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高。房屋建设朝着小型化、多元化、功能化方向发展,而现有的房屋占用土地资源过多,特别是城镇及农村中的许多旧屋,空间利用率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若将现有的旧屋拆除重建,既增加投入,又耗时长,并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针对城镇及农村中许多旧屋进行加强和拓展,满足人们对房屋的更多需求,减少拆除损耗及建筑垃圾。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包括旧屋主体,还包括基础圈梁和至少一层房屋支撑组件,基础圈梁围绕旧屋主体且设置在旧屋主体底部,每层房屋支撑组件包括一个连接圈梁和四个第一主支撑柱,四个第一主支撑柱分别处于连接圈梁的四个角,第一主支撑柱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和基础圈梁之间或者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和下一层连接圈梁之间。
优选地,每层房屋支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辅支撑柱,第一辅支撑柱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和基础圈梁之间或者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和下一层连接圈梁之间。
优选地,连接圈梁包括四个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梁,第一主支撑柱和第一辅支撑柱固定在同层连接梁下。
优选地,每层房屋支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横梁,横梁设置在两个相对的同层连接梁上。
更优选地,横梁对应设置在两个相对的同层辅第一支撑柱上方。
优选地,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的第一主支撑柱和第一辅支撑柱采用螺栓固定在旧屋主体的外层墙壁上或内层墙壁上。
优选地,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还包括四个第二主支撑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辅支撑柱,第二主支撑柱和第二辅支撑柱都固定在最下一层连接圈梁和基础圈梁之间,第二主支撑柱与第一主支撑柱对齐设置在旧屋主体墙壁的两侧并采用螺栓穿过旧屋主体墙壁固定,第二辅支撑柱与第一辅支撑柱对齐设置在旧屋主体墙壁的两侧并采用螺栓穿过旧屋主体墙壁固定。
优选地,每层房屋支撑组件还包括隔板或箱体,隔板或箱体固定在连接圈梁上。
优选地,同层相邻两个第一主支撑柱之间、同层相邻的第一主支撑柱和第一辅支撑柱之间和同层相邻两个第一辅支撑柱之间设有至少一面的新加墙壁。
优选地,旧屋加强拓展结构还包括有用于设置电梯的电梯井和/或用于设置楼梯的基础平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针对城镇及农村中许多旧屋进行加强和拓展,有利于旧屋进行保护性修缮,在最大程度减少拆除损耗及建筑垃圾的条件下,满足人们对房屋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的三层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旧屋加强拓展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该旧屋加强拓展结构包括旧屋主体10、基础圈梁20和至少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基础圈梁20围绕旧屋主体10且设置在旧屋主体10的底部,房屋支撑组件30对旧屋主体10进行加强和拓展,有利于对旧屋进行加强及拓展性修缮,减少拆除损耗及建筑垃圾,满足人们对房屋的更多需求。
如图1所示,每层房屋支撑组件30包括一个连接圈梁31和四个第一主支撑柱32,四个第一主支撑柱32分别处于连接圈梁31的四个角,第一主支撑柱32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基础圈梁20之间或者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下一层连接圈梁31之间,这样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中的第一主支撑柱32固定在第一层的连接圈梁31和基础圈梁20之间,非最下一层屋支撑组件30中的第一主支撑柱32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下一层连接圈梁3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该下一层连接圈梁31是指在竖直方向,与本层连接圈梁31相邻且距离地面较近的一层连接圈梁。
每层房屋支撑组件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辅支撑柱33,第一辅支撑柱33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基础圈梁20之间或者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下一层连接圈梁31之间,每一层的第一辅支撑柱33分散设置在本层连接圈梁31下,对本层连接圈梁31起支撑的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的第一主支撑柱32和第一辅支撑柱33采用螺栓固定在旧屋主体10的外层墙壁上或内层墙壁上,防止第一主支撑柱32和第一辅支撑柱33移位或折弯。另外,如图1所示,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有第一主支撑柱32设置在房屋主体10外,这样可在房屋主体10外设置阳台或廊檐。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房屋破损严重或者房屋拓展部分压力大时,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还包括四个第二主支撑柱32A和至少一个第二辅支撑柱33A,第二主支撑柱32A和第二辅支撑柱33A都固定在最下一层连接圈梁31和基础圈梁10之间,第二主支撑柱32A与第一主支撑柱32对齐设置在旧屋主体10墙壁的两侧并采用螺栓穿过旧屋主体10墙壁固定,第二辅支撑柱33A与第一辅支撑柱33对齐设置在旧屋主体10墙壁的两侧并采用螺栓穿过旧屋主体10墙壁固定,这样旧屋主体10墙壁的两侧采用两层支撑柱进行支撑,增大支撑力度,更加安全稳固。另外,如图2所示,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中有对齐的第一主支撑柱32和第二主支撑柱32A处于房屋主体10外且通过螺栓固定,这样可在房屋主体10外设置阳台或廊檐。
值得注意的是,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中的第一主支撑柱32、第一辅支撑柱33、第二主支撑柱32A、第二辅支撑柱33A可设置在旧屋主体10墙壁的表层或墙壁的凹槽中。
每层房屋支撑组件30的连接圈梁31包括四个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梁311,主支撑柱32和第一辅支撑柱33固定在同层连接梁311下。优选,相对的两个连接梁311上的第一辅支撑柱33的位置对齐。
每层房屋支撑组件30还包括至少一个横梁34,横梁34设置在两个相对的同层连接梁311上。为了更加稳固支撑,横梁34对应设置在两个相对的第一辅支撑柱33上方,这样第一辅支撑柱33支撑连接梁311上的横梁34。
如图3所示,每层房屋支撑组件30还包括隔板35,隔板35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上,本层的隔板35与旧屋主体10的底面或者本层隔板35与下一层隔板35形成房屋空间。最上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的隔板35上可设有围栏。值得注意的是,下一层隔板35是指在竖直方向上,与本层隔板35相邻且距离地面较近的一层顶板。
同层相邻的两个主支撑柱之间、相邻的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之间和相邻两个辅支撑柱之间设有至少一面的新加墙壁36。在新加墙壁36上可根据需要设置窗口和门口。新加墙壁36可为制作环保屋的活动板材,也可为混凝土或砖砌成的墙壁。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除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以外的房屋支撑组件30还包括箱体,箱体固定在本层连接圈梁31和下一层连接圈梁31之间,箱体内形成房屋空间。该下一层连接圈梁31是指在竖直方向,与本层连接圈梁31相邻且距离地面较近的一层连接圈梁。
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包括一个连接圈梁31,设置在连接圈梁31下方的四个第一主支撑柱32和若干个第一辅支撑柱33,连接圈梁31中两个相对的连接梁311上设置的若干个横梁34、固定在连接圈梁31上的隔板35以及相邻的两个主支撑柱之间、相邻的第一主支撑柱32和第一辅支撑柱33之间和相邻两个第一辅支撑柱33之间设有的至少一面的新加墙壁36或箱体。最下一层房屋支撑组件30中还可设置第二主支撑柱32A和第二辅支撑柱33A,第二主支撑柱32A和第二辅支撑柱33A都固定在最下一层连接圈梁31和基础圈梁10之间。
旧屋加强拓展结构还包括有用于设置电梯的电梯井40和/或用于设置楼梯的基础平台,在旧屋主体10加层后,上下通行方便。
该旧屋主体10在利用基础圈梁20和多层房屋支撑组件30进行加强及拓展后,可以作为住宅、度假屋等,满足人们对房屋的更多需求,并且无需对旧屋主体10重建,既节省成本,又最大程度减少建筑垃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专利申请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