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房屋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房屋组合,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被折叠时可最大程度减少体积的可折叠房屋,同时当可折叠房屋打开到使用状态时,仅需要最少的组合操作。
背景技术
韩国专利10-0337519披露了一种可折叠房屋,其具有一个底板,数块边板,一块前板和一块后板。底板包括一个框架和一个已经固定在其上的底盘;边板的较低边使用铰链旋转支撑在底板的侧边缘上,前板用铰链旋转支撑在底板的前边上,前板的边侧与边板的前表面相连接,折叠房屋折起时后板紧靠在前板上。后板的较低边缘用铰链以枢轴形式支撑在底板的后边缘上。屋顶可分离的连接于边板、前边和后板的上边缘。可折叠房屋的组装缺点在于,屋顶板展开、竖立并准备安装至竖起的板上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工将屋顶板抬至边板、前板和后板的上方。长期以来,人们需求一种可以使安装时间和劳工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保证运输体积达到最小的可折叠房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地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小号且运输方便的、易于现场安装的、耐用且生产成本低廉的可折叠房屋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通过下述第一技术方案得以实现:可折叠房屋组合包括一个长方形的底板、前墙、后墙、第一侧墙、第一屋顶、第二侧墙和一个第二屋顶;每一面墙包括一个顶边、一个底边以及连接顶边和底边的两个侧边;每面墙的底边旋转连接在相称的底板上;第一屋顶包括一个第一边和一个第二边,以及两个连接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侧边。第一屋顶的第一边旋转连接在第一侧墙的顶边上。相同的,第二屋顶包括一个第一边、一个第二边以及连接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的两个侧边,并且第二屋顶的第一边旋转连接在第二侧墙的顶边上;
当可折叠房屋组合处于被装配状态,前墙、后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一屋顶和第二屋顶在枢轴上向上转动而界定一个空间。第一屋顶的第二边和第二屋顶的第二边互相固定;
当可折叠房屋组合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屋顶折叠在第一侧墙上;第二屋顶折叠在第二侧墙上;前墙、后墙、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折叠在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还可通过下述第二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个可折叠房屋组合包括一个中心单元,一个左单元和一个右单元。中心单元有一个底板,一个前墙,一个后墙,一个第一侧墙,以及一个第一屋顶,与第一技术方案中的相似。在中心单元中,第一侧墙有两个柱子,每个都有一个上末端和下末端。第一房屋的第一边旋转连接于柱子中上末端,柱子的下末端旋转连接于底板的第一长边上。
左单元包括一个矩形的底板,一个前墙,一个后墙,一个左墙,以及一个左屋顶。墙和屋顶旋转连接于相应的底板或墙边上,其方式类似于第一技术方案。
右单元与左单元对称。
装配可折叠房屋时,左边屋顶的第二边连接于中心单元的第一屋顶的第一边,右边屋顶的第二边连接于中心单元的第一屋顶的第二边。
第二技术方案的可折叠房屋的装配可以通过在中间单元和左单元或者中间单元和右单元之间增加一个或更多中心单元而达到将其延伸到一个理想尺寸的目的。
为保证一个紧凑尺码以便于运输,影响空间关系大小的因素已经预先确定,类似于第一技术方案。这样一来,当中心单元被折叠起来时,第一侧墙便置于前墙和后墙上方,第一屋顶便被旋转至第一侧墙和前墙或者后墙之间。当左单元被折叠起来时,左墙被置于前墙和后墙上,左屋顶被旋转至左墙和前墙或和后墙之间的位置上。当右单元被折叠起来时,右墙被置于前墙和后墙上方,右屋顶被旋转至右墙和前墙或和后墙之间的位置。
第二技术方案中的可折叠房屋组合的墙和屋顶是由与第一技术方案相似的面板和补强板组成。
装配可折叠房屋时,中心单元的第一屋顶和左单元的左屋顶之间,中心单元的第一屋顶和右单元的右屋顶之间是通过穿过补强板孔中的螺钉螺帽连接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1)房屋组合的运输既简单又便捷,能避免特大体积的运输;(2)运输费用减少了;(3)现场的装配简单而便捷;(4)房屋组合能储藏起来或者无论何地都能被装配起来使用;(5)根据储藏要求,装配房屋的尺寸可以通过增加单元进行调整,以及(6)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的存贮费和住房费用能减少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组合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房屋组合的正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侧墙直立起来时,组合的正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侧墙直立起来时,组合的正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屋顶向上旋转时,组合的正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屋顶向上旋转并连接到第一屋顶的正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前墙和后墙被折叠起来并与底板相邻的平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有前墙、后墙和底板的组合的正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前墙和后墙直立时的组合的正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完全装配时的透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第一侧墙和底板铰链的部分透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第二侧墙和第二屋顶的铰链的部分正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屋顶和第二屋顶的连接处的部分正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组合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房屋组合的中心单元的正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柱子直立时,中心单元的正面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屋顶向上旋转后的中心单元正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前墙直立时中心单元正面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组合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房屋组合的左单元的正面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左墙直立时左单元的平面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左屋顶向上旋转时,左单元的正面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组合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房屋组合的右单元的正面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一右墙直立时右单元的正面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一右屋顶向上旋转时,右单元的正面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前墙和后墙折叠起来并与底板相邻的平面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可折叠房屋的透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房屋可延展的缩略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左墙,左单元的左屋顶以及中心单元的屋顶之间的连接处的部分正面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墙和屋顶结构的部分正面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延展部分建造结构的正面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支架和补强板的部分侧面正面图。
图中:可折叠房屋10、矩形底板12、前墙14、后墙16、侧墙18、第一屋顶20、第二侧墙22、第二屋顶24、第一长边26、第二长边28、第一短边30、第二边短32、顶边34、底边36、侧边38、顶边40、底边42、侧边44、第一边46、第二边48、侧边50、顶边52、底边54、侧边56、顶边58、底边60、侧边62、第一边64、第二边66、侧边68、前部件70、后部件72、第一侧部件74、第二侧部件76、面板78、补强板80、木柱82、螺钉84、螺帽86、孔88、支架90、铰链92、张力钢丝94、搭盖96、可折叠房屋100、左单元101、中心单元102、右单元103、包括一个底板104、第一侧部件105、前墙106、前部件107、后墙108、第一侧墙110、第一屋顶112、柱子114、上末端116、下末端118、第一边120、第二边121、第一长边122、底板124、第一侧部件125、前墙126、前部件127、后墙128、第一长边129、左墙130、左屋顶132、第一边134、第二边135、顶边136、底板138、第一侧部件139、前墙140、前部件141、后墙142、右墙144、右屋顶14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房屋10。图1显示可折叠房屋10的完全折叠的状态。可折叠房屋10包括一个矩形底板12,一个前墙14,一个后墙16(参见图6),一个侧墙18,一个第一屋顶20。
图1-9显示可折叠房屋10的实施例1。在这一实例中,组合10还包括一个第二侧墙22和一个第二屋顶24。
如图6显示,底板12包括一个第一长边26,一个第二长边28,一个第一短边30以及一第二短边32。前墙14包括一个顶边34,一个底边36和两个侧边38。两个侧边38连接顶边34和底边36。前墙14的底边36旋转连接于底板12的第一短边上30。后墙16包括一个顶边40,底边42和两个侧边44。两个侧边44连接顶边40和底边42。后墙16的底边42旋转连接于底板12的第二短边32上。
图2显示第一侧墙18向上旋转并垂直直立。一侧墙旋转连接于底板12的第一长边26上。第一屋顶包括第一边46,第二边48以及两个的侧边50。两个侧边50连接第一边46和第二边48。第一边46旋转连接于第一侧墙上18。
第一侧墙18包含一个顶边52,一个底边54,连接顶边52和底边54并位于两者之间的两个侧边56。第一侧墙18的底边54旋转连接于底板12的第一长边上26。第一屋顶20的第一边46旋转连接于第一侧墙18的顶边52上。
图3显示第二侧墙22向上旋转并垂直直立。第二侧墙22包括:一个顶边58,一个底边60以及两个侧边62。两个侧边62连接顶边58和底边60。第二侧墙22的底边60旋转连接于底板12的第二长边28上。第二屋顶24包括:一个第一边64,一个第二边66和两个侧边68。两个侧边68连接第一边64和第二边66。第二屋顶24的第一边64旋转连接于第二侧墙22的顶边58上。
图4显示第一屋顶20从第一侧墙18向上旋转。图5显示第二屋顶24从第二侧墙22向上旋转,第一屋顶20的第二边48与第二屋顶24的第二边66相互固定。
图6和7显示前墙14和后墙16折叠在底板12上。为了便于说明,没有显示其他的墙和屋顶。图8显示前墙14和后墙16向上旋转并垂直直立。
如图9所示,当可折叠房屋10处于装配好状态时,底板12,前墙14,后墙16,第一侧墙18,第一屋顶20,第二侧墙22,第二屋顶24就界定了一个包围的空间。
再参考图1,当可折叠房屋10处于折叠状态,屋顶20会折叠在的第一侧墙18上,前墙14、后墙16和第一侧墙18折叠在底板12上。
如上阐述了可折叠房屋10的构架间的空间关系。如图1,6和7显示,底板12包括一个位于第一短边30上的前部件70,一个第二短边32上的后部件72,一个第一长边26上的第一侧部件74,以及一个第二长边28上的第二侧部件76。
在图7中,前墙14的底边36旋转连接于前部件70的顶部。后墙16的底边42与后部件72的顶部连接。在图1中,第一侧墙18的底边54旋转连接于第一侧部件74的顶部,第二侧墙22的底边60与旋转连接于第二侧部件76的顶部。
再参见图1,前部件70与后部件72高度一样,第二侧部件76比前部件70高,第一侧部件74比第二侧部件76高。
回到图6,前墙14与后墙16的高度之和小于底板12的第一长边26的长度。再参见图1,第一侧墙18与第二侧墙22的高度小于底板12的第一短边30的长度。
这样一来,当可折叠房屋10折叠时,第二侧墙22被置于前墙14和后墙16之上,第一侧墙18被置于第二侧墙22之上。同样,第一屋顶20被旋转放置于第一侧墙18和第二侧墙22之间,第二屋顶24被旋转置于第二侧墙22和前墙14或后墙16之间。
以上是关于墙和屋顶的结构的细节,以及他们的部件的机械连接问题的解释。图28显示,每一个前墙14,后墙16,第一侧墙18,第一侧墙22,第一屋顶20和第二顶部22组成了一个面板78和与面板78相连接的大量补强板80。面板78是由夹板、钢板,夹心板或FRP板组成。补强板80是由C槽钢组成。大量木柱82由螺钉固定于面板上。补强板80包围木柱82并固定于木柱82上。补强板80的大约是6mm,墙与屋顶的补强板的尺寸大约是2*4英寸的横截面,长度约为20英尺。对底板来说,则要使用较大的补强板或横木(2*6英寸)。
图29和30显示了一个延展的部件(如补强板80)是如何由现成的部件制成。底板12的长边26、28,或者第一侧墙18的边52、54等都需要延展的补强板80。末端支架96与标准C槽钢部件焊接在一起,螺钉和螺帽用于连接末端支架96,以及C槽钢部件。
图10显示当组装可折叠房屋时所有的墙是怎样被组装在一起的。第一侧墙18与前墙14之间,前墙14与第二侧墙22间,第二侧墙22与后墙16间,后墙16与第一侧墙18间的接合点是由通过补强板80上的孔88的螺钉84与螺帽86以及与补强板80固定在一起的支架90提供的,当这些墙组合在一起,用密封胶将组装10的接合点粘连起来。
图11和12显示墙与屋顶之间的转动机械。一条或多条铰链92被用于墙与屋顶的旋转边间,固定于补强板80边上。特别地,在前墙14的补强板80与底板12的前部件70之间,后墙16的补强板80与底板12的后部件72之间,第一侧墙18的补强板80与底板12的第一侧部件74之间,第二侧墙22的补强板80与底板12的第二侧部件76之间,第一屋顶20的补强板80与第一侧墙18的补强板80之间,第二顶24的补强板80与第二侧墙22的补强板80之间都有链92。铰链92被用空心铆钉或螺钉固定于补强板80上。橡胶垫圈(不外露的)附在配套的边上与铰链92邻接,在可折叠房屋被组装好以后被用来密封。 一个密封部件(不外露的)被插在补强板80和第二屋顶24之间。铰链的尺寸大约是1.5*3.5英寸。
如图5、8所示,对每一个前墙14,后墙16,第一侧墙18,第二侧墙22,第一屋顶20,第二屋顶24,面板78延展至铰链92密封的补强板80上。如图9所示,可折叠房屋10装配时,第一屋顶20和第二屋顶24向下倾斜,前墙14的面板78和后墙16与第一屋顶20的面板78和第二屋顶24下部相邻,因而提供了密封效果并增强了外观。
图13显示当可折叠房屋装配时,第一屋顶20和第二屋顶24如何相互固定。第一屋顶20和第二屋顶24是通过穿过补强板80上的孔88的螺钉84和螺帽86连接的。在第一屋顶20的补墙板80和第二屋顶24之间由一个或多个张力钢丝94连接并固定以增强屋顶20,24装配的稳定性。一个倒V形的搭盖96被放置并固定于第一屋顶20和第二屋顶24的第二边48、66上。
实施例2
图14-27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可折叠房屋100。如图25所示,组合100包括:一个中心单元102,一个左单元101和一个右单元103。
如图14所示,中心单元102处于一个完全折叠状态,中心单元102包括一个底板104、前墙106、后墙108(没有显示,与106号前墙对称)、一个第一侧墙110和一个第一屋顶112。第一侧墙110有两根柱子114,每一根柱子有一个上末端116和一个下末端118。两个柱子114位于第一侧墙110的末端。底板104、前墙106、后墙108和第一个屋顶112,与实施例1有相同的结构。一个第一屋顶112的第一边120旋转连接在柱子114的上末端116上。柱子114的下末端118旋转连接在底板104的第一长边122上。图15显示第一侧墙110向上转动并垂直直立。图16显示第一屋顶112向上转动并呈水平。图17显示前墙106向上转动并紧靠在第一屋顶112和第一侧墙110上。
图18-20和图24显示左单元101。如图18所示,左单元101处于全面折叠状态,左单元101包括一个矩形底板124,一面前墙126、一面后墙128(参见图24),一面左墙130和一左边屋顶132。底板124,前墙126,后墙128,和左墙130以及左屋顶132在实施例1中有相同结构。左边屋顶的一个第一边134旋转连接在左墙130的顶边136上。图19表示左墙130转向上并且垂直直立。图20显示左边屋顶132转动向上至与中心单元102的第一屋顶112结合的位置。为便于说明,图24没有显示左墙130的左单元101和左屋顶132。
图21-23为右单元103。右单元103包括一个底板138,一个前墙140,一个后墙142(没有显示出来,与前墙140对称),一个右墙144,和一个右屋顶146。右单元103与左单元101对称。图21显示右单元103完全折叠。图22显示右墙144转动向上并且垂直直立。图23显示右屋顶146转动向上至与中心单元112的第一屋顶112相结合的位置。
图25显示左单元101、中心单元102和右单元103完全展开并装配形成可折叠房屋100的服务状态。左屋顶132的第二边135连接在中心单元102的第一屋顶112的第一边120上。右屋顶146的一个第二边148连接在中心单元102的第一屋顶112的第二边121上。
图26显示一个增加的中心单元102位于中心单元102和左单元101或中心单元102与右单元103之间。这样,可折叠房屋100可以被扩展到一个所要求的大小。
中心单元102的底板的空间关系已预先确定,这样中心单元102可被折叠成尽可能小。如图15显示,底板104的第一侧部件105比底板104的前部件107高。前墙106和后墙108的总高度比底板104的第一长边122要小。在这种方式下,当中心单元102折叠时,第一侧墙110位于前墙106和后墙108之上,第一屋顶112转动至第一侧墙110和前墙106或后墙108之间的位置。
左单元101的体积大小关系的因素事先设定,故左单元101能被尽可能小的折叠。如图19所示,底板124的第一侧部件125比底板124的前部件127高。如图24所示,前墙126和后墙128的总高度比底板124的第一长边129的长度小。在这种方式下,当左单元101折叠时,左墙130位于前墙126和后墙128之上,并且左屋顶132转动至左墙130和前墙126或后墙128之间的位置。
右单元103的体积大小关系的因素事先设定,故左单元101能被尽可能小的折叠。如图21所示,底板138的第一侧部件139比底板138的前部件141高。前墙140和后墙142的总高度比底板138的长度小,故前墙140和后墙142能够折叠于底板138上而互不干扰。在这种方式下,当右单元103折叠时,右墙144位于前墙140和后墙142之上,并且右屋顶146转动至右墙144和前墙140或后墙142之间的位置。
如图25所示,当可折叠房屋100装配时,左单元101的底板124和右单元103的底板138紧靠在中心单元102的底板104上。
如图28所示,左单元101、中心单元102和右单元103用面板78、补强板80建造。
如图17和25所示,前墙的面板和单元101、102、103的后墙的紧靠在屋顶的面板之下。如图10显示竖直的墙之间用螺钉和螺帽连接。
图27显示在中心单元102的第一屋顶112和左单元101的左边屋顶132之间的接合处使用穿过钢筋80上的孔的螺钉84和螺帽86连接。中心单元102的第一屋顶112和右单元103的右屋顶146之间的接合处使用相同的方法连接。
经上述装配,五个组合可以由卡车运输了。在运输期间,该房屋组合完全折叠并被垂直装载在一辆一层的卡车中。由于可折叠房屋组合的结构已经提供大多数密封和接合功能要求组装成服务状态,现场组装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工具和原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