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pdf

  • 上传人:54
  • 文档编号:160831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格式:PDF
  • 页数:40
  • 大小:1.93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95867.6

    申请日:

    2004.11.26

    公开号:

    CN1621302A

    公开日:

    2005.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L3/02; B62M25/08

    主分类号:

    B62L3/02; B62M25/08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宇野公二; 藤井和浩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3.11.26 US 10/72107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崔幼平;杨松龄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构形成将电子变速控制装置与缆索操纵的制动操作装置相结合的电子变速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本上具有一个制动杆支架,其带有一个枢转安装的制动杆,该制动杆与制动杆支架可移动地连接从而可沿着制动操作平面在一静止位置和一制动位置之间移动,和至少一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该电子变速制动开关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上或者制动杆支架上。当采用两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时,这两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安装在制动杆和制动杆支架上。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具有一转动操作元件,而其它实施例中具有一滑动操作元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它包括:
    构形成安装在车把上的制动杆支架,该制动杆支架包括内侧壁、外侧壁、前壁和底壁;  
    连接在该制动杆支架上的制动杆;和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内侧壁、外侧壁、前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可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第一致动位置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布置并构形成还包括中间位置,该操作件还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中间位置与第一、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中间位置的偏置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支架绕着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转动操作轴线并不平行于制动杆的制动操作平面,其中制动杆布置成在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以一种线性滑动方式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
    具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第一固定触点;
    具有第一可动接合面的第一可动触点,该第一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第一可动接合面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具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第二固定触点;
    具有第二可动接合面的第二可动触点,该第二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第二可动接合面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中间位置的偏置件。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发声元件,其布置并构形成当操作件选择性地移动至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一时可产生能听得到的声音。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
    具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第一固定触点;
    具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第二固定触点;
    具有可动接合面的可动触点,该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当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滑过第一固定接合面从而使该可动接合面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当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滑过第二固定接合面从而使该可动接合面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可动触点固定地连接在操作件上以绕操作件上的转动操作轴线转动。

    13.
      一种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它包括
    构形成安装在车把上的制动杆支架;
    连接在制动杆支架上以沿制动操作平面移动的制动杆;和
    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其包括操作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至少为下述情况的其中之一:
    其安装在制动杆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绕着第一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转动操作轴线并不垂直于该制动操作平面,和
    其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支架绕着第二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轴线并不平行于该制动操作平面。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转动操作轴线和制动操作平面成小于45度的交角。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转动操作轴线基本平行于该制动操作平面。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上,且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绕着第一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转动操作轴线基本相对于制动操作平面平行。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可相对于制动杆绕着第二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转动操作轴线并不平行于制动操作平面。

    18.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上,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在平面内移动,该平面与制动操作平面构成夹角。

    19.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包括第一致动位置和第二致动位置,该操作件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在该第一致动位置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偏置件,其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位于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21.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横向侧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附加操作件,其布置并构形成以用与安装在制动杆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元件大致相同的方式操作。

    23.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后侧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附加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用与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元件大致相同的方式操作。

    25.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横向侧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附加操作件,其布置并构形成以用与安装在制动杆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元件大致相同的操作方式操作。

    27.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
    具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第一固定触点;
    具有第一可动接合面的第一可动触点,该第一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由随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第一可动接合面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具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第二固定触点;
    具有第二可动接合面的第二可动触点,该第二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第二可动接合面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中间位置的偏置件。

    29.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发声元件,其布置并构形成当操作件选择性地移动至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一时可产生能听得到的声音。

    3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
    具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第一固定触点;
    具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第二固定触点;
    具有可动接合面的可动触点,该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31.
      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当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滑过第一固定接合面从而使该可动接合面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而当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该可动接合面滑过第二固定接合面从而使该可动接合面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32.
      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可动触点固定地连接在操作件上以绕操作件的转动操作轴线转动。

    33.
      一种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它包括
    构形成安装在车把上的制动杆支架;
    连接在制动杆支架上的制动杆;和
    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其包括操作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至少为下述情况的其中之一:
    其安装在制动杆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以一种线性滑动方式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移动;和
    其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以一种线性滑动方式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第一致动位置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34.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布置并构形成使得该第一和第二相对位置对应于移动第一致动位置和第二致动位置。

    35.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在中间位置与第一、第二致动位置之间具有中间位置,该操作件还进一步布置并构形成可以在中间位置与第一、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36.
      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中间位置的偏置件。

    37.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被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上。

    38.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从制动杆的纵向侧边缘向外横向突伸出。

    39.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沿制动杆的纵方向滑动。

    40.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41.
      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附加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可用与安装在制动杆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元件大致相同的方式操作。

    42.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横向侧上。

    43.
      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后侧上的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

    44.
      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附加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可用与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操作元件大致相同的线性滑动方式沿着制动杆滑动。

    45.
      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附加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从制动杆的纵向侧边缘向外横向突伸出。

    46.
      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附加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附加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沿制动杆的纵方向滑动。

    47.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
    具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第一固定触点;
    具有第一可动接合面的第一可动触点,该第一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第一可动接合面与第一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具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第二固定触点;
    具有第二可动接合面的第二可动触点,该第二可动触点布置并构形成可由操作件移动,从而在操作件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第二可动接合面与第二固定接合面电接合。

    48.
      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布置并构形成将操作件推向中间位置的偏置件。

    49.
      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还包括发声元件,其布置并构形成当操作件选择性地移动至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一时可产生能听得到的声音。

    说明书

    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传动系统的电子变速(或换档)及制动控制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电子变速控制装置与缆索操纵制动操作装置相结合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正变成日益普及的娱乐形式和交通工具。而且,无论是对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来说,自行车已成为很受欢迎的竞技运动。不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交通还是竞技,自行车工业一直在不断改进自行车车架以及自行车的各种部件。一个被广泛再设计的部件是自行车的变速机构。
    在过去,由手指施加在变速控制杆上的操作力通过一个一端上固定在控制杆的缆索传递到自行车变速机构的驱动组件上。近年来,一直采用安装在车把上的电子开关来取代控制杆以便进行自行车变速机构的操作。例如,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5-338581和美国专利No.5358451中所公开的,可以在多个车把位置上设置多个电子开关从而可以进行快速变速并提高响应速度。然而,变速器的操作以及车闸的操作通常是互相关联的,而使手在车把附近移动以进行制动操作以及切换自行车传动系统是很不方便的。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存在一种对改进的电子变速和制动控制装置的需要。本发明提出了本领域的这种需要以及其他需要,从这里所公开的内容中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变速和制动操作结合到一个单个控制装置从而易于操作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成本低廉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可以使骑车人轻松地进行制动和变速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变速(或换档)及制动控制装置,其基本上包括一个制动杆支架、一个制动杆和一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该制动杆支架布置并构形成安装在车把上,该制动杆支架包括一个内侧壁、一个外侧壁、一个前壁和一个底壁。制动杆连接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固定地安装在制动杆支架的内侧壁、外侧壁、前壁和底壁中至少一个上。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一个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一第一致动位置和一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基本上包括一个制动杆支架、一个制动杆和一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制动杆支架安装在车把上。制动杆沿着一个制动操作平面连接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一个操作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是下列至少一种情况:其安装在制动杆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绕着一第一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轴线不垂直于制动操作平面;和其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相对于制动杆支架绕着一第二转动操作轴线转动,该轴线不平行于制动操作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其基本上包括一个制动杆支架、一个制动杆和一个电子变速控制开关。该制动杆支架安装在车把上。该制动杆支架包括一个横向内侧壁。制动杆连接在制动杆支架上。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包括一个操作件,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是下列只是一种情况:其安装在制动杆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以一种线性滑动的方式在一第一相对位置和一第二相对位置之间移动;其安装在制动杆支架上,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操作件布置并构形成以一种线性滑动方式相对于制动杆支架在一第一致动位置和一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
    从结合了附图及所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下文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现将参考构成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其中:
    图1是装备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对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图中只示出了一个)的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是带有根据本发明的左右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的车把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内侧放大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4是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前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5是图1和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右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右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侧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7是图5和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右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侧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制动位置;
    图8是图5-7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右手侧控制装置沿图5中8-8线看去的剖面图;
    图9是图5-8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右手侧控制装置沿图8中9-9线看去的剖面图;
    图10是用于如图3-8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左手或右手侧控制装置的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地正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沿图10中线11-11看去的纵向剖面图;
    图12是图10、11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基座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中间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间隔开从而使触点之间不产生电连接;
    图13是图10-12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基座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高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图14是图10-13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基座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低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内侧放大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16是图15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前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沿图17中线18-18看去的纵向剖面图;
    图19是图17、18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旋钮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中间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间隔开从而触点之间不产生电连接;
    图20是图17-19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旋钮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高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图21是图17-20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盖和拨盘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低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内侧放大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23是图2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左手侧控制装置的放大前视图,其中制动杆处于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电子变速控制开关沿图24中线25-25看去的纵向剖面图;
    图26是图24、25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旋钮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中间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间隔开从而触点之间不产生电连接;
    图27是图24-26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旋钮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高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及
    图28是图24-27所示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的正视图,其中盖和拨盘被除去以显示出处在调低速档位置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即其中一个可动触点与其中一个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在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考附图阐述本发明的所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从这里公开的内容中可以明显看出,下面的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仅是用来解释而不是用来限定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及其等效物。
    首先参考附图1和2,图中示出了一辆在自行车车把14上装有一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12R和12L(图1中只示出了一个)的自行车10。该左右手侧控制装置12R和12L除了互为镜像外在结构及操作方式上都大致相同。因此,本文中只讨论并说明控制装置12R和12L的其中之一。此外,为了简明而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左右控制装置12R、12L的相同或者互为镜像的部件。
    右手侧控制装置12R通过一个车载计算机24可操作地连接到后拨链器(或变速器)16上,而左手侧控制装置12L通过一个车载计算机24可操作地连接到前拨链器20上。并且,右手侧控制装置12R通过一个制动缆索18a直接连接到后制动装置18上,而左手侧控制装置12L通过一个制动缆索22a直接连接到前制动装置22上。
    由于自行车10的大多数部件都是本领域公知的,因此本文将不再详细讨论或说明自行车10的大部分部件,只描述与涉及本发明控制装置12R和12L的部件。另外,本文中未详细示出和/或讨论的各种常规的自行车部件也可以与本发明结合使用。
    如图2中清楚示出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12R和12L构成自行车的制动/变速机构,该机构构形并布置成与自行车车把14固定地连接。基本上,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12R和12L包括一个支撑件或制动杆支架30,一个制动杆32,一个制动杆偏置件34,一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和一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
    参考附图3-6,制动杆支架30具有一个内侧壁30a,一个外侧壁30b,一个前壁30c和一个底壁30d。如图8清楚地看出,制动杆支架30基本上包括一个刚性支撑体或握持本体40,一个带状夹或者管夹42和一个支架外罩44。握持本体40构形并布置成以一种相对常规的方式通过带状夹42固定地连接在自行车车把14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公开内容明显看出,可以使用其它安装机构。握持本体40构形成为一种易于被骑车人抓握的盒形支架。握持本体40包括一个远端部分40a和一个安装端部分40b。安装端部分40b构形并布置成与自行车车把14固定地连接,而远端部分40a与安装端部部分40b纵向间隔开。安装端部部分40b具有固定在自行车车把14上的带状夹42。握持本体40的远端部分40a通过一个枢轴销40c将制动杆32枢转地支撑在握持本体40上,使其可绕操作轴线或制动转轴A1转动。在控制装置12R中,如图8所示,制动缆索18a固定地连接在制动杆32上,从而使其内线在骑车人捏压制动杆32时被拉动。同样,制动缆索22a固定地连接在控制装置12L的制动杆32上从而使内线在骑车人捏压制动杆32时被拉动。
    支架外罩44设置成覆盖握持本体40的外表面的大部分。支架外罩44罩盖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的大部分。优选地,支架外罩44由一种弹性合成材料制成。
    制动杆偏置件34优选为一个安装在制动杆32与握持本体40之间的弹簧,从而可从在制动位置推动制动杆32到正常静止(非制动)位置。具体地,通过骑车人沿制动操作平面P朝着车把14拉动或捏压制动杆32,制动杆32可以基本上绕着制动枢转轴线A1枢转,从而拉动制动缆索的内线18a或22a。
    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通过一对螺钉52固定地连接在制动杆32的下中间部分上。这样,当制动杆32沿缆索操作平面P围绕制动枢转轴线A1从制动位置枢转到平衡位置时,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可以随制动杆32一同移动。优选地,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安装在制动杆32的向后的空面上,从而骑车人可以用一个手指或拇指操作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的横向宽度小于或者基本上等于制动杆32的宽度,从而当从自行车10的前方看时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是不可见的。这种布置可以在自行车10倒向其一侧的情况下保护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
    如图2、3、6中清楚显示的,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固定地连接到刹车杆支架30的内侧壁上。优选地,刹车杆支架30的握持本体40的一部分与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整体地形成一体。这种布置可以在自行车10倒向其一侧的情况下保护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
    如图2清楚显示的,车载计算机24通过一对电线54电连接到每个控制装置12R、12L的第一与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和38。具体地,如图8、12-14所示,每个电线54具有一对第一电导体54a、一对第二电导体54b和一对第三电导体54c,其与第一和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38电连接。当其中一个第一电导体54a通过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或者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与其中一个第二电导体54b电连接时,一个调低速档的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另一方面,当其中一个第一电导体54a通过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或者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与第三电导体54c电连接时,一个调高速档的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
    如在图11中所见,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基本上包括一个壳体60、一个操作件61和一个电触点组件62。操作件61可转动地连接到壳体60上且与电触点组件62连接。电触点组件62安装在壳体60内且构形并布置成可通过操作件61来操作。如下文将具体描述的,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具有一第一致动或调高速档位置、一第二致动或调低速档位置和一个在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的中间或平衡位置。因此,该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可以用于拨链器16和20中的一个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这取决于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安装在哪一个控制装置上。
    优选地,壳体60以两件形式构成。例如,如图中示出的壳体60,其包括一个基座64和一个固定地连接在基座64上的盖66。基座64和盖66优选由一种硬的刚性材料例如一种硬的刚性塑料制成。电触点组件62被装放在壳体60内位于基座64与盖66之间,并且与电线54中的电导体54a-54c电连接。
    操作件61从壳体60的盖66向外突伸出,从而操作件61的转动可以带动电触点组件62从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移动到两个致动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下文将对此进行说明。操作件61基本上具有一个旋钮或拨盘70、一个枢轴72和一个肘状件74。旋钮70通过一个设定销76与枢轴72的外端固定地连接,该设定销76接触枢轴72的外端的平的部分。枢轴72的内端具有一个固定连接于其上的肘状件74。这样,由骑车人转动旋钮70可以带动枢轴72和肘状件74一同随其转动。
    优选地,一个轴承组件78定位在盖66和枢轴72之间,以使操作件61绕着一个可转动操作轴线或枢转轴线A2平稳地转动。优选地,操作件61的枢转轴线A2位于制动杆32的制动杆操作平面P内。因而,操作件61的枢转轴线A2基本垂直于或相对于制动枢转轴线A1正交布置。操作件61包括一个相对于枢转轴线A2以一第一角度位置布置的第一或主要致动件61a,和一对相对于枢转轴线A2以一第二角度和第三角度位置布置的次要致动件61b和61c,其与第一致动件61a的第一角位置间隔开。
    如图12-14所示,电触点组件62优选包括一个共用触点杆80、一第一固定触点82、一第一可动(调高速档)触点84、一第二固定触点86、一第二可动(调低速档)触点88和一个偏置件90,该偏置件90由一对片簧90a和90b构成。通常,当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处于静止位置时,操作件61的肘状件74对中地位于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84和88之间。具体地,偏置件90将操作件61的肘状件74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84和88中间的静止位置上。然而,当骑车人转动操作件61的旋钮70时,其使得枢轴72将肘状件74抵靠可动触点84和88之一枢转。肘状件74的转动使得可动触点84和88之一被偏转,从而使偏转的可动触点直接接触其中对应的固定触点82和86之一。具体来说,当操作件61的旋钮70顺时针转动时(从图12-14中开关36的底部看去的逆时针方向),肘状件74偏转第一可动触点84从而使第一可动触点84接触第一固定触点82。这样,在第一固定触点82与第一可动触点84之间形成了一个电连接,从而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车载计算机24,该计算机再随后操作拨链器16和20之一以完成调高速档的操作。如果操作件61的旋钮70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从图12-14中开关36的底部看去的顺时针方向),就完成了拨链器16和20之一的一个调低速档的操作。具体地,操作件61的旋钮70的转动将肘状件74抵靠第二可动触点88偏转,从而在触点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该电连接产生了一个要将其输入到车载计算机24中的控制信号,从而使一个调低速档控制信号被发送到拨链器16和20之一。
    车载计算机24通过电线54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电连接。具体地,电线54的第一电导体54a电连接共用触点杆80。电线54的第二电导体54b与第一固定触点82电连接,而电线54的第三电导体54c与第二固定触点86电连接。当该第一触点82和84相接触,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二电导体54b电连接,以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另一方面,当第二触点86和88相接触时,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三电导体54c电连接,以将一个调低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
    第一固定触点82基本上包括一个布线板82a和一个带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接触件82b。第一固定触点82由一种本领域公知的刚性导电材料制成。当基座64和盖66固定地连接到一起后,第一固定触点82被固定地保持在壳体60上。电线54的第二电导体54b通过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将导体接附在布线板82a上从而与第一固定触点82电连接。
    第一可动触点84包括一第一安装件84a,其带有一个安装在该第一安装件84a的一端上的接触件84b,和一第二安装件84c,其与第一安装件84a的另一端相连。第一可动触点84的部件84a-84c由刚性导电材料制成,从而由这些部件构成一个电传导路径。第一安装件84a可摆动地安装在共用触点杆80和第二安装件84c上,从而使第一安装件84a可以响应操作件61的旋钮70的顺时针转动,在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和一个致动位置之间移动。这样,接触件84b的可动接合面布置并构形成可以在操作操作件61时随第一安装件84a一起移动。换句话说,当操作件61的旋钮70顺时针转动到第一致动位置或调高速档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84的接触件84b的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一固定触点82的接触件82b的第一固定接合面形成电接合。
    第二安装件84c连接在共用触点杆80与第一安装件84a的自由端之间,以控制第一安装件84a的摆动或枢转运动。这样,第二安装件84c在其第一端枢转地安装在共用触点杆80上,而在其第二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安装件84a上。偏置件90的片簧90a连接在共用触点杆80与第一安装件84a之间,从而第一和第二安装件84a和84c可以推动操作件61的肘状件74至中间静止位置,并且使接触件84b与固定接触件82b脱开接合。
    片簧90a与第一和第二安装件84a、84c一起的这种布置形成了一个发声(可听见卡塔声的)元件,其构形并布置成当操作件61选择性地移动至第一致动位置时可以发出声响。换句话说,在接触件84b的可动接合面与接触件82b的固定接合面接合的同时会发出能听得到的卡塔声。
    第二固定触点86基本上包括一个布线板86a和一个带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接触件86b。第二固定触点86由一种如本领域公知的刚性导电材料制成。当基座64和盖66固定地连接到一起后,第二固定触点86被固定地保持在壳体60上。电线54的第三电导体54c通过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将导体接附在布线板86a上从而与第二固定触点86电连接。
    第二可动触点88包括一第一安装件88a,其带有一个安装在该第一安装件88a的一端上的接触件88b,和一第二安装件88c,其与第一安装件88a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可动触点88的部件88a-88c由刚性导电材料制成,从而由这些部件构成一个电传导路径。第一安装件88a可摆动地安装在共用触点杆80和第二安装件88c上,从而使第一安装件88a可以响应操作件61的旋钮70的逆时针转动,在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和一个致动位置之间移动。这样,第二接触件88b具有一个布置并构形成在移动操作件61时可随第一安装件88a一起移动的可动接合面。换句话说,当操作件61的旋钮70逆时针转动到第二致动位置或调低速档位置时,第二可动触点88的接触件88b的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二固定触点86的接触件86b的第二固定接合面形成电接合。
    第二安装件88c连接在共用触点杆80与第一安装件88a的自由端之间,以控制第一安装件88a的摆动或枢转运动。这样,第二安装件88c在其第一端枢转地安装在共用触点杆80上,而在其第二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安装件88a上。偏置件90的片簧90b连接在共用触点杆80与第一安装件88a之间,从而可偏压第一和第二安装件88a和88c以推动操作件61的肘状件74至中间静止位置,并且使接触件88b与固定接触件86b脱开接合。
    片簧90b与第一和第二安装件88a、88c一起的这种布置形成了一个发声元件,其构形并布置成当操作件61选择性地移动至第二致动位置时可以发出声响。换句话说,在接触件88b的可动接合面与接触件86b的固定接合面接合的同时会发出能听得到的卡塔声。
    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固定地连接在制动杆支架30的内侧壁上。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或者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相同,或者可以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的壳体进行改型以提供一个更加整体化的壳体控制开关。优选地,制动杆支架30的握持本体40构成了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的壳体的一部分。这样,除了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的壳体进行可能的改型外,第一和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38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当然,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8有其自己的转动操作轴线或枢转轴线A3,其取向大致平行于制动杆32的转动操作轴线或制动枢转轴线A1。
    第二实施例
    现将参照附图15-21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安装在自行车车把14上的一个左手侧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212L。右手侧控制装置与左手侧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212L除了它们互为镜像外在结构及操作方式上都大致相同。因此,本文将只对控制装置212L进行讨论说明。
    基本上,除了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38已替换为一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和238之外,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212L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12L相同。因此,为了简明起见,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部件均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此,现将解释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别安装在制动杆32上和制动杆支架30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和238。考虑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为了简明起见而省略了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的说明。
    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基本上包括一个壳体260、一个操作件261和一个电接触触点262。操作件261可转动地连接到壳体260上并可操作地连接到电触点组件262上。电触点组件262安装在壳体260与操作件261之间。电触点组件262构形并布置成可以通过操作件261来操作。如下文将具体描述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具有一第一致动位置或调高速档位置、一第二致动位置或调低速档位置和一个位于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的中间或静止位置。因此,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可以用于拨链器20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当然,当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安装在右手侧控制装置上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也可用来进行拨链器16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
    优选地,壳体260以两件形式构成。例如,如图中示出的壳体260,其包括一个基座264和一个固定地连接在基座264上的盖266。基座264和盖266优选由一种硬的刚性材料例如一种硬的刚性塑料制成。电触点组件262装放在壳体260内位于基座264与盖266之间。该电触点组件262与电线54中的一组电导体54a-54c电连接。
    操作件261从壳体260的盖266向外突伸出,从而操作件261的转动使得电触点组件262从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移动到两个致动位置之一,下文将对此进行说明。操作件261基本具有一个旋钮或拨盘270,其通过一个设定销276与枢轴272的外端固定地连接,该固定销276接触枢轴272的外端的平的部分。枢轴272的内端固定在盖266上,并且可操作地连接到电触点组件262上。这样,通过骑车人转动旋钮270使得枢轴272一同随其转动。优选地,一个轴承组件278定位在盖266和枢轴272之间,使得操作件261可以绕着枢转轴线A2平稳地枢转或转动。优选地,操作件261的枢转轴线A2位于制动杆32的制动杆操作平面P内。因而,操作件261的枢转轴线A2基本垂直于或相对于制动枢转轴线A1正交布置。
    电触点组件262优选包括一个共用固定触点280、一第一固定触点(调高速档)282、一第二固定触点(调低速档)286、一个可动触点288和一个偏置件290,该偏置件290由安装在枢轴272上的扭簧构成。在该实施例中,共用固定触点280、第一固定触点282和第二固定触点(调低速档)286固定在盖266上且围绕枢轴272布置。另一方面,可动触点288固定在枢轴272上以随其枢转或转动。通常,当第一电子变速开关236处于静止位置时,可动触点288对中地位于第一固定触点282和第二固定触点286之间。具体地,偏置件290将操作件261和可动触点288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固定触点282和286之间的静止位置上。然而,当骑车人转动操作件261的旋钮270时,其使枢轴272枢转可动触点288从而滑到与固定触点282和286之一电连接的接合位置。可动触点288的移动可以去除固定触点282和286以及可动触点288的接触面或接合面上的氧化物或其它污染。更具体来说,当操作件261的旋钮270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可动触点288滑到与第一固定触点282接触的位置。这样,在第一固定触点282和可动触点288之间电连接,从而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车载计算机24,该计算机再随后操作拨链器20以进行调高速档的操作。当操作件261的旋钮270逆时针转动时,就开始进行拨链器20的调低速档操作。具体地,操作件261的旋钮270的转动使得可动触点280滑到与第二固定触点286接触的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了电连接。该电连接产生了一个要将其输入到车载计算机24中的控制信号,从而使一个调低速档控制信号传送给拨链器20。盖266具有一个邻靠部267,其选择性地与形成在旋钮270上的邻靠部273、275之一接触,从而限制旋钮270的转动。
    当然,当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安装在右手侧控制装置上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也可用来进行拨链器16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
    车载计算机24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通过电线54与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电连接。具体地,电线54的第一电导体54a电连接共用固定触点280和可动触点288。电线54的第二电导体54b与第一固定(调高速档)触点282电连接,而电线54的第三电导体54c与第二固定(调低速档)触点286电连接。当可动触点288接触共用固定触点280和第一固定(调高速档)触点时,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二电导体54b电连接,以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另一方面,当可动触点288与共用固定触点280和第二固定(调低速档)触点相接触时,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三电导体54c电连接,以将一个调低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
    共用固定触点280基本上是一个环形接触元件,其带有一个总是与可动触点288接触的固定接合面。共用固定触点280由一种如本领域公知的刚性导电材料制成。该共用固定触点280固定保持在壳体260的盖266上。电线54的第一电导体54a通过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将导线接附在共用固定触点280上从而与其电连接。
    第一固定触点282基本上是一个带有第一固定接合面的弧形接触元件。第一固定触点282由一种如本领域公知的刚性导电材料制成。该第一固定触点282固定保持在壳体260的盖266上。电线54的第二电导体54b通过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将导线接附在第一固定触点282上从而与其电连接。
    第二固定触点286基本上是一个带有第二固定接合面的弧形接触元件。第二固定触点286由一种如本领域公知的刚性导电材料制成。该第二固定触点286固定保持在壳体260的盖266上。电线54的第三电导体54c通过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将导线接附在第二固定触点286上从而与其电连接。
    可动触点288随枢轴272移动滑入与固定触点282和286之一形成电接合。这样,可动触点288构形并布置成选择性地利用一个滑动电接触布置将共用触点280与固定触点282、286连接。该可动触点288的滑动就可以去除触点280、282、286和288的接触面或接合面上的氧化物或其它污染。
    可动触点288由偏置件290保持在中间位置上。这样,可动触点288就可以响应操作件261的旋钮270的顺时针转动而从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移动到一第一致动位置。因而,可动触点288具有一个布置并构形成在操作操作件261时可随枢轴272移动的接合面。换句话说,当操作件261的旋钮270顺时针转动到第一致动位置或调高速档位置时,可动触点288的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一固定触点282的第一固定接合面形成电接合。
    同样,当操作件261的旋钮270逆时针转动到第二致动位置或调低速档位置时,可动触点288的可动接合面选择性地与第二固定触点286的第二固定接合面形成电接合。
    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固定地连接在制动杆支架30的内侧壁上。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或者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相同,或者可以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的壳体进行改型以提供一个更加整体化的壳体控制开关。优选地,制动杆支架30的握持本体40构成了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的壳体的一部分。这样,除了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的壳体进行可能的改型外,第一和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6、238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当然,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238有其自己的转动操作轴线或枢转轴线A3,其取向大致平行于制动杆32的转动操作轴线或制动枢转轴线A1。
    第三实施例
    现参照图22-28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安装在自行车车把14上的一个左手侧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312L。右手侧控制装置与左手侧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312L除了它们互为镜像外在结构及操作方式上都大致相同。因此,本文将只对控制装置312L进行讨论说明。
    基本上,除了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38替换为一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和338之外,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312L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12L相同。具体来说,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338除了使用一种线性滑动开关来取代旋钮开关之外,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338与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6、38是相同的。因此,为了简明起见,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部件均采用中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此,现将解释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分别安装在制动杆32上和制动杆支架30上的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和338。考虑到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相似性,为了简明起见而省略了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的说明。
    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基本上包括一个壳体360、一个操作件361和一个与上文讨论过的电接触组件62相同的电接触触点362。操作件361滑动地连接到壳体360上并可操作地连接到电触点组件362上。电触点组件362安装在壳体360内并且构形并布置成可以通过操作件361来操作。如下文将具体描述的,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具有一第一致动位置或调高速档位置、一第二致动位置或调低速档位置和一个位于第一和第二致动位置之间的中间或静止位置。因此,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可以用于拨链器20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当然,当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安装在右手侧控制装置上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也可用来进行拨链器16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
    优选地,壳体360以两件式方式构成。例如,如图中示出的壳体360,其包括一个基座364和一个固定地连接在基座364上的盖366。基座364和盖366优选由一种硬的刚性材料例如一种硬的刚性塑料制成。电触点组件362装放在壳体360内位于基座364与盖366之间并且与电线54中的电导体54a-54c电连接。
    操作件361从壳体360的基座364与盖366之间向外突伸出,从而操作件361的滑动可以使电触点组件362从一个正常或静止位置移动到两个致动位置之一,下文将对此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操作件361经过制动杆32的外边缘向外伸出。这样,骑车人可以通过使操作件361从正常位置或静止位置向上滑动或向下滑动来轻松地操作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当操作件361垂直向上移动时,一个调高速档控制信号发送给车载计算机24以进行拨链器20的调高速档操作。当操作件361垂直向下移动时,一个调低速档控制信号发送给车载计算机24以进行拨链器20的调低速档操作。当然,当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安装在右手侧控制装置上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也可用来进行拨链器16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
    操作件361基本上包括一个钮或按钮370,其上带有一个与钮370整体成形的肘状件374。肘状件374的内端构形并布置成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操作电触点组件362。这样,骑车人滑动钮370使得肘状件374沿变速路径S1随其向上或向下滑动。优选地,操作件361的变速路径S1与制动杆32的制动杆操作平面P平行。这样,操作件361的变速路径S1就基本垂直于或相对于制动枢转轴线A1正交布置。
    电触点组件362优选包括一个共用触点杆380、一第一固定触点382、一第一可动(调高速档)触点384、一第二固定触点386、一第二可动(调低速档)触点388和一个偏置件390,该偏置件90由一对片簧390a和390b构成。通常,当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处于静止位置时,操作件361的肘状件374对中地位于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384和388之间。具体地,偏置件390将操作件361的肘状件374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384和388之间的静止位置。然而,当骑车人沿着变速路径S1滑动操作件361的钮370时,这一运动使得肘状件374抵靠可动触点384和388之一滑动。肘状件374的这种滑动使可动触点384和388之一偏转,从而使偏转的可动触点直接接触其中一个对应的固定触点382、386。具体来说,当操作件361的钮370垂直向上滑动时,肘状件374偏转第一可动触点384,从而使第一可动触点384接触第一固定触点382。这样,在第一固定触点382与第一可动触点384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从而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车载计算机24,该计算机再随后操作拨链器20以完成调高速档的操作。如果操作件361的钮370垂直向下滑动,就完成了拨链器20的调低速档操作。具体地,操作件361的钮370的滑动使肘状件374抵靠第二固定触点386偏转第二可动触点88,从而在触点之间形成一个电连接。该电连接产生了一个要将其输入到车载计算机24中的控制信号,从而使一个调低速档控制信号发送给拨链器20。当然,当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安装在右手侧控制装置上时,该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也可用来进行拨链器16的调高速档控制和调低速档控制。
    车载计算机24通过电线54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电连接。具体地,电线54的第一电导体54a电连接共用触点杆380。电线54的第二电导体54b与第一固定触点382电连接,而电线54的第三电导体54c与第二固定触点386电连接。当该第一触点382和384相接触时,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二电导体54b电连接,以将一个调高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另一方面,当第二触点386和388相接触时,第一电导体54a与第三电导体54c电连接,以将一个调低速档的控制信号传递给车载计算机24。
    触点382、384、386和388的结构和操作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触点82、84、86和88基本相同。因此,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触点82、84、86和88的说明也可以应用在触点382、384、386和388上。同样,偏置件390的结构和操作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偏置件90也相同。因而关于第一实施例的偏置件90的说明也可以应用在偏置件390上。
    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固定地连接在制动杆支架30的内侧壁上以沿着变速路径S2滑动。这样,操作件361的变速路径S2基本上垂直于或相对于制动枢转轴线A1正交布置。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或者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相同,或者可以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的壳体进行改型以提供一个更加整体化的壳体控制开关。优选地,制动杆支架30的握持本体40构成了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的壳体的一部分。这样,除了对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的壳体进行可能的改型外,第一和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338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当然,第二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8有其自身的在与第一电子变速控制开关336不同方向上的滑件。
    用于实施例的术语的广义解释
    在本文中使用的以下方向术语“向前、向后、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和横向”以及其它类似的方向术语是当自行车装有本发明的装置时所指的这些方向。因此,这些术语当被用来描述本发明时,应当被解释为是关于一辆装有本发明踏板的自行车的。
    本文中所使用的程度术语例如“大致”、“大约”和“近似”等是指所修正的术语具有一个合理的偏差量以便保证最终结果不会有显著变化。如果偏差不会使其所修正的术语的意思相反,这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其所修正的术语具有至少土5到10%的偏差。本文使用的术语“致动位置”意思是指通过一个操作件的取向形成一种电连接的状态。本文使用的术语“中间位置”意思是指通过一个操作件的取向不构成电连接的状态。
    尽管只选择了选定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从这里公开的内容中很显然可以得知,在不脱离后面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多种变动和改型。此外,上文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仅用于解释说明,而并非是对如后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内容所确定的本发明进行限制。

    关 键  词:
    电子 变速 制动 控制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子变速及制动控制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608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