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00787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2.10CN204000787U(21)申请号 201420344317.2(22)申请日 2014.06.25E02B 8/02(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王路22号(72)发明人陈为博 吴旭敏 陈益民 蔡建国(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代理人韩小燕(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预。
2、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以保证围堰爆破的石渣不进入导流洞洞内,降低导流洞出口淤堵的风险,提高导流洞过流能力。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具有导流洞,其特征在于:在导流洞的出口设置集石坑,所述集石坑包括与导流洞底板齐平的集石坑底板、正对导流洞出口的围堰以及集石坑两侧的集石坑边墙。(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00787 UCN 204000787 U1/1页21.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具有导流洞(1),其特征。
3、在于:在导流洞(1)的出口设置集石坑,所述集石坑包括与导流洞底板齐平的集石坑底板(2)、正对导流洞出口的围堰(4)以及集石坑两侧的集石坑边墙(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石坑底板(2)和集石坑边墙(6)上设有结构缝(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4)的底部高程高于集石坑底板(2)的高程。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00787 U1/1页3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用于导流洞的出口形状布置。背景技术000。
4、2 目前,导流洞的出口明渠底板一般采用反坡设计,出口围堰爆破的石渣容易堆积在导流洞洞口段,石渣水下清理难度很大,而且降低了导流洞的过流能力。发明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以保证围堰爆破的石渣不进入导流洞洞内,降低导流洞出口淤堵的风险,提高导流洞过流能力。0004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具有导流洞,其特征在于:在导流洞的出口设置集石坑,所述集石坑包括与导流洞底板齐平的集石坑底板、正对导流洞出口的围堰以及集石坑两侧的集石坑边墙。0005 所述集石坑底板和集石坑边墙上设有结构缝。0006 所述围堰。
5、的底部高程高于集石坑底板的高程。000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导流洞的出口结构采用高低两段平坡+陡坎体形,低高程平坡段作为集石坑,围堰爆破的石渣堆积在集石坑内,内堆积体自然形成反坡,可降低导流洞出口淤堵风险,提高导流洞过流能力。附图说明000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流洞出口的平面布置示意图。0009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预留集石坑的导流洞出口结构是在传统导流洞出口体形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方案,即在导流洞1的出口设置集石坑,导流洞1出口的明渠底板平顺衔接集石坑底板2,集石坑底板末端连接正对导流洞出口的围堰4,围堰的纵轴线与水流方向垂直,围堰截面为梯形,围堰底部平面的高程高于集石坑底板2高程。集石坑两侧砌有集石坑边墙6,每侧边墙分别与导流洞1出口端和围堰4连接。0011 本例在集石坑底板2和集石坑边墙6上设有两道结构缝3,每道结构缝呈U形,贯穿于集石坑底板2和集石坑边墙6内。0012 本例的集石坑在水平向略呈喇叭形(见图1),沿水流方向口径逐渐增大,集石坑边墙6也是下小上大的斜面(见图2),上端与地形线过渡连接。说 明 书CN 204000787 U1/2页4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00787 U2/2页5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00787 U。