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位锁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位锁,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车位锁。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家车的数量在激增,带来了停车位的建设落
后于私家车的增长的困扰,虽然车库缓解了这一矛盾,但露天车位的设计造成车
辆占位、错停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车位锁应运而生。车位主可以在不使用
车位的时候将车位锁升起,以防止其他车辆的进入,同时,也可以在车辆停泊之
后升起车位锁,从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盗的作用。
目前的车位锁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车位锁大多是靠人工操作实现升
起与降落的,这样就带来很多弊端,一款能够自动识别来使车辆是否是车位主车
辆,且能够根据车位主车子距离实现车位锁的升起与下落,大大方便操作的车位
锁,必深受欢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车位
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车位锁,包括第一安装脚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
脚一侧的第二安装脚,所述第一安装脚一侧设置距离感应器,且所述距离感应器
一侧设置电子锁;所述电子锁一侧设置车辆识别器;所述第一安装脚内侧设置第
一支撑杆,且所述第一支撑杆中部设置滑动轴;所述第一安装脚中部设置螺栓孔;
所述第一安装脚中部设置滑槽;所述第二安装脚内侧设置第二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
间通过转动节连接,且所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与警示杆连接;
所述警示杆一侧设置若干立体标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脚与所述第二安装脚之
间安装马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轴与所述滑槽之间活动连
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距离感应器以及所述车辆识别器
均与所述电子锁电性连接,且所述距离感应器以及所述车辆识别器均与马达电性
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安装脚一侧设置距离感应器,距离感
应器一侧设置电子锁,电子锁一侧设置车辆识别器,实现了该种车位锁能够自动
判别来使车辆是否是车位主的车辆,且通过距离巧妙地实现了该种车位锁的升起
与下落,实现了车位主的车随到随停;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通过转动节
连接,且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均与警示杆连接;警示杆一侧设置若干立体标
志,使得该种车位锁能够更加容易被发现;滑动轴与滑槽之间活动连接,使得该
种车位锁工作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
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
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脚结构示意图;
图中:1、警示杆;2、螺栓孔;3、第一支撑杆;4、马达;5、第二支撑杆;
6、转动节;7、立体标志;8、第一安装脚;9、距离感应器;10、电子锁;11、
车辆识别器;12、滑动轴;13、滑槽;14、第二安装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
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车位锁,包括第一安装脚
8以及设置于第一安装脚8一侧的第二安装脚14,第一安装脚8一侧设置距离感
应器9,且距离感应器9一侧设置电子锁10;电子锁10一侧设置车辆识别器11;
第一安装脚8内侧设置第一支撑杆3,且第一支撑杆3中部设置滑动轴12;第一
安装脚8中部设置螺栓孔2;第一安装脚8中部设置滑槽13;第二安装脚14内
侧设置第二支撑杆5。
为了该种智能车位锁,能够醒目的被发现,第一支撑杆3与第二支撑杆5
之间通过转动节6连接,且第一支撑杆3与第二支撑杆5均与警示杆1连接;警
示杆1一侧设置若干立体标志7。
为了该种智能车位锁,实现升起下落,第一安装脚8与第二安装脚14之间
安装马达4,马达4与电源线连接。
为了该种智能车位锁,工作更加平稳,滑动轴12与滑槽13之间活动连接。
为了该种智能车位锁,更加智能化,距离感应器9以及车辆识别器11均与
电子锁10电性连接,且距离感应器9以及车辆识别器11均与马达4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螺栓将该种车位锁平稳安装在指令车位入口
的三分之一处,然后将距离感应器、车辆识别器、电子锁以及马达均与电源线连
接,第一次使用时,将车位主的车子内部无线设备与车辆识别器进行配对,当第
二次驶入车位时车位锁就可以自动升起和下落。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安装脚一侧设置距离感应器,距离感
应器一侧设置电子锁,电子锁一侧设置车辆识别器,实现了该种车位锁能够自动
判别来使车辆是否是车位主的车辆,且通过距离巧妙地实现了该种车位锁的升起
与下落,实现了车位主的车随到随停;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通过转动节
连接,且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均与警示杆连接;警示杆一侧设置若干立体标
志,使得该种车位锁能够更加容易被发现;滑动轴与滑槽之间活动连接,使得该
种车位锁工作更加平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
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
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