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扭转减振器.pdf

  • 上传人:54
  • 文档编号:1637979
  • 上传时间:2018-06-30
  • 格式:PDF
  • 页数:30
  • 大小:2.1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56842.2

    申请日:

    2013.09.30

    公开号:

    CN104769312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15/14申请日:20130930|||公开

    IPC分类号:

    F16F15/14

    主分类号:

    F16F15/14

    申请人: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发明人:

    M·维拉乔维斯基; M·克拉姆; 董颖; V·施坦普夫; J·祖道; A·施蒂默尔; F·科科特; C·扎塞; D·皮特纳; O·安德烈斯; S·菲诺伊泽尔; D·埃格勒; K·西门斯

    地址:

    德国腓特烈斯哈芬

    优先权:

    102012219738.9 2012.10.29 DE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代理人:

    苏娟; 王春俏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扭转减振器(1)设有缓冲质量支架(3)以及至少一个止挡(31),在该缓冲质量支架处容纳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可运动地容纳的缓冲质量(7)。为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的每个止挡侧分别配置有至少一个止挡(31),其中,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以及止挡(31)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扩展部。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多个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而止挡(31)在其面向缓冲质量元件的止挡侧(42a至42c)的一侧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止挡轮廓(40),其对应于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不同的径向间距(R1至R3)。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扭转减振器(1),其具有:缓冲质量支架(3),在该缓冲质量支架处容纳有至少一个相对于该缓冲质量支架可运动地容纳的缓冲质量(7);以及至少一个止挡(31),其中,为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的止挡侧(42a至42c)分别各配置至少一个止挡(31),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以及所述止挡(31)具有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的扩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在所述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多个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并且所述止挡(31)在其面向所述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止挡侧(42a至42c)的一侧在所述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止挡轮廓(40),该止挡轮廓对应于所述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15)不同的径向间距(R1至R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15)对应于第一缓冲质量元件(44a)具有最大的径向间距(R1),对应于第二缓冲质量元件(44c)具有最小的径向间距(R3),并且对应于至少一个其他的缓冲质量元件(44b)具有在数值上在所述最大的径向间距(R1)与所述最小的径向间距(R3)之间的径向间距(R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质量元件(44a)设置在所述缓冲质量(7)的第一轴向侧(A1)处,所述第二缓冲质量元件(44c)设置在所述缓冲质量的第二轴向侧(A2)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的缓冲质量元件(44b)沿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质量元件(44a)与所述第二缓冲质量元件(44c)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与所述中心轴线(15)之间的径向间距(R1至R3)在所述缓冲质量(7)的第一轴向侧(A1)与所述缓冲 质量(7)的第二轴向侧(A2)之间至少基本上沿着连续的走向进行变化。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始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第一轴向侧(A1)朝所述缓冲质量(7)的第二轴向侧(A2)的方向以角度(α)至少基本上成楔形地逐渐变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有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多个止挡(31)的情况下,所述止挡(31)在周向方向上固定在每两个缓冲质量(7)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止挡(31)借助于至少一个止挡容纳部(35)来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止挡(31)至少在位于相对应的所述止挡容纳部(35)与设置在该止挡容纳部(35)两侧的缓冲质量(7)之间的区域之内延伸。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对应于相应的所述止挡容纳部(35)的止挡(31)设有至少一个保持部(34),该保持部包围所述止挡容纳部(35)。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31)的至少一个保持部(34)构造成相对于用于形成自由空间(48)的相对应的所述止挡容纳部(35)具有轴偏距(50)。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止挡(31)的至少一个止挡容纳部(35)由至少一个保持突出部(79;82)形成,该保持突出部在穿过相对应的凹部(80)之后或者通过接合到耦联组件(56)的构件(62;70)的相对应的凹部(83)中由构件(62;70)固定地保持。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至少一个止挡(31)能够在周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缓冲质量(7)移位。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为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至少一个止挡(31)配置有至少一个止挡容纳部(35),该至少一个止挡容纳部实现所述止挡(31)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15)的定心。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止挡容纳部(35)配置有包封部(90)。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31)以其径向内侧支撑在所述耦联组件(56)的构件(62)处。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止挡侧(42a至42c)在其几何结构方面匹配于所述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的构造形式。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在其中,所述缓冲质量支架(3)针对每个缓冲质量(7)具有两个第一导轨(13),该第一导轨与相应的所述缓冲质量(7)的两个第二导轨(22)共同作用,其中,为了将所述缓冲质量(7)能相对运动地容纳在所述缓冲质量支架(3)处,滚动体(20)使所述第一导轨(13)和所述第二导轨(22)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轨(22)在径向外部的区域中和/或所述导轨(13)在径向内部的区域中具有平坦形体(87;107)或扩口(88;108),从而相应的所述导轨(22;13)的径向延伸部在相应的所述输出区域(24)的圆周区域中、即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15)有最小的径向间距的范围中设定成最大。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多个缓冲质量(7),所述止挡(31)整合在共同的、优选为环形的构件(32)处。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止挡(31)布置在所述缓冲质量(7)的径向内部。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缓冲质量(7)的止挡(31)固定或至少定心在所述缓冲质量支架(3)、 所述耦联组件(56)的衰减装置(70)的构件(74)或所述耦联组件(56)的构件(62)处。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该扭转减振器具有设置成用于容纳其本身的耦联组件(56),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组件(56)具有扭转振动衰减单元(75),在其中具有至少一个圆周弹簧组(68,69)的所述衰减装置(70)包括扭转衰减输入部(67)和扭转衰减输出部(72),其中,所述扭转衰减输入部(67)、所述扭转衰减输出部(72)或位于所述扭转衰减输入部(67)与扭转衰减输出部(72)之间的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74)设置成用于抗扭地容纳所述缓冲质量支架(3)的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振动衰减单元(75)与耦联装置(64)共同作用。

    说明书

    说明书扭转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其具有缓冲质量支架以及至少一个止挡,在缓冲质量支架处容纳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可运动地容纳的缓冲质量。为至少一个缓冲质量的每个止挡侧分别配置至少一个止挡,其中,至少一个缓冲质量以及所述止挡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扩展部。
    背景技术
    由文献DE 10 2009 042 818 A1已知此类扭转减振器。根据图1,该扭转减振器在径向内部的区域中具有环形构件,其固定在扭转减振器的从动侧的振动质量(Schwungmasse)处并且在周向方向上有间隙地容纳用作缓冲质量支架的轮毂盘。如可由图4详细看出的那样,轮毂盘用于容纳多个在周向方向上相继布置的缓冲质量并且为此针对每个缓冲质量具有两个导轨,该导轨分别通过滚动体与相应的缓冲质量的同样两个导轨相连接。缓冲质量可以这种方式分别在周向方向上相对于轮毂盘移位,直到其利用径向延伸部贴靠在与相应的运动方向相关联的弹性止挡处。按照根据图1的实施方案,弹性的止挡设置在环形构件处。
    在缓冲质量在行驶运行中足够安静地工作期间,在轮毂盘处有效的转速和因此作用到缓冲质量上的离心力在相应的驱动部(例如内燃机)的切断阶段中或在车辆徐徐行进中迅速下降。一旦离心力低于重力,缓冲质量向下落,并且在此在其轨道中和/或在止挡处产生不可忍受的撞击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设有缓冲质量的扭转减振器构造为,即使在作用到缓冲质量上的离心力低于重力的运行阶段中也可有效地防止撞击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重要的方面,该目的通过这样的扭转减振器来实现,该扭转减振器带有缓冲质量支架以及至少一个止挡,在缓冲质量支架处容纳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可运动地容纳的缓冲质量,其中,为至少一个缓冲质量的每个止挡侧分别配置至少一个止挡,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缓冲质量以及止挡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扩展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进一步规定,至少一个缓冲质量在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缓冲质量元件,而止挡在其面向缓冲质量元件的止挡侧的一侧具有止挡轮廓,该止挡轮廓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对于至少两个缓冲质量元件在缓冲质量元件的相应的止挡侧与止挡之间提供不同的径向间距。
    通过设置在止挡处的止挡轮廓实现,各个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的止挡侧在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运行状态中相对于止挡轮廓布置在不同的下落高度F1至F3上。在进入离心力低于重力的运行状态时,不同的下落高度F1至F3以如下方式发生作用:
    其止挡侧相对于止挡轮廓具有最小的下降高度F1的那些缓冲质量元件作为第一缓冲质量元件贴靠在止挡处,而其他的缓冲质量元件相继并且由此在时间上错开地碰到止挡上。因为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仅具有总的缓冲质量的部分重量,所以与总的缓冲质量的情况相比噪声更少地实现到止挡上的碰撞。因为各个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由于上述的径向间距的实施方案在时间上相继碰在止挡处,所以并未产生各个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的噪声的叠加。此外,通过使缓冲质量元件的止挡侧的几何构造与止挡的止挡轮廓的几何构造相匹配可有助于降低噪声。
    优选地,以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梯度的方式来构造止挡的止挡轮廓。由此得到这样的情况:止挡的止挡轮廓在缓冲质量的第一 轴向侧A1处相对于中心轴线具有径向间距,以在缓冲质量的第二轴向侧A2处呈现其最大的扩展部。因此,沿轴向在两个轴向侧A1与A2之间相对于中心轴线出现的径向间距大于在轴向侧A1处的径向间距、但小于在轴向侧A2处的径向间距。所述的梯度可产生至少基本上连续的走向,其中,止挡轮廓特别优选地在该方向上至少基本上楔形地逐渐变细,而通过在该方向上阶梯形地伸延还可产生至少基本上不连续的走向。
    优选地,用于缓冲质量的止挡在周向方向上固定在每两个缓冲质量之间。为此,止挡具有止挡容纳部。该止挡容纳部可在第一情况下容纳在固定部位(例如缓冲质量支架)处并且至少基本上构造为销状,但止挡容纳部在第二情况下还可由栓形成,其固定在止挡处并且接合到固定部位的相应的容纳部中,例如接合在缓冲质量支架处。在所述的第一情况下,固定部位(例如缓冲质量支架)可构造成带有两个彼此平行伸延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其通过间隔件彼此保持固定的间隔,其中,间隔件分别穿过在止挡处的保持部。而在所提及的第二情况下,在止挡处的相应的保持部设置用于容纳栓,该栓确定成用于接合到在固定部位处的容纳部中。
    然而,止挡容纳部还可备选地通过保持突出部形成,该保持突出部分别穿过相对应的凹部或接合到该凹部中,以便将止挡以这种方式夹在固定部位处。作为固定部位,耦联组件的构件、例如衰减装置或液力回路的元件是有利的。
    备选地,止挡又可相对于止挡容纳部浮动地来容纳并且由此可相对于止挡容纳部运动。在浮动地容纳止挡时,特别是当止挡设置在环形构件处时,止挡可具有提高的挠性且进而具有改善的衰减性能。当缓冲质量元件以其止挡侧贴靠时,这可有利地起作用。
    作为止挡容纳部的补充,止挡可沿径向支撑在耦联组件的构件处,例如支承在液力回路的元件处。
    当间隔件穿过在止挡处的相应的保持部时,这可利用在相应的间 隔件的轴线与相应的保持部的轴线之间的轴偏距实现。由于这种轴偏距,在保持部与相应的间隔件之间出现自由空间,通过保持部的被缓冲质量加载的壁部可弹性地延伸到该自由空间中,该自由空间有利于在止挡处的弹性。一种引人注意的解决方案是,将用于多个缓冲质量的径向止挡整合成一个共同的优选为环形的构件,其在缓冲质量的内部径向延伸,并且将轴偏距设计为使得相应的自由空间出现在保持部的径向外部的区域中。于是,环形构件通过保持部的径向内部的区域来定心。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了带有缓冲质量和相关联的止挡的扭转减振器的俯视图,其中,缓冲质量占据的位置是在离心力超过重力时、但没有引入扭转振动的情况下所达到的位置;
    图2显示了如图1那样的俯视图,但缓冲质量处于在离心力下降到低于重力时所占据的位置;
    图3以分开的图示显示了在图1或2中示出的止挡;
    图4显示了根据图3中的截面线A-A的止挡;
    图5显示了在图4中示出的、用于缓冲质量的多个缓冲质量元件的止挡轮廓的明显放大的图示;
    图6显示了止挡的可在图3中识别出的保持部的图示,其中,在保持部与由保持部包围的止挡容纳部之间具有径向偏距;
    图7以立体图示显示了根据图3的止挡,其带有用于穿过止挡容纳部的保持部;
    图8显示了如图7那样的止挡,但在保持部处固定有止挡容纳部;
    图9显示了在液力的耦联组件中的扭转减振器的图示;
    图10显示了在图9中显示的耦联组件的衰减装置以及扭转减振器的图示;
    图11显示了具有与在上述附图中不同的止挡容纳部的止挡,并且该止挡沿径向支承在耦联组件的构件处;
    图12显示了具有又与在图11中不同的止挡容纳部的止挡,并且该止挡并未沿径向支承在耦联组件的构件处;
    图13显示了如图12那样的止挡,但止挡沿径向支承在耦联组件的构件处;
    图14显示了如图1那样的俯视图,但在缓冲质量和缓冲质量支架中带有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滚动体的导轨;
    图15显示了如图14那样的俯视图,但在缓冲质量和缓冲质量支架中带有不同于根据图14的导轨的导轨;
    图16显示了扭转振动减振器的一种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其中,止挡没有形状配合地连接至止挡容纳部;
    图17显示了在图16中的方向XVII-XVII上的俯视图;
    图18显示了如图16那样的图示,但止挡容纳部具有其他的构造方案;
    图19显示了在图18中的方向XIX-XIX上的俯视图;
    图20显示了如图16那样的图示,止挡容纳部又具有其他的构造方案;
    图21显示了带有止挡的环形构件的图示;
    图22显示了如图16那样的图示,但止挡具有不同的定位;
    图23显示了在图22中的方向XXIII-XXIII上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带有缓冲质量支架3的扭转减振器1,缓冲质量支架3具有两个有轴向间距地布置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为了更好地显示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处的多个缓冲质量7仅仅示出了在其中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7之后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这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通过间隔件11彼此连接。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以 及间隔件11中的一个间隔件可在图5或10中看出,图5或10此外还给予关于缓冲质量7的信息。相应地,缓冲质量7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多个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其通过滚动体20布置在导轨22内部(参见图2),亦即使得导轨22能够实现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相对于间隔件11的径向的相对运动。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在其径向内侧处还具有待进一步阐述的止挡侧42a、42b、42c。
    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分别成对地设置有导轨13,导轨13具有弯曲的走向,分别具有:输出区域14,在其中相应的导轨13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最大的径向间距;和联接区域17,其彼此在周向上相反地延伸地联接到输出区域14的两侧。在图2中可看出两个联接区域17中的一个联接区域的圆周端部18。显然,另一联接区域17同样具有这种圆周端部,然而这在附图中并未示出。
    在导轨13中分别布置有滚动体20,滚动体20分别接合到缓冲质量7的相对应的导轨22中,其中,导轨22分别成对地布置在缓冲质量7中。在根据图1的图示中,缓冲质量7由于离心力有沿径向向外的趋势,从而滚动体20分别定位在相应的导轨22的输出区域24中,即,定位在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最小的径向间距的区域中。与输出区域24邻接的是彼此在周向上相反地延伸的联接区域25,联接区域25在周向方向上分别由圆周端部26限定。
    缓冲质量7分别在其径向内端处相应具有几何结构模制部28,其在圆周侧中间的部分中具有接触弯曲部29,而在圆周侧外部的部分中具有圆周端部弯曲部30。几何结构模制部28以还将在下面说明的方式与设置在缓冲质量7的径向内部的止挡31共同作用,该止挡31设置在环形构件32处。
    环形构件32相应在周向方向上在相应两个缓冲质量7之间具有保持部34,保持部34分别包围间隔件11,从而保持部34分别用作止挡容纳部35。相应地,环形构件32抗扭地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并进而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处。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环形体 33在每两个止挡容纳部35之间分别用作止挡31。因此,所有的止挡31以及所有的止挡容纳部35整合在环形构件32处。然而,备选地还可考虑未示出的解决方案,在其中每个止挡31或一组止挡31通过止挡容纳部35或一组止挡容纳部35容纳在支架构件(例如缓冲质量支架3)处。
    如在图4中显示的剖视图显示的那样,环形构件32具有轴向凸缘36和以径向分量延伸的加固凸缘38。轴向凸缘36在其径向外侧处具有止挡轮廓40,止挡轮廓40不是平行于中心轴线15伸延,而是以角度α至少基本上楔形地逐渐变细。因此,环形构件32至少在相应的止挡31处具有止挡轮廓40,该止挡轮廓在环形构件32的第一轴向侧A1处(在图4中例如在轴向左端处)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最大的径向间距R1(参见图5或10),并且在环形构件32的第二轴向侧A2处(在图4中例如在轴向右端处)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最小的径向间距R3。而止挡轮廓40和中心轴线15的沿轴向在第一轴向侧A1与第二轴向侧A2之间的径向间距所呈现的值在其大小方面处于在两个轴向侧A1、A2处的径向间距之间,例如在缓冲质量元件44b的轴向的延伸区域中为值R2。
    因而,从环形构件32的第一轴向侧A1开始,径向间距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即在朝环形构件32的第二轴向侧A2的方向上减小。然而,径向间距的减小引起在相应的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与相应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止挡侧42a、42b、42c之间的径向间距的增加。因此,在第一轴向侧A1处在止挡轮廓40与止挡侧42a之间的径向间距最小,而在第二轴向侧A2处在止挡轮廓40与止挡侧42c之间的径向间距最大。而止挡轮廓40和在第一轴向侧A1与第二轴向侧A2之间的止挡侧42b的径向间距所呈现的值其大小方面处于在两个轴向侧A1、A2处的径向间距之间。
    在止挡轮廓40在图5中显示的实施方案中产生至少基本上连续地走向时,同样还可考虑未示出的实施方案,在其中止挡轮廓40对 应于各个单独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进行变化,该变化不是连续地进行,而是代替这种情况例如阶梯形地进行。
    如果扭转减振器1以离心力超过重力情况下的转速运行,缓冲质量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有沿径向向外的趋势,从而滚动体20分别可定位在缓冲质量7的相应的导轨22的输出区域24中。扭转振动虽然可迫使缓冲质量7在周向方向上偏移,由此滚动体20从导轨22的输出区域24偏移到其联接区域25中,然而在扭转振动消退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滚动体20总是复位到原始位置中。
    与此相反,如果离心力下降到低于重力,例如在机动车徐徐行进时或在停止驱动部(例如内燃机)时,那么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内下落,以相对彼此并且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3占据在图2中显示的相对位置。在这种运行状态中,两个沿径向位于中心轴线15之上的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内下落,直至其止挡侧42利用模制在该处的接触弯曲部29以贴靠止挡31的相对应的止挡轮廓40的方式接触到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如果导轨22应允许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内进一步运动,那么当相应的缓冲质量7的圆周端部弯曲部30贴靠在保持部34处并进而贴靠在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5处时该运动才终止。两个沿径向位于中心轴线15之下的缓冲质量7同样沿径向向内下落,直至其止挡侧42利用模制在该处的接触弯曲部29以贴靠在止挡31的相对应的止挡轮廓40处的方式接触到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并且此外直至相应的缓冲质量7的圆周端部弯曲部30贴靠保持部34并进而贴靠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5。以这种方式防止两个沿径向位于中心轴线15之下的缓冲质量7以其圆周端部边缘彼此贴靠。
    通过将设置在相应的止挡31处的止挡轮廓40构造成相对于中心轴线15具有角度α,实现了各个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止挡侧42a至42c在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运行状态下(如在图10中示出的那样)以不同的下落高度F1至F3(参见图11)相对于止挡轮廓40取向,以便当出现离心力低于重力的运行状态时相继碰在止挡轮廓 40上。缓冲质量元件44a(其止挡侧42a相对于止挡轮廓40具有最小的下落高度F1)作为第一缓冲质量元件44a贴靠在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处,而其他的缓冲质量元件44b和44c在时间上相继错开地碰在止挡31的止挡轮廓40上。因为单独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仅具有总的缓冲质量7的部分重量,所以比起总的缓冲质量7的那种情况对止挡31的碰撞噪音更少。
    存在其他为了使得对止挡31的碰撞噪音更少的措施,其中,该措施已经由图1和2已知,但随后应参考图14或15对其进行阐述。在图14中显示的相应于现有技术的导轨22a与相应的输出区域24a相对而置地具有收缩部85,而导轨22根据图15在类似的部位处至少基本上构造成带有平坦形体87,而根据图1或2甚至构造成带有朝远离输出区域24的方向的扩口88。导轨22带有平坦形体87或扩口88的构造形式在运行状态变换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直到现在高于重力的离心力由于降低运行转速下降到低于重力时是有利的。于是,如关于图2已经说明的那样,缓冲质量7随着重力向下降。于是,在导轨22的根据图14的实施方案中,相应的滚动体20必须滚动通过收缩部85,由此产生冲击,其在缓冲质量7接着下落时产生巨大的噪声。通过导轨22带有平坦形体87或带有扩口88的构造形式,缓冲质量7可借助于相应的滚动体20在很大程度上无干扰性的冲击地沿着导轨22的外轮廓运动,并且因此噪声更少地碰到相关联的止挡31上。如果在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中的导轨13同样构造成带有平坦形体107或扩口108,则得到类似的优点,然而在此相应地构造在径向内侧处。平坦形体107与扩口108一样分别在图15中以虚线来说明。显然在平坦形体107或扩口108的实现方案中,多个导轨13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应的方式来构造,而不是仅在图15中相应显示的一个导轨13。
    如已经描绘的那样,在离心力下降到低于重力的运行状态中,相应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圆周端部弯曲部30贴靠保持部34并 且进而贴靠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5。为了衰减相应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撞击,保持部34并且由此止挡容纳部35根据图6构造为,使得它的中轴线46与相应的止挡件11的中轴线47偏差轴偏距50。止挡件11布置为,使得其在安放环形构件32时位于在相应的保持部34的径向内部的区域中。由此在保持部34中在相应的止挡件11的径向外部产生自由空间48,其在保持部34的壁部49的弹性的范围中实现该壁部49的挠性。
    根据图7的环形构件32示出了止挡容纳部35的直到现在进行说明的实施方案,即,带有确定用于容纳间隔件11的保持部34,而在图8显示的止挡容纳部35的实施方案中栓52固定在保持部34中并且沿轴向穿过保持部34,以便接合到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相应的凹部中。
    根据图9,扭转减振器1设置在液力的耦联组件56的壳体54中。该液力的耦联组件56具有:液力回路60,其带有泵轮61、涡轮62和导轮63;以及耦联装置64,其具有耦联活塞65以及摩擦片式离合器66。取决于耦联活塞65的操控,耦联装置64可在结合位置与脱开位置之间运动。耦联装置64与具有两个圆周弹簧组68、69的衰减装置70的扭转衰减输入部67相连接,衰减装置70的扭转衰减输出部72与从动部73共同作用。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74在两个圆周弹簧组68、69之间起作用,在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74处抗扭地容纳有扭转减振器1的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衰减装置70与扭转减振器l一起形成扭转振动衰减单元75。
    关于扭转减振器1,在图9中除了缓冲质量支架3的两个支架元件5之外可明显识别出将其相互连接的间隔件11以及缓冲质量7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在图10中同样显示了相同的构件,但此外还显示了具有止挡轮廓40的并且因此用作止挡31的环形构件32。如可从图10明显看出的那样,环形构件32位于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径向内部、并且沿轴向处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之间。虽然环形构 件32以已经说明的方式通过间隔件11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但环形构件32以其径向内侧支撑在固定在从动部73处的涡轮轮毂77处。
    虽然在根据图11的实施方案中存在间隔件11,然而间隔件11对于环形构件32不承担任何功能。代替这种情况,环形构件32以其径向内侧支撑在涡轮轮毂77处、并且通过沿着圆周分布的保持突出部79(其相应穿过涡轮轮毂77的相对应的凹部80)通过以下方式固定在涡轮轮毂77处并进而固定在涡轮62处,即,保持突出部79在其自由端处具有定位凸起81,保持突出部79利用该定位凸起81与涡轮轮毂77在后方接合(hintergreifen)。
    但环形构件32还可备选地根据图12或13借助于保持突出部82固定在衰减装置70的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74处。为此,保持突出部82以未进一步示出的方式接合到相邻于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74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相应的凹部83中。为此,环形构件32可根据图13以其径向内侧支撑在涡轮轮毂77处,但还可根据图12独立于涡轮轮毂77起作用。
    作为备选的实施方案,代替间隔件11或栓52,保持突出部79或82构成止挡容纳部35。
    扭转减振器1的在图16和17中显示的实施方案又显示了用于连接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间隔件11。间隔件11通过多个环形的包封部90a、90b、90c包围,其中,每个环形的包封部90a至90c分别对应于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或者间隔件11通过相应一个单独的套筒状的包封部包围,所有的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与该包封部相对应。优选地,包封部90a至90c由塑料构成,并且因此当缓冲质量元件44a、44b、44c的止挡侧42a至42c的相应的圆周端部弯曲部30有效接触间隔件11的包封部90a至90c时能够对撞击进行衰减。此外间隔件11的目的是,使环形构件32相对于中心轴线15定心,从而同样在该实施方案中存在设置在环形构件32处的止挡 31,在离心力下降到低于重力的运行状态中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的止挡侧42a至42c的接触弯曲部29贴靠在止挡31处。当然止挡31构造成带有止挡轮廓40,如在上述的实施方案中详细说明的那样。针对环形构件32,在该实施方案中间隔件11还用作止挡容纳部35,然而不同于直到现在的实施方案,间隔件并未形状配合地容纳环形构件32。代替这种情况,环形构件可由止挡容纳部35力配合地保持并且因此与止挡容纳部35一起相同地运动,但还可在不存在与止挡容纳部35的力配合的连接时,得到环形构件32相对于间隔件11并进而相对于缓冲质量7的相对运动。在相对于间隔件11浮动地支承环形构件32时,当缓冲质量元件44a至44c以其止挡侧42a至42c进行贴靠时,环形构件32可具有提高的挠性并进而具有改善的衰减性能。
    图18和19以及20和21显示了相对于图16和17的备选的实施方案。在图18和19中,在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优选地在间隔件11的圆周区域中、但在间隔件11的径向内部设有轴向弯曲部92,其代替间隔件11定心地包围环形构件32。在图20和21中在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同样优选地在间隔件11的圆周区域中、但在间隔件11的径向内部设置有轴向凹部96,在轴向凹部96中接合有设置在环形构件处的轴向突出部94。在此,环形构件32借助于轴向突出部定心。因此,轴向弯曲部92与和轴向凹部96结合的轴向突出部94一样相应地用作用于设置在相应的环形构件32处的止挡31的止挡容纳部35。
    最后,图22和23显示了环形构件32,如可从图22看出的那样,环形构件32在中心轴线15的延伸方向上构造成带有类似于缓冲质量支架3的相邻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轮廓100,并且由此沿径向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定心。备选地或补充地,环形构件32可在其面向相邻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一侧具有轴向突出部102,轴向突出部102接合到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相应的凹部104中,并且由此阻止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的径向的相对可运动性。因此,轮 廓100和/或轴向突出部102结合凹部104用作用于设置在相应的环形构件32处的止挡31的止挡容纳部35。
    有利于环形构件32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3的轴向定位,环形构件32以其轴向自由端106沿轴向支撑在相应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处。
    附图标记列表
    1.扭转减振器
    3.缓冲质量支架
    5.缓冲质量支架元件
    7.缓冲质量
    11.间隔件
    13.导轨
    14.输出区域
    15.中心轴线
    17.联接区域
    18.圆周端部
    20.滚动体
    22.导轨
    24.输出区域
    25.联接区域
    26.圆周端部
    28.几何结构模制部
    29.接触弯曲部
    30.圆周端部弯曲部
    31.止挡
    32.环形构件
    33.环形体
    34.保持部
    35.止挡容纳部
    36.轴向凸缘
    38.加固凸缘
    40.止挡轮廓
    42.止挡侧
    44.缓冲质量元件
    46.中轴线
    47.中轴线
    48.自由空间
    49.壁部
    50.轴偏距
    52.栓
    54.壳体
    56.耦联组件
    60.液力回路
    61.泵轮
    62.涡轮
    63.导轮
    64.耦联装置
    65.耦联活塞
    66.摩擦片式离合器
    67.扭转衰减输入部
    68.径向外部的圆周弹簧组
    69.径向内部的圆周弹簧组
    70.衰减装置
    72.扭转衰减输出部
    73.从动部
    74.扭转衰减器中间构件
    75.扭转振动衰减单元
    77.涡轮轮毂
    79.保持突出部
    80.凹部
    81.定位凸起
    82.保持突出部
    83.凹部
    85.收缩部
    87.平坦形体
    88.扩口
    90.包封部
    92.轴向弯曲部
    94.轴向突出部
    96.轴向凹部
    100.轮廓
    102.轴向突出部
    104.凹部
    106.环形构件的轴向自由端
    107.平坦形体
    108.扩口

    关 键  词:
    扭转 减振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扭转减振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63797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