构,通过适当组合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有机化学方法)、Organic Reactions(有机反应)、Organic Syntheses(有机合成)、ComprehensiveOrganic Synthesis(综合有机合成),新实验化学讲座等中记载的公知的有机合成反应(例如,缩合反应、酯化反应、威廉姆森反应、乌尔曼反应、维蒂希反应、席夫碱生成反应、苄基化反应、薗头反应、铃木‑宫浦反应、根岸反应、熊田反应、桧山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弗里德‑克拉夫茨反应、赫克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而制造。
    例如,B3为‑COO‑的化合物(2)可以通过使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与式(4)反应而制造。
    Z‑B1‑T1‑B2‑A1‑COOH(3)
    (式中,Z、B1、T1、B2及A1表示和上述相同的意思。)

    (式中,A2、A3、A4及n表示和上述相同的意味。)
    相关反应可以在酯化剂的存在下实施,作为酯化剂,可列举出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等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可以将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转化为对应的酰氯后,再使其与式(4)所表示的化合物反应。
    相对于组合物的固形物,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化合物(2)的含量优选为0.01~30质量%,更优选为0.1~10质量%。若在所述范围内,则能够在化合物(1)的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因此,制得的起偏器的二向色性比有变高的倾向。
    二向色性比是指,射入起偏器的光的相互垂直振动的2个直线偏振光的吸收强度的比。定义二向色性比为沿着透光轴的吸光度(AH)及沿着消光轴的(垂直入射下测得)吸光度(Av)的比(AV/AH)。透光轴(偏振光轴)是指,进入起偏器的入射光之中,透过起偏器的分量的偏振光方向,消光轴(吸收轴)是指,进入起偏器的入射光之中,被起偏器吸收的分量的偏光方向。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含有二种以上的化合物(2)。
    通常,虽然在使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取向后再聚合时,取向有容易混乱的倾向,但因化合物(2)自身显示液晶性,即使混合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情况下,制得的组合物也有稳定显示液晶相的倾向,另外,可在这些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故制得起偏器有二向色性比高的倾向。
    优选本发明的组合物为进一步含有聚合引发剂的组合物。聚合引发剂为引发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聚合反应的化合物,优选为通过光照射而产生酸或自由基的光致聚合引发剂,更优选为通过光照射而产生自由基的光致聚合引发剂。
    作为光致聚合引发剂,可列举出安息香化合物、二苯甲酮化合物、苯乙酮化合物、酰基氧化膦化合物、三唑化合物、碘鎓盐及硫鎓盐。
    作为安息香化合物,可列举出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及安息香异丁醚。作为二苯甲酮化合物、可列举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4‑苯甲酰基‑4’‑甲基二苯硫醚、3,3’,4,4’‑四(叔丁基过氧化羰基)二苯甲酮及2,4,6‑三甲基二苯甲酮。作为苯乙酮化合物、可列举出二乙氧基苯乙酮、2‑甲基‑2‑吗啉基‑1‑(4‑甲硫基苯基)‑1‑丙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1‑丁酮、2‑羟基‑2‑甲基‑1‑苯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4‑(2‑羟基乙氧基)苯基]‑1‑丙酮、1‑羟基环己基苯酮及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1‑丙酮的寡聚物。
    作为酰基氧化膦化合物,可列举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及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作为三唑化合物,可列举出2,4‑双(三氯甲基)‑6‑(4‑甲氧基苯基)‑1,3,5‑三唑、2,4‑双(三氯甲基)‑6‑(4‑甲氧基萘基)‑1,3,5‑三唑、2,4‑双(三氯甲基)‑6‑(4‑甲氧基苯乙烯基)‑1,3,5‑三唑、2,4‑双(三氯甲基)‑6‑〔2‑(5‑甲基呋喃‑2‑基)乙烯基〕‑1,3,5‑三唑,2,4‑双(三氯甲基)‑6‑[2‑(呋喃‑2‑基)乙烯基]‑1,3,5‑三唑、2,4‑双(三氯甲基)‑6‑[2‑(4‑二乙氨基‑2‑甲基苯)乙烯基]‑1,3,5‑三唑及2,4‑双(三氯甲基)‑6‑[2‑(3,4‑二甲氧基苯基)乙烯基]‑1,3,5‑三唑。
    作为光致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イルガキユア(Irgacure)907、イルガキユア184、イルガキユア651、イルガキユア819、イルガキユア250、イルガキユア369(以上,全部为汽巴日本(株)制),セイクオ一ルBZ、セイクオ一ルZ、セイクオ一ルBEE(以上,全部为精工化学(株)制)、カヤキユア一(kayacure)BP100(日本化药(株)制)、カヤキユア一UVI‑6992(陶氏公司制)、アデカオプトマ一SP‑152或アデカオプトマ一SP‑170(以上,全部为(株)艾迪科制),TAZ‑A、TAZ‑PP(以上,日本大昌华嘉公司制)及TAZ‑104(三和化学社制)等的市售的光致聚合引发剂。
    相对于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总量100质量份,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30质量份,更优选为0.5质量份~10质量份。若在所述范围内,则能在化合物(1)及化合物(2)的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它们聚合。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或不含有光学增感剂。作为光学增感剂,可列举出氧杂蒽酮或硫杂蒽酮等的氧杂蒽酮化合物(例如,2,4‑二乙基硫杂蒽酮,2‑异丙基硫杂蒽酮等)、蒽或具有烷基醚等取代基的蒽化合物(例如,二丁氧基蒽等)、吩噻嗪及红荧烯。
    通过使用光学增感剂,可使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聚合的高感度化和制得的起偏器的经时稳定性提高。相对于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总量100质量份,光学增感剂的含量优选为0.1~30质量份,更优选为0.5~10质量份。若在所述范围内,则可在化合物(1)及化合物(2)的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它们聚合。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或不含有阻聚剂。作为阻聚剂,可列举出具有对苯二酚或具有烷基醚等取代基的对苯二酚类、丁基儿茶酚等具有烷基醚等取代基的儿茶酚类、邻苯三酚类、2,2,6,6‑四甲基‑1‑哌啶基氧自由基等自由基清除剂、硫代酚类、β‑萘胺类及β‑萘酚类。
    通过使用阻聚剂,可容易地控制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聚合,提高本发明的组合物的稳定性。另外,相对于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总量100质量份,阻聚剂含量优选为0.1~30质量份,更优选为0.5~10质量份。若在所述范围内,则能在化合物(1)及化合物(2)的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它们聚合。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或不含有匀涂剂。作为匀涂剂,可列举出放射线固化涂料用添加剂(毕克化学日本制:BYK‑352、BYK‑353、BYK‑361N),涂料添加剂(东丽道康宁(株)制:SH28PA、DC11PA、ST80PA),涂料添加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制:KP321、KP323、X22‑161A、KF6001)及氟系添加剂(DIC(株)制:F‑445、F‑470、F‑477、F‑479)。
    通过使用匀涂剂,可使起偏器的表面平滑。在进一步的起偏器的制造过程中,可控制本发明组合物的流动性,调整起偏器的交联密度。相对于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总量100质量份,匀涂剂的含量优选为0.01~30质量份,更优选为0.05~10质量份。若在所述范围内,则能在组合物的取向没有混乱的情况下,使它们聚合。
    本发明的组合物优选含有溶剂。作为溶剂,优选溶解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成分,并且,在聚合反应中非活性的有机溶剂。具体地,可列举出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丙二醇、甲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等的醇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二醇甲醚乙酸酯、γ‑丁内酯、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乳酸乙酯等的酯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环戊酮、环己酮、甲基戊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的酮溶剂;戊烷、己烷、庚烷等的非氯系脂肪烃溶剂;甲苯、二甲苯、酚等的非氯系芳香族溶剂;乙腈等的腈溶剂;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等的醚溶剂;及氯仿、氯苯等氯系脂肪烃溶剂。其中,优选为酮溶剂。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溶剂,也可以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相对于本发明的组合物,溶剂的含量优选为50~98质量%。换言之,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固形物优选为2~50质量%。若固形物在2质量%以上,则膜厚度不变过薄,可制得起偏器所必须的二向色性。若固形物在50质量%以下,则组合物的粘度低,故涂膜的膜厚度有不易发生不均匀的倾向。
    本发明的组合物的粘度优选为0.1~10mPa·s,更优选为0.1~7mPa·s。若粘度在所述范围内,则起偏器的膜厚度有不易发生不均匀的倾向。
    本发明的起偏器可通过将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而制得。“起偏器”是指,将没有偏振的入射光分解为垂直相交的2个偏振分量,使一方的偏振分量透过,吸收另一方的偏振分量。将透过偏振分量的轴方向称为透光轴,吸收偏振分量的轴方向称为吸收轴。
    将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制得的起偏器,优选在化合物(1)与化合物(2)取向的状态下固定而成的聚合物,从易于制造这样的聚合物的点考虑,优选在所述组合物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下使组合物中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
    通过将本发明的组合物涂布在支撑基材上,干燥,使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聚合,可在支撑基材上制得本发明的起偏器。因此,能降低生产成本,使进一步的起偏器的连续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生产滚筒状的起偏器。
    通过在支撑基材,或形成了取向膜等的支撑基材上涂布本发明的组合物,干燥,可制得未聚合的起偏器。未聚合的起偏器显示向列相或近晶相等的液晶相的情况下,制得的起偏器显示二向色性。更优选的液晶相为近晶相,特别优选的液晶相为近晶B相。
    作为本发明的组合物于支撑基材的涂布方法,可列举出挤压涂布法、直接凹版涂布法(Direct gravure coating method)、反向凹版涂布法(Reverse gravure coating method)、CAP涂布法及模具涂布法(Die coating method)。还可列举出使用浸渍提拉镀膜机、刮棒涂布机(Bar Coater)、旋转涂布机(Spin coater)等的涂布机进行涂布的方法。
    作为支撑基材,可列举出玻璃、塑料片、塑料薄膜及透光性薄膜。作为透光性薄膜,可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降冰片烯系聚合物等的聚烯烃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甲基丙烯酸酸酯薄膜、聚丙烯酸酯薄膜、纤维素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砜薄膜、聚醚砜薄膜、聚醚酮薄膜、聚苯硫醚薄膜及聚苯醚薄膜。
    若使用支撑基材,则制造、搬运、保管起偏器时,不会破坏起偏器等,可容易地处理。
    本发明的起偏器的制造方法优选在支撑基材上形成取向膜后,在取向膜上涂布本发明的组合物的方法。优选取向膜具有不通过涂布本发明的组合物等而溶解的耐溶剂性,另外,优选在加热中具有耐热性,所述加热用于溶剂的除去和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一步,优选为不会根据磨擦法(Rubbing)的摩擦等而产生剥离等的取向膜。作为相关的取向膜,优选由取向性聚合物或含有取向性聚合物的组合物构成的取向膜。
    作为取向性聚合物,可列举出分子内具有酰胺键的聚酰胺、明胶类、分子内具有酰亚胺键的聚酰亚胺及作为其水解产物的聚酰胺酸、聚乙烯醇、烷基改性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聚恶唑、聚乙烯亚胺、聚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及聚丙烯酸酯类等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这些聚合物,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也可以为这些的共聚物。这些聚合物可以通过脱水、脱胺等缩聚、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等的连锁聚合,配位聚合,开环聚合等容易地制得。
    可以将取向性聚合物溶解于溶剂进行涂布。虽然溶剂没有限制,但具体地可列举出水;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丙二醇、甲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等醇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二醇甲醚乙酸酯、γ‑丁内酯、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乳酸乙酯等酯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环戊酮、环己酮、甲基戊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溶剂;戊烷、己烷、庚烷等非氯系脂肪烃溶剂;甲苯、二甲苯等非氯系芳香族烃溶剂;乙腈等腈溶剂;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等醚溶剂;以及氯仿、氯苯等氯系脂肪烃溶剂。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有机溶剂,也可以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形成取向膜时,可以直接使用市售的取向膜材料。作为市售的取向膜材料,可列举出サンエバ一(注册商标,日产化学工业(株)制)及オプトマ一(注册商标,JSR(株)制)。
    若使用像这样的取向膜,则因减少了不均匀,故可提供环境耐性和机械耐性进一步提高了的起偏器。
    作为在支撑基材上形成取向膜的方法,可列举如在支撑基材上涂布市售的取向膜材料或成为取向膜的材料的化合物的溶液,之后进行热退火的方法。
    像这样制得的取向膜的厚度通常为10nm~10000nm,优选为10nm~1000nm。若使在所述范围内,则可使化合物(1)和化合物(2)在所述取向膜上取向至所希望的角度。
    另外,这些取向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磨擦或偏光UV照射。通过这些可使化合物(1)和化合物(2)取向至所希望的方向。即,可以将制造的起偏器的吸光轴方向调整至所希望的方向。
    作为磨擦取向膜的方法,可列举出使缠绕有磨擦布、转动的磨擦辊与置于载物台(Stage)上运输而来的取向膜相接触的方法。在进行磨擦或偏光UV照射时,若进行遮光,则在制得的起偏器中可形成慢轴方向不同的多个区域。
    作为溶剂的干燥方法,可列举出自然干燥、通风干燥及减压干燥。加热干燥未聚合的起偏器的情况下,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0~250℃,更优选50~220℃,进一步优选80~170℃。作为干燥时间,优选为10秒钟~60分钟,更优选为30秒钟~30分钟。若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在所述范围内,则还可将耐热性不一定充分的支撑基材用作支撑基材。
    溶剂的干燥虽可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而同时进行,但从成膜性的点考虑,优选在聚合前使几乎全部的溶剂干燥。
    使在上述中制得的未聚合的起偏器中包含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固化。化合物(1)及化合物(2)成为保持了取向状态的聚合物,可制得其取向被固定了的聚合物。据此,制得的聚合物变得不易受到因热引起的对取向性的影响,可制得经时稳定性优异的起偏器。
    根据化合物(1)及化合物(2)含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可以选择使未聚合的起偏器中包含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的方法。若所述聚合性基团为光聚合性则通过光聚合法、若所述聚合性基团为热聚合性则通过热聚合法,可使所述未聚合的起偏器聚合。本发明的起偏器优选通过光聚合法使未聚合的起偏器聚合。因通过光聚合法可在低温中使未聚合的起偏器聚合,故也可使用耐热性低的支撑基材,另外,工业上的制造也容易。光聚合法可通过在未聚合的起偏器上照射可见光、紫外光或激光而进行。从易处理的点考虑,优选紫外光。光照射优选在化合物(1)及化合物(2)呈液晶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更优选在这些呈近晶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特别优选在这些呈近晶B相取向的温度下进行。此时,通过遮光等还可使起偏器形成图样(Patterning)。
    还可在未聚合的起偏器的上表面进一步积层取向膜而使其聚合。
    还可列举出在2张支撑基材上各自涂布取向膜,使其涂布面相向而对,形成室(Cell),在所述室中填充了本发明的组合物后,使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化合物(1)与化合物(2)聚合的方法。
    聚合后,通过剥离支撑基材,可以制得取向膜与本发明的起偏器的积层体,进一步,还可剥离取向膜而制得单层的本发明的起偏器。本发明的起偏器的膜厚度优选为0.5~20μm。
    像这样制得的起偏器,可用于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
    进一步,本发明的起偏器与通过在聚乙烯醇(PVA)中添加碘、二向色性色素进行拉伸而制得的起偏器相比较,为薄膜。
    图1为含有本发明的起偏器4的积层体1的概略显示图。
    积层体1为在支撑基材2上积层取向膜3,且在取向膜3上进一步积层了本发明的起偏器4而得的积层体。本发明的的起偏器4由化合物(1)与化合物(2)取向得到的聚合物构成。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本发明的起偏器与发光源。作为显示装置,可列举出EL(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场致发射(Field emission)显示装置(FED)、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显示装置(S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y)、液晶显示装置(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直视型液晶显示装置、投写型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纸。另外,还可列举出3D显示装置、全息图等立体显示装置。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概略图。液晶层17被2张基板14a及基板14b夹住。通过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起偏器,使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成为可能。
    作为液晶层17中使用的液晶,可列举出向列型液晶、胆甾型液晶、近晶型液晶、盘状液晶、热致液晶、溶致液晶(ライオトロピツク液晶)、溶致液晶(リオトロピツク液晶)、低分子液晶、高分子液晶、强诱电性液晶、反强诱电性液晶、主链型液晶、侧链型高分子液晶、等离子体寻址液晶(PDLC)及香蕉型液晶。另外,作为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模式有TN(TwistedNematic)模式,STN(SupertwistedNematic)模式,IPS(In‑Plane‑Switching)模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MVA(Multi‑domainVertical Alignment)模式,PVA(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模式,ASV(Advanced SsperView)模式,ASM(Axially Symmetric aligned Micro‑cell)模式,OCB(Optical CompensatedBirefringence)模式,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模式,FLC(FerroelectricLiquid Crystal)模式,AFLC(Anti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模式,PDLC(Polymer DispersedLiquid Crystal)模式及主从型(Guest‑host)模式。
    在一方的基板14a的单侧上,配置了滤色器15。滤色器15夹着液晶层17,配置于与像素电极22相向而对的位置,黑点矩阵20配置在与像素电极间的边界相向而对的位置。透明电极16覆盖它们。还有着在滤色器15与透明电极16之间具有涂层(Overcoat)的情况。
    在另一方的基板14b的单侧上,薄膜晶体管21与像素电极22有规则地排列着。像素电极22夹着液晶层17,配置于与滤色器15相向而对的位置。薄膜晶体管21与像素电极22之间配置着层间绝缘膜18。
    对于形成薄膜晶体管21的基板14b,为了承受在制造薄膜晶体管21时的高温而使用玻璃基板。另外,在低温中形成薄膜晶体管21的情况中,可以使用塑料基板。
    作为薄膜晶体管21,可列举出在石英基板上形成的高温多晶硅晶体管、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的低温多晶硅晶体管、在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上形成的无定形硅晶体管。为了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也可以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驱动IC。
    在透明电极16与像素电极22之间配置了液晶层17。对于液晶层17,为了夹持2张基板等保持一定的间隙,形成有垫片23。与液晶层17接触的面上,可以分别形成使液晶层17中包含的液晶化合物取向至所希望的方向用的取向膜。
    各构件以以下顺序积层,所述顺序为基板14a、黑点矩阵20及滤色器15、透明电极16、液晶层17、层间绝缘膜18、薄膜晶体管21及像素电极22,以及基板14b。
    在夹着像这样的液晶层17的基板14a及基板14b的外侧,积层着具有各种各样光学性能的薄膜。图2中,在基板14a的外侧,依次积层有相位差膜13a(例如1/4波长板)、本发明的起偏器12a(例如直线起偏器),在基板14b的外侧,依次积层有相位差膜13b(例如1/4波长板)、本发明的起偏器12b(例如直线起偏器)的顺序。在起偏器12a的外侧,积层了防止外光反射的防反射膜11。
    在本发明的起偏器12b的外侧,形成了作为发光源的背光模组19。背光模组19包含光源、导光体、反射板、扩散片及视野角度调整片。作为光源,可使用电致发光(EL)、冷阴极管、热阴极管、LED、激光光源、水银灯等各种各样的光源。可以结合光源的特性选择本发明的起偏器。为了使显示装置薄型化,可以在侧面或上下表面配置作为发光源的背光。
    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为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从光源发出的白光射入导光体,通过反射板改变前进的道路而在扩散片中扩散。扩散光通过视野角度调整片调整至具有所希望的指向性后从背光模组19射入本发明的起偏器12b中。在非偏振光入射光之中,仅一方的直线偏振光透过本发明的起偏器12b。此直线偏振光通过相位差膜13b(例如1/4波长板)变成圆偏振光,顺次透过基板14b、像素电极22等到达液晶层17。
    通过像素电极22与相向而对的透明电极(对向电极)16之间的电位差,可以控制液晶层17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射入液晶层17的圆偏振光以其原本的状态透过液晶层17及透明电极16,透过滤色器15及相位差膜13a,再透过本发明的起偏器12a的情况时,此像素显示出最明亮的由滤色器决定的颜色。另外,若通过液晶层17的光的偏光状态发生变化,相位差膜13a和本发明的起偏器12a几乎完全吸收透过滤色器15的光的情况下,此像素显示黑色。液晶层17的液晶分子在这2个状态的中间的取向状态的情况下,光部分地透过,部分地被吸收,故此像素变成显示中间色。
    液晶显示装置10为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像素电极22具有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透过部和由将光反射的材料形成的反射部,透过部的话,与所述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同样地显示图像。另一方面,反射部的话,外光从防反射膜11的方向射入液晶显示装置,透过本发明的起偏器12a与相位差膜13a的圆偏振光,通过液晶层17,被像素电极22反射而用于显示。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液晶显示装置24的概略图。液晶显示装置24中,各构件以以下顺序积层,所述顺序为防反射膜11、相位差膜13a、基板14a、本发明的起偏器12a、滤色器15及黑点矩阵20、透明电极16、液晶层17、层间绝缘膜18、薄膜晶体管21及像素电极22、本发明的起偏器12b、基板14b、相位差膜13b、背光模组19。
    液晶显示装置24中,本发明的起偏器12a及12b分别配置于基板14a及14b与液晶层17之间。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EL显示装置30的概略图。对于EL显示装置30,在形成了像素电极35的基板33上,积层了作为发光源的发光层36及阴极电极37。通过在像素电极35上外加正电压、在阴极电极37上外加负电压,使得在像素电极35及阴极电极37之间外加直流,发光层36发光。
    为了制造EL显示装置30,首先,在基板33上以所希望的形状形成薄膜晶体管40。然后使层间绝缘膜34成膜,接下来通过溅射法使像素电极35成膜,形成图样。之后,积层发光层36。
    作为基板33,可列举出蓝宝石玻璃基板、石英玻璃基板、苏打玻璃基板、氧化铝等的陶瓷基板、铜等的金属基板、塑料基板等。可以在基板上形成热传导性膜。作为热传导性膜,可列举出金刚石薄膜(DLC等)。将光反射的材料用作为像素电极35时,光从基板33的反方向射出。因此,不仅透明材料,还可使用不锈钢等的非透过材料。基板可为单一材料,也可为由多个基板通过粘合剂贴合得到的积层基板。这些基板可为板状,也可为薄膜状。
    作为薄膜晶体管40,可列举出与所述薄膜晶体管21同样的晶体管。
    在层间绝缘膜34上形成肋41。肋41配置于像素电极35的周边部(邻接像素之间)。作为肋41的材料,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肋41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3.5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上2.5μm以下。
    接下来,对由作为透明电极的像素电极35、发光层36、阴极电极37构成的EL元件进行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发光层36,由各自至少1层空穴输送层积层,例如,以以下顺序积层得的发光源,所述顺序为电子注入输送层(Electron Injection andTransport Layer)、发光层、空穴输送层、空穴注入层。
    作为像素电极35,虽可列举如:ITO(氧化铟锡)、IZO(氧化铟锌)、ZnO、SnO2,In2O3等,特优选ITO、IZO。像素电极35的厚度,具有能充分进行空穴注入的一定以上的厚度为宜,优选使其为10~500nm的程度。
    虽然也可通过蒸镀法等形成像素电极35,但优选通过溅射法形成。作为溅射气体,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Ar、He、Ne、Kr、Xe等惰性气体,或这些的混合气体。
    作为阴极电极37的构成材料,优选使用K、Li、Na、Mg、La、Ce、Ca、Sr、Ba、Al、Ag、In、Sn、Zn、Zr等的金属元素单体,或为了使稳定性提高而使用包含这些的2种成分、3种成分的合金系。作为合金系,优选如Ag·Mg(Ag:1~20at%)、Al·Li(Li:0.3~14at%)、In·Mg(Mg:50~80at%)、Al·Ca(Ca:5~20at%)等。
    阴极电极37通过蒸镀、溅射法等,优选通过蒸镀法形成。阴极电极37的厚度为0.1nm以上,优选为1~500nm。
    空穴注入层具有使像素电极35的空穴注入变容易的机能,空穴输送层具有输送空穴的机能及妨碍电子的机能。
    发光层的厚度、空穴注入层和空穴输送层的总厚度及电子注入输送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虽然也根据形成方法不同而不同,但优选使其为5~100nm。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中,可以使用各种有机化合物。形成空穴注入输送层、发光层及电子注入输送层时,因能形成均质的薄膜故而优选使用真空蒸镀法。
    作为发光层36,可以使用利用单线态激子的发光(荧光)的发光层、利用三线态激子的发光(磷光)的发光层、包含利用单线态激子的发光(荧光)的发光层和利用三线态激子的发光(磷光)的发光层的发光层、通过有机物形成的发光层、通过无机物形成的发光层、包含通过有机物形成的发光层和通过无机物形成形成的发光层的发光层、高分子材料、低分子材料、含有高分子材料和低分子材料的材料等。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利用了各种物品的EL显示装置作为EL元件。
    在阴极电极37与封盖39的空间中配置了干燥剂38。通过干燥剂38吸收水分而防止发光层36劣化。
    在EL显示装置30的光入射面或光射出面形成的本发明的起偏器31,不限于直线起偏器,也可为楕圆起偏器。另外,本发明的起偏器31可为所述积层体1,也可为使多个本发明的起偏器4与相位差膜贴合得到的物品。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EL显示装置44的概略图。EL显示装置44,因具有使用了薄膜密封膜42的密封结构,故阵列基板(阴极电极37、发光层36、像素电极35、层间绝缘膜34及基板33)还可设置于本发明的起偏器31的一侧。
    因防湿性高,故优选使用蒸镀了DLC(类金刚石碳)的膜作为薄膜密封膜42,。蒸镀了DLC的膜,可以在阴极电极37的表面直接蒸镀形成。另外,可以积层多层树脂薄膜和金属薄膜而形成薄膜密封膜42。
    图6为显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本发明的起偏器142及起偏器143可用于如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投影仪)。
    从作为发光源的光源(例如,高压水银灯)111射出的光线束,依靠首先通过第1透镜阵列112、然后第2透镜阵列113、偏振光转换元件114、复合透镜115,从而进行反光线束截面的辉度的均一化和偏振光化。
    具体地,从光源111射出的光线束被微小的透镜112a形成的矩阵状的第1透镜阵列112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光线束。配置第2透镜阵列113及复合透镜115以使得被分割的各条光线束全面照射作为照明对象的3个液晶面板140R、140G、140B,因此,各液晶面板入射侧的表面总体上照度变得大致均一。
    偏振光转换元件114具有使入射光分离至其偏振分量的功能,其配置于第2透镜阵列113与复合透镜115之间。据此预先使从光源发出的随机偏振光变换为具有特定偏振光方向的偏振光,减少后述的入射侧起偏器中的光量损失,使画面的辉度提高。
    辉度得到均一及被分离为偏光分量的光经由反射镜122,依次被用于分离RGB3原色的分色镜按分色镜121、123、132的顺序分离为红色通道(图6中的“R”,实线箭头),绿色通道(图6中的“G”,点画线箭头),蓝色(图6中的“B”,虚线箭头),然后分别射入液晶面板140R、140G、140B。
    液晶面板140R、140G、140B中,在其入射侧配置了本发明的起偏器142及在其射出侧配置了本发明的起偏器143。
    对在RGB各自的光路中夹持液晶面板,配置于入射侧和射出侧的2个起偏器进行说明。在各光路中配置的本发明的起偏器142及起偏器143,配置为使它们的吸收轴垂直相交,并将偏振光状态变换为光量,所述偏振光状态由在各光路中配置的各液晶面板140R、140G、140B中根据图像信号分别控制各像素而得到。
    本发明的起偏器在蓝色通道、绿色通道及红色通道的任意光路中,都作为耐久性优异的起偏器而有用。
    根据液晶面板140R、140G及140B的各图像数据,以各像素的不同的透过率使入射光透过而得到的光学图像,通过十字分色棱镜150合成,经由投影透镜170扩大投影至投影屏180。
    本发明的起偏器,还可用作电子纸的起偏器,可使它们的厚度变薄。作为电子纸,可列举出通过液晶等的光学各向异性分子、染料分子的取向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通过电泳、粒子迁移、粒子转动(Partical rotation)、相变化等的粒子运动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通过薄膜的一端移动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通过分子的发色/相变化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通过分子的光吸收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通过电子与空穴的结合发出的自发光而进行显示的电子纸等。显示方式没有限制,具体地,可列举出微胶囊型电泳法、水平移动型电泳法、垂直移动型电泳法、球状扭转球型、磁性扭转球型、圆柱扭转球型、带电碳粉法、电子粉流体法、磁泳动法、磁感热法、电湿润法、光散射(透明/白色浑浊变化)法,胆甾型液晶/光导电层法、胆甾型液晶法、双稳定性向列型液晶法、强诱电性液晶法、2向色性色素·液晶分散法、可动薄膜法、通过隐色染料的发色消色法,光致变色法、电致变色法,电沉积法及弹性有机EL法。
    电子纸不仅用于个人的文本、图像,还可利用于广告显示(标牌)等。
    立体显示装置中,可使用具有慢轴方向相异的多个区域的起偏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2‑185983号公报)。本发明的起偏器中,通过对取向膜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并进行磨擦或偏光UV照射,可容易地在所述起偏器上形成慢轴方向相异的多个区域,故即使作为立体显示装置用的起偏器也有用。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例中的“%”及“份”,只要无特别记录,就为质量%及质量份。
    <合成例1:化合物(2‑2)的合成>

    (1)混合4‑羟基苯甲酸乙酯150g、碳酸钾186g及N,N‑二甲基乙酰胺750g,将得到的混合物升温至80℃。在其中滴入244g的6‑溴己醇后,在80℃中搅拌得到混合物。冷却制得的反应混合物后,加入乙酸乙酯,用水洗净,进一步,蒸馏除去溶剂,制得以上述式(MG‑a)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MG‑a)。)为主成分的固体312g。
    (2)使上述(1)中制得的化合物(MG‑a)为主成分的固体312g溶解于甲醇中。在制得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含有氢氧化钾328g)。在约70℃中搅拌制得的混合物后,冷却。在制得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盐酸,通过过滤抽出析出的固体。用水洗净后,在50℃、减压下使其干燥,制得以所述式(MG‑b)表示的化合物为主成分的(以下,略记为化合物(MG‑b)。)的固体195g。以化合物(MG‑a)为基准,收率为91%。
    (3)将上述(2)中制得的化合物(MG‑b)为主成分的固体195g与N,N‑二甲基苯胺208g加入容器内,所述容器内用氮气置换后,加入1,4‑二恶烷,制得溶液。将制得的溶液升温至70℃后,滴入丙烯酰氯148g。搅拌制得的混合物后,冷却。在制得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乙酯后,用水洗净,进一步蒸馏除去溶剂,制得以上述式(MG‑c)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MG‑c)。)为主成分的固体120g。以化合物(MG‑b)为基准,收率为50%。
    (4)将上述(3)中制得的化合物(MG‑c)0.98g、N,N‑二甲基‑4‑氨基吡啶0.04g及4‑[4‑(苯偶氮基)苯偶氮基]‑5‑甲基苯酚0.89g加入氯仿29g中。室温下在其中滴入通过使N,N’‑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0.83g溶解入氯仿5.9g中制得的溶液。搅拌制得的混合物2小时后,过滤,除去固形物。用2N盐酸29g洗净制得的有机层后,蒸馏除去溶剂。在制得的浓缩残渣中添加甲醇后,因固形物析出,通过过滤,抽出固形物。干燥抽出的固形物,制得式(2‑2)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2‑2)。)8.2g。以4‑[4‑(苯偶氮基)苯偶氮基]‑5‑甲基苯酚为基准,收率为73%。
    1H‑NMR(CDCl3);δ1.52(m,8H)、2.35(s,3H)、4.06(t,2H)、4.18(t,2H)、5.82(m,1H)、6.13(m,1H)、6.41(m,1H)、7.00(m,2H)、7.33(m,1H)、7.51(m,3H)、7.96(m,4H)、8.10(m,4H)、8.18(m,2H)
    使用偏振光显微镜通过结构观察而确认了化合物(2‑2)的相转变温度。若升高温度,则在106℃附近从结晶相变成近晶型液晶相,在119℃附近转变成向列型液晶相,若继续加热则在218℃附近变成各向同性液体相。若从各向同性液体相降低温度,则在218℃附近转变成向列型液晶相,即使进一步降低温度至40℃附近温度也没有回到结晶相。
    <合成例2:化合物(2‑18)的合成>

    (1)将上述<合成例1>的(3)中制得的化合物(MG‑c)1.00g、N,N‑二甲基‑4‑氨基吡啶0.04g及4‑[4‑(苯偶氮基)苯偶氮基]‑2‑甲基苯酚0.90g加入氯仿29g中。室温下在其中滴入通过使N,N’‑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0.85g溶解于氯仿6.0g中而制得的溶液。搅拌制得的混合物2小时后,过滤,除去固形物。用30g的2N盐酸洗净制得的有机层后,蒸馏除去溶剂。在制得的浓缩残渣中添加甲醇后,固形物析出,故通过过滤而抽出固形物。干燥抽出的固形物,制得上述式(2‑18)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2‑18)。)8.5g。以4‑[4‑(苯偶氮基)苯偶氮基]‑2‑甲基苯酚为基准,收率为76%。
    1H‑NMR(CDCl3);δ1.52(m,8H)、2.35(s,3H)、4.06(t,2H)、4.18(t,2H)、5.82(m、1H)、6.13(m,1H)、6.41(m,1H)、7.00(m,2H)、7.33(m,1H)、7.51(m,3H)、7.96(m,4H)、8.10(m,4H)、8.18(m,2H)
    使用偏光显微镜通过结构观察而确认了化合物(2‑18)的相转变温度。若上升温度,则在107℃附近从结晶相变成近晶型液晶相,在118℃附近转变成向列型液晶相,若继续加热则在217℃附近变成各向同性液体相。若从各向同性液体相降低温度,则在218℃附近转变为向列型液晶相,即使进一步降低温度至40℃附近也没有回到结晶相。
    <合成例3:式(1‑6)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
    依据Recl.Trav.Chim.Pays‑Bas 115,321‑328(1996)中记载的方法,制造式(1‑6)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略记为化合物(1‑6)。)。
    使用偏光显微镜通过结构观察而确认了化合物(1‑6)的相转变温度。若升高温度,则在95℃附近从结晶相变成近晶A相,在111℃附近转变成向列型液晶相,在113℃附近变成各向同性液体相。若从各向同性液体相降低温度,则在112℃附近转变成向列型液晶相,在110℃附近转变成近晶A相,在94℃附近转变成近晶B相,即使进一步降低温度至40℃附近也没有回到结晶相。
    实施例1~3
    <组合物的制造>
    通过混合表1‑1及表1‑2中显示的各成分,制造组合物1~4。
    [表1‑1]
    化合物(1)/份液晶化合物/份化合物(2)/份二向色性色素/份组合物1    (1‑6)/14    (2‑2)/0.29组合物2    (1‑6)/14    G207/0.29组合物3    LC‑242/14    G207/0.29组合物4    (1‑6)/14    (2‑18)/0.29
    [表1‑2]

    聚合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651(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汽巴日本(株)制)
    匀涂剂:BYK361N(毕克化学日本制)
    液晶化合物LC242:PaliocolorLC242(BASF公司注册商标)

    二向色性色素:G207((株)林原生物化学研究所制;不具有聚合性基团的二向色性色素)
    <热运动观察>
    在玻璃基板上涂布2质量%的聚乙烯醇的(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1000,和光纯药工业(株)制)水溶液,在120℃中加热干燥60分钟,形成厚度89nm的膜。在膜表面实施磨擦处理,形成取向膜。在实施了磨擦处理的表面上,通过旋涂法涂布表1中记载的组合物。使用安装了热载台(Hot stage)的偏振光显微镜(Hot stage:LTS350,Linkam公司制,偏光显微镜:BX‑51,奥林巴斯公司制),升温时以升温速度30℃/min从28℃到120℃加热涂布后的基板,同时观察组合物的运动。降温时通过自然冷却从120℃降温至28℃,观察运动。升温时的热运动观察结果显示于表2中,降温时的热运动观察结果显示于表3中。
    [表2]
      TA(℃)  TB(℃)  TC(℃)  组合物1    107    113    115  组合物2    107    111    113  组合物3    *1)    118  组合物4    107    114    116
    TA:转变成近晶相,开始形成单畴的温度
    TB:转变成向列相,开始形成单畴的温度
    TC:转变成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
    *1)28℃中,确认了在向列相中的单畴正进行着取向。
    [表3]
      TD(℃)  TE(℃)  TF(℃)组合物1    115    107    86*3)组合物2    113    109    90*3)组合物3    118*2)组合物4    116    107    86*3)
    TD:从各向同性液体转变成向列相并开始形成单畴的温度
    TE:相转变成近晶A相并开始形成单畴的温度。
    TF:相转变成近晶B相并开始形成单畴的温度。
    *2)28℃中,确认了在向列相中单畴正进行着取向。
    *3)40℃中,确认了在近晶B相中单畴正进行着取向。
    <起偏器的制造例>
    在玻璃基板上涂布2质量%的聚乙烯醇的(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1000,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水溶液,干燥后,形成厚度89nm的膜。接下来,对制得的膜的表面实施磨擦处理,在实施了磨擦处理的表面上通过旋涂法涂布表1的组成的组合物1,在表4中记载的温度(Ta)下干燥1分钟。接下来在表4中记载的光照射时的温度(Tb)下,在氮气气氛下照射积算光量为1200mJ/cm2的紫外线,制得起偏器。
    [表4]
      组合物  Ta(℃)  Tb(℃)实施例1  组合物1    120    80实施例2  组合物1    120    110实施例3  组合物4    120    80参考例1  组合物2    120    80参考例2  组合物3    120    80
    <表面观察>
    在偏振光显微镜中以400倍的倍率观察制得的起偏器的表面状态。若起偏器呈单畴则判断为没有取向缺陷○,若不呈单畴则判断为可观察到取向缺陷×,从而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于表5中。
    <经时稳定性>
    制得的起偏器于28℃保存于暗处,大气中放置1周后,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制得的起偏器的表面状态。若起偏器呈单畴则判断为其没有取向缺陷○,若不呈单畴则判断为可观察到取向缺陷×,从而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于表5中。
    <液晶相的观察>
    通过偏光显微镜(BX‑51,奥林巴斯公司制)观察制得的起偏器。结果显示于表5中。其中,“SmB”指近晶B相,“N”指向列相。
    <二向色性比的测定>
    对于制得的起偏器,在起偏器中包含的化合物(2)的最大吸收波长下,使用在岛津制作所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3150中设置了带起偏器的折叠器(Folder)的装置,通过双射线法测定透光轴方向的吸光度(A1)及吸收轴方向的吸光度(A2)。所述折叠器在参照侧设置了消除50%光量的网格(Mesh)。从测得的透光轴方向的吸光度(A1)及吸收轴方向的吸光度(A2)的值算出二向色性比(A2/A1)。另外,使用激光显微镜(LEXT3000,奥林巴斯公司制)测定制得的起偏器的膜厚度(μm)。结果显示于表5中。
    [表5]

    确认了实施例中显示的起偏器的经时稳定性优异。进一步,确认了在显示近晶B相的温度下进行光照射后的实施例1及3的起偏器显示近晶B相,二向色性比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可制得经时稳定性优异的起偏器。

    关 键  词:
    组合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组合物.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70543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