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窗户.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1551513
  • 上传时间:2018-06-23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1.78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487384.X

    申请日:

    2014.08.27

    公开号:

    CN204024352U

    公开日:

    2014.12.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6B3/38; E05F1/10

    主分类号:

    E06B3/38

    申请人: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帆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中区劲嘉大厦2-14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代理人:

    申健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户,涉及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为解决开启大面积窗户较为困难或采用的开启技术成本较高、外观效果较差的问题而发明。一种窗户,包括窗扇、窗框,所述窗户还包括气弹簧、第一气弹簧接头和第二气弹簧接头,其中,所述气弹簧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所述窗扇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板,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板,所述第一凹槽板和所述第二凹槽板相互对应形成容纳所述气弹簧的容纳空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户用于固定建筑物。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窗户,包括窗扇、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还包括气弹簧、第一气弹簧接头和第二气弹簧接头,其中,
    所述气弹簧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
    所述窗扇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板,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板,所述第一凹槽板和所述第二凹槽板相互对应形成容纳所述气弹簧的容纳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板沿所述窗扇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扇的边框上,所述第二凹槽板沿所述窗框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框的边框上;
    或者,所述第一凹槽板沿所述窗扇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扇的边框上,所述第二凹槽板沿所述窗框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框的边框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板上;
    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板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板上设置有用于镶嵌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的第一凹槽、以及为所述气弹簧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一气弹簧凹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包括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上的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板上设置有用于镶嵌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的第二凹槽,以及为所述气弹簧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二气弹簧凹槽。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包括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上的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弹簧包括气弹簧杆、位于所述气弹簧杆两端的气弹簧端头,
    所述气弹簧端头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和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固定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弹簧杆为抽拉式自锁结构;或者,所述气弹簧杆为与风撑配合的非自锁结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户,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扇上设置有扭转手柄,所述窗扇和窗框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扭转手柄配套的锁止结构,用于所述窗扇与窗框完全关闭时的锁合。

    说明书

    说明书窗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户。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建筑物为保持美观而采用大面积窗户,如玻璃幕墙,因其具有较大面积的玻璃板块,重量较大,开启较为困难。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滑撑作为窗扇与窗框的支撑架,人工开启窗户;工厂、车站等需统一开启/关闭窗户的建筑用地多采用电动开启窗户。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大面积窗户采用滑撑作为窗扇与窗框的支撑架,依靠人工完全开启较为困难,而且,一方面,滑撑通过螺钉固定于窗体上,窗户反复开启、关闭过程中,受不断往复的作用力影响,螺钉容易从窗体上松脱,滑撑与窗体连接不良,窗户无法正常开启/关闭,螺钉的更换频率增高,滑撑的损坏概率增大,即维修成本增高;同样的,大面积窗户采用电动方式开启,电动系统出现问题时,窗户无法正常开启/关闭,电动系统维修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窗户完全关闭时,电机或其它可以达到启闭功能的设备裸露于窗体外部,影响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户,能够解决开启大面积窗户较为困难或采用的开启技术成本较高、外观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窗户,包括窗扇、窗框,所述窗户还包括气弹簧、第一气弹簧接头和第二气弹簧接头,其中
    所述气弹簧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
    所述窗扇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板,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板,所述第一凹槽板和所述第二凹槽板相互对应形成容纳所述气弹簧的容纳空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板沿所述窗扇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扇的边框上,所述第二凹槽板沿所述窗框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框的边框上;
    或者,所述第一凹槽板沿所述窗扇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扇的边框上,所述第二凹槽板沿所述窗框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所述窗框的边框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板上;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板上设置有用于镶嵌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的第一凹槽、以及为所述气弹簧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一气弹簧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包括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上的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板上设置有用于镶嵌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的第二凹槽,以及为所述气弹簧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二气弹簧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包括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上的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气弹簧包括气弹簧杆、位于所述气弹簧杆两端的气弹簧端头,所述气弹簧端头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和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弹簧杆为抽拉式自锁结构;或者,所述气弹簧杆为与风撑配合的非自锁结构。
    优选的,所述窗扇上设置有扭转手柄,所述窗扇和窗框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扭转手柄配套的锁止结构,用于所述窗扇与窗框完全关闭时的锁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户,采用气弹簧作为窗户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窗扇依靠气弹簧的推力自动增大开启角度,当气弹簧的伸长量增至最大时,窗扇开启至最大角度。安装时,将气弹簧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 接头固定于窗扇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固定于窗框上;使用中,完全关闭窗户时,在窗扇和窗框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和第二凹槽板相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现有技术中,大面积窗户采用滑撑作为窗扇与窗框的支撑架,依靠人工完全开启较为困难,与现有技术相较,采用气弹簧作为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撤走人力,在气弹簧的作用力下,窗户自动开启至最大角度,整个开启过程较为轻便,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轻松实现大面积窗户的开启。另外,一方面,采用滑撑作为窗户的支撑架,滑撑通过螺钉固定于窗体上,螺钉容易从窗体上松脱,滑撑与窗体连接不良,螺钉的更换频率增高,滑撑的损坏概率增大,即维修成本增高;或者,采用电动方式开启窗户,电动系统出现问题时,其维修成本较高,而且,窗户完全关闭时,电机或其它可以达到启闭功能的设备裸露于窗体外部,影响外观,与现有技术相较,气弹簧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与窗扇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与窗框固定连接,相对于单独使用螺钉的稳固效果,第一气弹簧接头与窗扇之间、第二气弹簧接头与窗框之间的稳固性更好,气弹簧需要更换时,将气弹簧从第一气弹簧接头和第二气弹簧接头上拆下并进行更换,无需更换第一气弹簧接头和第二气弹簧接头,节约成本;并且,窗扇和窗框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和第二凹槽板相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使窗户完全关闭时的外观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窗户的横剖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窗扇与窗框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窗户开启状态时的竖剖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弹簧与窗框连接三维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弹簧与窗扇连接三维示意图。
    附图标记:1-窗扇,2-窗框,3-气弹簧,31-气弹簧杆,32-气弹簧端头,4-第一气弹簧接头,41-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42-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5-第 二气弹簧接头,51-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52-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6-第一凹槽板,61-第一凹槽,62-第一气弹簧凹槽,7-第二凹槽板,71-第二凹槽,72-第二气弹簧凹槽,8-铰链,9-扭转手柄,10-锁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提供的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窗户,包括窗扇1、窗框2,窗户还包括气弹簧3、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其中,
    气弹簧3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4与窗扇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5与窗框2固定连接;
    窗扇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板6,窗框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板7,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容纳气弹簧的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户,采用气弹簧作为窗户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1,窗扇1依靠气弹簧3的推力自动增大开启角度,当气弹簧3的伸长量增至最大时,窗扇1开启至最大角度。安装时,将气弹簧3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4固定于窗扇1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5固定于窗框2上;使用中,完全关闭窗户时,在窗扇1和窗框2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3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现有技术中,大面积窗户采用滑撑作为窗扇1与窗框2的支撑架,依靠人工完全开启较为困难,与现有技术相较,采用气弹簧3作为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1,撤走人力,在气弹簧3的作用力下,窗户自动开启至最大角度,整个开启过程较为轻便,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轻松实现大面积窗户的开启。另外,一方面,采用滑撑作为窗户的支撑架,滑撑通过螺钉固定于窗体上,螺钉容易从窗体上松脱,滑撑与窗体连接不良,螺钉的更换频率增高,滑撑的损坏概率增大,即维修成本增高;或者,采用电动方式开启窗户,电动系统出现问题时,其维修成本较高,而且,窗户完全关闭时,电机或其它可以达到启闭功能的设备裸露于窗体外部,影响外观;与现有技术相较,气弹簧3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4与窗扇1固定连接、另一端 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5与窗框2固定连接,相对于单独使用螺钉的稳固效果,第一气弹簧接头4与窗扇1之间、第二气弹簧接头5与窗框2之间的稳固性更好,气弹簧3需要更换时,将气弹簧3从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上拆下并进行更换,无需更换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节约成本;并且,窗扇1和窗框2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3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使窗户完全关闭时的外观效果更佳。
    优选的,气弹簧3也可采用液压弹簧或其它同类产品代替。
    优选的,第一凹槽板6沿窗扇1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窗扇1的边框上,第二凹槽板7沿窗框2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于窗框2的边框上;或者,第一凹槽板6沿窗扇1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窗扇1的边框上,第二凹槽板7沿窗框2的宽度方向垂直固定于窗框2的边框上,窗户完全关闭时,第一凹槽板6、第二凹槽板7的延伸方向与气弹簧3的轴线方向一致,以便气弹簧3完全容纳于第一凹槽板6与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的容纳空间。
    参照图2、图5所示,第一气弹簧接头4固定于第一凹槽板6上,第一气弹簧接头4包括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41、垂直固定于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41上的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42,第一凹槽板6上设置有用于镶嵌第一气弹簧接头4的第一凹槽61,进一步的,第一气弹簧接头底板41通过螺钉镶嵌、固定于第一凹槽61内,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42与气弹簧端头3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则气弹簧3、第一气弹簧接头4、第一凹槽板6依次固定连接,保证气弹簧3与窗扇1之间的连接固定。
    参照图2、图4所示,第二气弹簧接头5固定于第二凹槽板7上,第二气弹簧接头5包括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52、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52上的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51,第二凹槽板7上设置有用于镶嵌第二气弹簧接头5的第二凹槽71,进一步的,第二气弹簧接头底板52通过螺钉镶嵌、固定于第二凹槽71内,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51与气弹簧端头3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则气弹簧3、第二气弹簧接头5、第二凹槽板7依次固定连接,保证 气弹簧3与窗框2之间的连接固定。
    参照图2、图4、图5所示,第一凹槽板6上还设置有为气弹簧3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一气弹簧凹槽62,第二凹槽板7上还设置有为气弹簧3预留容纳空间的第二气弹簧凹槽72,窗户完全关闭时,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容纳气弹簧3的容纳空间,第一气弹簧凹槽62以及第二气弹簧凹槽72属于该容纳空间的一部分,在该容纳空间内,第一气弹簧凹槽62及第二气弹簧凹槽72的延伸方向与气弹簧3的轴线方向一致,以便第一气弹簧凹槽62作为气弹簧3准确放置的基础,配合第二气弹簧凹槽72,窗户完全关闭后,使气弹簧3正对第一气弹簧凹槽62容纳于该容纳空间内。
    参照图3、图5所示,气弹簧3包括气弹簧杆31、位于气弹簧杆31两端的气弹簧端头32,气弹簧杆31为抽拉式自锁结构,也可采用非自锁结构配合风撑使用,窗户开启时,气弹簧杆31随窗扇1开启角度的增大而拉伸,待拉伸至最大长度时,窗户的开启角度为最大,此时,气弹簧杆31启动自锁功能,窗户保持最大角度的开启状态;窗户关闭时,气弹簧杆31自动解锁,并随窗扇1开启角度的减小而缩短,待窗户完全关闭,气弹簧杆31位于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之间,容纳于第一凹槽板6与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的容纳空间,使窗户关闭状态时的外观效果更佳。
    参照图4、图5所示,气弹簧端头32分别与第一气弹簧接头安装板42和第二气弹簧接头转轴5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则气弹簧端头32、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窗扇1依次固定连接,气弹簧端头32、第二气弹簧接头5和窗框2依次固定连接,窗户的开启与关闭过程中,气弹簧端头32、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窗扇1的相对位置不变,气弹簧端头32、第二气弹簧接头5和窗框2的相对位置不变,只有气弹簧3的角度、长度随窗户的开启而增大、随窗户的关闭而减小,此种连接方式,能够减小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的损坏概率,即降低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的更换频率,而气弹簧3在开启与关闭过程中损坏时,只需更换气弹簧3本身,无需更换第一气弹簧接头4或/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降低窗户的维护成本。
    参照图3所示,当窗扇1从一端打开时,窗扇1上相对的另一端和窗框2通过铰链8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挂钩设计,铰链8连接使窗户的开启与关闭过程更加平稳且安全。
    参照图1和图3所示,窗扇1上设置有扭转手柄9,窗扇1和窗框2之间设置有与扭转手柄9配套的锁止结构10,用于窗扇1与窗框2完全关闭时的锁合,以防止窗户在非人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户,采用气弹簧3作为窗户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1,窗扇1依靠气弹簧3的推力自动增大开启角度,当气弹簧3的伸长量增至最大时,窗扇1开启至最大角度。安装时,将气弹簧3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4固定于窗扇1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5固定于窗框2上;使用中,完全关闭窗户时,在窗扇1和窗框2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3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现有技术中,大面积窗户采用滑撑作为窗扇1与窗框2的支撑架,依靠人工完全开启较为困难,与现有技术相较,采用气弹簧3作为支撑架,借助较小的人力启动窗扇1,撤走人力,在气弹簧3的作用力下,窗户自动开启至最大角度,整个开启过程较为轻便,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轻松实现大面积窗户的开启。另外,一方面,采用滑撑作为窗户的支撑架,滑撑通过螺钉固定于窗体上,螺钉容易从窗体上松脱,滑撑与窗体连接不良,螺钉的更换频率增高,滑撑的损坏概率增大,即维修成本增高;或者,采用电动方式开启窗户,电动系统出现问题时,其维修成本较高,而且,窗户完全关闭时,电机或其它可以达到启闭功能的设备裸露于窗体外部,影响外观;与现有技术相较,气弹簧3的一端通过第一气弹簧接头4与窗扇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弹簧接头5与窗框2固定连接,相对于螺钉的稳固效果,第一气弹簧接头4与窗扇1之间、第二气弹簧接头5与窗框2之间的稳固性更好,气弹簧3需要更换时,将气弹簧3从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上拆下并进行更换,无需更换第一气弹簧接头4和第二气弹簧接头5,节约成本;并且,窗扇1和窗框2的接触面之间,第一凹槽板6和第二凹槽板7相 互对应形成容纳空间,气弹簧3隐藏在该容纳空间内,使窗户完全关闭时的外观效果更佳。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关 键  词:
    窗户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窗户.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55151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