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电动往复锯的手持电动工具。背景技术 通常, 诸如电动往复锯等体积相对较小的手持电动工具包括工具主体、 作为驱动 源的电动马达以及固定在所述工具主体前端部上的刀片部件或锯片。而且, 通常将所述工 具主体构造成能够作为握柄使用的形状。所述电动马达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内。所述工具 主体具有多个用于启动或关闭所述电动马达的操作部件 ( 开关 )。所述操作部件形成于侧 壁上, 从而使操作者能够用握着所述工具主体 ( 握柄 ) 的手触碰或操纵所述操作部件。
例如, 在专利公开号为 2009-101432 的日本公开专利中教导了这样一种电动往复 锯。 在所述电动往复锯中,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工具主体中部的纵向上, 以使操作者无论 是单手还是双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时都能够相对容易地操作所述操作部件。然而, 在本技 术领域中需要一改进型电动往复锯 ( 改进型手持电动工具 )。
此外, 为了能够将所述锯片安装在所述工具主体前端部上或者将将所述锯片从所 述工具主体前端部上拆卸下来, 必须使用一小型专用工具 ( 例如, 六角扳手 )。 因此, 如果该 专用工具能够即需即用, 这对于操作者来说将会是相当便利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持电动工具, 包括多个攥握部, 以及至少一个用于 启动和关闭所述电动工具驱动源的操作部件。至少设置一个操作部件以对应所有的攥握 部。
凭借上述设置, 操作者无论是单手还是双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 攥握部 ) 时都能 够很容易地触碰或操纵所述操作部件。具体来说, 即便当操作者单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前 端部时, 也能够很容易地触碰或操纵所述操作部件。 因此, 所述电动工具具有增强的可操作 性。
可选地, 所述攥握部包括第一攥握部、 第二攥握部和第三攥握部。 所述操作部件包 括第一操作部件和第二操作部件。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一、 第二攥握部对应设置。 所 述第二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三攥握部对应设置。 此外, 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分别用于接通 和断开用于启动和关闭所述驱动源的单个电气开关。因此, 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可 以增强所述手持电动工具的可操作性。
此外, 所述单个电气开关是可变开关, 该可变开关可以依据其启动按钮的移动距 离改变其输出电压, 从而可以依据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的操纵距离连续改变所述驱动 源的输出。因此, 所述手持电动工具具有进一步增强的可操作性。
结合下文及附图, 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 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图 1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侧视图, 其中, 第一 ( 前 ) 操作 部件和第二 ( 后 ) 操作部件处于关闭或断开所述电气开关的关闭位置 ;
图 2 为所述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处 于打开 ( 接通 ) 所述电气开关的打开位置, 而第二操作部件处于关闭 ( 断开 ) 所述电气开 关的关闭位置 ;
图 3 为所述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处 于未打开状态, 而第二操作部见处于打开状态 ;
图 4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其中示出了 结构构件, 而且第三操作部件处于打开所述电气开关的打开位置 ;
图 5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简化侧视图 ;
图 6 为遮罩装置的正面透视图 ;
图 7 为沿图 5 中线 VII-VII 方向的剖面图 ;
图 8 为沿图 5 中线 VIII-VIII 方向的剖面图 ;
图 9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透视图 ;
图 10 为沿图 9 中线 X-X 方向的剖面图 ;
图 11 为沿图 9 中线 XI-XI 方向的剖面图 ; 图 12 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透视图 ; 图 13 为所述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侧视图 ; 以及 图 14 为所述电动往复锯工具主体的局部剖面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 1 至图 3, 介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 以相对较小的电动往复锯作为手持电动工具的实例。所述电动往 复锯包括工具主体 10( 主体外壳 2), 该工具主体 10 从其中部开始朝向下后方形成一定角 度。因此, 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前半部和成一定角度的后半部在下文中分别被称为前主体部 11 和后主体部 12。所述工具主体 10 具有输出杆 13, 该输出杆 13 从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前 主体部 11 的前端部向前突出。由此可知, 如上设置所述输出杆 13 便于将刀片部件或锯片 ( 未图示 ) 连接在所述输出杆 13 上。
所述电动往复锯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14, 该电动马达 14 设置于所述工具 主体 10 的前主体部 11 中。所述电动马达 14 通过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与所述输出杆 13 连接, 以便将所述电动马达 14 的旋转动作转换为所述输出杆 13 的往复动作。所述往复动 作转换机构 15 具有齿轮座 15a, 被所述齿轮座 15a 支承且可转动的锥形齿轮 ( 未图示 ), 以 及安装于所述锥形齿轮的偏心滚子 15b。所述电动马达 14 具有输出齿轮 14a。所述输出齿 轮 14a 与所述锥形齿轮啮合。相反地, 所述偏心滚子 15b 与形成于所述输出杆 13 后部的滑 动部 13a 啮合。由轴承 13b 支承所述输出杆 13, 使所述输出杆 13 可相对于所述轴承 13b 滑 动, 从而使所述输出杆 13 在纵向 ( 前后方向 ) 上往复。因此, 在启动所述电动马达 14 时, 所述锥形齿轮开始转动, 以使所述偏心滚子 15b 转动。基于所述偏心滚子 15b 的转动, 可使所述输出杆 13 凭借由所述偏心滚子 15b 旋转产生的力的纵向分量而纵向往复。由于所述 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具有公知结构, 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工具主体 10 后主体部 12 前部的电气开关 16 的开 - 关动作 来启动和关闭所述电动马达 14。 此外, 可以由插入所述后主体部 12 后部的充电电池来为所 述电动马达 14 供电。
如上所述,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的工具主体 10 包括由前向后依次设置的输出杆 13, 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电动马达 14, 电气开关 16 以及电池 17。由此构造的所述工具主体 10 具有相对修长的形状。 因此, 操作者在单手或双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同时可操纵所 述电动往复锯 1 切割诸如木材等工件 ( 未图示 )。
所述工具主体 10 具有分别形成于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前主体部 11 上的第一 ( 前 ) 攥握部 G1 和第二 ( 中央 ) 攥握部 G2。此外, 所述工具主体 10 具有形成于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后主体部 12 上的第三 ( 后 ) 攥握部 G3。具体来说, 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形成于所述前主 体部 11 的前半部, 即包括所述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中部 ( 所述齿轮座 15a 的中部 ) 的所 述前主体部 11 的前部。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形成于所述前主体部 11 的后半部, 即所述前主 体部 11 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形成于所述后主体部 12 的前半部。
如图 1 所示, 当操作者双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10 时, 即右手 RH 和左手 LH, 操作者 可以使用左手 LH 和右手 RH 分别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和第二攥握部 G3。相反, 当操作者 单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10 时, 即右手 RH 或左手 LH, 操作者可以使用左手 LH 或右手 RH 攥握 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第二攥握部 G2 或第三攥握部 G3。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具有两个 ( 第一、 第二 ) 操作部件 20 和 22。所述操作部件 20、 22 可以分别启动或关闭所述电动马达 14, 即接通或断开所述电气开关 16。 所述第一操作部 件 20 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前主体部 11 上, 以便与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和所述第二攥 握部 G2 对应。相反, 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后主体部 12 上, 以便 与第三攥握部 G3 对应。由此, 将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的设置位置能够覆盖所述 第一攥握部 G1、 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和所述第三攥握部 G3。因此, 操作者无论是单手还是双 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10, 都能够很容易地触碰或操纵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中的 至少一个。此外,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具有传动杆 25。该传动杆 25 通过枢轴 26 与所述主体 外壳 2 连接, 并可相对所述主体外壳 2 在竖直方向上转动 ( 倾转 )。所述传动杆 25 的远端 形成有接触部 25a。所述接触部 25a 与所述电动开关 16 的启动按钮 16a 接触。
如图 1 至图 3 所示, 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分别沿所述工具主体 10 的下 表面设置, 即沿所述前主体部 11 的下表面和所述后主体部 12 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操作部 件 20 被构造成修长的开关操纵杆, 以使操作者能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上放上 4 个手指。 优选地,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长度大于所述工具主体 10 整个长度的 1/3。
所处第一操作部件 20 由后 ( 第一 ) 大杆部 21 和前 ( 第二 ) 小杆部 23 组成。所 述大杆部 21 的前端部通过连接轴 24 与所述小杆部 23 的后端部连接, 并可相对所述小杆部 23 旋转或转动。即, 通过连接轴 24 将所述大杆部 21 和所述小杆部 23 彼此铰接, 以围绕所 述连接轴 24 使得所述大杆部 21 和所述小杆部 23 能够屈曲 ( 弯曲 )。大杆部 21 具有形成 于其后端部的第一作用部 21a 和支承部 21b。所述支承部 21b 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 外壳 2 以使得大杆部 21 能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在所述传动杆 25 下方设置第一作用部 21a,以便当所述大杆部 21 向上倾转时, 由所述第一作用部 21a 向上推动或转动所述传动杆 25。
所述小杆部 23 具有一向后延伸的长形支承孔 23a, 该支承孔 23a 形成在所述小杆 部 23 的前部。相反, 所述主体外壳 2 内形成有与支承孔相应的支承轴 2a。所述支承轴 2a 收纳在所述小杆部 23 的支承孔 23a 内, 并可移动。因此, 在所述小杆部 23 纵向滑过预设范 围时, 其能够围绕所述支承轴 2a 在竖直方向上倾转。
由此, 被分开的第一操作部件 20 可以在所述电气开关 16 断开的关闭位置和所述 电气开关 16 接通的打开位置之间改变。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在所述关闭位置向下突出 ( 图 1 和图 3), 而在所述打开位置没有向下突出并基本成平坦状 ( 图 2)。
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被构造为相对缩短的扳柄式开关操纵杆。将所述第二操作 部件 22 优选塑造成能够使操作者用攥握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那只手的食指来操纵所述第二 操作部件 22 的形状。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具有第二作用部 22a 和支承部 22c。所述第二 作用部 22a 和支承部 22c 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前、 后端部。所述支承部 22c 被支承在所述主体外壳 2 的下部, 并可以转动, 以便使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能够围绕所述 支承部 22c 在竖直方向上倾转。所述第二作用部 22a 位于所述传动杆 25 的下方, 以便在所 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向上倾转时向上推动或转动所述传动杆 25。 从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之后, 以便使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与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纵向排列。 如下设置所述电气开关 16, 即在按动所述启动按钮 16a 时接通所述电气开关 16 从 而启动所述电动马达 14。通过弹簧 ( 未图示 ) 将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启动按钮 16a 偏置于 所述电气开关 16 断开的关闭方向, 以便使所述启动按钮 16a 常态下呈凸出状并关闭。当克 服所述弹簧的弹力按动所述启动按钮 16a 时, 所述电气开关 16 可被接通。此外, 在本实施 例中, 可采用能够改变输出电压的可变开关作为所述电气开关 16。即, 当所述电气开关 16 被接通时, 所述电气开关 16 根据所述启动按钮 16a 的推进距离或移动距离来改变自身的输 出电压。
如上所述, 所述传动杆 25 的接触部 25a 与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启动按钮 16a 接触。 因此, 如图 1 所示, 通过所述弹簧的弹力可以在所述传动杆 25 翘起的关闭方向上 ( 如图 1 示出的下方或逆时针方向 ) 直接偏置所述传动杆 25。当所述传动杆 25 被偏置于所述关闭 方向上时,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可被偏置于它们翘起 的关闭方向上 ( 下方 )。此外, 当所述大杆部 21 被偏置时, 所述小杆部 23 仍然能够被所述 传动杆 25 间接偏置于所述小杆部 23 翘起的关闭方向上。
当攥握形成于所述前主体部 11 的第一攥握部 G1 的左手 LH( 或右手 RH) 的手指 ( 例如小指 ) 操纵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以克服由施加在所述启动按钮 16a 上 的弹力产生的间接偏置力向上按动所述小杆部 23 时, 可使所述传动杆 25 被向上按动, 即, 在所述电气开关 16 接通的打开方向上按动所述传动杆 25, 以便推进所述启动按钮 16a。就 此接通了所述电气开关 16, 从而启动了所述电动马达 14。此外, 当攥握形成于所述后主体 部 12 的第三攥握部 G3 的右手 RH( 或左手 LH) 的手指 ( 例如食指 ) 操纵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以克服由施加在所述启动按钮 16a 上的弹力产生的间接偏置力向上按动所述第二操作 部件 22 时, 可使所述传动杆 25 被向上按动, 即, 在所述打开方向上按动所述传动杆 25, 以便 推进所述启动按钮 16a。就此接通了所述电气开关 16, 从而启动了所述电动马达 14。因此,
当在所述打开方向上操纵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时, 所 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共用的所述电气开关 16 可被接通, 从而使所述电动马达 14 启 动。
由此可知, 所述启动按钮 16a 的推进距离或移动距离会随着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小杆部 23) 或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操纵距离或移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如上所 述, 由于所述电气开关 16 为可变开关, 因此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输出电压也会随着所述第一 操作部件 20( 小杆部 23) 或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操纵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从而增加 了所述电动马达 14 的转速。因此,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具有随着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小杆 部 23) 或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操纵距离的增加而提升的切割性能。
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分别具有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即, 作为 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杆 31 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上。相反, 作为第 二锁定机构的第二锁定杆 32 设置在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上方。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通过枢轴 31a 与所述小杆部 23 连接, 并能够向竖直方向上转 动 ( 倾转 ), 以便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倾转。 由此可知,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的锁定位 置与一提升或竖直位置对应。在该提升或竖直位置上,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的下部向下突出 于所述小杆部 23, 而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的上部向上突出于所述小杆部 23 并进入所述主体 外壳 2( 图 1 和图 3)。相反,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的解锁位置与一铺放或水平位置对应。在 该铺放或水平位置上,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的下部并没有向下突出于所述小杆部 23, 而所述 第一锁定杆 31 的上部也没有向上突出于所述小杆部 23 并进入所述主体外壳 2( 图 2)。此 外, 在常态下,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通过扭簧朝向其锁定位置偏置。 如图 1 至图 3 所示, 当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位于锁定位置时, 抵接部 31b 伸向所述 主体外壳 2, 从而与所述主体外壳 2( 尤其是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 2 上的用于支承所述齿轮 座 15a 的肋部 2b) 抵接。由此, 可以防止或限制向上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和小杆部 23( 即防止或限制在所述打开方向上操纵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和小 杆部 23), 以便保持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锁定状态 ( 不可操作状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 下,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被锁定在所述关闭位置上。相反, 当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克服扭簧 31c 的弹力顺时针倾转或转动时,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变动至解锁位置。 在所述解锁位置上, 所述抵接部 31b 没有伸向所述主体外壳 2( 图 2), 此举相当于锁定状态解除机制。由此, 允 许向上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和小杆部 23, 以便将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改 变至解锁状态 ( 可操作状态 )。在解锁状态下, 允许执行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打开操作 ( 即, 将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向所述打开位置 )。
如图 2 所示,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处于解锁状态时, 向上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或小杆部 23, 所述传动杆 25 围绕枢轴 26 向上倾转。由此接通了所述电气 开关 16, 从而启动了所述电动马达 14。如图 1 所示, 当同时松开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 杆部 21 和小杆部 23 时, 所述大杆部 21 和小杆部 23 各自受到由施加在所述启动按钮 16a 上的弹力产生的间接偏置力而在所述关闭方向上移动, 从而使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返回 到所述关闭位置。同时, 所述第一锁定杆 31 由于所述扭簧 31c 的弹力作用自动返回到所述 锁定位置。
在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锁定杆 32。 该第二锁定杆 32 位于所述
第二攥握部 G2 的后部。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被加工成修长杆状, 并设置于所述主图外壳 2 的侧方。所述锁定杆 32 可以在侧向上 ( 附图的正反面方向, 即朝向和背对着读者的方向 ) 移动, 以便能够被置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具有抵接部 32a。该抵接 部 32a 大致位于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的纵向中央部。相反, 与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的抵接部 32a 对应的啮合部 22b 形成于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前部。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当所述第 二锁定杆 32 位于锁定位置时, 所述抵接部 32a 位于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啮合部 22b 的 上方。由此, 可以防止或限制向上按动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即防止或限制在所述打开方 向上操纵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以便保持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锁定状态 ( 不可操作状 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 限制了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打开操作 ( 向上按动操作 )。
当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侧向 ( 向右或向左 ) 移动至解锁位置时, 置于所述啮合部 22b 上方的所述抵接部 32a 缩回或产生侧向位移。 由此允许向上按动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以将其当前状态改变为解锁状态 ( 可操作状态 )。此外, 通过诸如咬合机构等类似固定机 构可以将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保持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上。由此可知, 当所述第二锁定杆 32 被保持在解锁位置上时, 则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保持解锁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 并 不限制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打开操作, 此举相当于锁定状态解除机制。 如上所述, 在所述电动往复锯 1 中,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设置于所述 第一攥握部 G1, 即最靠近所述工具主体 10 前端的部分。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后面的所述第二攥握部 G2。此外, 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设 置于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即最靠近所述工具主体 10 后端的部分。因此, 当操作者单手即左 手 LH 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 时, 可使用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那 只手的手指 ( 例如小指 ) 操纵或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以便接通所述电气 开关 16( 启动所述电动马达 14)。因此, 操作者不必使用另一只手即右手 RH 来接通所述电 气开关 16。
此外, 当操作者单手即左手 LH 攥握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 时, 可使用攥握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的那只手来操纵或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以便接通所述电气开关 16。与此类似, 当操作者单手即左手 LH 攥握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槽 中所述电动往复锯 1 时, 可使用攥握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的那只手来操纵或按动所述第一操 作部件 22, 以便接通所述电气开关 16。 因此, 无论操作者单手攥握的是第一攥握部 G1、 第二 攥握部 G2 还是第三攥握部 G3, 都可以利用攥握第一攥握部 G1、 第二攥握部 G2 或第三攥握 部 G3 的那只手来操纵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或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以便接通所述电器开 关 16。
此外, 当操作者双手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 时, 例如操作者一只手 ( 例如左手 LH) 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或第二攥握部 G2, 另一只手 ( 例如右手 RH) 攥握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可使用相应的手来操纵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或小杆部 23, 或所述第二操作 部件 22, 以便接通所述电气开关 16。
此外, 在操纵或拉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时, 所述第一 操作部件 20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可通过所述传动杆 25 来接通和断开所述电气开关 16( 即, 单个开关或普通开关 )。因此, 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 可以提供一电动往复锯 1, 其内设置有可在不同的操做部件 ( 即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和小杆部 23, 以
及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上启动的电动马达 14。
由上所述, 所述电气开关 16 为可变开关。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或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的操纵距离来连续改变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输出电压 ( 即所述 电动马达 14 的转速 )。由此, 可以连续改变所述输出杆 13 的往复速率 ( 电动马达 14 的输 出 )。因此, 可以提高所述电动往复锯 1 的可操作性。
此外, 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分别具有一锁定机构。由此, 可以有效地防 止对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机构 20、 22 的错误或不正确的操作。此外, 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 件 20、 22 分别具有一无需复杂操作便可解除其锁定状态的锁定状态解除机制 ( 功能 )。因 此, 可以快速地将所述第一、 第二操作部件 20、 22 从锁定状态转换到解锁状态。因此, 所述 电动往复锯 1 具有增强的可操作性。
在不脱离上述附图和实施例范围的前提下, 可对本发明做出多种变化和修改。例 如, 在上述实施例中, 所述工具主体 10 具有第一至第三攥握部 G1, G2 和 G3。此外, 所述第 一操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和大杆部 21 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分别对应第一至第三攥 握部 G1, G2 和 G3 设置。然而, 可省略掉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和对应的大杆部 21。相反, 所 述工具主体 10 还可以具有 4 个以上的攥握部以及所需的 4 个以上与攥握部对应的操作部 件。
此外, 如果需要, 可以省略掉所述锁定机构和所述锁定状态解除机制。
此外,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可以接通所述单个开关 ( 所 述电气开关 16)。 然而,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还可以分别接通和断 开两个电气开关。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 4 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由于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关, 因此下文只详细介绍与所述第一实施例 不同的构造和部件。 第一、 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则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对于这些相同 的部件不再赘述。
如图 4 所示, 在第二实施例中, 由单独的第三操作部件 35 替换掉所述第一操作部 件 20 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从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处延伸至所述 第三攥握部 G3 的前部, 且其长度大于电动往复锯 1’ 的工具主体 10’ 的整个长度的 1/3。所 述第三操作部 35 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 2 的下表面, 并可以移动。 如图 4 中的轮廓箭头所示, 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可以在所述启动按钮 16a 的移动方向 ( 推进方向 ) 上移动。
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手指触摸部 35g。所述手指触摸部 35g 用于收纳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的手的小指。因此, 操作者可用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的手的小指来操纵或按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因此, 操作者可在单手攥握所述第一攥握 部 G1 的同时来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 。
此外, 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手指接触部 35g 相当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操 作部件 20 的小杆部 23。
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上还形成有手指接触部 35a 至 35d。所述手指接触部 35a 至 35d 位于所述手指接触部 35g 的后面, 并分别用于收纳攥握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的手的食 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具有所述手指接触部 35a 至 35d 的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这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与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对应的前操作部。所述前操作部相当于所述第一实施 例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部件 20 的大杆部 21。
此外, 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上形成有手指接触部 35e。所述手指接触部 35e 位 于所述前操作部之后, 而且是随着所述前操作部延续形成的。所述手指接触部 35e 用于收 纳攥握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的手的食指。具有所述手指接触部 35e 的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这 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与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对应的后操作部。所述后操作部相当于第一实 施例中的所述第二操作部件 22。
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后端部上形成有传动部 35f。 将所述传动部 35f 安置在 能够接触到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启动按钮 16a 的位置上。因此, 当向后上方斜向拉动所述第 三操作部件 35 时, 可在相同方向上移动所述传动部 35f。由此, 可推进所述启动按钮 16a, 从而接通所述电气开关 16。与第一实施例相似, 由于所述电气开关 16 是可变开关, 因此可 通过改变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的操纵距离来连续改变所述电动马达 14 的转速, 从而可以 连续改变所述输出杆 13 的往复速率。因此,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具有增强的可操作性。
由弹簧将所述电气开关 16 的启动按钮 16a 偏置于所述关闭方向上。因此, 当松开 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时, 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 能够自动向所述关闭方向返回。 依据本实施例, 由此可以通过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的单手 ( 左手 LH 或右手 RH) 操纵或拉动所述第三操作部件 35。因此, 操作者在单手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最靠近所 述工具主体 10 前端的部分 ) 的同时可以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
当然, 操作者在双手攥握所述第一攥握部 G1 和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的同时可以操 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同样地, 操作者在双手攥握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和所述第三攥握部 G3 的同时也可以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此外, 操作者在单手攥握所述第二攥握部 G2 或所述 第三攥握部 G3 的同时可以操纵所述电动往复锯 1。在每种情况下, 所述电动往复锯 1 都具 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 5 至图 8 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 以电动往复锯 110 作为手持电动工具的实例。 所述电动往复锯 110 包括工具主体 120 以及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 未图示 )。所述电动马达收纳于所述工具 主体 120 内。所述工具主体 120 具有输出杆 132。该输出杆 132 从工具主体 120 的前端部 ( 图 5 中的右端部 ) 向上伸出。由此可知, 可以在如此构造的所述输出杆 132 上装配刀片部 件或锯片 B。由此可知, 当启动所述电动马达时, 可使所述输出杆 132 做往复运动。由此, 所 述锯片 B 也随着所述输出杆 132 做往复运动, 以便切割诸如木材等工件 ( 未图示 )。
在所述工具主体 120 的后端部 ( 图 5 中的左端部 ) 上形成有握柄部 121。相反, 所 述工具主体具有一可以使所述输出杆 132( 锯片 B) 纵向 ( 前后方向 ) 往复的驱动单元 130。 所述握柄部 121 具有握柄 122, 形成于所述握柄 122 中的操作部件 123( 开关部件 ) 以及电 池部 124。该电池部 124 形成于所述握柄部 121 的下端。所述握柄 122 被塑造成便于操作 者用手攥握的形状。所述操作部件 123 被加工成扳柄式开关操纵杆。所述操作部件 123 被 优选地塑造成便于操作者使用攥握所述握柄的手的食指操作的形状。所述电池部 124 与带 有诸如锂离子电池等充电电池的所述电池组 115 连接。
所述驱动单元 130 具有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31。所述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31 与所
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以及所述输出杆 132 连接。所述输出杆 132 由轴承 ( 未图示 ) 支承, 并可滑动, 以便在纵向 ( 前后方向 ) 上往复。 因此, 当启动所述电动马达时, 所述输出杆 132 可以进行往复运动。由于所述驱动单元 130 具有公知结构, 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工具主体 120 具有安装在所述输出杆 132 前端部 ( 图 5 中的右端部 ) 的刀片 连接装置 126。所述刀片连接装置 126 用于夹住所述锯片 B 的后端部。而且, 所述刀片连接 装置 126 具有可以紧固被夹锯片 B 的固定螺丝 127。 如下文将要介绍的, 为了转动所述固定 螺丝 127 以紧固所述锯片 B, 需要使用一个较小的专用工具 T( 在下文中被称作实用工具 )。 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 7 和图 8 所示, 以 L 形六角扳手作为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实例。所述专用 工具 T(L 形六角扳手 ) 具有短柄部 T1 和长柄部 T2。
如图 5 所示, 所述工具主体 120 具有邻近所述输出杆 132 前端部设置的切割辅助 部件或闸瓦部件 128。所述闸瓦部件 128 通过撑条 129 与所述工具主体 120 连接, 并可滑 动, 以改变所述闸瓦部件 128 与所述工具主体 120 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 操作者可通 过限定所述闸瓦部件 128 与所述工具主体 120 之间的相对位置来限定所述锯片 B 的有效切 割范围。
所述工具主体 120 具有与其连接的遮罩部件 140( 外罩 )。所述遮罩部件 140 能够 遮罩住收纳所述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31 的那一部分工具主体 120。 优选地, 将所述遮罩部件 140 塑造成便于操作者用手握持或攥握的形状。所述遮罩部件 140 可以作为所述往复动作 转换机构 11 的防护装置。 优选地, 所述遮罩部件 140 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 以便隔离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 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31 产生的电、 热。所述绝缘隔热材料可以是弹性材料, 例如那些容易制 成底切制品的合成橡胶等。
如图 5 所示, 所述遮罩部件 140 具有握持部 141 和防护部 142。所述握持部 141 和 防护部 142 为一体成形。所述握持部 141 基本遮罩住了收纳所述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31 的 那一部分工具主体 120。 优选地, 将所述握持部 141 塑造成便于操作者用手舒服地握持或攥 握的形状。
如图 5 和图 6 所示, 所述防护部 142 形成于所述握持部 141 的前端外缘上。所述 防护部 142 向外突出以便形成环状法兰 147。具体来说, 所述防护部 142 的环状法兰 147 在 与所述锯片 B 的往复方向 ( 前后方向 ) 相交的方向上突出。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环状 法兰 147 的突出距离 ( 高度 ) 为 6mm。
如图 6 所示, 所述防护部 142 具有上防护部 143 和下防护部 145。所述上防护部 143 和下防护部 145 分别与所述防护部 142 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对应。此外, 如图 6 所示, 所 述防护部 142 从上防护部 143 处向下防护部 145 逐渐前倾。 换句话说, 将所述握持部 141 塑 造成下部较上部向前突出的形状。因此, 在操作者单手攥握所述握柄部 121( 握柄 122) 之 后, 可很容易地用另一只手攥握或握持所述握持部 141。具体来说, 当操作者使用所述电动 往复锯 110 进行切割操作时, 操作者通常在用左手握持所述握持部 141 的同时用右手攥握 所述握柄部 121( 握柄 122)。即, 左手拇指位于所述握持部 141 上部的同时, 左手的其余手 指位于所述握持部 141 的下部。此时, 在左手拇指位于左手其余手指后面的同时, 左手拇指 接触到所述环状法兰 147。 因此, 操作者可以很容易地单手 ( 左手 ) 攥握或握持所述握持部 141。
如图 6 所示, 所述上防护部 143 具有开口 144, 以便使所述输出杆 132 可以穿过开 口 144 向前突出。所述开口 144 形成于所述环状法兰 147 之外的上防护部 143 的大致整个 部分。相反, 与上防护部 143 不同, 所述下防护部 145 具有限定开口。具体来说, 所述下防 护部 145 具有一 U 形开口 146。该开口 146 纵向贯穿所述下防护部 145, 以便使所述闸瓦部 件 128 的撑条 129 穿过开口 146 插入所述工具主体 120。所述开口 146 形成于所述下防护 部 145 的中部。此外, 如图 6 所示, 所述上防护部 143 和下防护部 145 的环状外缘部为连续 的圆形。
如图 6 至图 8 所示, 在所述防护部 142 的下防护部 145 上形成有实用工具收纳 ( 部 ) 槽 150( 实用工具固定部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用于收纳并保持用于转动所述 固定螺丝 127 以紧固所述锯片 B 的所述专用工具 T( 实用工具 )。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塑造成能够利用弹性材料 ( 合成橡胶 ) 的弹性保持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形状。
如图 7 和图 8 所示, 在所述下防护部 145 的两侧表面 ( 左右表面 ) 上为所述实用工 具收纳槽 150 开口, 以便能够从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的两侧插入所述专用工具 T。即,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具有在所述下防护部 145 左侧表面上开口的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以及在所述下防护部 145 右侧表面上开口的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b。所述左侧实 用工具收纳槽 150a 与所述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b 彼此间成对称设置。此外, 将所述实 用工具收纳槽 150 塑造成这样一种形状, 即: 当将所述专用工具 T 插入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时, 可以使所述专用工具 T 在与所述锯片 B 往复方向 ( 前后方向 ) 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 7 所示,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具有分别竖直形成于所述下防护部 145 处 的环状法兰 147 的右侧、 左侧表面上的右、 左插入口 151。将每个所述插入口 151 都塑造成 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形状。具体来说, 将所述插入口 151 制成分别从 所述环状法兰 147 右、 左两侧表面下端向上垂直延伸的收纳沟槽 152。此外, 每个收纳沟槽 152( 插入口 151) 的宽度和长度略微大于所述专用工具 T 短柄部 T1 的外径和长度, 以便能 够在其中稳妥地收纳所述短柄部 T1。此外,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具有一个横贯所述下 防护部 145 下部形成的柄部插入孔 157。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 与所述插入口 151 的下端连 通。此外, 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 的内径和长度大致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和 长度相当, 以便在其中收纳所述长柄部 T2。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由此具有一 U 形横截 面。
如上所述,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包括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和右侧实用工 具收纳槽 150b。因此, 所述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具有一竖直形成于所述环状法兰 147 左侧表面上的左插入口 151a。将所述左插入口 151a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 柄部 T1 的形状。具体来说, 将所述左插入口 151a 制成从所述环状法兰 147 左侧表面下部 竖直向上延伸的收纳沟槽 152a。此外, 所述收纳沟槽 152a( 左插入口 151a) 的宽度和长度 略微大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外径和长度。 此外, 所述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具有一个横贯所述下防护部 145 而形成的柄部插入孔 157a。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a 与所述 左插入口 151a 的下端连通。此外, 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a 的内径和长度大致与所述专用工 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和长度相当, 以便在其中收纳所述长柄部 T2。
相反, 所述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b 具有一竖直形成于所述环状法兰 147 右侧表 面上的右插入口 151b。将所述右插入口 151b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形状。具体来说, 将所述右插入口 151b 制成从所述环状法兰 147 右侧表面下部竖直向上 延伸的收纳沟槽 152b。此外, 所述收纳沟槽 152b( 左插入口 151b) 的宽度和长度略微大于 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外径和长度。此外, 所述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b 具有一 个横贯所述下防护部 145 而形成的柄部插入孔 157b。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b 与所述右插入 口 151b 的下端连通。此外, 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b 的内径和长度大致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 长柄部 T2 的外径和长度相当, 以便在其中收纳所述长柄部 T2。由此可知, 所述右侧实用工 具收纳槽 150b 的柄部插入孔 157b 与所述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的柄部插入孔 157a 可 共用一个空间。
如图 6 至图 8 所示, 所述防护部 142 的下防护部 145 具有分别伸入所述收纳沟槽 152 的右、 左啮合突起 153。即, 所述下防护部 145 具有伸入所述收纳沟槽 152a 的右啮合突 起 153a。同样, 所述下防护部 145 还具有伸入所述收纳沟槽 152b 的左啮合突起 153b。由 此可知, 分别设置、 构造的所述右、 左啮合突起 153(153a, 153b) 用于防止所述专用工具 T 从 所述收纳沟槽 152 中掉落。即, 分别将所述右、 左啮合突起 153(153a, 153b) 塑造成能够与 已进入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150a, 150b) 的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弹性啮合的形 状。而且, 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所述右、 左啮合突起 153(153a, 153b) 的形状, 以便通过简单的 拉拽便可从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150a, 150b) 中很容易地取出所述专用工具 T。
优选地, 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157a, 157b) 的内径略微小于所述长柄部 T2 的外径, 以便在所述专用工具 T 收纳进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150a, 150b) 时, 可利用弹性保持所 述长柄部 T2。此外, 优选地, 所述柄部插入孔 157(157a, 157b) 的长度略微大于所述专用工 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长度, 以便能够稳妥地收纳所述长柄部 T2。
按照上述电动往复锯 110, 操作者可以凭借攥握所述握柄 122 的那只手的食指来 操纵所述操作部件 123。因此, 所述电动往复锯 110 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在将所述专用工具 T 收纳进作为所述实用工具固定部的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时, 所述专用工具 T 附着在所述电动往复锯 110 上。此外,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形成于 所述工具主体 120 的遮罩部件 140 内。即,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形成在所述工具主体 120 的已有部件上, 而无需设置任何额外的专用部件。因此, 无需增加所述工具主体 120 的 构件数量, 便可以在所述工具主体 120 上设置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因为形成于所述遮罩部件 140 上的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是由弹性材料制成 的, 所以可利用所述弹性材料的弹力来保持所述专用工具 T。因此, 无需设置额外的握持装 置, 便可以在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中保持所述专用工具 T。
此外, 通过去除掉所述遮罩部件 140 的防护部 142 中的一部分, 从而在所述防护部 142 中形成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因此, 无需改变所述防护部 142( 遮罩部件 140) 的 形状和尺寸, 便可以在所述防护部 142 中形成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具有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和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b。因此, 可从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的两侧插入所述专用工具 T。因此, 不管哪只手 是操作者的主手, 操作者都可以方便地将所述专用工具 T 插入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此外, 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塑造成便于在与所述锯片 B 的往复方向 ( 前后 方向 ) 相交的方向上插入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形状。因此, 可有效避免电动往复锯 110 的锯 末进入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此外, 所述左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的柄部插入孔 157a 和所述右侧实用工具 收纳槽 150b 的柄部插入孔 157b 同为共用孔。因此, 可紧凑地形成所述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 所述左侧、 右侧实用工具收纳槽 150a、 150b)。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 9 至图 11 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因为第四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关, 所以下文只详细介绍与所述第一实施例 不同的构造和部件。 第一、 第四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则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对于这些相同 的部件不再赘述。
如图 9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电动往复锯 201 的工具主体 210 具有连接于所述输出 杆 13 前端部的刀片连接装置 226。 所述刀片连接装置 226 用于夹住锯片 B 的后端部。 而且, 所述刀片连接装置 226 具有可以紧固被夹锯片 B 的固定螺丝 227。如下文将要介绍的, 为 了转动所述固定螺丝 227 以紧固所述锯片 B, 需要使用一个较小的专用工具 T( 实用工具 )。 所述专用工具 T(L 形六角扳手 ) 具有短柄部 T1 和长柄部 T2。
如图 9 所示, 所述工具主体 210 具有邻近所述输出杆 13 前端部设置的切割辅助部 件或闸瓦部件 228。所述闸瓦部件 228 通过撑条 229 与所述工具主体 210 连接, 并可滑动, 以改变所述闸瓦部件 228 与所述工具主体 210 之间的相对位置。
所述工具主体 210 具有与其连接的遮罩部件 70( 外罩 )。所述遮罩部件 70 能够 遮罩住第一攥握部 G1 和部分第二攥握部 G2。优选地, 将所述遮罩部件 70 塑造成便于操作 者用手握持或攥握的形状。所述遮罩部件 70 可以作为所述往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的防护装 置。
优选地, 所述遮罩部件 70 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 以便隔离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往 复动作转换机构 15 产生的电、 热。所述绝缘隔热材料可以是弹性材料, 例如弹性树脂 ( 弹 性体 )。
如图 9 所示, 所述遮罩部件 70 具有 ( 右 ) 侧壁部 71 和防护部 242。所述侧壁部 71 和防护部 242 为一体成形。所述遮罩部件 70 基本遮罩住了第一攥握部 G1 和部分第二攥 握部 G2。优选地, 将所述遮罩部件 70 塑造成便于操作者用手舒服地握持或攥握的形状。
如图 9 所示, 所述遮罩部件 70 具有形成于所述侧壁部 71 内的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实用工具固定部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用于收纳并握住用于转动所述固定螺丝 227 以紧固所述锯片 B 的所述专用工具 T( 实用工具 )。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塑造成 能够利用弹性材料 ( 弹性树脂 ) 的弹性保持住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形状。
具体来说, 如图 9 所示,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具有局部被去除掉的竖直槽 75 和 由所述竖直槽 75 延续形成的纵向凹槽 76。 将所述竖直槽 75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形状。即, 所述竖直槽 75 的内径和长度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 外径和长度相当。相反, 将所述纵向凹槽 76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形状。即, 所述纵向凹槽 76 的宽度和长度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和长度 相当。
此外, 所述纵向凹槽 76 的宽度略微小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 以便 在所述长柄部 T2 收纳进所述纵向凹槽 76 时, 可利用弹性材料 ( 遮罩部件 70) 的弹力稳妥 地保持住所述长柄部 T2。 即, 在所述长柄部 T2 进入所述纵向凹槽 76 时, 会使所述纵向凹槽76 产生弹性形变。
为了将所述专用工具 T 附着在所述工具主体 210 上, 从下方将所述短柄部 T1 插入 所述竖直槽 75 中。在将所述短柄部 T1 插入所述竖直槽 75 之后, 将所述长柄部 T2 插入或 放入所述纵向凹槽 76 中。由此, 可将所述专用工具 T 附着在所述工具主体 210 上。
所述电动往复锯 201 由此具有同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动往复锯 1 大致相同的有益效 果。即, 不管操作者单手还是双手攥握所述工具主体 210, 操作者都可以很容易地触碰或操 纵第一操作部件 20 和 / 或第二操作部件。
此外, 作为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实用工具固定部的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形成在所 述工具主体 210 的遮罩部件 70 内。即,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形成在所述工具主体 210 的已有部件上, 而无需设置任何额外的专用部件。因此, 无需增加所述工具主体 210 的构件 数量, 便可以在所述工具主体 210 上设置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因为形成于所述遮罩部件 70 上的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 所以可利用所述弹性材料的弹力来保持住所述专用工具 T。因此, 无需设置额外的握持装 置, 便可以在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中握住所述专用工具 T。
此外, 通过去除掉所述遮罩部件 70 的一部分, 从而在所述遮罩部件 70( 侧壁部 71) 中形成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因此, 无需改变所述遮罩部件 70 的形状和尺寸, 便可以 在遮罩部件 70 中形成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77。 第五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 12 至图 14 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因为第五实施例与所述第四实施例相关, 所以下文只详细介绍与所述第四实施例 不同的构造和部件。 第四、 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则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对于这些相同 的部件不再赘述。
如图 12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电动往复锯 301 的工具主体 310 具有与其连接的遮 罩部件 90( 外罩 )。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遮罩部件 70 相似, 所述遮罩部件 90 能够遮罩住第一 攥握部 G1 和部分第二攥握部 G2。优选地, 将所述遮罩部件 90 塑造成便于操作者用手握持 或攥握的形状。此外, 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遮罩部件 70 相似, 所述遮罩部件 90 优选地由绝缘 隔热材料制成。所述绝缘隔热材料可以是弹性材料, 例如弹性树脂 ( 弹性体 )。
如图 12 至图 14 所示, 所述遮罩部件 90 具有 ( 右 ) 侧壁部 91 和底壁部 92。所述 遮罩部件 90 具有形成于所述侧壁部 91 内的实用工具收纳部 97( 实用工具固定部 )。所述 实用工具收纳部 97 用于收纳并保持住专用工具 T。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97 塑造成能够 利用弹性材料 ( 弹性树脂 ) 的弹性保持住所述专用工具 T 的形状。
具体来说, 如图 14 所示,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 97 具有形成于底壁部 92 内并在底 壁部 92 内横向延伸的侧孔 95, 以及形成于所述侧壁部 91、 与所述侧孔 95 连通的纵向凹槽 96。将所述侧孔 95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形状。即, 所述侧孔 95 的内径和长度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短柄部 T1 的外径和长度相当。 相反, 将所述纵向凹槽 96 塑造成能够收纳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形状。即, 所述纵向凹槽 96 的宽度和长度 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和长度相当。
此外, 所述纵向凹槽 96 的宽度略微小于所述专用工具 T 的长柄部 T2 的外径, 以便 在所述长柄部 T2 收纳进所述纵向凹槽 96 时, 可利用弹性材料 ( 遮罩部件 90) 的弹力稳妥
地保持住所述长柄部 T2。 即, 在所述长柄部 T2 进入所述纵向凹槽 96 时, 会使所述纵向凹槽 96 产生弹性形变。
为了将所述专用工具 T 附着在所述工具主体 310 上, 从左至右地将所述短柄部 T1 简单地插入所述侧孔 95 中。在将所述短柄部 T1 插入所述侧孔 95 之后, 将所述长柄部 T2 插入或放入所述纵向凹槽 96 中。由此, 可将所述专用工具 T 附着在所述工具主体 310 上。
所述电动往复锯 301 由此具有同第四实施例中的电动往复锯 201 大致相同的有益 效果。
在不脱离附图和前述实施例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换和修改。 例 如,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小电动往复锯作为所述手持电动工具的例子。 然而, 也可采用钢丝锯 或其他诸如此类的电动往复工具作为所述手持电动工具的例子。
此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 采用遮罩部件作为外部罩, 使其位置为大致遮盖所述工具 主体。然而, 所述外部罩并不仅限于上述遮罩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 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是沟槽、 凹槽和孔的结合体。然而, 所述实 用工具收纳部可有多种形状。 此外, 也可根据需要改变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的数量和位置。
此外, 制成的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可以收纳作为专用工具 T 的六角扳手。然而, 可 将所述实用工具收纳部修改成能够收纳作除了六角扳手之外的其他种类工具。 此外, 形成于所述外罩上的实用工具收纳部是由合成橡胶或弹性树脂 ( 弹性体 ) 制成的。然而, 形成于所述外罩上的实用工具收纳部也可由天然橡胶或其他类似的弹性材 料制成。
以上结合附图详述的内容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仅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实 践本发明的优选方面,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因此, 前文中公开的技术特征的集合及步骤并不是在最宽泛的范围上实现本发明所必需 的, 而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而且,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多种特征可与非明确列 举的方式结合, 以便获得本发明额外的有用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